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一中、南安国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一中、南安国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23 19:0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一中、南安国光中学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宗法制度规定,“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而迁”。也就是说小宗过了五代(高祖、曾祖、祖父、父和自身)之后必须另立宗室该制度规定的目的是(  )
A.强化诸侯的宗主地位 B.防止小宗势力扩大
C.确保嫡长子特权完整 D.保证小宗血缘纯正
2.《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
C.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 D.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断拓展疆土:如秦人征服巴蜀,开发西南;燕人北击东胡,开辟辽东和辽西;赵人“胡服骑射”,将势力推进到阴山。各诸侯国的疆域变化(  )
A.拓展了华夏文明的空间 B.巩固了周王室势力范围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体现了尊王攘夷的策略
4.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  )
朝代 农业措施
西周 休耕制
战国 “尽地力之教”
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唐宋 禁捕青蛙
明清 “桑基鱼塘”
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5.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庄客”“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
6.秦代始创传国玉玺。东汉学者蔡邕说:“玺者,印也。印者,信也。”东晋皇帝南渡时,几代皇帝没有传国玉玺,被嘲讽为“白板天子”。这反映出(  )
A.秦代传国玉玺的价值贵重
B.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
C.宗法观念强调嫡长子继承
D.儒家的正统观念影响深远
7.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
B.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
C.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
D.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
8.《晋书?列传第六》记载:卫瓘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魏氏承颠覆之运,……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这说明卫瓘等主张(  )
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B.恢复由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
C.通过考试发现选拔人才
D.建立由上而下选拔官员的制度
9.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  )
A.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
B.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
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
10.唐代都城寺庙宫观星罗棋布,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唐代的庙会(  )
A.反映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B.展现了城乡的繁华景象
C.推动市坊制度逐步瓦解 D.为草市活跃提供了条件
11.史载,宋朝湖州(地处今浙江省北部,北濒太湖)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位于今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流域)“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今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东、西洞庭山)“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宋代(  )
A.经济结构变动 B.经济重心南移
C.小农经济衰落 D.农产品商品化
12.淳化四年(993年),宋太宗与大臣讨论到开疆拓土的议题,宰臣吕蒙正以隋唐为例,指出隋唐两朝数十年间,四伐辽东,人不堪命,认为“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苏轼在为皇帝经筵讲读中,强调“讲读之官,谈王而不谈霸,言义而不言利”。《资治通鉴》批判汉武帝时期的内外举措“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这些反映出宋朝施政与制度建设的突出特征是(  )
A.以儒家纲常、仁政及重义轻利等理念为指导
B.注重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和国内秩序的稳定
C.实现建立大一统帝国的发展道路
D.善于总结汲取以往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
13.如图为徐渭名作《榴实图》,画中的狂草自题诗是“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据此可知,该画作(  )

A.追求诗书画相结合 B.体现神形兼备
C.表现手法灵活多变 D.意在借物抒情
14.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  )
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
D.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15.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这表明当时工匠(  )
A.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
B.摆脱了官府对其人身控制
C.封建义务由力役变银差
D.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
16.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17.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55%、35%、10%.这反映出(  )
A.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 B.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D.科举选才公正公平
18.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提出一个疑问:“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他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下列最能支撑这一“研究结论”的史实是(  )
A.战国时期私商大量出现 B.宋代商业突破市坊限制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
19.明初礼制中关于生活器皿方面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可用金、银,六品至九品官可用银,“商贾、技艺家器皿不许用银”。然而,这些禁令在晚明苏州、松江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晚明时期生活所用器皿的变化体现出(  )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20.“(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放映了在古希腊(  )
A.商品经济对政治观念的影响
B.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结果
C.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D.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21.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  )
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C.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D.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
2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23.
