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23 15:05:22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选修3第二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22年华盛顿会议通过《九国公约》规定,“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这一规定主要是针对
A.日本一战期间独霸中国
B.中国政府参加一战
C.德国划山东为势力范围
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政府代表之一顾维钧说:“中国应该在和会上理直气壮地提出山东问题。不能对英、法抱太大的希望,真正可以指望的只有美国的支持。”他“理直气壮”的理由是
A.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B.山东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C.美国在和会上的支持 D.中国对一战作出的贡献
3.对英国推行的“势力均衡”政策的最恰当的解释是
A.英国与欧洲各国力量保持均衡 B.英国与欧洲大陆强国保持均势
C.欧洲大陆各国力量保持均势 D.欧洲大陆强国之间力量保持均衡
4.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它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美英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B.中国是国际联盟的参加国
C.英日同盟宣告失效
D.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
5.1919年4月22日,威尔逊对顾维钧说:“中国代表团可以看到现已造成的困难局面,劳合?乔治先生和克里孟梭先生不得不支持日本的要求。”这里的“困难局面”指
A.美与英法在分赃问题上矛盾尖锐
B.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给英、法、美施压
C.德国强烈抗议英、法、美的制裁措施
D.意大利懊恼之余退出了巴黎和会
6.在巴黎和会上,英美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原因是
A.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
B.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C.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
D.英日同盟已经宣告失败
7.徐国琦在《中国与大战》中说:“如果我们放宽历史的视野……我们则认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非同凡响。即使只是出席巴黎和会本身,中国已经部分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新形象。”作者强调当时的中国
A.拒绝对日本让步和不签署《凡尔赛和约》
B.表达了参与创建世界新秩序的强烈愿望
C.开始竭力要求加入西方自由体系的活动
D.认识到俄国革命是国家建构的唯一模式
8.一战后,法国成为欧洲最担心安全问题的国家之一,它四处寻找盟友,在与英美缔结防御条约的努力失败之后,转向与波兰、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结盟。法国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建立欧洲霸权 B.对付苏联
C.防御德国 D.与英国争夺中欧
9.凡尔赛体系产生的主要积极影响是
A.一段时期内维持了欧洲的和平 B.确认了一些民族独立国家
C.消除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D.惩罚了战败国
10.1898年德国某报纸曾如此报道:“开足马力前进,从陆上到印度的道路理应掌握在希望战斗、喜欢劳动的德意志手中。”上述计划
A.道出了德国对外扩张主要方向
B.反映世界已经连成一个整体
C.说明列强已经把世界瓜分完毕
D.必将导致英德矛盾尖锐激化
第II卷
本卷包括三大题,共计6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11.近代以来列强通过战争不断攫取中国特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12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 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战争。对马海战之后,沙皇尼古拉二世为首的统治集团,完全失去了赢得战争并利用战争的胜利扼杀革命的希望,日本方面也认为继续打下去对它不利。双方于1905年9月在朴茨茅斯签订和约。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政治军事及经济上之“卓越利益”,并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以及有关的其他特权,均移让与日本政府。此外,条约还规定将库页岛南部和俄国对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其附近一切岛屿永远让与日本。
——摘编自纽先钟《日俄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俄战争爆发的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俄战争的影响。(8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 20世纪20年代,美国国务卿休斯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可以把法律问题与政治问题分开,通过没有政治利益考量的、公正无私的法官来解决国家间的纠纷,而重组国际关系的首要工作是发展一套调解国家间纠纷的机制。共和党领导人把国际关系视为利益之争,认为一战的根源在于欧洲大国对原料和市场的争夺,如果各国在一个有序的国际关系框架内可以分享原料和市场,实现繁荣,战争就可以避免。而实现经济繁荣的途径是把美国门户开放原则国际化,促进主要工业国在获取原料和开发欠发达地区等方面实现合作。但是,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家间的安全困境,可能导致一战那样的战争,而且大量资金用于军备而不是生产也会损害各国经济和世界贸易,增加各国的财政负担,不利于经济繁荣,从而削弱和平的基础。《凡尔赛条约》并没有给欧洲带来稳定与和平,欧洲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欧洲的经济复兴;二是欧洲的安全和稳定。没有欧洲经济的复兴,赔款和战债问题就无法解决,稳定与和平也就无从谈起;而安全问题不解决会带来欧洲局势不稳定,势必又会妨碍美国资本的流入和欧洲经济的复兴。欧洲经济的长期萧条还会影响美欧之间贸易,拖累美国经济,并可能带来欧洲各国严重的社会动荡,导致布尔什维主义向中欧和西欧传播。
——摘编自王立新《超越凡尔赛:美国共和党政府的国际秩序思想及其对欧洲稳定与安全的追求(1921—192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美国关于国际秩序的主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美国关于国际秩序的主张。(10分)
2018-2019学年选修3第二单元训练卷
历 史(一)答 案
第Ⅰ卷
1.【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友邦人民”指的是帝国主义列强,条约要求各国在华权利均等,实际上使中国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可知,《九国公约》这一规定主要是针对日本的,故A正确;《九国公约》的规定主要针对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局面提出的,并非针对中国参加一战问题,排除B;巴黎和会已经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力转让给日本,C错误;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答案】A
