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小专题练习6 辛亥革命[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二轮复习小专题练习6 辛亥革命[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04-02 17: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小练习6 辛亥革命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由变法走向革命救国的道路,主要因为 ( D)
A、列强加紧侵略,瓜分危机日益严重 B、资产阶级自身力量的进一步壮大
C、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 D、清政府的投降实质被认清
2.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是指:D
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正式形成  B.开始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
C.革命派开始积极发动武装起义   D.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
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中,对原同盟会纲领没有真正实施的是 (D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4、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C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平均地权
5、孙中山阐发的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含义是 B
A.贯彻平均地权的主张 B.推翻腐朽的清政府
C.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6、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民权主义”比维新派提出的“兴民权”,其进步意义主要体现在 B A、国家的阶级实质 B、国家的政治体制 C、反对帝国主义压迫 D、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7.《天朝田亩制度》与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相比,其共同之处是 ( C )
A.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B.制定土地国有政策
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摧毁小农经济
8.在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的主张中都有所体现的思想是 ( D )
A.民主共和 B.君民共主 C.君主立宪 D.民权
9.下列事件或思想的出现,违背社会发展潮流的是: ( A )
A.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维新变法运动
C.三民主义        D.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0.同盟会成立以后,与革命派进行论战的保皇派的代表人物是( B )
A.张之洞、倭仁             B.康有为、梁启超
C.荣禄、李鸿章             D.载泽、袁世凯
11、下列反清武装起义的先后顺序是(C ?) ①浙皖起义 ?②武昌起义 ?③萍浏醴起义 ?④黄花岗起义 A.①④③② ? ?B.②③①④ ? ? ?C.③①④② ? ? ?D.④②③① 12.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 ( )
A.武汉地区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B.武汉地区革命党人的力量最强
C.武昌地区群众基础较好 D.革命党人在武汉进行了长期的起义准备
13、武昌起义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具体组织和发动这次起义的团体是C
A.兴中会 华兴会  B.华兴会 文学社  C.文学社 共进会   D.共进会 兴中会
14.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最重要的作用是 D ( )
A.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B.武汉三镇得到光复
C.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D.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15.以下对辛亥革命后最初几年国内政治局势动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D )
A.民主共和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封建专制的思想意识仍然强大
C.主张资产阶级民主的力量相对弱小  D.下层工农群众是捍卫民主共和的主力
16、清政府最后一任内阁总理大臣是( D?) A.奕 诉 ? ? ? B.奕匡力 ? ? ? ?C.徐 世 昌 ? ? ??D.袁世凯
17.辛亥革命期间,“南北议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B ( )
A.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B.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软弱无力
C.袁世凯采取了反革命两面手法 D.立宪派和旧官僚对袁妥协
18、帝国主义先支持清政府,后又支持袁世凯镇压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其出发点是C
A、维护中国统一 B、阶级立场不同
C、殖民利益的得失 D、社会制度的差异
19、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原因是A A 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 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 C 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 确立了国民的权利与自由
20.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目的是 B ( )
A.建立共和制度,加强法制建设 B.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C.防止满清复辟,废除君主专制 D.结束动乱政局,加强中央集权
2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 B)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制度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22.下列内容不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是( A )
A.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     B.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等项自由
23、下列有关《临时约法》表述正确的是 ( B )
①孙中山制定的 ② 规定了一些人民的基本权利 ③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④具有宪法性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在经济方面规定:“奖励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这反映出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根本目的是C
A.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推翻满州贵族统治,建立汉族统治
C.发展资本主义    D.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5、辛亥革命最重要成果是A
A.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使人民获得可一些民主自由权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势力
26.清统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 ( A )
A.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 B.专制统治的结束
C.封建统治的结束 D.君主立宪制的破产
27.与戊戌变法相比,辛亥革命最突出的特点是 B ( )
A.主张采取西方式的资产阶级民权制度 B.主张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
C.主张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实现改革 D.主张逐步收回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28.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 B )
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②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③采取社会改良的办法达到目的  ④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
29.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表现在 C
①缺乏反封建斗争勇气 ②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制度
③没有明确的反帝的纲领 ④没有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30、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反动统治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其重要历史作用在于: A、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阻滞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A)  C、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31、辛亥革命对政治近代化的贡献最主要的是(C )  A、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然而民主政治却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是  A.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B.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A)