年份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总计
家数 9 27 13 33 68 78 86 70 71 76 36 567
资本额(万元) 57.4 418.8 488.8 1040.1 830.6 1740.1 1383.1 1556.6 1169.2 1063 4468.3 14216
上表是1901﹣1911年商办工矿企业统计表。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清末新政推行奖励实业的政策
D.辛亥革命扫清了民族工业发展障碍
24.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  )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25.如图为上海轮船招商局初创时期发行的股票,由此可见,当时(  )

A.洋务派具有近代经营理念
B.中国国内证券交易市场已经产生
C.民众对洋务企业寄于厚望
D.洋务派创办军事上业时捉襟见肘
26.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  )
总督 巡抚
汉员 旗员 合计 汉员 旗员 合计
1837年 3 7 10 12 8 20
1864年 7 3 10 19 0 19
A.汉员比例上升实现了满汉平等
B.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
C.时局变动导致政权结构的变化
D.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
27.鸦片战争后,当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接触后,立刻就形成一个全面的抗阻的针线,而第一道被西方文化冲破的便是最外层的器物技术的防线。材料中所说的第一道被西方文化冲破的防线(  )
A.初步改造了中国文化 B.体现了西方的文化侵略
C.瓦解了儒学统治地位 D.改变了清朝的大国观念
28.据统计,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5元银元左右,同一时期武昌织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资是7﹣10元,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30元甚至更多。而1883年直隶普通农民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1元多。这说明了(  )
A.农民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尖锐
B.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C.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29.“中华民族”概念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最初只是指代汉族。但在1913年初各蒙古王公及其代表发表声明:“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护民国。”“中华民族”内容的变化反映出(  )
A.辛亥革命使各民族间真正实现了平等
B.中华民国的建立有助于现代国家认同
C.《临时约法》使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
D.中华民国成立推动中华民族意识形成
30.下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  )

A.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税收传统模式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31.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在《中国总论》(1848年出版)书中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了……在世界史中,一个非基督教的君主宁愿销毁损害他的臣民的东西,而不愿出售它来装满自己的腰包,这是唯一的一个实例。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也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这段描述(  )
A.充分肯定了道光皇帝的禁烟决策
B.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辩护
C.对林则徐虎门销烟大加赞赏
D.对中国禁烟运动横加指责
32.法国传教士樊国梁、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人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但19世纪晚期,他们都竭力向其国家鼓吹瓜分中国,要求政府动手建立自己的侵略基地。这反映了(  )
A.反洋教斗争的兴起具有必然性
B.传教士在中国的作用功过相当
C.义和团盲目排外带来消极后果
D.中外战争缘于宗教文化的冲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36题15分,共52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人的“自由”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征服自然之后,如何在城郊生活中追求自由成为了希猎人的关注点。在雅典,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应运而生。改革后的雅典公民更珍视自由,宁愿“在民主热门制度下受贫困。也比在贵族专权统治下享受所谓的幸福好”。此外由于氏族血缘关系逐步消亡,个人需通过努力,方能获得幸福。这种变化又使雅典人认识到个体存在的价值,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主观判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能“自由地思考这个世界,而不受外界权力的影响来追求真理”。这样的自由,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人就开始大胆的表达了。
﹣﹣﹣﹣﹣﹣摘编自复旦大学易兰《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
材料二 就总体而言,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由”是被从否定意义上来理解和定位的,即一种与正统思想和正式制度相反的个体态度或行为,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这导致了传统自由思想的内向化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心性自由思想,即一个人在人际之外、规矩之外、制度之外的自在自得。胡适认为,这种“自由”只来达到内心的自我安慰,而始终没有认识到政治自由的重要性。所以和现代自由所强调的权利、机会与能力的统一相比,心性自由是一种束缚的、空想的、形式的自由。
﹣﹣﹣﹣﹣﹣摘编自寇东亮《中国传统自由概念与心性自由的思想辩证》
(1)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观点,并结合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史实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古希腊与古代中国“自由”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造成二者差异的社会因素。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材料二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至少从三个方面论述。)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5.材料 宋仁宗诏:“(西京)城内民八十以上,免其家徭役,赐茶人三斤,帛一匹。”“其父母年八十者,与免一丁,著为式。”(即“侍丁”制度);据《宋刑统》的规定,除了谋反、内乱等死罪之外,罪人若家有祖父母、父母年八十岁以上,且“户内无周亲年二十一以上、五十九以下者”,可以“申刑部具状上请听敕处分,若敕许充侍”(即“权留养亲”制度。)宋朝,宗族福利开始制度化,如范仲淹创设的范氏义庄。义庄就如一个公益基金,定期向族人或族中贫困、孤寒人口发放钱米。后宋朝士绅纷纷效仿,成立义庄赡养族人。南宋《新安志》载,新安“愚民嗜储积,至不欲多男,恐子益多,而赀分始少。苏公谪为令,与民相从为社,民甚乐之。”即民间结社互助养老。根据北宋末的一项立法:“居养鳏寡孤独之人,其老者并年满五十岁以上,许行收养,诸路依此。”国家根据年龄不同确定了不同的养济标准;后因为国家财力等原因将进入福利院的年龄线提高到60岁以上。宋政府设立的福利院,包括京城的福田院、遍设于各州县的居养院、养济院,收养的对象包括“鳏寡孤独贫乏不得自存者”、“非鳏寡孤独而癃老废疾、委实贫乏不能自存者”。
﹣﹣据吴钩《宋代养老制度对今天的启示》等
