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4 00:44:2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部编版)
《 登勃朗峰 》教学设计
课题
登勃朗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与技能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景色的壮美。
了解旅途中的所见所遇之事。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品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优美又幽默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以积极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表现欲强,对未知领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本节课前,他们学习《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已经了解了游记的特点以及学习这类文章的方法,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习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随着作品去想像和遨游世界,丰富学生见闻并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学生对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很感兴趣的,只要课前布置好学生预习,课堂上问题设计得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应该能容易把握文章的内涵。
教材分析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共四篇文章,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登勃朗峰》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这是一篇精美的写景叙事散文,作者通过游勃朗峰的经历,为我们展示了其别具一格的美丽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及登山之乐,表现作者自然的赞美和内心的闲适。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景色的壮美。
2.品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优美又幽默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怀。
教学方法
朗读法,这是一篇精美的写景叙事散文,写景的段落可以多形式朗读。
引导点拨法:理清文章脉络和找文章写景的地方可以用此法。
2、合作探究法。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可以合作探究。
4、精读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学习学法
1、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2、尽可能让学生在现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推断出合情合理的结论,以期有更多的思维发散拓展空间。
3、预设问题的外延和内涵要有更大的包容性,这样能够吸引“待进步”学生和其他同学一同步入生成空间,而不仅是把问题只留给“优秀”学生。
教学过程









内容提要及时间安排
方法与策略
目标导航一:谈话激情导入(2分)
我们学习、工作累了,可以听听喜欢的音乐,清醒脑袋;我们心情烦闷了,可以到野外呼吸新鲜的空气,缓解压力;我们放假有时间了,可以游山玩水,开阔视野。今天我们当美国作家的马克.吐温是导游,到勃朗峰一游,去领略国外的大山风情,看看国外的风景有没有我们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中讲到的核心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出示多媒体课件
目标导航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5分)
(一)走近作者:
马克·吐温,是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著名演说家。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其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喜剧的情节和智慧、幽默。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新世界出版2011年版)。林文华译。作者于1866年去夏威夷受访。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社提供了一次前往地中海区轮船旅游的机会。在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大量的旅行信件,1869年收集成《傻子旅行》一书。本文是他欧洲旅行游记中的一篇。
(三)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翌 日 (yì) 隧 道 (suì) 俯 瞰(kàn) 穹 顶 (qióng) 巍 峨 (wēi é) 皑 皑(ái) 蔓 延 (màn) 沟 壑(hè)
颠 簸 (diān bǒ) 旷 野 ( kuàng) 纷至沓来(tà)
(一)、先指名让学生谈对作者以及对作品的了解。
(二)、老师在学生回答后,出示多媒体课件,进行作者作品相关知识的补充。
(三)、先指名读一遍,师生共评,集读一遍。
目标导航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
过渡语:现在我们随着马克·吐温这位导游开始出发,千万要小心哦,在观看沿途景色的同时要记住你所经历的地方名。
要求:1、本文是一篇游记,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快速浏览课文。
2、请从文章中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
明确:游览路线
马蒂尼--取道黑首--(途径勃朗峰)--阿冉提村--沙蒙尼
1、自己阅读并画出游踪词语
2、学生自由回答后,师生互评(多媒体课件呈现相关问题和要明确的内容)
目标导航四:品读课文,细节感知(20分)
过渡语: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提出“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其实勃朗峰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作者在登游时就注意到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妙的自然景观吧!
1、找出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4分)
明确:
第2自然段—— 写脚下峡谷:清流瀑布;
第3自然段—- 写勃朗峰:白雪覆盖,日归其上,光艳耀目;
第4自然段—- 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第5-6自然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
过渡语:我们刚才随着作者欣赏了大自然美景,十九大中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此我们看到再美的景物动眼不动手,还可以动用心去感悟。作者就是这样用心去体会的,请大家来看这个问题: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从中感受到景物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又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的?(5分)
明确:
【第一处景物】 美不胜收 通过视觉和听觉,写出景物的美。
【第二处景物】 威严,独踞苍穹
【第三处景物】 奇特 运用比喻,写出了山峰形状的奇特。
【第四处景物】 绚丽景色 无穷变幻 运用比喻 突出白云的纤巧,轻柔,美丽。
过渡语:为了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九大中有一个核心内容“是要发展素质教育”,也就是说要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有技能的人才,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有一技之长。作者在登山中请的这位车夫就是靠本领吃饭的,请看看这位车夫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驾车本领。
找出描写车夫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车夫的?写出了车夫怎样的特点?(7分)
明确:
语言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架车本领高超,自信自得,为人热情,乐于与人交谈的。
神态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相信自己高超的驾车本领,飞速行车时的全神贯注,镇定,关心他人心理。
行车情景:通过写行车的惊险,车夫却气定神显,突出“车夫之王”架车技术的高超。
过渡语:对人物的描写是要根据文章的需要来选取恰当的写法,不能千篇一律的写法,请看看语言大师是怎样运用他的巧笔。
4、写“车夫之王”与写其朋友笔法不同,试具体分析?(4分)
明确:写“车夫之王”是浓墨重彩,从多角度展开描写,突出车王是本领高超的传奇人物,写其朋友是简笔勾勒,作为“勃朗队长”朋友,爬山次数和向导水平更高。 可见这里的奇人奇事还有许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1、自主找出相对应的段落及句子,采取抢答的形式提问。(多媒体课件呈现图片)
2、再读相关段落,同桌合作,指名回答。(多媒体课件呈现相关问题和要明确的内容)
3、先集读7-11段,标出描写车夫的句子,再分六人小组合作讨论,把答案写在大卡片上,展示成果后派代表回答。(多媒体课件呈现相关问题和要明确的内容)
4、自主思考,自由回答后,师生互评(多媒体课件呈现相关问题和要明确的内容)
目标导航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8分)
过渡语:马克·吐温,是美国幽默大师,其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喜剧的情节和智慧、幽默。这样的语言很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要有鉴赏能力,下面请对句子进行赏析。
要求:1、每人至少找出两个句子或段落进行赏析。
2、把赏析的内容写在小卡片上。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作赏析,附近的学生之间互相传阅小卡片,让四到五名学生回答。
目标导航六:拓展延伸(4分)
拓展延伸:有不少人为了攀登珠峰牺牲了生命,为什么还是有人去攀登,请联系目前中国国情和生活实际谈谈认为这样值得吗?我们还需要这种探索精神吗?
学生先同桌讨论,再自主回答。
课堂小结:(1分)
本文记述了一次愉悦的旅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雄壮、奇伟、变幻多姿的山中所见之景,从多角度叙述了富有传奇色彩的车夫精彩的神奇的驾车本领,语言幽默风趣,细细品味,趣味横生。
学生集读




板书设计:
登勃朗峰
勃 赏山中奇景 旅途处处有惊喜
朗 遇奇人奇事
峰 思人生哲理 大自然是奇妙的
教学感悟或反思
可取之处?  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符合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有梯度,达到了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效果。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堂课教师采用了多种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思考的效果也很好。 不足之处?  对作者的文风和作者作品的理解还不完全到位,课下对马克?吐温作品要充分阅读,厚积而薄发,只有充分阅读,深入思考,提升文化底蕴,才能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