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选修1第四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
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2.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3.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规定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他这样做是为了
A.尊崇儒家思想
B.选拔实用人才
C.笼络广大士人
D.打击地主官僚
4.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这一看法
A.客观中肯,切中时弊
B.背离事实,无端歪曲
C.过于拔高,服务现实
D.标新立异,创新史观
5.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6.学者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种做法可能出现于
A.李悝变法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7.王安石变法的第一项理财措施是实行“均输法”,拨出500万贯钱和300万石米作为发运司周转经费,由发运使根据京师库藏和各地物资的实际情况,选择低价购买政府所需物资,同时将各地的多余物资运往各地出售。据此,“均输法”的作用是
A.政府掌控市场,垄断利润
B.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兼并
C.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
D.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8.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根本目的是
A.维护统治
B.提高北宋军队战斗力
C.缓和阶级矛盾
D.发展经济
9.王安石变法时,青苗法规定“不愿请者,不得抑配”,“取息二三分”,以实现“取民之财,还以助民”的目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府借贷,且“取息高达六分”,以致“害民如此”。对此现象最佳的理解是
A.变法只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无视民众负担
B.王安石变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时考虑不周全
C.王安石变法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
D.部分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
10.王安石理财新法的主要作用包括
①抑制兼并 ②保障农业生产 ③增加政府收入 ④增加农民负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第II卷
本卷包括三大题,共计6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王安石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财思想为指导,推行开辟财源的变法措施。他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制定全国一年用度的预算,颁布行,以节省开支。考察全国的农田、水利和赋税,另订管理办法,以尽地利而增税收。颁布青苗法,把救济贫民用的常平、广惠等粮仓的积谷,变钱借给贫困的农民,秋收加息二分收回,以免农民受到豪富的盘剥。实行募役法,以贫富为标准,把百姓分为五等,按等缴纳“免役钱”。本来没有差役的“单丁”、“女户”、“官户”等人家,则出“助役钱”。政府即以此钱募役。除此之外,还推行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新法。煕宁二年公布办法征求意见,次年在开封府试行,接着才正式向全国推行。青苗法实施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重盘剥的现象。这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新法一直在守旧派的攻击和变法派内部意见不一致的艰难情况下进行。1085年,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变法派成员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元佑更化”,变法受挫。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理财措施的特点,并指出其意义。(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变法受挫的原因。(8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 武则天执政后,进士科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当时社会上已经开始形成重进士、轻明经的风气。武则天采用了“密封卷”的做法,即将考生的姓名用纸糊上,不让考官知道这是谁的考卷,誊录分数时再揭开纸条。栽初元年(690年)二月,武则天开创了殿试,“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长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则天“初设武举”,其考试科目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各科都设定了一些考核标准。
武则天使“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不仅狄仁杰、魏元忠等名相为其所用,唐玄宗时代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嘉贞等都是武则天时代发掘出的人才,可以说武则天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做了人才上的准备。
——摘编自叱骁峰、牛洪波《勇于革新的武则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则天科举改革的内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武则天科举改革的作用。(1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 宋初,朝廷对百官实行月俸制。自咸平年间(998——1003年)开始,官吏队伍日渐庞大,而且物价上涨,官俸未增,于是出现了“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官吏或“不守名节”“冒法受赃”,或“不耻贾贩,与民争利”,进而致使“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滑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徭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真宗时便在月俸之外恢复了前代的职田制度。范仲淹认为,职田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体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养廉,以“督其善政”,不应废除,而应“不均者均之”,“未给者给之”,至于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枉法”,那不是职田制度本身的问题。
——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恢复职田制度的背景。(12分)