(1)据材料概括宋朝尊老养老的举措。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朝尊老养老的举措。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泉港一中、南安国光中学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宗法制度规定,“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而迁”。也就是说小宗过了五代(高祖、曾祖、祖父、父和自身)之后必须另立宗室该制度规定的目的是(  )
A.强化诸侯的宗主地位 B.防止小宗势力扩大
C.确保嫡长子特权完整 D.保证小宗血缘纯正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而迁”防止小宗势力扩大。
【解答】A.材料中没有涉及诸侯,排除;
B.“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而迁”,大宗就是一百世不改变祭祖的宗,小宗就是过了五代人就改变祭祖的宗,目的是防止小宗势力扩大,影响大宗的特权,正确;
C.“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而迁”与嫡长子特权无关,排除;
D.“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而迁”与保证小宗血缘纯正无关,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而迁”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西周的宗法制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2.《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
C.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 D.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需要掌握小农经济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土地租佃关系也逐步形成,因而推动租佃关系确立的根原是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
材料中将土地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为了让农民精心生产,勤奋劳动,并不能直接体现政府的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
材料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生产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生产,因而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废除土地国有制,故D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以《管子?乘马第五》中的描述为背景材料考查对小农经济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断拓展疆土:如秦人征服巴蜀,开发西南;燕人北击东胡,开辟辽东和辽西;赵人“胡服骑射”,将势力推进到阴山。各诸侯国的疆域变化(  )
A.拓展了华夏文明的空间 B.巩固了周王室势力范围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体现了尊王攘夷的策略
【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各诸侯国不断拓展疆土:如秦人征服巴蜀,开发西南;燕人北击东胡,开辟辽东和辽西;赵人“胡服骑射”,将势力推进到阴山“。
【解答】“各诸侯国不断拓展疆土:如秦人征服巴蜀,开发西南;燕人北击东胡,开辟辽东和辽西;赵人“胡服骑射”,将势力推进到阴山“表明各诸侯国的疆域变化拓展了华夏文明的空间,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分封制,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4.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  )
朝代 农业措施
西周 休耕制
战国 “尽地力之教”
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唐宋 禁捕青蛙
明清 “桑基鱼塘”
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的经济观念。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中农业措施含义的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表格,结合所学可知,休耕制是以恢复地力为目的更换作物或不耕作的措施;“尽地力之教”是指在农业耕种上采取多种经营方式进行;禁捕青蛙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桑基鱼塘”是指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一种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由此可知,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故D项正确。
表格不能体现土地集中,故A项错误。
表格无法体现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和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故BC两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的经济观念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庄客”“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考查秦汉到宋元时期的土地制度的变化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先秦时期说法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赋税制度的变革,故B项错误。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到宋元的“佃”,体现的是小农经济下土地私有制,因此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制度的变化,故C项正确。
重农抑商政策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3)封建社会:
①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6.秦代始创传国玉玺。东汉学者蔡邕说:“玺者,印也。印者,信也。”东晋皇帝南渡时,几代皇帝没有传国玉玺,被嘲讽为“白板天子”。这反映出(  )
A.秦代传国玉玺的价值贵重
B.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
C.宗法观念强调嫡长子继承
D.儒家的正统观念影响深远
【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形成,重点掌握儒学的影响。
【解答】A、根据材料”印者,信也”强调的不是传国玉玺的价值贵重,而是它的功用﹣﹣信物,故A错误;
B、材料不能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故B错误;
C、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但材料并未涉及血缘关系,故C错误;
D、根据材料”印者,信也”,强调它的功用﹣﹣信物;“东晋皇帝南渡时,几代皇帝没有传国玉玺,被嘲讽为‘白板天子’”,这与儒家“正名”、“名正言顺”等思想相符。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形成,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7.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
B.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
C.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
D.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汉初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
【解答】汉初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汉初政权推行郡国并行制,扩大地方王国的自治权力,中央政府对地方事务不多加干涉,也是当时“无为而治“的表现形式。当时的郡国并行制,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作用。
8.《晋书?列传第六》记载:卫瓘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魏氏承颠覆之运,……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这说明卫瓘等主张(  )
