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蜜蜂(课件音频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14.蜜蜂(课件音频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3 18:49:39

文档简介

法国有个昆虫学家叫法布尔,他对蜜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下面就让我们去看看她笔下的蜜蜂吧!
法布尔:(1823~1915)他是一个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他童年时代就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
主要作品:《昆虫记》等。
1. 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默读课文,能用示意图的方法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试验的过程。(重点)
3. 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学习目标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概论
一概而论
gài
大概
逆流
忠言逆耳

逆风






超过
才华超众
chāo
超长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那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
包含;总括。
【蜜蜂】
【辨认】
【大概】
【阻力】
【跨进】
【包括】
三个意思;(1)大致内容或情况 (2)表示推测(3)表示对时间、数量的不很精确的估计。本课表示推测意思。
一种社会群居性膜翅目昆虫,为了生产蜂蜜和作为一个授粉者。经常进行家养。
进入。
妨碍物体运动的作用力。
两个意思(1)分析辨别并做出判断 (2)辨别出或看出是以前知道的某事或某人。本课是第一个意思。
超过一般的;高于平常的。
【检查】
【准确无误】
【逆风】
【沿途】
【陌生】
【超常】
两个意思,(1)面冲着风;迎风(2)指跟车船行进方向相反的风。
事先不知道,没有听说或没有看见过的。
查看;查考。
形容非常精准,没有误差。准:标准,精确。误:错误,误差。
沿路,在到目的地或终点的路上。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通过写“我”验证蜜蜂有无辨认方向能力的经过,验证了蜜蜂特有的本能。

蜜蜂
书写指导:上下紧凑,宽窄适当,中间必字要扁、上有一撇,虫字末笔点要有力。


结构:上下
组词:蜜饯 甜言蜜语
造句:妈妈特别爱喝蜂蜜。
音序:M 部首:虫



蜜蜂
书写指导:左短右长,右上边是夂不是攵,下边三横要紧凑、下横要长。

fēng
结构:左右
组词:雄蜂 蜂拥而至
造句:枣花上飞着好多的小蜜蜂。
音序:F 部首:虫


辨认
书写指导:左边辛字三横要短、中横稍长、都稍向上拉、下竖变为一撇,右边有小点。

biàn
结构:左右
组词:辨别 明辨是非
造句:经过老师的仔细辨认,认定
这件东西是小明的。
音序:B 部首:辛



阻力
书写指导:阝在左不在右、要窄长,且字里边是两短横。


结构:左右
组词:阻挡 推三阻四
造句:顶风骑车有很大的阻力。
音序:Z 部首:阝


跨进
书写指导:足旁窄小,大字要扁、撇和捺外展,亏字首竖要短、折竖要长、都向左拉。

kuà
结构:左右
组词:跨过 移山跨海
造句:小明飞跑着跨进了家门。
音序:K 部首:足


包括
书写指导:扌旁要细长,舌字要宽、首撇短平、下横要长、下边口字扁窄。

kuò
结构:左右
组词:概括 括约肌
造句:包括我在内,参赛的同学
都得奖了。
音序:K 部首:扌



检查
书写指导:中间短竖不能丢,右上边是夂、稍扁、横撇是一笔,下边三撇依次渐长。

jiǎn
结构:左右
组词:检测 检讨
造句:每当做完作业我都认真检
查一遍。
音序:X 部首:木


查验
书写指导:木字要扁宽、撇和捺舒展,日字扁窄,最下横要长、平直有力。

chá
结构:上下
组词:检查 查无实据
造句:监考老师正在仔细查验学生
证件。
音序:C 部首:木


正确
书写指导:石字窄小、上横要短撇稍长,角字下框要宽、里边是两横一竖

què
结构:左右
组词:确实 确有其事
造句:小明这样回答是正确的。
音序:Q 部首:石



准确无误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口字窄小,天字扁宽、下横要长、撇和捺舒展。


结构:左右
组词:错误 一误再误
造句:小芳能够准确无误地回答出
这道难题。
音序:X 部首:讠


沿途
书写指导:辶的横折折撇要窄,捺要长、稍平,右边人字稍扁、撇和捺相接靠上。


结构:半包围
组词:途径 半途而废
造句:我被山路沿途的风景迷住了。
音序:T 部首:辶


陌生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百字上横位置比左边稍低、要长,短撇靠左,日字要窄一些。


