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本课题选自高中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
[课标要求]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理解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明确它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并辩证地评价其得失。
3、掌握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概况,分析其历史特征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文资料加强对历史问题的直观再现;通过课堂讨论发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近代列强入侵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同时近代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又为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华提供了物质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自然经济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解体是必然的。自然经济的解体也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一种进步的经济形式,它的发展状况与中国发展有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洋务运动。
(对于高一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洋务运动稍有难度,因为学生往往忽视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教学方法]
1、讲解法: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图文资料,创设情境重点讲解,使学生能化难为易,加深认识和理解。
2、讨论法: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积极性。
[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图片: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鸦片战争。教师提问:请用简短的一句话表述出四幅图片的内在关系。分析过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门户,中国被迫开启了近代历程,发生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局首先就表现在经济上,一块来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讲授新课]明确课标。
师: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过程也是近代工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那么最早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是什么样的近代企业呢?展示图片和表格:一、经济结构变动之一: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在中国。
学生分析企业的地点分布、国家、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进而分析出近代企业的特征--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师:这些外商企业的建立,更加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渗透,列强向中国运来了更多的商品,掠走了更多的原料,不断冲击着传统经济结构。那么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经济结构是怎样的呢?
多媒体展示图片: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教师提问:图片反映的经济形态有何特点?
(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答: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耕织相结合。
教师分析过渡: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还是完整的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毛主席在谈到这个时期的经济时说,如何没有外敌入侵,中国也会缓慢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但历史没有留给中国太多的时间,列强的入侵使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经济结构变动之二:
(教师提示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背景来思考)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
师:结合多媒体资料和教材内容概括自然经济解体有何重要表现。
2、表现:
①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织”与“耕”分离。
②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合作探究:
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何联系?
学生分组讨论:农民纷纷破产,许多人沦为乞丐或难民。
教师总结:
农民纷纷破产,许多人沦为乞丐或难民,他们被迫出卖劳动力。
学生合作探究: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的苦难,还是对中国的推动?
(引导学生学会客观、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师:这说明自然经济的解体既带来了灾难,也孕育着希望。正如历史学家陈旭麓所说:“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首先出现的新生产方式是什么呢?
三、经济结构变动之三:洋务企业的出现
多媒体课件展示:洋务运动的概念
洋务是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师: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为什么要开展“自救”运动?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洋务运动发生的时间、背景、目的、代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内忧”是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运动曾占据中国半壁江山;“外患”指两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屈辱投降,签订不平等条约。
2、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在中央是奕?,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这些人中李鸿章所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师:洋务派给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开出一剂“良药”是什么? 生: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师: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具体开展了哪些实践活动?
4、内容:(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具体材料、图片介绍)
合作探究:与官营手工业相比,二者有何异同?据此分析官营手工业的弊端。
(2)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具体材料、图片介绍)
(3)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5、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合作学习: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持续了30多年,最后由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宣告失败,那么我们如何评价其成败得失呢?
(学生合作探究,最后教师用多媒体打出洋务运动的影响。)
6、影响:
(1)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2)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3)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师:历史事件纷繁复杂,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来分析和评价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过渡:历史学习的本质意义在于反思,以史为鉴。因此对于洋务运动,我们可以有不同观点,但是洋务运动确实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诱导作用。
四、经济结构变动之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多媒体展示: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形势图(外商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洋务派创办军事企业、民用企业)
自主思考: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你会选择在哪里设厂?为什么?设立有何影响?
特点: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的大城市,特别是通商口岸
原因:自然经济解体早;劳动力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便于引进技术和机器
影响: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师: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除了具备必要的条件外,还需要有政府政策的保证和宽松的社会氛围。在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了这样的机会,得到初步发展。那么具体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民间掀起收回利权运动
师: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为什么不是充分发展呢?结合材料分析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
多媒体展示史料、图片:
材料1: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民族资本工业约有180多家,投资额不过721.5万元。鸦片战争后到90年代前半期,外国列强陆续在中国设立各种洋行,约有580家,制造业约有80家,航运企业共21家,投资额约5433万元。 上海发昌机器厂70年代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它制造的小火轮船,发动机系英国造。
材料2: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其中80%属于轻工业。
材料3:
材料4: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发言,老师引导总结。
拓展提升:结合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环境与原因,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联系必修一,资产阶级掀起了一系列斗争最终失败的史实)
师: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曲折,折射出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发展,一块来回顾: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大地上存在着哪些近代企业?
