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11-08 11: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第七章人民解放战争
一、基本考点
考点1、国民党发动内战点阴谋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战争的胜利,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得以基本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发展或解决将决定中国的命运。
(2)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
?
?
?
考点2、重庆谈判
(1)背景:
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
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揭露美蒋假和平阴谋;教育和团结广大人民
(2)内容:(1945.8.28~10.10)
国民党当局表示同意和平建国方针
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合法地位问题没有达成协议。
?
?
(3)影响及意义: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签订,十人民力量的胜利,共产党通过这场斗争,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它要反动内战,就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地位。
考点3、政治协商会议
(1).政协会议的召开与斗争。1946年初的政协会议是按照“双十协定”的协议召开的,会上国共代表对讨论的问题发生激烈的争论,争论最激烈的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问题。这实质是重庆谈判时关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争论的继续和发展。(2).政协会议通过的决议。会议期间,中国共产党团结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使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决议的内容教材上列举了五项。
(3).会议的意义。会议的决议有利于实施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它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在许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但是,决议为国民政府所撕毁,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尝试亦化为泡影。
考点4、全面内战的爆发
(1).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完成内战部署,1946年6月,首先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两个图表,指出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
(2).共产党的战略战术。面对国民党发起的进攻,人民能不能战胜敌人?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使全国军民确立了打败反动派的信心。中共中央制定了打败敌人的战略战术,即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3).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被粉碎。突出孟良崮战役。青化砭、蟠龙镇、沙家店等战役
考点5、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条件成熟①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被粉碎。
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③国统区形成第二条战线,配合正面战场斗争。
④国统区经济陷于崩溃。
(2)主攻方向:中原地区
选择中原地区作为主攻方向的原因
①国民党正在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兵力深陷陕北和山东战场。中原地区兵力空虚。
②大别山是老根据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③中原各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3)反攻情况:三军突进中原;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东北解放军解放东北广大地区;西北解放军收复延安。
(4)意义: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考点6、三大战役的胜利
(1).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人民解放军的数量迅速增加,装备有了很大改善,土地改革的完成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而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则迅速下降,士气低落,尤其是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遭到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处境十分孤立。(2).三大战役的过程。建议教师首先指出,三大战役是一次伟大的战略决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然后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明确“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中共中央决定将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对解放军最有利。
第一,在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我军的正规军70万,地方军30万,合计百万人,是全国五大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
第二,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十分狭小,补给非常困难。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还举棋不定。第三,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由于这些条件,首战东北卫立煌集团,就可以将初战的胜利放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还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假如首战华北战场,就会受到敌华北、东北两大集团的夹击而陷入被动;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又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退,实现其战略收缩企图。因此,首先打好东北战场的决战,就成了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3).三大战役的结果和意义。根据课文叙述《三大战役示意图》和《三大战役简况》表,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战役的起止时间、歼敌人数、战役指挥者等基本知识;结合学生已有的战争史知识,指出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它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歼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4).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第一,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策英明,领导正确,具体表现是: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决定决战方向,并针对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如三个战场首战突破口的选择);第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第三,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第四,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考点7、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召开背景: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前夕,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已成定局。为促进中国革命的胜利,在理论是政策上为建设新中国作准备。
(2)召开:1949年春,河北西北坡
(3)内容:
工作重心的转移――农村到城市;促进革命胜利的方针――近期目标;基本政策和总任务――长远目标;警惕“糖衣”进攻――工作作风。
(4)意义: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考点8、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北平和平谈判。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引退”后,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表示愿以中共所提八项条件为基础进行谈判,企图以谈判为手段,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划江而治,以便卷土重来。中共中央早已洞悉其奸,但仍从尽快结束战争,实现和平的愿望出发,同意谈判。谈判中,中共代表团明确表示,无论谈判成功与否,人民解放军都必须渡江,“长江在历史上从来没有阻止过中国的统一”。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谈判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其假和谈的骗局彻底暴露,美蒋“守江谋和”的图谋终成泡影。
4.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中、东、西三路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23日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了。此后,人民解放军继续向东南、中南、西北、西南进军,追歼残敌。到9月底,除台湾与沿海岛屿和西南以及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考点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标志: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2)意义:中国人民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彻底改变。
(3)胜利原因:客观原因:国民党迅速败亡的四方面原因。第一,政治孤立,失去民心。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特征是独裁、内战、卖国。第二,军队厌战,士气低落。第三,贪官横行,统治腐败。第四,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主观原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表现:五个方面加以概括,其中“理论指导”是灵魂,革命“道路”是方向,“群众支持”是基础,“革命军队”是中坚,“统一战线”是保障。这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5)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 、拓展考点
考点10、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2)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决心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
(4)国共双方都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虽有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方面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十分的和谈诚意,但同时没有放松战争准备。
(6)二战后的国际大气候,美国奉行杜鲁门主义――支持有共产党国家的反动政府消灭本国共产党。
考点11、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国民党政权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因此,反帝斗争也就包含在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中。由于国民党统治是国内最主要的敌人,所以说抗战胜利后,国内的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考点12、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1)在政治上:
①抗战胜利后至全面内战爆发前,努力争取和平民主,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参加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②内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增强了中国人民同美蒋反动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同时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更强烈的人民民主运动,联合各民主党派,使蒋介石政权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③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
制定了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路线。
④1949年4月,为尽快结束战争,与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彻底揭穿了国民党的假和谈骗局。
⑤在国民党政权覆灭,人民革命在全国胜利的 形势下,于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2)在经济上:
①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和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于1946年决定改变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实行土地改革。
②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土地改革的进行,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3)军事上:
①全面内战爆发前,面对美蒋反动派的内战阴谋,积极作好自卫战争的准备。
②解放战争初期,面对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现实,解放区军民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③解放战争第二年,及时做出举行全国性战略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的决策。
④解放战争第三年,又抓住战机,与敌主力进行决战。
⑤三大战役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又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
⑥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终于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
考点13、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
(1)三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的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士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在土改中,党贯彻一条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路线。
(2)实行不同政策的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启示:说明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国情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一个值得人民信任的政党。
考点14、中国共产党两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1)从城市转移到农村(1927年)
1927年7月,中共一大决定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从那时起中共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了国民大革命,当时,党的工作重心在城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中共决定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先后发动了南昌、秋收、广州三次起义,但连连受挫,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的“城市中心”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秋收起义中,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大城市而转向敌人力量空虚的农村进军,并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及时总结经验,指出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标志着我党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能农村。但王明在共产国际支持下,在中国推行“城市中心路线”,致使我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给我军造成的失利再次证明了不从具体国情出发,照搬别国经验,推行“城市中心”论,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说明党的工作重心依然在农村。
(2)从农村转移到城市(1949年)1949年,人民解放军通过三大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大片领土,占领了许多北方的大中城市,民主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对城市的管理和建设也提到议事日程。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考点15、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
(1)从形式上看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其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地位。
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占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另外,给全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罪责嫁祸于共产党;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的,目的是为了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或“隔江而治”的目的。(2)从结果上看,中共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了和平建国的方针,中共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北平谈判使国民党的缓兵之计破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动了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两次和谈都由于国民党缺乏诚意而破裂。
考点16、列强侵华方式特点的变化及在华势力的形势与世界历史发展的联系
(1)近代中国的社会的地位:近代中国由于自身的落后,没有跟上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因而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宰割的对象。
(2)反思:中国作为世界的组成部分,必须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
(3)对策:中国吸取了近代屈辱的教训,打开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加入WTO,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