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辛亥革命[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02-18 15: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孙中山先生,学名文,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94年创立兴中会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
1925年3月12日,逝世于北京。 辛亥革命准备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纲领准备军事准备时机成熟过程结果评价建立了中华民国(高潮)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性质作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团体、政党的建立三民主义各地起义背景武昌起义主要线索教训起因(必然性):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条件(可能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和人民群众的反帝反清斗争抢夺利权和清政府新政必要性:列强侵华加深,民族危机的深重(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和列强侵略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可能性(条件):经济基础:阶级基础:群众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各地反帝反清斗争风起云涌政治上:控制清政府,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经济上:加紧争夺中国航运、铁路、矿山利权,扩大投资场所。人民抗捐抗税和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领导的收回利权斗争思想传播原因(条件)1、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2、国内新办学堂,派遣出国留学3、爱国知识分子的推动传播方式:翻译出版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书籍创办进步刊物民主革命思想家的作品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内容、作用请比较维新派的刊物请分析各思想家的特点指导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情况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上海、东京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中华共和国反帝、反清强调革命必要性 反清反帝与反清并重主张民主共和,提倡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特点:都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斗争派别观点革命派保皇派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
进行民族革命,武力推翻清政府反对民族革命,维护清政府
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维护清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平均地权,实行土地国有
土地国有危害国本,反对土地改革作用: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利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组织准备:1、各地革命团体建立: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2、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3、意义:1、条件:2、概况: 主要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简表建立条件:可能性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起来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必要性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建立统一的政党同盟会的建立:时间:1905年地点:东京领导人:孙中山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意义:1、它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2、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阶段从组织上,由分散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发展为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理论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思想上,从一般的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到通过与保皇派的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 武装斗争上,从分散的、少量的武装起义,发展到同盟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政治纲领:三民主义1、内容:3、评价: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要求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纲领 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2、三民主义和同盟会纲领之间的关系积极消极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
  目标直接指的是清政府,因为这时的清政府已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推翻投降媚外的清政府,也就等于打击了直接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的帝国主义。
  但容易使人们把仇恨集中到满族统治者身上,而忽略了两个敌人:一个是封建主义,另一个是帝国主义。革命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甚至以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和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表现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前提三民主义: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核心  孙中山提出的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宪的谬论,而且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汉族君主政体的陈腐观念,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
  但它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皇帝、贵族,并没有反对整个封建地主阶级,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 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充和发展  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想用“平均地权”的办法,改良社会经济,表明孙中山注意到农民的土地问题。
  但他并不反对地主土地所有制,更谈不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因而也就无法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思考结合教材77页倒数第2段小字:1、孙中山为什么会提出“平均地权”这一想法?①他出生农民,同情农民②开始意识到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只有同农民合作,革命才会成功2、他提出“平均地权”的目的何在?赢得农民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支持3、其主张是否会得到农民的支持?试分析其原因。不能。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得不到农民的支持结合教材77页黑体字,思考?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他想解决什么问题?原因:鉴于欧美列强的种种弊端,为避免中国革命后出现类似的情况,他提出了民生主义。他想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解决国民的生计问题。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纲领三民主义驱除靼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族革命)(政治革命)(核心)(社会革命)前提保证保障补充军事准备:1、广州起义(1895年) 陆皓冬2、萍浏醴起义(1906年)同盟会领导的第一次起义(影响)3、黄花岗起义(1911年)鼓舞革命精神推动形势发展(影响最大)革命时机成熟:1、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新政”1、目的2、内容3、结果及影响“预备立宪”1、目的2、过程3、实质及影响2、收回利权斗争和保路运动过程:1。武昌起义2。全国各地响应3。中华民国的建立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比较发达,人民反帝反封情绪高涨资产阶级力量增大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军队空虚经济基础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外部条件经过1911.10.10-12日,武汉三镇光复结果建立湖北军政府概况时间 领导人 地点 国旗政策颁布的法令宪法《临时约法》外交政策时间、制订机构、地点内容目的性质
意义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中华民国建立临时约法清政府袁帝企图武力干涉寻找代理人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各省纷纷独立和谈镇压清帝退位瓦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1.10.10.1912.1.1.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山西江西安徽广东广西上海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北京武昌武昌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贵州江苏浙江广西安徽广东福建山东四川10.1010.2210.2210.2310.2910.3011.311.411.511.511.711.811.911.911.1311.22各省独立浪潮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1、同意南北和谈
2、颁布《告各友邦书》
3、对袁世凯妥协—承诺、迁就袁就职北京
4、同意皇室优待政策退结果: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原因2)过程影响性质作用教训你认为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拉?举例说明.怎样评价辛亥革命和孙中山?2、清皇帝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