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7-01-29 12: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1张PPT。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七·七”“八一三”南京惨案国共合作宣言新四军115120129《论持久战》片面抗战
正面战场近卫三原则汪“持久抗战”
积极反共长
沙扫荡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三三制大生产整 风 独裁掠夺垄断豫湘桂大反攻抢夺
果实积极抗战抢夺
果实徐州太原武汉淞沪团结抗战进步百团
大战蚕食清乡政治诱降南昌枣宜洛川中共抗日通电全面抗战
敌后战场军事进攻广州皖南分裂投降退步消极抗战
积极反共卢沟桥事变和国共联合抗日第一节①.日本为实现蓄谋已久的吞并中国、独霸亚洲、称雄世界既定方针的必然结果。
②.华北事变后,日本实行国民经济全面军事化,进行广泛的战争动员,积极扩军备战。1936年,日本制定所谓 “国策基准”的侵略方案,一方面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
③.1937年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扩大它在中国大陆的殖民统治,积极策划全面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原因: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七·七事变
时间、地点:1937年7-7,卢沟桥
影响: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2.中共发表通电:
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除出中国。
3.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八一三”事变3、“八一三”事变:
1937年8-13,上海
日军战略目标:迫使国民政府迅速投降(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的抗战宣言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
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
《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
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
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
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抗 日 民 族 统一战线工农红军的改编西北工农红军八路军(第18集团军)总 指 挥:朱 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 谋 长:叶剑英 115师120师129师师长 林 彪师长贺 龙师长刘伯承南方八省游击队新四军军 长 : 叶 挺副军长 : 项 英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八路军改编1.“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提出“发动群众斗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的号召
2.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共、东北人民、民主人士和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斗争。
3.华北事变爆发后,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1935年,“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5.1935年底,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6.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7.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8.“八·一三”后西北工农红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游击队编为新四军。
9.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形成原因(1)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
(2)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倡导。
(3)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
(4)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大侵略也威胁到四大家族和英美的利益。帝国主义支持下的 北洋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广东国民政府两个政权两支军队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除汉奸卖国贼以外的国内所有阶级、阶层及海外华人、华侨国共两党党内合作国共党外合作为基础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最终失败打败了日本帝国 主义与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所具有的新特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1).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2).形式是以国共两党的党外合作为基础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加重了统一战线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3).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中共的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是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4).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它们之间的斗争贯穿于抗日战争始终。 5).中共坚持以斗争求团结,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1、淞沪会战
2、平型关大捷
3、忻口阻击战
4、南京大屠杀
5、台儿庄会战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1937年8~11月 八路军115师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抗日战争中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1937年12月~1938年1月
屠杀我军民30余万人1938年春,由 李宗仁 指挥是抗战以来国民党取得的最大胜利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日本占领南京
(中华门)日军屠杀我同胞
南京惨案死难者
300000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淞沪会战1937年8--11月打乱敌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1937年9--10月国共两党配合得较好的战役,八路军取得平型关、雁门关战役和袭击阳明堡机场的胜利徐州会战1938年4--5月台儿庄战役消灭日军一万余人,取得重大胜利武汉会战1938年6--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平津作战1937年7月7月底,北平、天津失守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对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1)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对日军进行了较为积极的抗战,先后在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组织了大规模会战,国民党正面战场是当时抗日的主战场,其军队是抗日的主力。
(2)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具有重要意义。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牵制了日军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也鼓舞了全国人民,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3)由于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在战略战术上只是消极防御,不敢主动寻机歼敌,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从客观上讲,国民党军队素质差,军事装备落后,而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战争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武器精良,使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失利.敌后抗日根据地的 开 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1、洛川会议
时间:1937年秋
内容: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方针”
意义: 从此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
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把敌后变成了抗日的前线。八路军东渡黄河上前线全国主要的抗日敌后根据地八 路 军新四军晋察冀晋 绥晋冀豫
冀鲁豫苏 南皖 东聂荣臻贺 龙
关向应刘伯承
邓小平 陈 毅 张云逸115师120师129师陕甘宁晋绥晋察冀晋冀豫冀鲁豫山东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总后方① 指挥中心:
延安 → 中共中央所在地
② 总 后 方: 陕甘宁边区朱德 总指挥八路军战士《论持久战》作者:毛泽东 → 1938年发表
背景:“亡国论”、“速胜论”甚嚣;
日本疯狂入侵;国民党抗战 失利;法西斯主义威胁全人类。
目的: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正确道路;驳斥亲日派的“亡国论”和亲英美派的“速胜论”.
