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七单元俄国农奴制改革 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七单元俄国农奴制改革 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23 14:45:00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选修1第七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之所以说俄国1861年是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依据是
A.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
B.改革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C.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改革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残酷的掠夺
2.俄国激进派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基本主张是
A.继续保留农奴制
B.对农奴制进行平缓的改革
C.主张让农奴向地主赎买份地
D.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奴自由和土地
3.根据1877—1878年的统计,在俄国49省的9150万俄亩私人土地中,有7300万俄亩以上的土地,即约80%的土地,是属于贵族的。这主要表明
A.俄国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较慢
C.农奴制改革没有改变地主占有制
D.农业是俄国经济的主导产业
4.下图是关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一幅漫画,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这说明1861年改革
A.只有明显的局限性 B.阻止了俄国近代化
C.没有给俄国带来变化 D.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5.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其分类标准是
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C.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6.俄国在克里木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社会制度腐败落后
B.在战争过程中孤立无援
C.统治腐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D.国内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7.1899年俄国进行人口调查,在其中一张人口调查表上写道(如下):据此我们不能推断
A.该人是俄国沙皇
B.君主立宪制确立
C.1861年改革后,地主仍有较大势力
D.该人以地主代表自居
8.近期,乌克兰局势突生变故,克里米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下历史事件,与克里米亚紧密相关的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苏联卫国战争
C.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D.“华约”建立
9.下图为2011年俄罗斯发行的“斩断身上的锁链”纪念金币。此处的“锁链”是指
A.沙皇专制度 B.农奴制度
C.“村社”制度 D.黑人奴隶制度
10.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第II卷
本卷包括三大题,共计6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1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分)
材料一 一、“有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谱牒)”;三、“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四、“有军功者显荣,无军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这四条法令对秦国的历史可以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朱绍侯《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
材料二 17世纪末,当英、荷等国沿着资本主义道路迅猛前进的时候,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奴制国家。1697年,(沙皇)彼得一世派遣高级使团出访西欧,回国后立即进行改革。其中在用人制度上,颁布官职等级,规定所有贵族都从低级做起,按功晋升。非贵族出身者也可做官,升到8等以后列为贵族。它打破了按门第论资排辈的传统……俄国初步迈开了实现近代社会政权组织的职能分化和规范管理的步伐。
——摘编自赵虹《俄国近代社会转型刍议》
(1)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内容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背景?(8分)
(2)据材料二,指出彼得一世改革的动机。归纳其用人制度改革与商鞅推行军功爵制的相似历史作用。(12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 克里米亚半岛(如下图),面积2.55万平方公里。历史上曾先后被不同的民族占领,见证着世界历史的重大变革和进程,其中19世纪中期的一场战争改变了俄国;20世纪中期的一次会议,改变了世界。
(1)“19世纪中期的一场战争”是怎样改变了俄国的?(10分)
(2)为什么说“20世纪中期的一次会议,改变了世界”?(1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 中外近代史上改革的作用:第一,它是思想解放的重要形式;第二,它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三,它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途径;第四,它是落后国家自强御侮的必然选择;第五,它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试运用世界史史实各举一例论述材料中所归纳的五个方面内容。
2018-2019学年选修1第七单元训练卷
历 史(一)答 案
第Ⅰ卷
1.【解析】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资本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俄国开始从农奴制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在改革后逐渐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所以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A项不是判断改革性质的主要依据;B项不符合史实;D项是改革的局限性,与性质无关,故ACD排除。
【答案】C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俄国激进派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基本主张是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奴自由和土地。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D。
【答案】D
3.【解析】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约80%的土地,是属于贵族的。”,可见农奴制改革没有改变地主占有制,所以选C。A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和题意没有关系,排除;D和题意无关,排除。故选C。
【答案】C
