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4 00:3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教材解读
《登幽州台歌》诗句简短,但视野宽阔,意境雄浑。教学时,可通过引导诵读和设计情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望岳》不仅高度概括了泰山象征造化伟力和代谢变化的壮美景色,而且表现了作者把大自然的浩气纳入胸怀的豪情,在观望名山的兴会中,寄托了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以及前程万里的乐观和信心。其中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歌咏泰山的名句。<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飞来峰之千寻塔来抒发自己的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的,对于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游山西村》一诗中,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己亥杂诗(其五)》写的是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歌。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学法:1.朗读法——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注意诗的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并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象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应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设计: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古自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设计意图】从了解灿烂文化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教学过程
一、学习《登幽州台歌》
活动1 【导入】准备1:背背诗歌
《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活动2 【讲授】介绍汉乐府诗集(多媒体显示)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活动3 【讲授】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多媒体显示)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中国的别称是九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如:橘子洲、天兴洲、珠江角洲 ②大陆,如:亚洲、欧洲等。
活动4 【讲授】读题。
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学生活动: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在原文上划分)。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活动5 【活动】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②读通,检查。③读熟,检查。④背诵,检查。⑤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拨: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拨:古人、来者
【小贴士】(多媒体显示)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后来有个智者郭隗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燕昭王采纳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同。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活动6 【活动】找对比,体会孤独
远与近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近指昏庸之人太近。
冷与热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寥寥数字,内涵丰富……
活动7 【活动】合作探究
多媒体展示讨论题目
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的感慨,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明确: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登楼远眺,凭今吊古 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即可)
4.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
活动8 【讲授】小结
壮志未酬的悲愤是理想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它意味着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更加执着和珍惜,而不是放弃和冷漠。时代条件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时代条件未能提供舞台,浩歌激烈,愤慨悲凉。这些都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二、学习《望岳》
(一)以问置疑,导入新课
1.同学们,接着让我们来进行地理知识抢答活动,看看谁的知识最渊博。提问如下:我们伟大的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数不胜数。要说山,最有名的当然是“五岳”了。那么,请问大家“五岳”分别指的是哪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
2.从古到今,为赞美、歌颂泰山,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一位唐代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历来被人们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呢?作者是如何描绘、赞美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3.板书课题,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作者是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设计意图】以个人抢答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设计的问题由描写的事物自然过渡到诗歌的作者和学习的内容,从“最有名的山”到“五岳之首”,再到“压卷之作”,由此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强烈欲望。
(二)讲授新课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知识。
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在这首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吗?如果没有,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这首诗的风格与学生以前所接触的杜诗截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中,可通过补充介绍背景知识、设置疑问、激发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3)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的体裁:五言古诗。
【设计意图】学习知识,纠正对诗歌体裁的错误认识,准确熟读,感悟诗意,体会感情。
3.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学生借助课下的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基本掌握诗句的含义,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最后,教师逐句朗读诗歌,学生集体复述句意,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下面的问题讨论做好铺垫。
4.细读诗歌,理解前六句诗句描写泰山景色的特点。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学生分组讨论哪些诗句是写景,以及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发言,适时板书。
【设计意图】这是学习的重点,诗人以“望”统摄全文,通过所望之景为最后抒所望之情做了铺垫。尽量要求学生用译文中的词语概括泰山景色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
5.讨论诗歌最后两句,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1)作者从想象的登山的过程和登顶俯视中表现出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豪迈之情)
(2)由情入理,引导学生讨论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学生独立思考,前后讨论明确,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拨。(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3)感悟诗歌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通过学习,大家都知道这首诗没有流露出任何经历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却显示了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请用两个你认为最合适的四字短语来概括这首诗的风格。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以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设计意图】这是学习的重、难点。
重点一:如何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即写美景时抒了什么情。由最后两句讨论想象的内容,自然可以理解抒发的是诗人心中的豪情。
