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抗日战争[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7-04-23 20:27:00

文档简介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宝坻一中
梁靖霞
2007、1
第2课 抗日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日军侵华的罪行和中国军民抗日的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究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发探究,学生自主发言,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为基本原则,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发现并探究抗战的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思考探究,(1)使学生牢记日本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产生对侵略者的憎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结合现实问题,使学生形成对中日关系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全民族抗战、以史为鉴
教学难点
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
正确对待现实中的中日问题
教学模式
支架式
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由学生搜集日军30年代侵华和中国抗日的史实,搜集目前中日关系的事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件应用
设计意图
教学导入
提问:中日关系一直以来就比较敏感,那么,目前,你最关注的是中日关系中的什么问题?
引入:中日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实的真相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回到70年前,回顾那场关乎中国命运的战争……
观看课件
展示日本前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以及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的相关内容
由学生生活出发,体现时代性,激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实施:
探究主题一、
狼烟四起
布置引思题:
1、你知道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吗?
2、20世纪三十年代,日军制造了哪些侵华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3、侵华期间,日军在犯下了怎样的滔天罪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交流互助解决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并结合自己搜集资料互相协作总结问题并作答
展示引思题,为学生思考交流提供导航,考察学生的相关知识
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比如:培养阅读能力;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归纳整理能力等;
教师展示日军侵华进程图,并指出:随着日军侵华的深入,中国山河破碎,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观察教师提供材料,表达自己的感受
逐步展示日军侵华进程图
1、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日军的残暴,认识中华民族遭受的灾难,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为重点全民族抗战地突破作铺垫
提供日军罪行的图片和材料
适时总结:日军占我领土、毁我城市、杀我人民,无恶不作。如果任由他们横行,中华民族将不复存在!之后小结
展示日军侵华的图片和相关材料
探究主题二、
众志成城
布置引思题:
1、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在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国共两党作出了什么决策?他们分别采取了怎样的行动?结果如何?
3、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交流互助解决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并结合自己搜集资料互相协作总结问题并作答
展示引思题,为学生思考交流提供导航,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比如:培养阅读能力;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归纳整理能力等;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召开新闻发布会,阐述国共两党的抗战事迹
学生分组讨论准备新闻发布会,并推举代表发言
展示新闻发布会的题目
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
之后进行小结
学生讨论并阐述观点
展示讨论题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认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作用,突破难点
出示相关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之后小结
学生思考并作答
展示图片和材料
培养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探讨主题三:
以史为鉴
布置导学引思题:
1、这场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了什么?2、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抬头,他们极力掩盖罪行、美化侵略,你能列举他们的一些行径吗?针对日本右翼势力的行径,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展示导学引思题
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基础上思考现实问题,教育学生牢记历史面向未来
展示日本人民受害和日军遗毒对中国伤害的图片
观察图片,感受战争的残酷
展示图片
教育学生憎恨战争,热爱和平
课堂小结
小结
展示小结
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课件33张PPT。欢迎各位莅临指导!宝坻一中
梁靖霞1、教材地位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地位非常重要。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日军侵华的罪行和中国军民抗日的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究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发探究,学生自主发言,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为基本原则,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发现并探究抗战的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牢记日本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产生对侵略者的憎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结合目前中日问题,使学生形成对中日关系的正确态度。教材分析3、重点分析:
全民族团结抗战是重点。因为全民族抗战是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实现的,是抗日战争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所以将其确立为重点
以史为鉴是重点。新课标强调全面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强调学史为现实服务,因此将其确立为重点。
4、难点分析:
全民族抗战尤其是国民党在抗战中作用是难点。囿于传统认识,学生对此问题难于理解。因此将其确立为难点。
以史为鉴,正确对待中日问题是难点。因为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日本的态度往往过于情绪化,不利于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也接收到大量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最新信息。但这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没有上升到科学的理性认识。
2、教学方法
鉴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根据学习是积极主动地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教学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建筑起新的经验的建构主义理论。本课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师创设具体情境,递进设疑,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在此模式下,运用创设情境法、问题激励递进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内化和建构抗日战争的知识体系
3、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
4、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运用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以及合作学习法等学习方法,根据相关情境和材料解决相关问题。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先后四次参拜靖国神社新版历史教科书强调:
“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被描述为“两个日本官兵在上海被射杀,导致中日间的冲突扩大了”;
“南京大屠杀”,在正文里完全消失了,只在边注上用小字写道:“后来的远东审判认定日军杀害了许多中国民众(南京事件),但这个事件在资料上的疑点很多,存在许多不同见解,至今仍在持续争论中。” 第2课
抗日战争主题一 狼烟四起主题二 众志成城主题三 以史为鉴第2课 抗日战争主题一 狼烟四起1、你知道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吗?