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B.恢复由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
C.通过考试发现选拔人才
D.建立由上而下选拔官员的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的分析理解。
【解答】题干中“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等信息体现的是废除九品中正制,恢复由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故B正确。
A与“九品中正制”有关,排除。
B与科举制有关,排除。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9.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  )
A.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
B.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
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唐宋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更强调君主的作用和地位,而宋朝更强调君臣关系,说明宋朝特别注重明君贤臣共治天下。
B.材料与理学的正统化没有关系。
C.材料反映的是政治思想,而不是市民的文化倾向。
D.材料的现象应该是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不是舆论影响政治生活。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唐朝和宋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表现,还要搞清楚唐宋时期社会思想和文化发展的特点。
10.唐代都城寺庙宫观星罗棋布,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唐代的庙会(  )
A.反映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B.展现了城乡的繁华景象
C.推动市坊制度逐步瓦解 D.为草市活跃提供了条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主旨,并正确掌握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解答】A.“唐代市民文化的繁荣”与题干所给材料无关。
B.题干所给材料中“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表明,唐代的庙会展现了城乡的繁华景象。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坊市制度是指住宅区与商业区相分离的制度,坊市制度的逐步瓦解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D.结合所学知识,草市为农村地区的商品交易场所,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城内”不符。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1.史载,宋朝湖州(地处今浙江省北部,北濒太湖)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位于今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流域)“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今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东、西洞庭山)“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宋代(  )
A.经济结构变动 B.经济重心南移
C.小农经济衰落 D.农产品商品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答】A.宋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B.南北方经济发展程度的对比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C.不同历史阶段小农经济的发展程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D.题干所给材料中“以蚕桑为岁记”、“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体现了宋朝农产品的商品化。
故选:D。
【点评】本题通过宋朝商业发展的状况,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12.淳化四年(993年),宋太宗与大臣讨论到开疆拓土的议题,宰臣吕蒙正以隋唐为例,指出隋唐两朝数十年间,四伐辽东,人不堪命,认为“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苏轼在为皇帝经筵讲读中,强调“讲读之官,谈王而不谈霸,言义而不言利”。《资治通鉴》批判汉武帝时期的内外举措“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这些反映出宋朝施政与制度建设的突出特征是(  )
A.以儒家纲常、仁政及重义轻利等理念为指导
B.注重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和国内秩序的稳定
C.实现建立大一统帝国的发展道路
D.善于总结汲取以往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北宋中央集权体制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吕蒙、苏轼以及司马光对国家构建发表的看法,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都强调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和国内秩序的稳定,故B项正确。
A项只是吕蒙的观点,应排除。
北宋没有实现建立大一统帝国的发展道路,故C项错误。
材料虽然反映吕蒙、苏轼以及司马光对国家构建发表的看法,但是没有体现其观点是否被采纳,因此D项中的“总结汲取”错误,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北宋中央集权体制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如图为徐渭名作《榴实图》,画中的狂草自题诗是“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据此可知,该画作(  )

A.追求诗书画相结合 B.体现神形兼备
C.表现手法灵活多变 D.意在借物抒情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演变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依据材料“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结合图片信息可知该画属于文人画。故D正确。
ABC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适中。
14.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  )
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
D.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需要掌握行省制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可知,反映了行省制度下官员权力较大,“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踢翻材料“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说明元朝在地方上广泛设置行省,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项错误。
材料虽然指出了行省的弊端,但没有完全否定行省制度,故BD两项错误。
由材料信息“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可知,反映了行省制度下官员权力较大,“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可知,反映的是行省制度下地方官员权力受中央节制,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故C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考查对行省制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5.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这表明当时工匠(  )
A.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
B.摆脱了官府对其人身控制
C.封建义务由力役变银差