重点二:诗中蕴含着什么样的哲理?即诗歌如何由情入理。诗人在欣赏、陶醉于眼前美景的同时,赞不绝口,豪情满怀,必定会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于是将抒情与言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
难点:理解诗歌风格。经过学习、讨论,已明确诗歌的风格总体是积极乐观的。
6.品味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
(1)师: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请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明确:①写景抒情;②虚实相生;③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更重要的是,老师还教给了大家学习古诗的方法。那么,我们如何来学习古诗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来总结一下。(解题读诗——释意悟情——明理诵诗)
【设计意图】第一,紧承导入新课,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明确诗歌写作特点,加深对诗歌的全面理解,以学促学,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学习、借鉴。第二,学生在自学、理解的基础上,集体讨论、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为学生完全自学下一篇古诗奠定了基础,培养了自学能力。
7.背诵古诗。(结合板书,强化记忆;自由背诵,巩固记忆;集体齐背)
8.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1)当堂检测。
(2)布置作业:比较这首诗与《春望》(杜甫)的不同风格。
板书:
一、二句:远望之景:夫如何、青未了
(绵延深远、青翠苍郁)
写景 三、四句:近望之景:钟神秀、割昏晓 实写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望岳 五、六句:细望之景:生曾云、人归鸟 豪放
(五言古诗) (云雾缭绕、飞鸟盘旋)
①抒情:七、八句:极望之情:凌绝顶、众山小
(勇于攀登、俯视一切)
②虚写 ③修辞
第三阶段:检测小结
1.(2016·广西桂林)阅读《登幽州台歌》,完成下列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2.阅读《望岳》,完成下列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 ,二是诗句的 。
(2)这首诗中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物,其中“钟”“割”两字,历来被人称道。请你选择其中一字分析其好在何处。
【设计意图】落实本节课的目标,在检测中指引方向,发现问题,提升水平,培养习惯。
参考答案
1.(1)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2)“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2.(1)望;会当。
(2)“钟”字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上,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之情。“割”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了阴阳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诗,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研读《登飞来峰》
(一)传说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出示图片)
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板书:登飞来峰 王安石)
【设计意图】用济公抢新娘的传说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学交流,解释诗句
1.引言: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诵读、吟咏,而想读好诗,则要理解诗意。大家以前已学过不少诗了,今天老师要求大家分小组自学。
(1)出示自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划出诗句的节奏。
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2)出示自学提示:
①每人读诗中的一句。
②解释所读诗句的意思。
③交流重点字的意思。
2.小组汇报自学情况:
(1)读课文,用“/”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设计意图】指导朗读方法,学习诗句节奏的划分。
(2)走进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作“王安石变法”。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3)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了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做准备。
(4)读诗,分诗句解释大意,提示重点字义。(课件同时出示字义)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畏:害怕。遮:遮挡,遮住。缘:因为、由于。
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分句解释: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指名解释整首古诗大意,师生补充评议。
学生自由发言。
提出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
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体会诗的意境
1.师范读。
《登飞来峰》前两句及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前两句:描写景物
后两句:抒发情怀
2.生品读前两句。
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请用一个字概括。
高。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象飞来峰那耸入云天的气势吧!
再读前两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3.生品读后两句。
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1)补充资料:
飞来峰高168米。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
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飞来峰的这些美景诗人都没有描写,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高”?
提示:联系诗人的经历思考。
(2)补充资料:
王安石做宰相时,实行变法,使衰弱的宋王朝迅速强盛起来,人民生活也大幅度提高。写下此诗时,正是他初入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之时,因此他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体会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着雄心壮志的情怀。
(3)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写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作者构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似浅显,其实用了典故。“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李白就说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出示课件)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
再品读后两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4)对待“浮云”,李白与王安石有不同的看法,产生了不同的对待方式,这正是两人观察角度不同所致。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主题——角度,即看问题的出发点。
4.小结: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所写的(师生齐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品析诗歌妙处,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
(四)诵读,表达情感
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当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2.学生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
4.听范读。(出示课件)
5.齐读。(配乐)
6.练习背诵,尝试配乐表演。
【设计意图】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
(五)课外延伸
1.师谈话:王安石不但是大政治家,更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现在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感受中国古典文字的魅力,欣赏他的其他著作。
2.配乐,读诗。
(课件出示:王安石的诗作)
师总结:刚才,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学习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诗句。
【设计意图】从诗歌中走出来,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学习《游山西村》
(一)激趣导入
1.故事导入
接下来老师再给你们讲个故事。
在南宋时期有位能人,他文武双全,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同时他又是个爱国诗人,一生写下了无数忧国忧民的诗篇。他一度得到皇帝的赏识,入朝做了大官,但却遭到朝中投降派的百般排挤,被诬陷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于是,皇帝偏听了这些污蔑之言,罢免了他的官职。怀着满腔的愤怒,他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此人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那淳朴的民风使他十分感动,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诗篇《游山西村》。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至今为我们啧啧称奇。他是谁?