4.【解析】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改革后的俄国仍然实行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俄国的民主,这是1861年改革局限性的反映;1861年改革促进了俄国近代化,最终取得成功,B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答案】A
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历史的归纳能力。无论美国罗斯福新政还是中国改革开放都没有改变各自的社会性质;而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都改变了各自的社会性质,由此可以看出ab分类的标准是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所以答案选C。
【答案】C
6.【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非常容易错选A项的,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是因为农奴制度的落后,但是日俄战争时俄国已经是先进的社会制度而不再是落后的社会制度,所以是不能选A项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腐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才是俄国在两次战争中失败的共同原因。
【答案】C
7.【解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史实的记忆与理解的能力。题中的图片上主要信息是“皇帝”、“地主”两处,根据1899年的时间提示,ACD三项均能推断出来,但是B项说法反映不出,或者可以说材料不充分。
【答案】B
8.【解析】该题属于史实记忆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史实的记忆与理解的能力。题中考查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依据史实,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成为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直接原因,故C项正确。
【答案】C
9.【解析】本题考查从图文资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和图片中“斩断身上的锁链、农民”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俄罗斯为纪念农奴制改革15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故选B。A、C项都与“斩断身上的锁链”不符;俄国并不存在黑人奴隶制度,D项也可排除。
【答案】B
1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点,结合所学不难发现二者均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推行的改革举措,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留,A项符合题意,B项只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特点,C项只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特征,D项说法错误。
【答案】A
第II卷
11.(20分)
【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列入家族谱牒)”;“明尊卓爵枝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军功者显蒙,无军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的信息分别概括回答;第二小问背景依据所学从“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需要”的角度思考回答。
(2)本小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当英、荷等国沿着资本主义道路迅猛前进的时候,俄国还是一十落后的农奴制国家。1697年,(沙皇)彼得一世派遣高级使团出访西欧,回国后立即进行改革”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回答;第二小问作用依据材料二中“它打破了按门第论资排辈的传统……俄国初步迈开了实现近代社会政权组织的职能分化和规范管理的步伐”信息归纳作答。
【答案】
(1)特点:以军功大小授爵,按爵级享受相应待遇。
政治背景:兼并战争频繁,谋求富国强兵;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2)动机:学习西欧,改造俄国(富国强兵)。
作用:打破门第传统,削弱旧贵族势力;提高官僚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加强君主权力;有利于促进社会转型。
12.(20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第(1)题可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2)题可从雅尔塔会议的内容、雅尔塔体制的影响等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
(1)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激化国内矛盾;促成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为俄国社会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2)雅尔塔会议做出的重要决议及其影响。如,协调了反法西斯力量,要求苏联对日作战,加速了二战胜利的进程;确定了联合国组织章程,为联合国建立奠定了基础;决定分区占领德国和对远东事务的安排,造成德国分裂和战后冷战格局。以雅尔塔会议为基础,形成战后雅尔塔体制,促成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实行共处与合作,但是它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承认并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为满足大国的利益而损害了相关国家的利益,也造成了战后世界的动荡与不稳定等。
13.(20分)
【解析】
本道题是一道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道题,考查了整本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全部改革。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们密切联系教材,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回答问题。要一个一个的来想,是否符合题中的要求,这样才能全面细致的回答问题。
【答案】
(1)第一、欧洲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摆脱了民族危机
第三、俄国1861年改革,使俄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落后局面,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四、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消灭了马木鲁克势力,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建立了近代工业,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客观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历史进步
第五、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等政策局部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了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
2018-2019学年选修1第七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他都做到了”。因此在改革后,俄国地主有权
