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鉴赏第六课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之咫尺千里山水画课件(36张幻灯片)+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美术鉴赏第六课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之咫尺千里山水画课件(36张幻灯片)+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01-23 21:15:48

文档简介

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
系列模块
课题
《美术鉴赏》
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
教材版本
课时
执教人
教学对象
人民教育出版社
1课时
高一学生
(一)教学分析
课题
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
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材中国美术鉴赏部分第六课“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中的第二部分“咫尺千里——山水画”的内容. 高中美术鉴赏涉及了很多的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知识。可见,古代山水画在高中美术课中的重要性所以在讲解的时候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古代山水画的类别、笔墨技法、空间表现方法和意境等。 让学生通过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代表性作品,学习鉴赏中国山水画的过程和方法,体会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美和构图美,品味山水画的笔墨美,感受意境美,并对作品形成评价。
学生分析
介于高中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了解尚少,兴趣也不是太浓,虽然学生已经通过人物画的学习了解了一些中国画的特点,但介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自身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选了一幅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富春山居图》展开来讲,试着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传统,感受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尤其意境描述在表达上的不可言传性,学生初接触不容易通俗表达自己的感受,因而在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较难理解的情况,所以要循序渐进的深入,逐步引导学习本课。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类别;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三远法、分析构图的形式美感、笔墨的技法和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山水画作品的鉴赏,理解古代山水画的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山水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陶怡情操,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设计理念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新课程要求在这个模式的指导下寻找学生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切入点,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达到有效教学。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会在与他人交流中相互促进。要让学生在引起关注—深入讨论—感悟意义—理解的过程中学习课程。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古代山水画的观察方法,构图以及笔墨技法
教学难点
古代山水画的意境的美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材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与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一把折扇
引入课题
(展示一把折扇)
学生回答折扇上的画是什么
吸引学生注意力,自然导入新课。
二、师生探究
感悟新知
鉴赏《富春山居图》
视频展示《富春山居图》
学生谈一下感受
提问“画尾是什么”
“一幅作品是先看画还是看题跋啊”引出题跋这个知识点并介绍题跋中蕴含的信息
学生有的回答:“字”让其说明原因
学生通过题跋了解作品的一些信息
自然导入画作
提拔中的“巧取豪夺”引出《富春山居图的》收藏历程并介绍作者。
学生了解《富春山居图》的分与合,并谈感受。
古代山水画的观察方法
古代山水画的
空间追求
古代山水画的构图
出示实景与作品的对照图
引出 移动观察 散点透视
学生观察山石位置有什么不同
对比法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以致用
1.作品分析山石的引出大小、前后的关系关系, 引出“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的空间感从而引出“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
2.出示三幅图
3.出示《富春山居图》
1.对比《子明卷》与本作品的区别引出留白并深入到疏密起伏的节奏美、韵律美———经营位置(构图)
1.学生讨论观察回答问题
体会咫尺千里的感觉。
2.学生判断三远
3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富春山居图》的三远
1.学生对比,发现《子明卷》的多处题字影响了画卷本身的美感。
三、展示提升
自主探究
笔墨技法
出示图片研究物象之美、笔墨之美
勾、皴、点、染
焦、浓、重、淡、清
播放视频主要讲解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
学生观看视频并上讲台体验笔墨
学生体验感受新知
四、拓展提升
再品山水
播放视频
再品《富春山居图》
引出山水意境美
学生品鉴《富春山居图》体会意境之美
再品山水让学生感受《富春山居图》的真实美感
【五、板书设计】
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
一、初品《富春山居图》 二、再品《富春山居图》
1.题跋 意境美
2.观察方法 移动观察 散点透视
3.空间追求 三远法
4.经营位置(构图)
【六、教学反思】
本课容量比较大,并且学生并没有去过创作作品的实地,所以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需要大量的对比照片,所以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的引导与升华,用贴近自然和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的情感发生移情,与山水画作品发生共鸣,由内而外的感悟出画中之美,消除学生心中存在的中国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通俗观念,学生在感受了画面之后有感而发,用语言描绘出心中的感受,从而理解“意境”这一抽象的知识点
课件36张PPT。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美术鉴赏 咫尺千里—— 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已经完全成熟,至宋元达到了完美的境界,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主要有青绿、金碧、浅绛、水墨等形式题跋shoucang收藏赠师弟(无用师)沈周董其昌吴洪裕 《剩山图》《无用师卷》山水合壁,两岸同轴;神州九派,炎黄一心。移动观察王希孟(北宋)
千里江山图(局部)散点透视↑1、看焦
点观察方法的不同亲近自然
研究自然 对景写生焦点透视定点目识心记“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咫尺千里 古代山水画的空间追求“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话语:山有三远123深远平远高远试一试:(找出三远)《六君子图 》 元 倪瓒 《溪山行旅图》北宋 范宽《早春图》 郭熙

《临流独坐图》北宋 范宽 高远平远高远深远高远深远平远平远深远高远平远起伏疏密———节奏美 韵律美
留白经营位置(构图) 中国画独特表现手法:起伏疏密———节奏美 韵律美
三远法构图之美 远观其
近观其 势质 近观?物象之美
笔墨之美2、用笔、用墨、用色、等技巧。 笔 法染点勾勒皴擦 墨 法 皴山、石、树——纹理、质感 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画家将游历自然山水观察得来形象融记在心,再以画家的审美情趣和创作灵感去整理、升华,进而使自己的审美心境通过画面的山水形象得到抒发表现。
“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化景为情思“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人的精神与自然相融合意境
不求形似
而是追求
一种
情景交融

意境之美中国画的审美理想 题跋

收藏空间美构图美意境美
谢 谢!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字子久,大痴道人,江苏
常熟人。中年为吏,46岁因受上级牵连入狱。出狱后心灰意冷,绝意仕途。78岁始画《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