生: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外商企业出现最早,洋务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
师:看来大家对本课知识掌握的差不多了,咱们来小试牛刀,做几个练习题(略)
通过练习题,我们来看这节课需要把握的知识点----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企业出现,主要集中在沿海和通商口岸地区。
师:中国的近代工业起步晚,发展缓慢,你觉得怎么样才能促进中国的近代化?有何感想?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各抒己见。
师生总结:必须先有民族的独立,才能有民族工业的发展;顺应潮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近代化和民族的富强,实现中国梦!(配以图片解说,实现情感升华)
课件27张PPT。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10课岳麓版高一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你能将四幅图片之间的关系表述出来吗?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鸦片战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10课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材料一: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冲积于厦口”,“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材料二:洋布、洋纱、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变动之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耕织分离、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材料三:《中国农产品出口统计》单位:吨/年平均原因、表现?农产品大量出口观点一灾难:在工业文明冲击之下开始解体,是中国经济殖民化的开始,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观点二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开始艰难起步,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封闭状态出现深刻变化。买办阶层兴起;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的灾难,还是对中国的推动?思考陈旭麓认为这一过程“除了旧生产方式
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
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几十年中,清政府一些洋务派官僚以“自强”和“求富” 为口号,在军事、经济、科技、教育及外交等方面进行改革的维护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什么是洋务运动?
变动之二:洋务企业的出现
--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内忧外患中国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西方利器。
—— 地主阶级洋务派 李鸿章
军事工业:自强1861年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1867年 天津机器制造局 崇厚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1866年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军事工业完全由政府出资,产品直接分配,不参与市场流通近代工业的开端 江南制造总局的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不面向市场。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生产目的?) 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不得随意去留。总局设有“健丁营”及刑具、大牢,对工人实行军事管理。(管理模式?) 局总办提调人员,或且九九之数未谙,授以矿质而不能辨,叩以机括而不能名。(主管官僚?)思考:与传统官营手工业相比,有何异同?纺 纱江南制造局炮厂材料一:材料二:军事工业有何弊端?民用工业:求富1888年 湖北织布局
1890年 汉阳铁厂
张之洞1877年开平煤矿 李鸿章1872年 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民用工业多由政府和民间合资,多数属于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甚至借鉴了股份制形式
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
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
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汉海
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北洋海军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建立近代海军中国出现了近代化军队1872年,首批30名赴美留学幼童 詹天佑
著名工程师唐绍仪
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
洋务派送留学生出国深造,从而培养了第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的近代化人才。
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直接目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消除内患,抵制西方列强侵略材料一:中国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西方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李鸿章
材料二: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探究:二人认为应怎样解决危机? 目的是什么?实质?
实质: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材料1:“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一为分洋商之利。”
材料2:“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与工业企业、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需要相适应。”
材料3:“在文化交流、商务往来、科学技术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材料4:“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持续了30年,最后由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而宣告失败,那么我们该如何辩证地评价它呢?注意问题分析;材料逐一解读提取信息;有效信息词 变动三 洋务企业的出现
众说纷纭话“洋务”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经济侵略引进西方技术并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化的开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封建制度贻来牟机器磨坊发昌机器厂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 变动之三:民族工业(一)产生特点:主要分布于沿海的城市,特别是通商口岸原因:自然经济解体早;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便于引进技术和机器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商人,你会选择哪里开办企业?为什么?建立这些企业有哪些影响呢?--近代
工业的
发展
(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时间:甲午战争后发展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 民间掀起收回利权运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荣宗敬荣德生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材料1: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民族资本工业约有180多家,投资额不过721.5万元。鸦片战争后到90年代前半期,外国列强陆续在中国设立各种洋行,约有580家,制造业约有80家,航运企业共21家,投资额约5433万元。 上海发昌机器厂70年代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它制造的小火轮船,发动机系英国造。资金少、规模小、
技术力量薄弱工业布局不合理:主要分布在沿海及通商口岸附近 材料2: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其中80%属于轻工业。工业结构不合理:以
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为辅材料4 : 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始终得不到充分发展材料3: 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民
族
工
业外
国
资
本
主
义本
国
封
建
势
力压制阻碍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决定妥协性结合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环境与原因,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革命性拓展提升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有哪些不同类型的近代化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在这几类企业中,最早出现于近代中国的是:外国资本主义企业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是:洋务企业再看近代工业 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洋务企业课堂总结: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十九世纪六七年代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毁启示:必须先有民族的独立,才能有民族工业的发展;顺应潮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近代化和民族的富强,实现中国梦!
1、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 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C小试牛刀:2、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B3、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B4、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A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出现经济的工业化,
即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评测练习
1、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 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2、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4、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