【设计意图】讲述故事,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2.知作者
是的,他就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后参加军队生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他晚年失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风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
3.解诗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陆游9000多首诗中的一首诗《游山西村》。齐读课题。
板书:游山西村 (宋)陆游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游山西村”:在山西村游玩。
老师讲了这么多,你们一定理解了这首诗的题目了吧?山西村是一个民风古朴、风景优美的地方,你们想去那里游玩吗?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并解题。
(二)批文入情
1.自由读
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依然是八个字“字正腔圆,流畅通顺”。
2.指名读(3人)
3.学生互评
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样?评价别人时采用“1+1”模式,即先说一个优点,再说一个缺点或提出一条建议:请你推荐一个你认为朗读得比较好的同学来读一读。
4.学生字
(1)在朗读时,老师发现我们班有几个同学的预习工作没有做好,生字还没掌握。来,这一排开火车读下去。
PPT出示:莫 腊(là) 浑 疑
闲人莫入 腊梅 浑浊 怀疑
(2)注意相关字的书写。
①书写“疑”
板书:疑
先看老师示范写一遍(左右结构,“矢”的捺变成点,左右两部分要写得紧凑)。字是练出来的,拿出练习本把这个字写两遍,注意练字的姿势。
②识记“豚”
“逐”和哪个字相似?(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识记“豚”字)板书:豚
5.生字读正确了,再读古诗就更流利了。古诗和我们普通的课文不一样,除了读正确和读流利外,还要读出节奏。
PPT展示:节奏图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6.指名读:谁自告奋勇来读读?(3人)
7.小组比赛读
过渡:让我们把比赛延续到下面的学习中,看谁发言更积极,好吗?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通情会意
1.方法指导:
同学们,读古诗除了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怎样才能理解诗意呢?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拆分法”,你还有什么好办法?
(看注释、联系下文、结合课文插图……)
2.学理解
现在就请大家运用这些方法,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看谁是最会学习的孩子。
3.学习“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1)学好了吗?那我们赶紧跟随作者一起游玩山西村吧。这就是有名的山村。(展示图片)
(2)前半句
①其实早就有人叫我去山西村游玩,我才不去呢!因为我听说山西村的那个酒有点……(有点浑)
②“浑”字可以组成什么词?(浑浊)这么浑浊的酒是哪里来的?你从哪知道的?(腊酒,腊月酿的酒)
③腊月是哪个月?(农历12月)是呀,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年货了。虽然农家的酒有点浑浊,但是很香,好喝。
PPT出示:莫笑农家腊酒浑
④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莫:不要。
PPT出示:不要笑话农家的腊月酒浑浊
(3)下半句
①听大家这么一说,我现在有点想去山西村了,想品尝一下那里的农家腊酒。那除了酒,村民们还会用什么来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呢?(猪、鸡)
②老师从诗句里只看到鸡,哪里有猪呀?(豚)
板书:酒、鸡、豚
③鸡肉、猪肉准备得多不多?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足)
板书:足
④农家菜仅仅只有鸡肉、猪肉吗?还可能准备哪些菜?从这么丰盛的佳肴,可以看出今年真是一个丰收之年。
⑤谁来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把你的意思再说得更明些就是
PPT出示: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4)指名解释句子。
谁能把这两句连起来说说?
(5)指名读:
这位同学解释得不错,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得通顺——读得响亮——读得有韵味
(6)老师听出你把“足”字读得特别重,为什么?(体现村民们的热情好客)
(7)比赛读:
①两组:看到乡亲们杀鸡宰猪,用满桌丰盛的酒菜热情地招待自己,诗人的心开始慢慢地融化了,他感叹——
②两组:听着村民淳朴、真切的话语,看着乡亲们一张张写满热情的脸,诗人郁闷的心顿时豁然开朗,我们也不禁感慨——
板书: 情
板书:人美
村民——诗人
(8)齐读
①村民敬重诗人,诗人热爱村民,这份真挚的情感始终充盈着整个场面,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感动,带着村民们的热情,一起再来读这两句诗。
②还可以把那种热情的感觉表现得更充分一些(把“足”字读得更重更长)。听了你们的朗读,我感受到村民太热情了。
4.学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这样的村庄你们想去吗?让我们现在就出发吧!请看大屏幕,翻过一座山,绕过一条河,看到村庄了吗?再翻过一座山,绕过一条河,到了吗?再继续走,又翻过一座山,绕过一条河,现在到了吗?哎!翻过重重山峦,绕过道道水湾,我们还是没有到达目的地。
这一路走来就是作者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沮丧、失望)
板书:失望
(2)朗读:看来大家都以为没有路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PPT出示:山重水复疑无路
山峦重叠,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
(3)大家还要不要继续往前走呢?遇到困难不放弃的同学,你们很棒!你们快看,那是什么?(村庄、柳树)
(4)村庄的景色怎样?用诗中的词形容,就是:柳暗花明。
(5)齐读
(6)理解诗意:
PPT出示:柳暗花明又一村
板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PPT出示: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好像前方已经无路可走了,这时,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真是:板书:景更美
(7)体会心情
我们终于看到了美丽的小村庄,此时你的心情又怎样?(快乐、兴奋)把你的心情读出来吧!