2.【解析】根据“巴黎和会”“中国应该在和会上理直气壮地提出山东问题”,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对一战作出了贡献,故D正确;1919年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A不符合史实,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山东问题成为国际问题,B错误;巴黎和会上,美国没有支持中国,排除C。
【答案】D
3.【解析】英国推行的“势力均衡”政策是特指欧洲大陆“强国”之间力量保持均衡并非英国与欧洲各国力量保持均衡以及英国与欧洲大陆强国保持均势等其他的三个选项,所以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答案】D
4.【解析】由于美英在亚太地区与日本的矛盾尖锐,在华盛顿会议上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故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故D正确;中国人民反日斗争并不是美英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国际联盟对美英并没有强制约束力,故B错误;英日同盟失效也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故选D。
【答案】D
5.【解析】根据题干“1919年4月22日”、“威尔逊”、“顾维钧”、“劳合?乔治先生和克里孟梭先生”可知,题干与巴黎和会有关,“中国代表团可以看到现已造成的困难局面,劳合?乔治先生和克里孟梭先生不得不支持日本的要求”,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困难局面”是指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给英法美施压,故B正确。其他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D。
【答案】B
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巴黎和会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在巴黎和会美、英转变态度的原因是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所以选A。
【答案】A
7.【解析】材料的意思从展示中国形象角度强调中国对于出席巴黎和会的重要性,表达了国人参与世界大国并建立世界新制度的愿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对于日本拒绝让步的信息,故A项错误;中国参加巴黎和会并不是要求加入西方自由体系,故C项错误;D项中唯一模式说法绝对,排除。
【答案】B
8.【解析】法德一直是历史宿敌,法国主动与英美缔结防御条约的努力失败之后,转向与波兰、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结盟,显然是联合他国共同对抗德国,C正确;法国此时欧洲霸权已经丧失,A错误;法国直接目的是对抗德国,B错误;与英国争夺中欧不是法国直接目的,D错误。
【答案】C
9.【解析】凡尔赛体系产生的主要积极影响暂时缓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持了欧洲的暂时和平,A正确;B和D不属于积极影响;C中消除说法绝对。
【答案】A
10.【解析】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德国的扩张计划必然会激化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故选D。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完毕,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土地和人民,世界经济连成整体,排除BC。材料没有说明德国对外扩张主要方向,排除A。
【答案】D
第II卷
11.(20分)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主权的丧失和为了收回主权开展的斗争,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材料中的“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可以分析得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鸦片战争的有关影响来回答。
(2)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应当联系所学,从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和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来回答。其结果联系所学可知,中国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九国公约》的实质应当联系所学,从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中国的争夺来回答。
【答案】
(1)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2)背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
结果: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实质: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12.(20分)
【解析】
(1)依据材料“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以及所学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社会性质变化以及日本与俄国矛盾等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对于中国领土、俄国战败以及日本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即可。
【答案】
(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后,日本与俄因在中国东北的矛盾加剧。
(2)影响:是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粗暴践踏;俄国战败,国内矛盾激化;日本军国主义野心进一步膨胀。
13.(20分)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重组国际关系的首要工作是发展一套调解国家间纠纷的机制……各国在一个有序的国际关系框架内可以分享原料和市场,实现繁荣,战争就可以避免。而实现经济繁荣的途径是把 美国门户开放原则国际化,促进主要工业国在获取原料和开发欠发达地区等方面实现合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际关系法治化、建立有序的国际关系框架、门户开放政策国际化、停止军备竞赛实行裁军、复兴欧洲经济、稳定欧洲局势等方面概括一战后美国关于国际秩序的主张。
(2)本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纠正《凡尔赛和约》的掠夺性和不公正性、新的国际秩序观念的形成、法德矛盾的缓解、激化与苏联的矛盾等方面简析一战后美国关于国际秩序的主张。
【答案】
(1)主张:国际关系法治化;建立有序的国际关系框架;门户开放政策国际化;停止军备竞赛,实行裁军;复兴欧洲经济、稳定欧洲局势。