D.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需要掌握匠籍制度的演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可知,元朝时政府强制工匠服劳役,属于封建义务,依据材料“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可知,明朝允许工匠纳银代役,由此可知,封建义务由力役变银差,故C项正确。
依据材料“不愿者,仍旧当班”可知,工匠仍然没有自由,没有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明朝仍然实行匠籍制度,说明工匠没有摆脱官府的人身控制,故B项错误。
明朝仍然实行匠籍制度,工匠没有人身自由,并不是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匠籍制度的演变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6.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考查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可以看出作者认为长期的战乱和争霸导致英国商人实力的强大,由此可知,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社会对商人的依赖较小,故D项正确。
A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D。
【点评】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③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17.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55%、35%、10%.这反映出(  )
A.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 B.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D.科举选才公正公平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朝经济发展对科举制录取比例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明朝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55%、35%、10%”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55%、35%、10%”,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科举制录取的比例不同,以平衡科举制录取,维护统治,故C项正确。
题干材料体现了遴选优秀人才要根据地方实际,故A项错误。
B项与科举制录取的比例不同无关,应排除。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科举制的公正公平,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明朝经济发展对科举制录取比例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18.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提出一个疑问:“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他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下列最能支撑这一“研究结论”的史实是(  )
A.战国时期私商大量出现 B.宋代商业突破市坊限制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运用明清时期商帮的相关知识分析解答。关键信息是“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
【解答】依据题干“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地域商人,并且与官府的联系密切,因此题干材料可以说明明清时期商帮的兴起和发展,故D项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私商,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不涉及商业突破市坊限制,故B项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商帮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明初礼制中关于生活器皿方面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可用金、银,六品至九品官可用银,“商贾、技艺家器皿不许用银”。然而,这些禁令在晚明苏州、松江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晚明时期生活所用器皿的变化体现出(  )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方可用金银礼器。这些规定在明晚期苏(州)松(江)一带被富贵人家无视,用玉、金银礼器成平常事”
【解答】“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方可用金银礼器。这些规定在明晚期苏(州)松(江)一带被富贵人家无视,用玉、金银礼器成平常事”表明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0.“(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放映了在古希腊(  )
A.商品经济对政治观念的影响
B.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结果
C.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D.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地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解答】由题干“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可知自由和平等是由最初在经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可知影响了政治生活,所以A项正确;
B项表述错误;
CD两项表述正确,但不全面。
故选:A。
【点评】与古代亚非大河文明不同,古代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 依山傍海的地理环境提供了希腊通向世界的便利通道;希腊半岛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平原,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形成了众多的小国。
21.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  )
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C.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D.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城邦,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城邦政治的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A.题干中的“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体现了重视公民的生存权利,故A不符合题意;
B.古希腊城邦时期,城邦的利益高于一切,上述战死者的父母要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和其子幸免于难者为失去儿子的人悲伤,都是把他人为城邦做出的贡献或者说是城邦其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故选B;
C.纲常伦理是古代中国的观念,不符合古希腊,故排除C;
D.题干没有体现阶级矛盾怎样,故排除D。
故选:B。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古希腊城邦的特点,还要搞清楚古希腊公民与城邦之间的关系特征。
2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分析】本题由《十二铜表法》看出考点是罗马法。
【解答】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十二铜表法》是由贵族主导制定的,并且这部法律也主要维护贵族利益的,所以排除A项。材料内容表明法律制定的关键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所以排除C项。平民和贵族的利益不一致,他们的政治诉求不可能一致,D项明显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罗马法,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23.