《论持久战》主要内容
日本中国强国弱国小大非正义
侵略性正义的
反侵略 失道
寡助得道
多助 不可能
灭亡中国 不可能
迅速打败
日本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①.抗战路线不同。正面战场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
②.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正面战场依靠的是国民政府的正规军,敌后战场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
③.战场范围不同。正面战场在国统区,敌后战场在敌人后方创建抗日根据地。④.作战的规模和方式不同。正面战场多是大兵团作战,主要是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敌后战场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⑤.战略地位不同。正面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日的主战场;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渐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联系:①.在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力。
②.在相持阶段,正面战场消积抗日,战略地位下降;敌后战场在抗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1944年4月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军战略进攻的重心,且节节败退。敌后战场展开了局部反攻。
总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它在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致破裂,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持久抗战,并最终取得完全胜利。两个政党——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
两个政府——国民政府和陕甘宁边区政府
两支军队——国民政府军队和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
两个战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即敌后抗日根据地。
两条路线——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全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
两种结果——蒋介石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丧师失地;中共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日本政府必须对这场战争负责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根据地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根据地则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造成这种明显不同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  
B.共产国际指示的直接影响 C.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日本侵略军重点进攻方向的转变
2.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组织了四大会战,八路军取得的平型关大捷属于其中的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3.相对于革命统一战线,中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最突出的进步是
A.加强了统一战线的组织建设
B.注意维护统一战线的内部团结
C.加强了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性
D.制定了统一战线的斗争纲领
4.抗日战争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出现两个战场。最早形成两个战场战略格局的地区是
A.东北 B.华北 C.华东 D.华南5.国共对峙时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战争时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相同点是 A.集中分布的地区 B.实行的土地政策 C.坚持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D.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
6.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进行的几场大会战中,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是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枣宜会战 D. 太原会战7.日寇在中国不断挑起事变,进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下列事变发生在上海的是
A.“一·二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B.“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
D.“八.一三”事变和“九.一八”事变
8.抗战初期,国共两个战场的相同之处是
A.采用了相同的抗战路线 B.进行了积极抵抗
C.积极动员组织民众抗战 D.建立抗日民主政权9.“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
A.中国军队开始抵抗 B.国民政府正式宣战
C.日军旨在侵占全中国 D.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抗战
10.决定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最重要因素是
A.国内形势 B.社会性质
C.国际形势 D.社会主要矛盾11.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质上是(  )
A.协助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 B.收复失地
C.壮大人民革命力量 D.开辟新的战场
12.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B.防止人民力量在抗战中壮大
C.满足英美帝国主义国家的要求 D.防止抗战成为人民大众的抗战 13.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所在地迁移的顺序是 ( )
A.广州—武汉—南京—重庆 B.广州—南京—武汉—重庆
C.广州—武汉—重庆—南京 D.广州—南京—重庆—武汉
1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然存在斗争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 A.两党的抗战路线不同
B.两党对日本侵略者认识程度不同
C.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D.国民党是被迫与共产党合作的15.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区别,实质上反映了国共两党的 A.阶级性质不同 B.作战方针不同
C.战略战术不同 D.认识水平不同
16.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接连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A.敌我力量悬殊 B.军事指挥失误
C.缺乏国际援助 D.片面抗战路线
17.位于中国最西部的抗日根据地是 A.晋察冀 B.陕甘宁
C.冀鲁豫 D.晋冀豫ADB18.对毛泽东关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最准确解释是( )
A.军队和老百姓是胜利的根本保障
B.民兵是夺取胜利的基本力量
C.政府和军队是胜利的根本保障
D.武装民众是胜利的根本保障
19.以下对1938年10月以前国民政府抗战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消极避战导致大片国土丢失 B.积极反共导致对日作战不力
C.迟滞了日本军队的侵略进程 D.努力奋战保住西部大片国土CD20.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A.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B.均采取党内合作方式
C.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皆有各阶层广泛参加
21.卢沟桥事变后中共的抗日通电和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自卫宣言的相似点是 A.捍卫中国领土的完整 B.维护国际公约的规定
C.国共两党亲密合作 D.人民政府和军队共同抵抗DA22.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保证:“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指导”,这表明了( )
①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对特区和红军的领导权。 ②中国共产党放弃了与国民党敌对的政策。 ③中国共产党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④中国共产党以让步换取和国民党合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B23.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相同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日本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B.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而进行
C.中国内部不统一给日本提供了时机
D. 事变后中国政府进行了积极抵抗
?24.七七事变后蒋介石的态度是( )
A.不抵抗 B. 准备抗战
C.抵抗暴力 D.坚决抗日DB25.下列哪一项不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作用的正确表述
A.使中国的抗战变为全民族的抗战 B.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C.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D.消除了国共两党之间的阶级矛盾D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托尔斯泰2007.01.05二十九军抗战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根据地新四军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