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 日 战 争 的 爆 发
一、数学目的
1.基础知识: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淞沪会战等战役,平
型关大捷,南京大屠杀,洛川会议,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论持久战》的发表。
2.思想教育:
①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共是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培
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对中华民族抗战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③通过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支援的分析,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团队精神。
3.能力培养
①通过指导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分析矛盾的方法学习历
史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比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
③通过历史材料的使用,培养学生史料分析使用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七七事变、国共联合抗日。
2 .难点: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
三、教学设备
1.多媒体电脑及辅助设备。
2.动态地图:《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形势图》、《敌后根据地形势图》
3.影像资料:录像“中国守军在卢沟桥抗击日军”等;图片“八路军、新四军臂章、第十
八集团军臂章”;电影《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等片断;歌曲《到
敌人后方去》。
四、教法、学法指导
1.教法:采用材料分析法、问题分析法、讨论法。
2.学法指导:对重、难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两个
战场对此,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材料,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中国各阶级政治态度变化
的分析,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五、教学要点:
(一)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七七事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淞沪会战
2.南京大屠杀
3.太原会战
4.徐州会战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洛川会议
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四)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回顾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如九 一八事变、华北事变等,提问:
面对日本不断扩大侵略,我们中国人该怎么办?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有什么意义?引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标志是什么?引入新课。
(一)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七七事变
打出《卢沟桥事变示意图》和“中国守军在卢沟桥抗击日军”图片,简单介绍事变前日本大量增兵,形势严峻。7月7日夜,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放映《卢沟桥事变》片断。这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八年抗战的序幕拉开了。中华民族怎样抗战?在什么旗帜下抗战?过渡到下一个小标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和
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日本扩大侵略,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国共双方态度如何?打出中
共抗日通电和蒋介石庐山谈话的部分内容,让学生阅读、讨论,理解课本的观点“共
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民党蒋介石准备抗战”。
8月13日,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日民族矛盾进
一步激化,打出“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引导学生对这两次事变后国民党方面
准备抗战的两段引文作对比,归纳蒋介石态度发生变化的表现并分析原因,培养学
生思考、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两党协议,共产党武装力量进行改编,出示“八路军、新四军臂章、第十
八集团军臂章”图片。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
式建立。
设计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原因,根本原因各是什么?引导学生透过
现象探究实质。
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国共两党抛开前嫌,携手共赴国难,在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两党是怎样抗战的呢?过渡到(二)、(三)框题。
放《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形势图》,用闪烁方式突出日军占领的领土,放《南
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等片断。播放歌曲《到敌人后方去》,放“八路军东渡黄
河开赴前线”的图片。
看完影视图片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三)两框题,思考下列问题:(1)国
民政府组织的几次大会战各是什么?主要特点又是什么?(2)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内
容和意义各是什么?开辟敌后战场的情况如何,有何意义?(3)国共两条抗战路线和
两个战场的后果及彼此关系如何?(4)阅读南京大屠杀,结合日本对中国和亚洲其他
地区的侵略,说说你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一事的看法。学生结合刚才的影视资
料,边阅读教材边思考边讨论,最后在教师的点拨和全班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解决
了这些问题。
抗战开始后,国民党进行抗战,但存在不同论调,面对中日的战争态势,怎样
才能取胜,为了给中国人民指明抗战出路,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过渡到第
(四)框题。
(四)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模仿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很高兴,立即进行。几分钟
后,提出如下问题:(1)抗战初期,国民党内有几种论调,影响如何?(2)《论持久战》
发表的背景、内容、意义分别是什么?(3)为什么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师生一起
分析,解决问题。
小结:
边回放教学要点,边小结,1937年7月~1938年10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防御
阶段。在国共合作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
支援。由于敌强我弱,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接连失败,大片领土沦陷。
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开辟大片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创造了条件。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