年份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总计
家数 9 27 13 33 68 78 86 70 71 76 36 567
资本额(万元) 57.4 418.8 488.8 1040.1 830.6 1740.1 1383.1 1556.6 1169.2 1063 4468.3 14216
上表是1901﹣1911年商办工矿企业统计表。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清末新政推行奖励实业的政策
D.辛亥革命扫清了民族工业发展障碍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1901﹣1911年商办工矿企业统计表。
【解答】从表中可知,1901﹣1911年商办工矿企业的家数、资本额均有所发展,主要是由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故A正确;
B是一战期间,排除;
清末新政是在1904年,故C错误;
辛亥革命是在1911年10月,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24.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  )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分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解题的关键是“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
【解答】“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反映了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故A正确;
复杂性、开启民智材料未体现,故BC错误;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宗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维新思想,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人士是中国19世纪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站在时代前沿,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努力扩大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造就维新变法的人材,形成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25.如图为上海轮船招商局初创时期发行的股票,由此可见,当时(  )

A.洋务派具有近代经营理念
B.中国国内证券交易市场已经产生
C.民众对洋务企业寄于厚望
D.洋务派创办军事上业时捉襟见肘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上海轮船招商局初创时期发行的股票”。
【解答】股票是近代经济活动的产物,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初创时期发行的股票说明洋务派具有近代经营理念,所以A符合题意,D错误;
BC从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6.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  )
总督 巡抚
汉员 旗员 合计 汉员 旗员 合计
1837年 3 7 10 12 8 20
1864年 7 3 10 19 0 19
A.汉员比例上升实现了满汉平等
B.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
C.时局变动导致政权结构的变化
D.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
【分析】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时局变动导致政权结构的变化。
【解答】从表中可知,汉族官员增多,是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启用了一大批汉族官员来镇压叛乱,即时局变动导致政权结构的变化,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点评】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侵略性战争的实质是为了占领领土,掠夺财物,为实现目的而不择手段;也有人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还有人说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甚至有人说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
27.鸦片战争后,当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接触后,立刻就形成一个全面的抗阻的针线,而第一道被西方文化冲破的便是最外层的器物技术的防线。材料中所说的第一道被西方文化冲破的防线(  )
A.初步改造了中国文化 B.体现了西方的文化侵略
C.瓦解了儒学统治地位 D.改变了清朝的大国观念
【分析】本题考查新思想的萌发,解题的关键是“第一道被西方文化冲破的便是最外层的器物技术的防线”。
【解答】“第一道被西方文化冲破的便是最外层的器物技术的防线”指的是鸦片战争后,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初步改造了中国文化,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新思想的萌发,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觉察到空谈义理无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于是开始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
28.据统计,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5元银元左右,同一时期武昌织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资是7﹣10元,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30元甚至更多。而1883年直隶普通农民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1元多。这说明了(  )
A.农民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尖锐
B.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C.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解答】“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5元银元左右,同一时期武昌织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资是7﹣10元,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30元甚至更多。而1883年直隶普通农民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1元多”表明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点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他毗邻鸦片战争的烽火与甲午战争的硝烟,在中华民族中兴办起民族产业,虽然由于经济的短缺问题与社会大的背景与形式问题的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但仍然对中国近代化企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这一创举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另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着道路。
29.“中华民族”概念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最初只是指代汉族。但在1913年初各蒙古王公及其代表发表声明:“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护民国。”“中华民族”内容的变化反映出(  )
A.辛亥革命使各民族间真正实现了平等
B.中华民国的建立有助于现代国家认同