(2)简析:一定程度上纠正和修改了《凡尔赛和约》的掠夺性和不公正性;有利于新的国际秩序观念(或和平主义、合作共赢意识)的形成;为法德矛盾的缓解提供契机;容易激化与苏联的矛盾;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
2018-2019学年选修3第二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0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21~1929年期间,法、德、英等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9.4%、7.1%和3.2%,发展速度较快。这主要是因为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成熟的影响
B.凡尔赛体系使欧洲维持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局面
C.战胜国从战败国手中获得了大量的赔款
D.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完全消失
2.电影《我的1919》生动再现了这一年中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为维护国家的主权而据理力争的外交智慧和风采。在这部电影中你最有可能看到
A.某人通过电话托他在俄的好友买到了一瓶伏特加
B.德国、奥匈帝国等战败国和俄被排斥在和会之外
C.很多国家的外交代表常出入电影院或参加鸡尾酒会
D.北京高校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介得知中国外交失败时义愤填膺
3.下图是1919年漫画家沈伯尘在《新申报》上发表的新闻漫画“长蛇猛兽动起来,冲破‘和平’、‘正义’塔”,塔前木门上写着“凡尔赛和会”。该漫画主要揭露了
A.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
B.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的黑暗外交
C.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D.五四运动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斗争
4.1919年9月,一位中国学者撰文指出:中国固有文明虽然不能直接应用于未来世界,然而中国文明也颇有足以证明西洋文明之错误,为未来中国固有文明之指导者。一些中国人发现“西洋文明之错误”是缘于
A.辛亥革命无以救治中国
B.一战和巴黎和会的国际矛盾
C.对五四运动的恐惧
D.中国共产党提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纲领
5.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协约国战胜徳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
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
B.对独立参政的渴盼
C.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
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
6.对于《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条约都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重大调整
B.条约的签订与美国的周旋密切相关
C.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条约的签订保证了欧洲的和平和安全
7.《五国海军条约》第十一条规定:“各缔约国保证不取得、不建造和不订造在主力舰和航空母舰之外、标准排水量超过一万吨的战斗舰。”这一条款
A.明确限制了五国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吨位
B.暂时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上的争夺
C.给缔约国发展中小型战斗舰提供了依据
D.旨在限制五国以外的国家发展海军力量
8.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法、意、日五国的意图、行动、措施及斗争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A.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都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D.都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9.英美两国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却转而支持中国的要求,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中国人民的斗争直接打击了英美在华的统治
B.日本已没有再被继续利用的价值
C.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渐提高
D.为了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10.从整体发展角度看,巴黎和会上那些主导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国家做出的有益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决策是
A.倡导建立国际联盟
B.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欧洲建立新国家
C.对殖民地的“委任统治”
D.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第II卷
本卷包括三大题,共计6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 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实行集体安全原则。基本内容是:国联大会或行政院之决议需出席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即“全体一致”原则;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会员国如违背盟约而从事战争,其他会员国有权对其进行经济、军事及政治制裁。
在联合国宪章中,集体安全规定的基本内容是:安全理事会具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之主要责任,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中国、法国、苏联、英国、美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具有否决权,即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对于威胁、破坏和平及侵略之行为之应付方法,安理会可决定采用武力之外的各种方法对当事国实行制裁,如和平手段不足以恢复和平,安理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等等。
——据徐蓝《世界大战、集体安全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联合国宪章有关集体安全的规定反映出二战后国际社会的哪些重大变化。(12分)
(2)根据材料,指出在集体安全原则方面,联合国宪章与国际联盟盟约的规定有何明显的不同。(8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 华盛顿会议中的“限制军备”问题,由美、英、日、法、意五个大国的代表组成全体委员会进行讨论。经过争论。签订了《五国海军条约》,仅仅就海军中的主力舰一项,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的比侧为5:5:3:1.75:1.75.