C.《临时约法》不够完善 D.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缺乏民主精神
33.宋教仁案从本质上反映了 ( B )
A.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B.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
C.日美争夺对华控制权的斗争 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34、袁世凯将民主制度破坏殆尽,中华民国名存实亡的标志是(D )
A、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B、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C、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D、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连选连任
35.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中,一些地方的革命党人宣布“独立”是为了D
A.建立起民主共和制的国家 B.实行革命党人的武装割据
C.强调地方政府的自治权力 D.反对专制黑暗的中央政府
36.1924年,孙中山说: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徒有民国之名,毫无民国之实,实在是一个假民国”。这是因为当时中国 B
①民族工业一直没有得到发展机会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 ③北洋军阀在政治上仍实行独裁专制统治 ④封建专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处于统治地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7.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都要求(C)
 A.彻底废除旧制度 B.民主和科学
 C.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民主和共和
38、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双重性最主要取决于 A
A、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 B、很多资本家同时又是地主、官僚 C、外商资本雄厚,科技全面 D、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与顽固
39.从洪秀全到孙中山,几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结果终归失败,其共同原因不包括  A.中国封建势力强大而顽固  B.西方列强对中国革命的阻挠和破坏  (C)
C.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D.他们所代表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40.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近代化A
① 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向重工业发展 ② 受到国内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抗
③ 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 ④ 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十五大”报告
请回答: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
42.中国近现代史上,反封建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不同政治力量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太平天国的社会方案集中在《天朝田亩制度》之中,它明确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同时又规定各户必须从事农副业生产,除农业外,“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zhì意思为猪),无失其时。”
(1)根据以上材料,回答太平天国土地制度的实质及其进步性。并指出太平天国社会经济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2)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旧民主主义时期的土地纲领是民生主义。民生主义的实质是什么?这一土地制度有何局限性?

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制定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其中关于土地所有制问题,会议明确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同时会议还明确指出:“个体农业经济是分散的、落后的,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个体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和集体化发展。”
(3)与民生主义相比,中共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土地政策有何进步性?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为贯彻这一土地政策,中共又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43.民主政治是近代中国人民所追求的理想,请指出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不同理解,并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
41.不矛盾。
这是因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承认帝国主义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袁世凯以专制独裁取代民主共和,北洋军阀进行割据混战,因而民国的成立在当时没能实现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与社会进步的革命目的。
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2.(1)实质: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进步性:满足了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落后封闭的小农经济)。
局限性:不符合近代化的发展方向,不能使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实质: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资本主义土地国有制。
局限性:反封建不彻底,没有满足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
(3)进步性:既彻底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又为小农经济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客观规律和要求。
重大举措:①土地改革②农业合作化运动。
43.不同理解:民主对康有为而言就是君主立宪;孙中山认为民主就是民主共和;毛泽东认为民主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形成原因:康有为接受俄国、日本的君主立宪思想;孙中山接受美国的民主共和思想;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说明:学生若答出救亡图存、西方民主思想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内容都可以酌情给分。)
举出19世纪60年代中外各国发生的重大历史变化?试从这些变化中说明中国在世界所处的地位。?
(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变,日本明治维新,意大利和德意志统一等,说明西方列强受工业革命的影响,采取不同的形式确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历史的主流。?
处于19世纪60年代的清朝政府同西方列强签订了《北京条约》,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清政府总理衙门的设立,说明了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洋务运动的兴起和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说明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正处在起步阶段。
从以上史实证明,列强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正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迈进。列强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还处在早期发展阶段。由此可见,中国在世界上,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在经济上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
简要说明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 ( 以魏源为代表的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思想在当时影响有限,没有产生明显的实际效果。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先进人物,企图用拜上帝教和绝对平均主义来改造中国。他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最后失败了。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西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他们发动变法运动,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百日维新也以失败而告终。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三民主义”纲领。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了一些成果,而总体上未获得成功。后来,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它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 夺取政权和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主张。毛泽东思想是中共的指导思想。运用这一思想武器,终于赢得了新中国。并指明了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