(2)结合材料,简评宋代职田制度。(8分)
2018-2019学年选修1第四单元训练卷
历 史(一)答 案
第Ⅰ卷
1.【解析】兵制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排除A;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了均田制被破坏,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就也走向了崩溃,所以B搞反了关系,故排除;唐玄宗开始实行的募兵制由于国家供给衣食,而且与将领之间关系密切,虽然可以增强唐政府的边防力量,但是时间久了就成为了割据力量,威胁中央,故选C而排除D。
【答案】C
2.【解析】王安石变法将户部、盐铁和度支三司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是为了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相对于原来三个机构之间的分工制衡,一个机构处理事务更为高效。故答案为C项。这一措施不是针对地方采取,不能反映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这一措施本身与财政收入的增减没有关系,排除B项;D项不是这一措施的用意,王安石变法没有加强或削弱皇权的目的,排除。
【答案】C
3.【解析】规定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主要是为变法选拔实用人才,B正确;A属于思想;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B
4.【解析】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没有认识到其局限性,故不是客观中肯,故A错误;这一看法并未完全背离事实,故B错误;梁启超这一看法过于拔高,是服务于维新变法的现实,故C正确;梁启超这一看法并非创新史观,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5.【解析】材料“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反映了王安石主张教育为国家之用,说明他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墨家的思想,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而是体现了实用的教育思想,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王安石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6.【解析】从材料“在我们之前900年”“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可以分析出这是王安石变法中“理财”的措施,故D项正确;AB项是战国时期的,排除;C项是魏晋时期的,排除。
【答案】D
7.【解析】从材料“选择低价购买政府所需物资,同时将各地的多余物资运往各地出售”中可以看出,“均输法”可以协调供需关系,提高财政收支的效率,减少政府的开支,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政府掌控市场、增加赋税,故AC项排除;B项是方田均税法的作用,排除。
【答案】D
8.【解析】王安石变化是为了缓解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A正确;B、C和D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答案】A
9.【解析】材料“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府借贷……害民如此”反映了部分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变法无视民众负担,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王安石变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时考虑不周全,故B错误;材料重点是反映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的问题,不是变法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故C错误。故选D。
【答案】D
10.【解析】王安石理财新法的主要作用包括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业生产以及增加政府收入,但并没有增加农民负担,排除④,选择A正确。
【答案】A
第II卷
11.(20分)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开辟财源……以免农民受到豪富的盘剥……煕宁二年公布办法征求意见,次年在开封府试行,接着才正式向全国推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主要手段、推行过程、涉及内容、与人民的关系等方面概括王安石理财措施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生产、社会矛盾、财政收入、商品经济、巩固统治等方面指出其意义。
(2)本题根据材料“青苗法实施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重盘剥的现象。这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新法一直在守旧派的攻击和变法派内部意见不一致的艰难情况下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守旧派的阻碍反对、群众利益受损、用人和执行问题等方面简析王安石变法受挫的原因。
【答案】
(1)特点:不增加人民负担;以开源为主,节流为辅;综合施策,涉及面广;先试行再推广,审慎推进;夺豪强富商之利,注重保护平民。
意义:有利于保障农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性的逐步松弛;推动宋代货币流通、商品经济的发展。
(2)原因:损害了大地主、官僚的利益,遭到反对;变法执行不善,引起民间不满;支持变法的神宗去世;反对势力固守成规,形成强大的阻力;用人不当等。
12.(20分)
【解析】
(1)从材料“进士科的地位得到了提高”“采用了‘密封卷’的做法”“开创了殿试”“各科都设定了一些考核标准”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采用了‘密封卷’的做法”“开创了殿试”“各科都设定了一些考核标准”“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做了人才上的准备”并结合所学在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
(1)内容:提高进士科地位;改革试卷装订方式,采用“密封卷”做法;开创殿试和武举,扩大科举考试范围。
(2)作用:创立殿试和武举,保证科举考试的严格性和多样性,推进科举制度的发展;选拔了一大批治国人才,扩大统治阶级基础,为开元盛世做了人才上的准备;形成社会重学风气,鼓舞贫寒士子努力读书,推动国家实力发展。
13.(20分)
【解析】
(1)背景:根据“官吏队伍日渐庞大”“物价上涨,官俸未增”“不耻贾贩,与民争利”“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徭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分析概括。
(2)评价:根据“职田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体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养廉”得出通过给予职田增加官俸,促使官吏廉洁从政,有一定积极意义。根据“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枉法’”得出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这种办法难以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