2、20世纪三十年代,日军制造了哪些侵华事
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3、侵华期间,日军在犯下了怎样的滔天罪
行?日占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2年,一二八事变
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
1935年,华北事变
1937年,卢沟桥事变民族危机加深!!!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血雨腥风日军对上海进行狂轰滥炸遭日军轰炸的湖南大学放火烧村烧毁的村庄日本“扫荡”后被毁的潘家峪731部队用于放人肉的铁槽731部队用的骨锯731部队用于挂人肉的铁钩被日军细菌试验致死的受害者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共达34万多人。 南京大屠杀
不可抹去的历史之痛!日军的侵略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历史不容忘却和平居民—杀!拒不合作—杀!用于实验—杀!军事侵略罪行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题二 众志成城1、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在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国共两党作出了
什么决策?他们分别采取了怎样的行动?结
果如何?
3、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和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中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 材料一 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民族团结抗战实现 请分别代表国民党和共产党召开新闻发布会,阐述自己为抗战所做的贡献小活动 有人认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所组织的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丧师失地,因此,抗战的胜利跟国民党无关,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讨论:全民族抗战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四次会战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
百团大战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
建立,全
民族抗战
实现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淞沪会战
(粉碎速战图谋)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国内战场结果:抗战胜利 根据所给图片思考: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史上处于什么地位?
材料一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

材料二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伤亡3500万人,死亡20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美国死亡40.5万人;英国死亡37.5万人。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处于什么地位?从中国反侵略斗争史看从世界范围看历史地位第一次完全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主题三 以史为鉴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抬头,他们极力掩盖罪行、美化侵略,你能列举他们的一些行径吗?这场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了什么? 针对日本右翼势力的行径,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小明学完本节课后很有感触,想在给表哥的
信中谈谈他学完这节课的想法,如果你是小明,
你想怎么写?亲爱的表哥:
你好!
今天我们学习了抗日战争,你一定想象不到我有多
恨:70年前,几百万、几千万中国人在日本的军刀下成了
冤魂。长达八年,日本人在中国的大半个国土上留下了数
不清的罪证——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的细菌试验……
但同时,我又激动着:为我们那艰苦奋战的同胞,为
我们胜利了的战争!
对了,表哥,我还要考考你呢: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国
家压制我们的反日情绪,而不愿开战教训那帮不知好歹的
日本人吗?想好了之后,别忘了回信告诉我哦……
你的表弟 小明
×年×月×日 法国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对日本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纪念活动进行了记录,现摘抄一些:
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残骸都保存完好;
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
广岛:2001年,公布原子弹受害者221893人,精确到个位。
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4万以上,纪念馆“哭墙”上只刻有3000
个死者的名字;
广岛:每年8月6日,举行悼念大会,8月15日,钟声汽笛鸣
响,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
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从1985年才开始,1997年才有了拉响防
空警报和车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会会场,鲜见肃
立默哀场面。
广岛:参加纪念大会人数有5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1/21
南京:参加纪念大会人数2000人左右,最多不到一万人,占全
市人口的1/2800或1/500……
请就两个民族对历史记忆的差异说明的问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第2课 抗日战争
一、狼烟四起 二、众志成城
1、日军的侵略 1、国内战场
1)国民党
2、日军的罪行 2)共产党
2、国外战场板书设计:牢记国耻,振兴中华谢谢大家
再见!宝坻一中
梁靖霞原子弹爆炸中的受害者炸后被毁的广岛第2课 抗日战争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必修①第二单元第2课:抗日战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不足之处,希望老师们不吝赐教。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地位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日军侵华的罪行和中国军民抗日的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究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发探究,学生自主发言,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为基本原则,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发现并探究抗战的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思考探究,(1)使学生牢记日本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产生对侵略者的憎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结合现实问题,使学生形成对中日关系的正确态度。
3、重点分析:
本节课我确立了两个重点,一是全民族抗战。因为全民族抗战是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实现得,使抗日战争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所以将其确立为重点。
一是以史为鉴。新课标强调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强调学史为现实服务,因此将其确立为重点。
4、难点分析:
全民族抗战尤其是国民党在抗战中作用是难点。囿于传统认识,学生此问题难于理解。因此将其确立为难点。
以史为鉴,正确对待中日问题是难点。因为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日本的态度往往过于情绪化,不利于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将其确立为难点。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也接收到大量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最新信息。但这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没有上升到科学的理性认识。