C.《临时约法》使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
D.中华民国成立推动中华民族意识形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真正实现了平等?”说法绝对化,故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C.明显夸大其词,故排除;
D.依据材料“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护民国”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提出“五族共和”的口号,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又迅速建构具有现代内涵、使国内各民族融为一体的“中华民族”概念,在宪法中规定“民族平等”,团结了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族人民,使国内民族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对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材料正是这种表现,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过程和意义,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30.下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  )

A.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税收传统模式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是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题干图示中“田赋、关税、厘金和盐税”表明晚晴税收结构的变化,造成变化的原因是列强侵华导致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故A项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国家财政税收结构的变化,无从反映出税收总量的下降,故B项错误。
“田赋”一直存在说明政府没有放弃传统税收模式,故C项错误。
图示中无从体现商业税收增长的变动,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1.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在《中国总论》(1848年出版)书中说:“鸦片是在最彻底的手段下被销毁了……在世界史中,一个非基督教的君主宁愿销毁损害他的臣民的东西,而不愿出售它来装满自己的腰包,这是唯一的一个实例。全部事务的处理,在人类历史上也必将永远是一个最为卓越的事件。”这段描述(  )
A.充分肯定了道光皇帝的禁烟决策
B.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辩护
C.对林则徐虎门销烟大加赞赏
D.对中国禁烟运动横加指责
【分析】本题考查外国对中国侵略。主要考点:①西方对中国的侵略过程;②西方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④西方侵略对中国影响。
【解答】该书作者认为“一个非基督教的君主宁愿销毁损害他的臣民的东西,而不愿出售它来装满自己的腰包”,实际上是赞赏道光皇帝宁可销毁鸦片,也不借此牟利。材料主旨是赞赏道光皇帝的举动,与为侵略战争辩护无关,故B项错误,A项符合题意;
材料是对道光皇帝的赞赏,与林则徐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主旨是赞赏道光皇帝的举动,与对中国禁烟运动横加指责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通过“一个非基督教的君主”判断这是在叙述中国的皇帝行为,再通过具体分析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32.法国传教士樊国梁、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人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但19世纪晚期,他们都竭力向其国家鼓吹瓜分中国,要求政府动手建立自己的侵略基地。这反映了(  )
A.反洋教斗争的兴起具有必然性
B.传教士在中国的作用功过相当
C.义和团盲目排外带来消极后果
D.中外战争缘于宗教文化的冲突
【分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法国传教士樊国梁、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人……19世纪晚期,他们都竭力向其国家鼓吹瓜分中国”。
【解答】据材料“法国传教士樊国梁、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人……19世纪晚期,他们都竭力向其国家鼓吹瓜分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外国传教士充当了侵华的工具,反映了反洋教斗争的兴起具有必然性了,故A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传教士在中国的作用功过相当,故B错误;
当时义和团运动还未发生,故C错误;
中外战争的主要原因不是宗教文化的冲突,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保存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悠久文化,阻止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可能爆发,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36题15分,共52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人的“自由”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征服自然之后,如何在城郊生活中追求自由成为了希猎人的关注点。在雅典,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应运而生。改革后的雅典公民更珍视自由,宁愿“在民主热门制度下受贫困。也比在贵族专权统治下享受所谓的幸福好”。此外由于氏族血缘关系逐步消亡,个人需通过努力,方能获得幸福。这种变化又使雅典人认识到个体存在的价值,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主观判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能“自由地思考这个世界,而不受外界权力的影响来追求真理”。这样的自由,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人就开始大胆的表达了。
﹣﹣﹣﹣﹣﹣摘编自复旦大学易兰《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
材料二 就总体而言,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由”是被从否定意义上来理解和定位的,即一种与正统思想和正式制度相反的个体态度或行为,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这导致了传统自由思想的内向化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心性自由思想,即一个人在人际之外、规矩之外、制度之外的自在自得。胡适认为,这种“自由”只来达到内心的自我安慰,而始终没有认识到政治自由的重要性。所以和现代自由所强调的权利、机会与能力的统一相比,心性自由是一种束缚的、空想的、形式的自由。
﹣﹣﹣﹣﹣﹣摘编自寇东亮《中国传统自由概念与心性自由的思想辩证》
(1)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观点,并结合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史实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古希腊与古代中国“自由”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造成二者差异的社会因素。
【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和古代中国儒家思想。考查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及其作用、古希腊与古代中国“自由”的差异以及差异的社会因素。