【答案】
(1)官吏队伍日渐庞大,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官员俸禄未随物价上涨;部分官员贪赃枉法,与民争利;社会矛盾加剧,威胁封建专制统治。
(2)评价:通过给予职田增加官俸,促使官吏廉洁从政,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这种办法难以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
2018-2019学年选修1第四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青苗法、募役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免役法、更戍法
D.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2.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发生的下图现象中可借鉴的反面教训不正确的是
A.关注民生
B.吏不得人则法不得行
C.变革应符合社会现实
D.应用严厉手段推行法规
3.梁启超评价我国古代一位改革家的改革时说:他推行的一些措施与近代西方的一些方法极其类似。其中某项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某项措施“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他评价的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庆历新政
D.王安石变法
4.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6.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北宋王朝的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B.北宋王朝十分腐败
C.变法内容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D.变法内容不尽合理
7.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8.“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敝。”这段话反映出
A.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9.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10.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对抗中央
B.宋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
C.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
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
第II卷
本卷包括三大题,共计6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 清顺治时设河道总督治理黄河,康熙时河道总督也兼治京杭大运河。雍正帝将河南、山东黄河段设为东河,江苏段设为南河,分置两河总督管理。乾隆时期,两河总督在各省设置了二十多个厅汛,每年用于河工的经费平均在七百万两左右,占当时国家收入的六分之一。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当时内争外扰几乎将大清王朝逼到了死亡边缘,堵筑黄河决口所需多达两千余万两白银,捉襟见肘的清廷迟迟没有解决,黄河终夺山东大清河入海,苏北河道遂断流,江苏南河总督成为摆设。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一代大政——河工,关系黄河、大运河治理的国家工程,失去了昔日的殊荣而走上了解体之路。当然,河政体制的消逝也与晚清海运,铁路运输和商品市场扩大等密切相关。
——摘编自贾国静《清代河政体制演变论略》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河政体制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指出清朝晚期河政体制逐渐解体的原因。(12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 1043年,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后上奏皇帝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敕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微清其流,必澄其源。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敕?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世济民)。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
——整理自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1)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范仲淹改革前的社会问题。(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范仲淹改革的根本措施。(1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 建“养老院”,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曾于公元521年,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创办了“孤独园”。到唐朝,这样的养老机构已被推广,在武则天时代,唐朝还开设了主收贫、病、孤、疾者的“悲田养病院”。但真正让“养老院”这种养老方式流行起来的是宋朝,北宋初年即开设名为“福田院”的养老机构,后来又开设了“居养院”,南宋则叫“养济院”等。虽然名字不同,但都是慈善性质的养老院。入院老人的年龄,也放宽到了50岁以上。同时,民间养老院也普遍兴起。如洪迈《夷坚甲志》中曾记载,在与南宋对峙的金国兴中府,有位叫刘厢使的汉族人,遣散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财产兴建“孤老院”。
——《中国古代如何养老:宋代已出现各种养老机构》
(1)根据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养老院”发展的简要历程,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社会性质和功能。(10分)
(2)根据材料回答宋代主要的养老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重视养老的主要原因。(10分)
2018-2019学年选修1第四单元训练卷
历 史(二)答 案
第Ⅰ卷
1.【解析】“保兵知警守”属于保甲法的作用,“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说明和农田水利的措施相符,D正确;青苗法属于贷款给农民,A错误;将兵法属于训练军队方法,B错误;免役法属于免除赋役方法,C错误。
【答案】D
2.【解析】材料中说法王安石变法引起民众不满,显然是新法颁布过激导致,因此不能应用严厉手段推行法规,D错误,符合题意,A、B和C均符合题意。
【答案】D
