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专题复习资料,商业城市交通[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古代史专题复习资料,商业城市交通[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03-11 18: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第三节 中国古代主要经济部门之二商业城市交通 商业发展商朝: 商人,商都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春秋战国:四方物产,商业中心临淄、邯郸、大梁、郢
两汉:官营私营商业遍及中原和周边地区,专供贸易
的“市”,汉朝与少数民族贸易频繁,
黄金和铜钱为主币,
魏晋南北朝: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南方比北方活跃
隋唐:城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有邸店,
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货币:五铢钱,
开元通宝,有夜市、草市,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五代十国:杭州、扬州商业繁荣,楚国以贸易为财源
北宋:东京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不受限制,
有瓦肆、行会组织,农村形成市镇,
边境有榷场贸易,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南宋:商业贸易比北宋更繁盛,以临安最繁荣
元朝:商业繁华的都市有大都、杭州、泉州
明清朝:商业继续繁荣。①②③④⑤货币的演变:
中国的货币在原始社会用贝壳作媒价物;到先秦时代,人们用铁和铜钱,西汉以后冶铁业发展,更多地用铁钱;北宋时期,由于四川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出现了“交子”,但人们主要还是用铁钱和铜币;直至明中期 ,银元成为一种定型定量的货币。


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
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
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财政收入。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 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时代特征:
(1)规律
第一,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第二,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第三,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第四,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一些城市发展的特色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战国时期的城市:政治中心,一般商业兴盛,商品主要是贵族地主的奢侈品,货币品种不一,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经济特征。
唐:国际性,反映出唐经济繁荣,民族和睦,对外友好开放,是我国封建社会处于繁荣的体现,也是我国当时经济变化处于世界前列的体现.
北宋时期的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产,突破“市”的限制,有娱乐场所。反映了北宋封建经济在唐朝基础上继续发展。 元:商业大都市,且贸易带有世界性.
明朝中后期的城市:未必是封建统治中心,商业贸易内容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开始密切起来,有一些专业化分工的工商业城市,并在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古代城市的发展
夏、商、周: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两汉: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被称为“五都”
隋唐:城市的兴旺: A、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商业大都会——长安和洛阳。
B、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扬州和成都。
C、南方商业都会、国际贸易港口:广州
D、北方商业大都市——汴州
北宋:东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扬州商业十分兴旺。
南宋:临安繁华一时
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都市
杭州: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市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称为为世界第一大港。
中国古代交通商:都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大道,
邮驿传递制度
秦:统一车轨,修驰道
两汉: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西方之 间的交通也日益发达,古代世界的东方与西方的几个文明地区联系起来。
隋唐:开凿大运河,对外交通发达。陆路方面,海路方面。
元朝:交通运输业有很大发展。陆路方面,海上交通,南北海运的开辟。内河航运,元朝大运河。
1、“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不如倚门市”,本质上反映的是
A、两汉农业生产发展落后
B、手工业发展迟缓
C、商业繁荣,从事商贾之业成为致富途径
D、大部分从事商业
(C)
2、明清商贸发展 的重要特点是
A、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B、鼓励和保护外商来华贸易
C、农村中刚刚出现集市雏形
D、城市中开始有了行会组织
(A) 3、完全符合下列三项条件的城市是今天的
①隋朝时是南北水运交通枢纽②唐朝时是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③明朝时是商品集散地
A、广州 B、杭州 C、泉州 D、扬州
(D)
4、下列关于我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商人”源于此
B、唐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
C、明初开始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D、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英贸易始终于处于出超地位
(C)
5、“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战国时期齐国
A、城镇人口的密集 B、手工业发达
C、都市商业的繁荣 D、交通运输的发展
(C)
6、商鞅变法时对农工商的政策是
A、奖励耕战,鼓励经商
B、废井田奖耕战
C、重农抑商
D、农商并重
(C) 7、唐代长安和北宋的东京,其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类似之处是
A、都有坊和市,且坊和市的界线分明
B、都有西域等少数民族商人
C、都是当时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D、都出现了夜市和娱乐场所瓦子等
(C)
8、唐朝城市中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其中市中“柜坊”的职能是
A、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
B、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
C、管理市场的物价和税收
D、负责皇家物资的采购
(A)
9、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着棉袄,吃着烤熟的甘薯,在露天剧场欣赏戏剧《窦娥冤》,这位农民生活的朝代最有可能是在
A、北宋 B、元朝 C、唐朝 D、明朝
(D)
10、下列对唐都长安城商业活动的评价,叙述正确的是
①频繁对外商业活动提高了长安的国际地位
②长安是当时闻名于欧、亚、非的世界商业大都市
③“市”中的商业活动是长安城商业繁荣的标志
④“坊”、“市”分置限制了长安城商业活动的发展
A 、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
(D) 11、下列对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独立的手工工场规模扩大②分工细密③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④手工业生产开始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并开始瓦解封建生产方式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C)