1926年8月,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致函北京政府外交部说,华盛顿会议签署的《九国公约》为“改革苛约”提供了“根据”,北京政府应于旧约期满时“声明作废”,“改订新约时”应根据“华府会议精神”“坚持平等原则”以“郑重国权”,“以刷新外交”。……通过《四国协定》和《九国公约》约定各国不在中国实行武力扩张,以武力威胁中国承认特权,美国取得在中国的优越地位,部分地打破了日本在中国的垄断,恢复了各强国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由于美国的牵制加上中国人民反日爱国运动和日本国内民主运动的高涨,日本不敢疯狂地推行其大陆政策。
——摘编自曹学恩《民国外交简史》
(1)写出材料中提及的《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签订时间(4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的外交成果。(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8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这时许多人——尤其是英美两国——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一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被战时的宣传欺骗了;战争是真正由武器制造商发动起来的;德国并不是引起1914年战争的真正原因;凡尔赛条约对于德国是过于苛刻了;精力充沛的德国人与意大利人需要发展的空间;民主制度毕竟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一方坚决不让对方给惹恼,那就一定不会打起来;……一整套和平的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大概包含着既有真理又有误解的那种通常的混合物。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要求。……1949年和1952年召开了两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2年召开了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大会通过《致五大国政府书》,邀请中、苏、美、英、法五大国政府就缔结和平公约举行谈判。1955年举行了世界和平大会,发表了《世界和平大会宣言》。1955—1959年召开了五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呼吁为禁止原子弹、氢弹而奋斗。……80年代在北美、西欧、大洋洲以及世界各地掀起一个新的反对战争、要求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群众和平运动。……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思想的不同之处。(12分)
(2)结合史实分析这两种思想对国际(战争)形势的影响。(8分)
2018-2019学年选修3第二单元训练卷
历 史(二)答 案
第Ⅰ卷
1.【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凡尔赛体系下,20世纪20年代,欧洲维持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A项错误;德国是战败国,故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完全”。
【答案】B
2.【解析】巴黎和会被英国、美国和法国操纵,所以很多国家的外交代表只能常出入电影院或参加鸡尾酒会,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19苏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业,所以不可能买到了一瓶伏特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奥匈帝国分为了奥地利和匈牙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1919中国还没有电视,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答案】C
3.【解析】“凡尔赛和会”、冲破‘和平’、‘正义’塔”说明巴黎和会上对于中国领土转让的黑暗外交,故B正确;材料设计“凡尔赛”说明是外交,故A错误;漫画没有体现出五四运动学生运动和人民的斗争,故C和D错误。
【答案】B
4.【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是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巴黎和会把帝国主义残酷和贪婪的本性充分暴露出来,故让一些中国人发现“西洋文明之错误”,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五四运动的态度,而是强调一些中国认识到“西洋文明之错误”,排除C。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答案】B
5.【解析】“主张公理,反对强权”是希望列强能够平等的对待中国,即渴望平等渴望自由,是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主科学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对独立参政的渴盼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对协约国希望的尚未破灭,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答案】C
6.【解析】这两个条约都是在凡尔赛体系形成后签订的,而且对凡尔赛体系进行了局部调整,故A项表述正确。B项只符合《非战公约》,C项只符合《洛迦诺公约》,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因为这两个条约都没有保证欧洲的安全,二战的爆发就是例证。
【答案】A
7.【解析】条约限制的并不是主力舰和航空母舰,而是这两种舰以外的战斗舰,故AD项排除;该条款限制的只是这种舰只的大小,而没有限制它的数量,因此给这些国家大量发展巡洋舰、驱逐舰和潜水艇提供了方便,故C项正确,B项错误。
【答案】C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巴黎和会的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导致的,战后的分赃会议——巴黎和会体现了战胜国的利益要求,故B项正确;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制定的根源,故ACD项错误。