【解答】(1)依据材料一“古希腊人的‘自由’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可以得出观点是古希腊人的自由随社会发展而变化。说明可结合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史实如梭伦改革中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和公民大会、克里斯提尼改革中用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四个血缘部落等措施进行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的差异,依据材料一“在雅典,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应运而生。改革后的雅典公民更珍视自由,宁愿‘在民主热门制度下受贫困。也比在贵族专权统治下享受所谓的幸福好’”、“这种变化又使雅典人认识到个体存在的价值,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主观判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能‘自由地思考这个世界,而不受外界权力的影响来追求真理’”可以得出古代希腊强调政治和思想的自由;依据材料二“这种‘自由’自由只来达到内心的自我安慰,而始终没有认识到政治自由的重要性”可以得出古代中国强调心性的自由(内心精神的自由)。
第二小问的因素,结合中国和古希腊的状况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说明。
故答案为:
(1)观点:古希腊人的自由随社会发展而变化(雅典民主政治改革推动自由的发展)。
说明:如梭伦颁布的解负令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矛盾,使债务奴隶获得人身自由;
财产等级制和公民大会打破了氏族贵族的专权,使公民获得了政治自由;
克里斯提尼用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四个血缘部落,扩大了公民的政治自由;
民主政治激发人的能动性与自信,有利于思想的自由与人文主义的发展。
(2)差异:古代中国:心性的自由(内心精神的自由)。
古代希腊:政治和思想的自由。
因素:政治上:中国专制制度的压制;希腊民主政治促进了自由的发展;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利于实现心性的自由;希腊工商业经济的繁荣有利于自由观念的发展;思想上:中国封建正统思想的禁锢;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点评】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它的条件、发展历程、实质、特点以及影响。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材料二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至少从三个方面论述。)
【分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考查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状况。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解答】第一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根据材料“海昏侯刘贺,…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逐句分析可知,政治上,从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可知,西汉王侯有尊贵等级地位,仍然享有诸多特权;经济上,明了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发达。文化上,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儒学的正统地位。社会生活方面,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豪华奢靡。
故答案为:
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贵等级地位,政治上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
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说明了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虽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文化上,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学受到尊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学经蔚然成风。社会生活方面,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豪华奢靡。
综上所述,这一系列出土文物反映出西汉海昏侯国当时的社会风貌。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状况,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考据法、历史比较法、统计方法、计量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5.材料 宋仁宗诏:“(西京)城内民八十以上,免其家徭役,赐茶人三斤,帛一匹。”“其父母年八十者,与免一丁,著为式。”(即“侍丁”制度);据《宋刑统》的规定,除了谋反、内乱等死罪之外,罪人若家有祖父母、父母年八十岁以上,且“户内无周亲年二十一以上、五十九以下者”,可以“申刑部具状上请听敕处分,若敕许充侍”(即“权留养亲”制度。)宋朝,宗族福利开始制度化,如范仲淹创设的范氏义庄。义庄就如一个公益基金,定期向族人或族中贫困、孤寒人口发放钱米。后宋朝士绅纷纷效仿,成立义庄赡养族人。南宋《新安志》载,新安“愚民嗜储积,至不欲多男,恐子益多,而赀分始少。苏公谪为令,与民相从为社,民甚乐之。”即民间结社互助养老。根据北宋末的一项立法:“居养鳏寡孤独之人,其老者并年满五十岁以上,许行收养,诸路依此。”国家根据年龄不同确定了不同的养济标准;后因为国家财力等原因将进入福利院的年龄线提高到60岁以上。宋政府设立的福利院,包括京城的福田院、遍设于各州县的居养院、养济院,收养的对象包括“鳏寡孤独贫乏不得自存者”、“非鳏寡孤独而癃老废疾、委实贫乏不能自存者”。
﹣﹣据吴钩《宋代养老制度对今天的启示》等
(1)据材料概括宋朝尊老养老的举措。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朝尊老养老的举措。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尊老养老的举措及评价,需结合宋朝尊老养老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解答】(1)此题问举措,从材料中的“‘侍丁’制度”、‘权留养亲’制度体现了宋朝建立养老法律保障制度,“居养鳏寡孤独之人,其老者并年满五十岁以上,许行收养,诸路依此”、“后因为国家财力等原因将进入福利院的年龄线提高到60岁以上”体现了规定基本的养老范围,明确养老对象,“城内民八十以上,免其家徭役,赐茶人三斤,帛一匹”体现了对老年人进行物资资助和赋役减免,“民间结社互助养老”、“国家根据年龄不同确定了不同的养济标准”、“宋政府设立的福利院”体现了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多层次综合养老系统。
(2)此题问评价,可以一分为二对宋朝的养老制度进行辩证分析,首先从积极方面讲,宋朝对养老制度的重视,体现了理学忠孝伦理特点,有助于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利于形成敬老、养老的社会风尚,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和社会秩序,其次从消极方面看,该制度具有较大随意性,养老制度更多的与个体家庭兴衰有关。
故答案为:
(1)举措:建立养老法律保障制度。规定基本的养老范围,明确养老对象;对老年人进行物资资助和赋役减免等;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多层次综合养老系统(模式)。
(2)评价:这是儒学(理学)忠孝伦理思想的产物。一方面,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利于形成敬老、养老的社会风尚;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和社会秩序。但另一方面,该制度具有较大随意性,老年人得不到相应的物质保障,其好坏更多地与个体家庭的兴衰联系在一起。
【点评】本题偏难,考查宋朝尊老养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