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一课背景——建国初国民经济的严峻形势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49-56)(一)、国民经济的恢复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有三点(笔记)
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
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
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
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
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
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 0分)
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恢复经济的措施
(49-52)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三年〉(二)第一个五年计划(53-57)阅读思考: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中国人民自然迫切要求迅速改变这种状况。
材料反映了建国初中国的什么问题?1、一五计划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初期重工业占工农业生产比例2、社会主义改造(53-56)1、内容: 2、实质: 农业--参加合作社手工业--参加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
(2)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二、探索与失误(56-66)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第一,对总路线的评价,主观上讲,它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讲,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由于总路线的指导作用,“左”倾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更加膨胀,
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曲折失误 “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到1958年底,全国共生产钢1 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经济效益低下,1958年农业丰产而没有丰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跃进号角(宣传画)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你相信吗?跃进产量高!.一个牛皮吹破天,
十亿人民都被骗!试一试你能行!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1957年1958年1959年1962年535万吨9000万吨3000万吨1070万吨800万吨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时出现
在山西省故县“小土群”的一角
全民大炼钢现代化炼钢思考:你认为这样炼出的钢质量会如何?这样炼钢你认为有什么影响?信息: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的一次典型实验。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实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就是搞“一平二调” ,刮起了一股“共产风”,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遭到了重大损失。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鼓足干劲加油干放开肚皮吃饱饭人民公社化运动对马克思合作制的错误认识:土地公有,统一经营,集中劳动,按劳分配。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探索中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由此可见,党这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大问题上,还缺乏足够清醒的和科学的认识,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
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党和人民为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三年经济困难(59-61)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探索与失误(56-66) 笔记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三年经济困难
59-61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三、国民经济的劫难(66-76)66------------71-----------73----------75----------76爆发周恩来调整邓小平全面整顿结束回忆归纳文革的发展过程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全面整顿的实质:巩固练习1、“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2、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开始于
A、1949 B、1956 C、1966 D、1978AB3、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4、文革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不包括
A、经济机构处于瘫痪 B、国民经济严重滑坡
C、经济取得一定的成就 D、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和制度被废除CCSEE YOU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