结构:左右
组词:阡陌 视如陌路
造句:我对这座城市非常陌生。
音序:M 部首:阝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一、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蜜蜂 锋窝 蜂蜜
B. 辨认 辩别 争辩
C. 检查 视察 查找
D. 阻力 小组 租国
C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朗读比较中感受语言运用的准确,并积累语言。(重点)
3. 学习作者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难点)
学习目标
作者做了一个什么试验、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串珠问题1)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作者只是“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这是做试验的原因;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不轻信盲从、求实的科学态度。
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实验确定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核心问题)
试验的过程是怎样的?(串珠问题2)
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
  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
捉自家花园里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这是试验的第一步;给蜜蜂做上记号,是为了便于与其他蜜蜂区分,证明是作者放飞的。说明他不仅观察得认真,而且用心思考。这是实验的第二步:做记号放飞。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二十只左右”“好像”“大概”都表示大概的虚数,这样用更准确地说明这是作者的推测,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概念: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答题模式:……词语写出了人物的……思想,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运用:第二自然段中我的想法,写出作者的做事风格。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过渡句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推测蜜蜂找不到家是因为作者在蜜蜂完全看不见路,还把它们带到那么远的陌生地方,再加上当时又起风了,蜜蜂飞不高,增加了难度的情况下而做出的判断。
从小女儿的动作、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中,只能初步断定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不能据此就得出结论,毕竟二十只蜜蜂中只有两只飞回来了。
两只蜜蜂飞回来能不能断定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为什么?
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四公里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傍晚时,我亲眼看到另外三只飞了回来,身上也都带着花粉。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能,超过了总数的四分之三。可能风大,蜜蜂折断了翅膀,回不了家了;也可能是蜜蜂遇到伤害,出于自卫不能,蜇人后死了!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尽管……但……”这组关联词语,表达了作者对蜜蜂认路本领的赞叹之情。“确确实实”说明作者的试验成功了。
尽管帮妈妈干活很累,但是我很开心。
试验的结果是怎样的?(串珠问题3)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作者试验得出的结论有明确肯定的地方(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也有模糊存疑的地方(我无法解释的本能)。这不奇怪,科学史上这种现象很多。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重要的不是要找到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而是要学习作者渗透在试验过程中的探究精神。作者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进一步说明他是一个严肃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
作者得出明确的结论了吗?读课后“资料袋”,然后讨论,你从作者身上学习到什么?
这个试验告诉了我们什么?从作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串珠问题4)
这个试验告诉了我们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作者无法解释的本能。从作者身上我学到了遇到事情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轻信、不盲从,要具有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严谨求实
实事求是
目的;蜜蜂有无辨认方向的能力
过程:捉、放、记、等、带、走、放
结果:二十只蜜蜂中的十七只飞回
蜜 蜂
本文通过写“我”验证蜜蜂有无辨认方向能力的经过,验证了蜜蜂特有的本能,表现了“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告诉了我们凡事要多动脑筋、勤于实践,“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
本课把实验的步骤和观察的细节介绍得很清楚。实验的过程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把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清楚,实验的过程也就写清楚了。
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
如何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呢?
1. 把实验目的,怎样实验的、后来怎样发展、结果怎样一步一步安排好。
2. 把重要的地方写详细,写具体,其他地方简单叙述。
练一练:
学习运用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一次实验的过程。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以第一人称方式写了法布尔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去学习。
这篇文章记叙了一次试验的全过程。你在生活中肯定也遇到很多的问题,这段时间我们也来通过试验来验证一下。
建议:先想想理出你的研究目的(为什么试验)和试验过程,然后认真试验,记录试验的结果。然后在班里组织一次“我的试验”主题交流活动。
主题延伸
研究目的:夏初鼻炎发病率高与椿树开花有关吗?
实验过程:
1.提前找到10个每年夏初鼻炎发作的同学或老师;
2.夏初(5月20日——6月20日)椿树开花时,每天去调查这10人的表现,并记录;
3.分析记录的数据,看看结果。
试验结论:夏初鼻炎发病率高与椿树开花有密切的关系,但也不是唯一的原因。
一次成功的实验
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请校长找来三个学生,让他们做个游戏。
  这位教育家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瓶子,又取出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他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小铅锤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子头,先后把铅锤放到瓶子里。
  他对三个学生说:“这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有水。你们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说完,他又问:“记住了吗?”三个学生齐声回答:“记住了。”  
  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
  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三”字刚出口,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
  教育家问这个女孩:“你刚才跟他俩说了什么?”
  女孩如实地告诉了他。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育家又问。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这位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他对校长说:“这个实验我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结果铅锤都堵在瓶口,一个也拉不出来。今天,我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思考:
1.第二自然段中描写教育家动作的词语有哪些?
2.读短文,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教育家的游戏过程。
听诊器的由来
一百多年以前,法国有位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他看到许多患肺结核的病人,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而痛苦地死去,心里非常难过。他一直在想:怎样才能及早发现人体内出现的异常变化呢?
有一天,雷奈克缓步从一个花园走过,突然被两个正在玩跷跷板的男孩儿吸引住了。只见他们一个站在这头,弯着腰,把耳朵紧贴着跷跷板;一个蹲在那头,用一枚铁钉在跷跷板上轻轻地划着。雷奈克很好奇,就问他们在干什么。一个男孩儿告诉他,通过木板能清楚地听到另一头
划木板的声音。雷奈克试了试,果然,声音沿着木板传了过来。他高兴极了,赶紧跑回医院,找了一根小木棍,一头靠着病人的胸腔,另一头凑近自己的耳朵。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
从此,雷奈克每次都用小木棍仔细听病人内脏的声音,然后分析研究,作出诊断。
后来,雷奈克又发现用空心木管听诊效果更好。于是,他把小木棍改成了空心木管,两端做成喇叭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思考:
1. 听诊器有什么作用?
2. 雷奈克为什么会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二、读一读,两个句子哪句更好?为什么?
①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②这样,二十只蜜蜂,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第①句更好。第①句比第②句表达得更准确。第①句比第②句多了“左右的”“至少”,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①句是虚指,可能二十只,可能十八九只,也可能是二十一二只,都属于“二十只左右”的范围 ;“至少有十五只”中“十五只”是底线,可能十五只以上,第②句是确定的数字,不可能多一只或少一只。
三、读课文第2 自然段,完成练习。
1. 这段话中表示“我”的动作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五个即可)
2. 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重新写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



3. 从这段话中你能体会出“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做事有条不紊、严谨
捉、放、叫、带着、走
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先)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接着)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然后)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最后)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答案不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