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5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7-03-30 22: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 第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949-1956 过渡时期1957-1966 十年探索时期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探索与失误国民经济的劫难——建国初国民经济的严峻形势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背景(3)结果及意义(2)措施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背景: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阅读思考: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中国人民自然迫切要求迅速改变这种状况。
材料反映了建国初中国的什么问题?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背景:(3)成就: “一化三改”(2)基本任务: 思考: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中在这里?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背景:(3)成就: “一化三改”(2)基本任务: (4)意义:主要集中于东北的原因:
1、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为邻,能得到苏联的帮助;
2、自然资源丰富;
3、重工业基础较好。3、三大改造(1953-1956)(1)方式: (2)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农业手工业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参加生产合作社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1)内容(2)意义: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2、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提出 ②内容 ③评价 ④影响影响:总路线的提出使“左”倾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日益膨胀,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确定党的主要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1)指导思想:三面红旗。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2、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1)指导思想:(2)大跃进特点:片面追求高速度1957年1958年1959年1962年535万吨9000万吨3000万吨1070万吨800万吨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农民把家里的铁制品送去炼钢农民大炼土钢时运送矿石
土法练钢大炼钢铁时出现
“小土群”的一角
小(小高炉) 、土(土法炼钢铁)、群(群众运动)全民大炼钢现代化炼钢信息: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竞放高产卫星当时的“卫星田”能
承受得住一位小姑娘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夸张的宣传漫画解说语:老农想,这么大的南瓜怎么吃?你猜是汽车还是火车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2、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1)指导思想:完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大跃进特点:片面追求高速度危害:(3)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1958年吃饭不要钱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鼓足干劲加油干放开肚皮吃饱饭“说粮食,公社打的粮食自己吃不清,说猪肉,每人一年平均200斤,怎么也吃不完,到明年,每人还可以有24斤植物油,30斤糖,100尺布,每天1斤水果,公社还作了一个规划,要盖社员宿舍、管理委员会的办公大楼、俱乐部、学校、托儿所、电影院……,要把公社建成一个大花园。”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农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2、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1)指导思想:(2)大跃进(3)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危害:违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再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撤走在华的技术专家,导致中国出现了1959---1961年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自然灾害严重,图为干裂的土地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2、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3、正确探索:国民经济的调整措施
成效::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P42材料二: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材料三: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的情况思考: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指出我国国民经   济的发展中状况,并分析其原因。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降
2、1973年国民经济复苏
3、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
原因:“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原因:周恩来的调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原因:邓小平的整顿——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系统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中你得出哪些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本课测评2题答案
(1)P42
(2)动乱的长期持续,还削弱了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的努力,使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工作被迫中止,使刚刚稳定的经济形势重新陷入混乱。本课测评1题答案:P391、下列各项,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
A.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
D.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2、1956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有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②阶级结构③主要矛盾④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下列运动中,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客观规律的是
A.三大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      D.文化大革命练习4、从1958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中可以得出的教训是
A.经济建设要全面发展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C.经济指导思想方针要符合客观规律
D.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5、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主要是指
A.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C.调整东部与西部的关系 D.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6、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的工作大局
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系统地纠正“文革”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