2、教学方法
鉴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根据学习是积极主动地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教学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建筑起新的经验的建构主义理论。本课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师创设具体情境,递进设疑,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在此模式下,运用创设情境法、问题激励递进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内化和建构抗日战争的知识体系。
3、教学手段 自制教学课件
4、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运用材料学习法、思辨学习法以及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法,根据相关情境和材料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设计方案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2分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时代性的基本理念,我从学生生活出发,巧妙设问:中日关系一直以来就比较敏感,那么,目前,你最关注的是中日关系中的什么问题?”以此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导入:中日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实的真相又是什么?让我们回到70年前那场战争,引发其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探究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合,并据此设置了三个主题:
主题一、狼烟四起;主题二、众志成城;主题三、以史为鉴
在每个主题下递进设疑,引发学生探究
主题一、狼烟四起。这个主题的相关知识,学生知道的比较多,因此,我设置三个问题,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回答,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材料学习法,逐步展示地图,演示日军的侵华进程,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随着日军的侵略,中国很快丧失了半壁江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然后多媒体展示中国城市被毁、人民被杀的相关图片,以及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和视频,使学生直观的感受日军的残暴,产生对侵略者由衷的憎恨,教师适时对本部分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部分知识体系。之后用激昂的语言引导:日军占我领土,毁我城市、杀我人民,无恶不作。如果任由他们横行,中华民族将不复存在!这样,使学生从情感深处产生共鸣:面对穷凶极恶的强大敌人,只有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为本课重点问题全民族抗战的突破作铺垫。然后教师设疑激思:那么全民族抗战是如何实现的?中国军民又是如何抗战的呢?以此引出下一主题(10分钟)
主题二、众志成城。我设置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教材归纳掌握相关知识。
第一个问题加深学生对中国全面抗战开端的认识。
第二个问题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我从全民族抗战的实现和实施两个角度设计了两个问题。关于全民族抗战的实现,教材只有一句结论性的话,限制学生的思维。因此,我采用材料学习法,补充国共双方在当时的声明材料,学生通过识读材料,指出在民族危急的紧要关头,国共两党摒弃党派分歧,以民族大义为重,停止内战,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在加深学生对史实认识的同时,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关于全民族抗战的实施,在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前准备的基础上,将他们分成两组讨论准备,然后分别代表国共两党召开新闻发布会,阐述自己的抗战事迹,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合作,进而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为难点的解决奠定知识基础。然后,采用思辨学习法,组织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和争辩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教师参与讨论,指导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使学生认识到,抗战的胜利是全民族空前团结的结果,任何一种力量都不可或缺!深刻认识全民族抗战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从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突破难点。教师适时指出,在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党派利益让位于民族大义,国共两党摒弃前嫌,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赶走了侵略者,爱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对学生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最后对本部分知识小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突破难点。(15分钟)
第四个问题是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的,学生相关知识较少,因此,采用材料和思辨学习法,出示反映中国近代几次重要的反侵略战争结果的图片,使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抗战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然后给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贡献的资料,让学生依据史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合作,认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最终必将赢得世界的尊重,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抗战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最后,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5分钟)
主题三、以史为鉴。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从对战争的认识和对现实的认识两个角度设置问题。首先让学生讨论总结这场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在学生自主发言的基础上,展示日本遭受原子弹袭击所受的伤害,说明日本人民也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之后出示目前日军遗毒问题的图片,指出,中国作为被侵略者受的伤害更重,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从而激发学生对战争的仇恨和对和平的热爱。然后,联系现实中日本右翼势力的相关行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教育学生牢记历史,警惕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同时以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仇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努力振兴中华,自强自立,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从而突破重难点。(8分钟)
(三)课堂小结
新课标强调对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最后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四)课后作业
请学生就南京和广岛在战争中受害的城市对历史的不同态度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形成对历史的正确态度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五)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