板书:兴奋
从刚才的“疑无路”到现在的“又一村”,你有什么感受?(绝处逢生、豁然开朗)
老师最喜欢听你们四个字四个字说成语了,还有吗?
(8)挑战读:谁能读这种心情的变化?有点难度了。谁觉得自己能比他读得更好?
(9)这两句诗可都是千古名句啊,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丰富的情感,更重要的足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两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困境中蕴含着希望)是呀,在我们感觉疑无路的时候,只要我们不放弃,坚持走下去,就会有又一村的美好景象。
(10)课堂练笔
5.学习“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1)村庄里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热闹)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箫鼓、春社)
板书:热闹
(2)谁能为我们解释下“箫鼓”与“春社”的含义?(箫鼓声;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
PPT出示:箫鼓追随春社近
(3)结合上面的解释,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PPT出示: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
(4)除了看到迎神的情景,大家从村民的身上还发现了什么?(衣冠简朴)那么由衣冠简朴,大家又能推测出什么呢?(古风存)
PPT出示:衣冠简朴古风存
(5)朗读:此联描写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PPT出示: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6.学习“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如果你是诗人,对此你会有怎样的感触?诗人当然意犹未尽,故而笔锋一转写道什么?
PPT出示: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指名解释词语。
PPT出示: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无时:随时。
(3)指名解释句子。
PPT出示:今后如果还能趁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4)齐读
加上了自己的理解,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出更真切的感情,让我们跟随着音乐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
(5)试背:有没有同学能背诵的?
【设计意图】读懂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不但赏析了《游山西村》,还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从读准字音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欣赏诗朗诵《游山西村》,跟着音频一起吟诵。
3.拓展其他古诗:陆游12岁即能作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同学们下去可以读一读陆游的经典佳作《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章》等。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三、研读《己亥杂诗(其五)》
(一)激趣导入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19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板书: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设计意图】将诗歌创作的年代、社会背景、作者当时的境遇通过间接、生动的导语串联起来,既对诗歌的内容有所交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简介
学生通过手头收集的材料加以介绍。
教师补充:
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塔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积累知识。
(三)解释题目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这首诗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设计意图】通过题目的解读,简要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四)朗读诗歌
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
3.划分节奏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五)自主学习
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探究。
1.小组讨论诗歌各句中字词的主要意思
2.汇报交流
A.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广阔无边的样子,这里形容愁思无穷无尽。白日:太阳。
B.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鞭:诗人的马鞭。即:走向。
C.落红不是无情物 落红:落花。
D.化作春泥更护花 花:暗指朝廷、国家。
3.总结全诗:满怀离愁面对夕阳西下,马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设计意图】从读顺诗句到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懂诗句,以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诗歌,给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为后面交流、汇报、质疑奠定了基础。
(六)整体感知
1.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2.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一、二句: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的愁苦心情,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离去时的决绝。三、四句:抒情。以落红自比,表明自己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借代、比喻、议论)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书写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七)品读感悟
师生共同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
一、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重重的色彩,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第二句具体可理解为: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三、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把花比为国家和朝廷,言外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了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可以对整首诗进行赏析,也可以对单独的某个句子或某个字进行赏析)
【设计意图】领会诗歌的深层意蕴,便于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八)小结
本诗是龚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写黯淡的前途迫使他挥鞭远离京师,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时的愁绪。另一方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远赴天涯,但不甘退伏,憧憬未来有机会还要为同效力的决心,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设计意图】对本诗做一个整体的回顾,让学生倾听、感受本诗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不见:时间无 生不逢时
后 孤悲 怆然涕下
天 壮志难酬
悠悠:空间无

望岳
青未了——绵绵不尽(远望)
整体形象
钟、割——荫天蔽日(近望) 山,高大雄伟
望岳
曾云、归鸟——实景 人,志向远大
主观感受
凌绝顶、览众山——愿望
登飞来峰
站得高 看得远
角度
景 情
游山西村
足:酒、鸡、豚 人美
村民 诗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景更美
己亥杂诗(其五)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挥鞭远离京师。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
夕阳西下 吟鞭东指 落花自比
浩荡离愁 轻松愉快 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