3.【解析】青苗法指州县在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体现政府用金融借贷的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条件,与材料“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相符;保甲法指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农闲时保丁按时集合,练习技艺,维持治安,具有安保职能,与材料“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相符。青苗法和保甲法都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故D项正确。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庆历新政中不涉及材料中所述措施,排除ABC。
【答案】D
4.【解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北宋“三冗”问题是指“冗官”“冗兵”和“冗费”。结合相关史实及所给的选项可知,出现这三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官僚机构和军事体系的庞大、战争费用高,故①②③符合题意;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故与“三冗”无必然联系,故④排除。所以答案选D。
【答案】D
5.【解析】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使很多农民免除劳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故答案为B项。AC项不符合题干中“最大意义”的要求,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B
6.【解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他们和范仲淹一样,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故A项正确;北宋王朝腐败,没有突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故B项错误;变法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故CD项错误。故选A。
【答案】A
7.【解析】司马光和王安石政见不同,同时客观上也确实存在这些问题,所以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除了现实问题还有现实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不只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确实也存在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答案】C
8.【解析】强制分派等字眼说明材料意在强调官吏是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官府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以青苗法聚敛财富而非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答案】B
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改革家往往要付出代价,但不意味着改革者都不会有好结果,排除A;改革有风险,改革者更要有毅力可坚韧不拔的精神,排除B,C符合题意;改革只要达到改革的目的即可,不一定要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排除D;
【答案】C
10.【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兵力的大幅度增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北宋政府为巩固统治而扩充军队。ABD均与史实不符。故此题应选C项。
【答案】C
第II卷
11.(20分)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朝前期河政体制改革的特点和清朝晚期河政体制逐渐解体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清朝前期河政体制改革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清顺治时设河道总督治理黄河,康熙时河道总督也兼治京杭大运河”“雍正帝将河南、山东黄河段设为东河,江苏段设为南河,分置两河总督管理”“乾隆时期,两河总督在各省设置了二十多个厅汛”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
(2)清朝晚期河政体制逐渐解体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黄河终夺山东大清河入海,苏北河道遂断流”“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一代大政——河工,关系黄河、大运河治理的国家工程,失去了昔日的殊荣而走上了解体之路”“河政体制的消逝也与晚清海运,铁路运输和商品市场扩大等密切相关”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答案】
(1)特点:兼治黄河、大运河;分段管理;机构逐步完善;政府重视;经费充足。
(2)原因:黄河泛滥改道;急剧动荡的政治局势(或外来侵略严重、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财政危机;新兴运输方式的兴起(或晚清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兴起);商品市场的扩大。(任答4点即可;不足则每点;答其它原因一概不给分)
12.(20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1043年,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后上奏皇帝及所学从北宋中期社会事实从政府吏治腐败、机构臃肿,官员冗滥;人民生活困难以及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回答。
(2)依据材料“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的信息归纳回答。
【答案】
(1)问题:政府吏治腐败;机构臃肿,官员冗滥;人民生活困难;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
(2)根本措施:正本清源,改革用人体制,纠正原科举考试过于重视辞赋的弊端,注重科举考试策论,选拔能使社会繁荣、百姓安居,并有才识的官吏。
13.(20分)
【解析】
(1)从材料“建‘养老院’,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到唐朝,这样的养老机构已被推广”“‘养老院’这种养老方式流行起来的是宋朝”中可以从起源、推广和流行三个阶段进行概括。根据材料“虽然名字不同,但都是慈善性质的养老院”可以得出养老院的社会性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养老院的功能有赡养老人,帮助老人安度晚年;减轻子女负担,促进社会稳定,利于经济发展。
(2)从材料“入院老人的年龄,也放宽到了50岁以上”“民间养老院也普遍兴起”中可以从机构设置和年龄放宽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多角度进行回答。
【答案】
(1)历程: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推广于唐朝,流行于宋朝。性质:社会慈善福利性质。功能:赡养老人,帮助老人安度晚年;减轻子女负担,促进社会稳定,利于经济发展。
(2)措施:政府和民间均建养老院机构;入院年龄降低到50岁。原因:“以孝治天下”的治国 理念;理学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养老观念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