【答案】B
9.【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日本趁机扩充了其在亚太地区的实力,对英美构成威胁;巴黎和会后,限制日本扩张,成为英美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中国人民的斗争直接打击了英美在华的统治的相关信息,排除A。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所以选D
【答案】D
10.【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要求:从整体发展角度看,建立国际联盟,维护世界和平,这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符合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故排除。
【答案】A
第II卷
11.(20分)
【解析】
本题考查联合国宪章有关集体安全的规定、在集体安全原则方面联合国宪章与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的不同,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
(1)联合国宪章有关集体安全的规定反映出二战后国际社会的重大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安全理事会具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之主要责任”“中国、法国、苏联、英国、美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具有否决权”“安理会可决定采用武力之外的各种方法对当事国实行制裁”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2)在集体安全原则方面,联合国宪章与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的不同,可以根据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和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会员国如违背盟约而从事战争,其他会员国有权对其进行经济、军事及政治制裁”和“安理会可决定采用武力之外的各种方法对当事国实行制裁,如和平手段不足以恢复和平,安理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等信息分析比较得出。
【答案】
(1)国际社会对世界和平更加珍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大国的责任和作用更加突出;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强制性,集体安全有了切实可行的保证。
(2)国联实行“全体一致”原则,联合国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国联盟约未对侵略正式规定具体的制裁措施,联合国明确规定了包括武力在内的制裁措施。
12.(20分)
【解析】
(1)依据所学从1922年时间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的比侧为5:5:3:1.75:1.75.”“过《四国协定》和《九国公约》,美国取得在中国的优越地位,部分地打破了日本在中国的垄断”的信息归纳回答。
(3)依据材料“恢复了各强国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由于美国的牵制加上中国人民反日爱国运动和日本国内民主运动的高涨,日本不敢疯狂地推行其大陆政策。”并结合五四运动事实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归纳回答。
【答案】
(1)1922.2;1922.2。
(2)成果:通过《五国海军条约》,美国取得了与英国同等建造海军主力舰的权利,从而结束了英国海上霸主时代;通过《四国协定》和《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3)积极影响:推动了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运动,增强了中国政府的外交热情和民族意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本急于武装霸占中国的侵略计划。消极影响:使中国回到了被几个帝国主义强国共同宰割的局面。
13.(20分)
【解析】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一整套和平的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大概包含着既有真理又有误解的那种通常的混合物”、“1955年举行了世界和平大会,发表了《世界和平大会宣言》。1955—1959年召开了五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呼吁为禁止原子弹、氢弹而奋斗。”“80年代在北美、西欧、大洋洲以及世界各地掀起一个新的反对战争、要求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群众和平运动”等信息,即可明显概括出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思想的不同之处。
(2)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的最终结果,一战后的和平主义思想无法制止战争,英法等大国对法西斯的绥靖妥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二战后的和平思想推动和平主义运动在全球的进行,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答案】
(1)一战后:强调容忍,不顾后果;不区分战争的性质和根源,认为通过谈判和妥协就能制止战争。
二战后:强调大国在维护和平中的主导作用;以反核为核心;以维护人类的发展为宗旨。
(2)一战后的和平主义思想无法制止战争,英法等大国对法西斯的绥靖妥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二战后的和平思想推动和平主义运动在全球的进行,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