A.自由买卖领地内的农民
B.保留原有土地的所有权
C.没收农民的私有财产
D.对领地上农民进行司法审判
2.对下列柱状图反映出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
B.俄国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经济
C.俄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制度方面
D.俄国的落后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3.沙皇政府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突出表现为
A.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
B.选举资格有严格的财产限制
C.在村社之上建立乡级行政机构
D.地方掌握实权的行政官僚由沙皇任命
4.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它
A.不利于加强沙皇专制统治
B.败坏了俄国的国际形象
C.不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不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5.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人民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人们认识到俄国
A.军备落后
B.制度腐朽
C.经济凋敝
D.吏治腐败
6.读下列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A.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
B.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D.生产关系的变革
7.沙皇政府推行地方自治改革: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这些机构
A.负责地方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务
B.贪污腐化,不利于本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
C.保证了城市平民代表在地方自治机关中占据主导地位
D.由政府任命产生
8.“1859—1879年,注册棉纺企业的机器织机数量增长了46倍,而手工织机减少了23%。两种生产设备的比例为3.2∶1。”这些数据表明
A.农奴制改革后,俄国机器生产得到推广
B.农奴制改革使得俄国手工纺织缺乏人员
C.棉纺织业是农奴制改革后的新兴行业
D.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
9.19世纪初,俄国生铁产量曾一度居世界首位,但到19世纪中期,俄国工业已明显落后于西欧,主要原因是
A.自由劳动力的缺乏 B.腐朽农奴制的阻碍
C.工业资金的匮乏 D.交通运输的落后
10.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同西欧相比仍然落后,其根本原因是
A.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B.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C.农奴制未废除
D.对外扩张影响经济
第II卷
本卷包括三大题,共计6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1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分)
材料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沙皇俄国“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所釆取的措施和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改变中国”过程中的作用。(要求:史论结合)(10分)
1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分)
为了学习西欧,跻身世界强国,彼得一世派使团赴西欧考察,自己也化妆潜入西欧,进行切身体验,回国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制度上,……为了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把全国到分为8个总督区,总督由他亲自任命,拥有地方行政和军事大权。在军事上,以西欧国家军队为模式,建立一支强大的正规军(陆、海军)。经济上,积极发展工商业,由政府拨款开设了许多官办的手工工场,并以优惠条件把一部分官办工场转为商营,以鼓励私人办企业,允许外国人在俄国办工场或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并给于贷款和免税等各种特权。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规定工场主可以买进整村农奴。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办矿业、医学、教学等各种专门学校,建剧院、博物馆,办报刊,提倡著书立说和翻译西欧著作;筹办科学院,……改革一些旧的生活习俗和方式(剪胡须、着西装、用西餐等)
——吴家振、毛尔俊《简明世界近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概括彼得一世改革的作用。(12分)
(2)试评价彼得一世及其改革在俄国历史上的地位。(8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 在俄罗斯帝国历史上,只有两个皇帝获得了“大帝”的名号:其中一个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至1796年在位)。她上台处于俄国农奴制经济初步瓦解和阶级矛盾尖锐化的时候,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对内政策方面,大力强化专制制度、中央集权制和贵族特权,稳定国内局势,力图加强贵族官僚的国家机器,扩大贵族特权,维护和发展农奴制,颁布一系列法令,加强了贵族在各地的权力;在被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强制的俄罗斯化政策。维护农奴主利益,并且她将农奴制度发展到顶点。在国家以农奴制为统治基础的时候,又明智地宣布工商业自由,取消对贸易的限制,鼓励向国外出口俄国的农副产品。称自己统治为“开明专制”(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俄国实行“开明专制”,既是受欧洲宫廷的政治风气影响,也是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推动所致)。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时期,俄国的工商业获得较为迅速的发展。俄国的手工工场的开工数目从1762年的984家增加到1796年的3161家。俄国的生铁产量从1760年的6万吨增加到1800年的16万吨。
在对外政策方面,为实现其夺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对土耳其发动了两次战争,打通了黑海口,完成了彼得大帝始终没有完成的心愿。侵占黑海北岸广大地区。同瑞典进行了战争,伙同普鲁士、奥地利3次瓜分波兰。侵占了周边领土,使俄国版图由此扩大了67万平方千米。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力图组织反法联盟,积极参与欧洲君主国镇压法国大革命,在俄国历史上开创了干涉欧洲革命的先例,使俄国成为欧洲宪兵。
(1)根据材料回答,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措施中,为何既要强化农奴制又要发展资本主义?(8分)
(2)概括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对俄国的影响。(12分)
2018-2019学年选修1第七单元训练卷
历 史(二)答 案
第Ⅰ卷
1.【解析】俄国农奴制改革承认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规定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因此选B.