12、我国古代最早为解决运输而开凿的运河是
A、芍陂 B、邗沟 C、灵渠 D、隋大运河
13、元朝漕运从杭州可直达大都的积水潭,全长三千多里。元朝大运河最北的一段河道是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通惠河 D、会通河
(C) 14、隋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历史作用是
A、巩固隋朝统一和统治 B、方便隋炀帝游江都
C、加强对东南财富的掠夺 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江南经济发展
(D)
15、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商品经济发展并向农村延伸
(D) 16、下列各项,属于商业和商品经济发展产物的有
①在城市中设立专供贸易的“市”
②柜坊的出现
③市舶司的设置
④茶税的征收
⑤榷场的设置
⑥用白银征收赋税
⑦纸币“交子”的出现及推广
⑧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的出现
A、 ①②⑤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 、②③⑤⑥⑦ D、 ①③④⑥⑦⑧
(B)
17、唐诗云:“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海将盐作雪,山用火耕田”。下列各项,对上述唐诗理解,正确的有
①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②农业生产发展③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辛勤劳动④放火烧山,开垦山地,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 ②③④ D、 ②③④
(C)
18、立法增加经济内容始于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C) 19、“一户所领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罪”。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D、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D)
20、清代实行的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措施是
A、实行一条鞭法 B、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C、推行更名田 D、增加商品税收
(B) 21、下列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与政治联系最直接的是
A、唐朝后期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
B、唐朝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唐代茶叶市场广泛,茶园规模大
D、唐代手工业品吸收了波斯的风格
(B)
22、明代,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到一个新发展。这里的“新”的含义是
A、商业活动不限在“市”里
B、有了休闲娱乐场所
C、有了通宵达量的夜市、早市等
D、城市的职能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
(D) 23、下列表述能正确反映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A、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B、寺院经济衰落
C、城市中出现了柜坊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D)
24、明清时期商业繁荣,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放市场。导致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有
①国外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②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③国家新的赋税制度的实施 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 ④ D、 ②③④
( B ) 25、史载:长安城东市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珍奇,皆所积集”。文中的“邸”是指
A、交通要道上私家经营的客店 B、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
C、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之处 D、政府设置管理物价、税收的机构
(B)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经济往来。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历史》必修课本
材料二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唐代诗人李绅《宿扬州》
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历史》必修课本
请回答:
唐朝后期,扬州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结合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扬州繁华的表现。
答:(1)表现:手工业发达;商业大都会;水运发达;外商云集;出现繁华夜市。
(2)原因: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
(3)特点:专业化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论述隋朝交通与东南财富时指出:“隋炀帝开运河,正是一方面适应新时势的需要,同时在另一方面也代表了新的时代之显著的展开。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幸娱乐。但这是时代的需要,当时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渤海黄
海扬州天津临清涿郡洛阳江都余杭渤海东
海材料二 隋朝运河图(左)和元朝运河(右) 请回答
(1)中国古代人们就懂得合理利用水资源并兴建了不少重大的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兴建了哪些重大水利工程?概括不定期些重大水利工程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答:春秋时期,楚国的芍陂,吴国的邗沟,战国时期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影响:推动了农业和交通的发展,增添了诸侯国的国力,为争霸和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2)白教授认为隋开凿大运河适合时代的需要,就此而言,你认为这一立论的依据何在?根据秦汉至隋朝历史,分析其依据.
答:白教授立论的依据是江南经济的发展。 ①秦汉时,江南经济落后,不能与黄河流域相比,南北交通不畅通的矛盾并不突出。 ②三国时,吴国的统治使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初步开发。东晋、南朝社会相对稳定,使江南经济有较大发展,成为天下财富之区。但是南北对立,不能相济。 ③隋统一全国后,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使之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这是适合时代需要,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巩固统一的重大举措。因此不能用帝王“游幸娱乐”来贬低其意义。 ④唐朝时,大运河加强南北联系与经济交流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是唐政府取资东南的通道,也是社会繁荣的重要条件。这种巨大的效益又从实践上证明了开凿大运河是时代的客观需要。 (3)对照上图,指出大运河出现了什么变化?有何作用?分析说明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元朝时期,由于黄河夺淮入海,运河截弯取直。
作用:大大缩短了运河航程,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
原因:政治重心北移,经济重心南移。水患灾害的影响,运河年久失修,泥沙淤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