【答案】B
2.【解析】从图表数据看出,19世纪中期,俄国的生铁产量和铁路里程与英国相比相差很大,说明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A正确;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经济,B不符合史实,排除;CD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答案】A
3.【解析】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进行上层建筑近代化改革,首先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A正确;B、C两项是加强专制和加强对农民阶级控制的措施,不属于向西方学习政治体制改革的表现;D不符合农奴制改革政治近代化措施。
【答案】A
4.【解析】俄国农奴制限制了俄国劳动力,不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正确;A、B和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答案】C
5.【解析】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了俄国封建制度的腐朽,说明是制度的腐朽,B正确;A、C和D均不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B
6.【解析】材料反映了俄国农奴制的废除即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俄国机器制造业的发展,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俄国仍然是沙皇制并未确立先进政治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内外市场的扩大、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均是因素但不是最主要因素,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答案】D
7.【解析】沙皇政府推行地方自治改革,地方自治局和城市杜马等自治机关负责地方的公共事务,故A项正确;这些机构对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故B项错误;城市杜马保证了城市资产阶级的利益,故C项错误;D项应为选举产生,故D排除。故选A。
【答案】A
8.【解析】1859—1879年机器织机增多,手工织机减少,说明农奴制改革后,机器生产在俄国棉纺织业得以推广,故A项正确; B、C两项由材料无法得以印证;19世纪末,俄国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A
9.【解析】19世纪中期西欧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而俄国却因为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
【答案】B
10.【解析】俄国1861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根本上并未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改革不彻底带来了很多弊端,制度上的缺陷是它落后的根本原因,故答案选A。其他三项均不是根本原因。
【答案】A
第II卷
11.(20分)
【解析】
(1)问题一的实质是要指出俄国在19世纪的现代化变革运动,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出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最为突出的势力,列举出其具体举措即可;同时也可以直接写出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2)该问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多次,具体举出其中一个事例并总结出其影响即可,如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康有为、梁启超等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推动了救亡图存的运动,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和中国社会的转型。
【答案】
(1)措施: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二一九”法令。规定: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份土地。影响:农奴获得自由,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农民背负沉重债务,不断斗争。
(2)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康有为、梁启超等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推动了救亡图存的运动,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和中国社会的转型。(如果举“中体西用”、三民主义、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均可。)
12.(20分)
【解析】
(1)彼得一世改革的作用可以根据所采取的措施分析得出,如“在政治制度上,……为了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把全国到分为8个总督区,总督由他亲自任命,拥有地方行政和军事大权”,可以得出加强中央集权,形成统一国内市场的作用;“经济上,积极发展工商业,由政府拨款开设了许多官办的手工工场,并以优惠条件把一部分官办工场转为商营,以鼓励私人办企业,允许外国人在俄国办工场或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并给于贷款和免税等各种特权”,可以分析得出增强国力,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作用。由此回答出第1题的答案。
(2)评价彼得一世及其改革在俄国历史上的地位,要根据上一题对彼得一世改革作用的分析,联系教材相关知识点,得出正确的评价:彼得一世是一位有作为的开明的封建君主,他的改革具有一定资本主义色彩,揭开了俄国近代化的序幕。
【答案】
(1)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形成统一国内市场;增强国力,促进经济迅速发展,跻身欧洲强国行列;促进文化教育发展,提高俄罗斯民族素质。改革也为对外大规模扩张提供了军事经济支撑。
(2)评价:彼得一世是一位有作为的开明的封建君主,他的改革具有一定资本主义色彩,揭开了俄国近代化的序幕。
13.(20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强化农奴制的原因可从农奴制对巩固统治的作用来分析,第二小问发展资本主义的原因,抓住材料中“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俄国实行‘开明专制’,既是受欧洲宫廷的政治风气影响,也是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推动所致”的信息来归纳,可得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历史的潮流;启蒙运动的影响;个人相对开明。
(2)影响要注意辩证分析,积极方面从材料中“俄国的工商业获得较为迅速的发展”“在俄国历史上开创了干涉欧洲革命的先例,使俄国成为欧洲宪兵”等信息可归纳出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提升了俄国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再从其实行开明专制可得出“开明专制”顺应了欧洲的政治潮流,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消极方面从其强化农奴制来分析,可得出对农奴制的推崇,短期有利于加强统治,长期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最终成为俄国社会的顽疾,阻碍了俄国的长远发展。
【答案】
(1)强化农奴制的原因:农奴制是俄国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
发展资本主义的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历史的潮流;启蒙运动的影响;个人相对开明。
(2)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提升了俄国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开明专制”顺应了欧洲的政治潮流,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
消极:对农奴制的推崇,短期有利于加强统治,长期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最终成为俄国社会的顽疾,阻碍了俄国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