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上沪粤版物理《声音与环境》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八上沪粤版物理《声音与环境》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1-23 21:1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年八上沪粤版物理《声音与环境》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在我国云南生长着一种神奇的“跳舞草”每当音乐声响起,它的叶子就会随着音乐旋律的高低快慢上下跳动,音乐的节奏越快,它跳动就越快;音乐的节奏一慢,它也随之慢下来;音乐停止时,它也就停止了跳舞;如图所示,人对着它唱歌时,它也会“跳舞“.根据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跳舞草”置于月球上,“跳舞草”也会翩翩起舞
B.“跳舞草”能够跳舞是因为声音传播时引起空气的振动,振动的空气又会引起跳舞草叶子的振动
C.音乐节奏快时,声波频率大,叶子就振动得快
D.音乐停止时,没有了振动,它也就停止了跳舞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悦耳动听的歌声是由歌唱家的声带振动发出的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
D.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
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B.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是因为水能传播声音
C.“低声细语”中的“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超声波清洗机是利用声波传递能量
4.固体、液体和空气,声音在其中传播速度最快的是(  )
A.固体 B.液体 C.空气 D.一样快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B.“轻声细语”指的是降低声音的音调
C.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D.敲锣时锣面振动的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6.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凹凹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为了(  )
A.防止声音发生振动 B.减弱回声
C.增强响声 D.改变声音的频率
7.一艘科考船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s、0.16s、0.30s、0.14s、0.30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
A. B.
C. D.
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弦乐队在演奏前,演奏员要调节乐器的弦的松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音调
B.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高”指声音的响度大
C.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D.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幅度太小
9.如右图所示是我国湖北随州曾候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距今2400余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编钟。这套编钟共65件。制作这么多钟是为了产生更丰富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10.金帆乐队的队员在新年联欢会上演出。演奏前,弦乐演奏员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主要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  )
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声源向四处传播的
B.物体振动也不一定能发出声音
C.声音借助物质以波动形式传播
D.用录音机放音乐磁带不会产生噪声
12.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振动的物体都能够发出声音
B.我们听到的声音一定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C.振动慢的物体不能发声,振动快的物体能发声
D.因物体的材料、结构不同,所以有的物体振动时能发声,有的物体振动时不能发声
13.人们倾听地声,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这是利用了(  )
A.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B.固体比较坚硬,振动强烈
C.固体传播声音速度快
D.固体传播振动均匀
14.下列现象中利用回声的是(  )
A.蝙蝠用超声波捕蚊虫
B.录音棚内用软泡沫塑料隔音
C.渔民利用声呐捕鱼
D.雷雨天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15.利用回声定位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测出距离,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下列哪个问题(  )
A.测海底深度
B.测敌机的远近
C.测与山峰间的距离
D.测雷电发生地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远处传来美妙动听的钢琴声,它是由钢琴的弦   发出的。寻声而去,其   不变,但   越来越大,琴声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
17.声音的传播需要   ,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18.利用声速进行定位测距是一项重要能力,现查阅资料,得到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如右表所示。则请你根据以下信息计算:
物质 速度(m/s)
空气 340
水 1500
松木 3320
铁 5000
(1)夏天下暴雨前,往往电闪雷鸣,如果在看到闪电后4s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   m。
(2)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运用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m。
(3)一位同学在一根足够长且管中充满水的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位同学在管子另一端听,能听到   次敲击声,第一次是由   传来的。
19.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能听到三下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是通过   传播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来的。(均选填“空气”、“水”或“水管”)
20.学习物理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如关于声音的传播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声音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和   有关。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
五.计算题(共1小题)
22.有一根钢轨长1040m,甲同学在钢轨的一端敲击一下,乙同学用耳朵贴在钢管上的另一端听,若乙听到两次响声,已知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5200m/s,求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设当时气温是15℃)
六.解答题(共1小题)
23.现给你如下器材:钢尺一把、木梳一把、音叉、一个乒乓球(系着细线)、橡皮筋、鼓、一张纸、小锤。你任选器材(一种或两种以上器材),设计两个有关声现象的探究实验,按下表要求填写。
器材 实验目的 操作过程 发生现象 说明的问题
示例:鼓、小锤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用小锤敲击鼓 鼓发声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018年八上沪粤版物理《声音与环境》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在我国云南生长着一种神奇的“跳舞草”每当音乐声响起,它的叶子就会随着音乐旋律的高低快慢上下跳动,音乐的节奏越快,它跳动就越快;音乐的节奏一慢,它也随之慢下来;音乐停止时,它也就停止了跳舞;如图所示,人对着它唱歌时,它也会“跳舞“.根据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跳舞草”置于月球上,“跳舞草”也会翩翩起舞
B.“跳舞草”能够跳舞是因为声音传播时引起空气的振动,振动的空气又会引起跳舞草叶子的振动
C.音乐节奏快时,声波频率大,叶子就振动得快
D.音乐停止时,没有了振动,它也就停止了跳舞
【分析】跳舞草能随着音乐跳舞,是因为音乐响起,引起周围空气振动,节奏不同,周围空气振动不同,因而跳舞草振动不同。
【解答】解:A、“跳舞草”之所以能跳舞,是这种草对声波的刺激很灵敏,声音传播时引起空气的振动,月球上没有空气,故“跳舞草”不会跳舞,故A错误;
BCD、“跳舞草”之所以能跳舞,可能是这种草对声波的刺激很灵敏,声音传播时引起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会引起草叶的振动,音乐节奏快时,声波频率高,叶子振动的就快;反之,则慢,音乐一旦停止,没有了振动,“跳舞草”也就停止了振动,故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需清楚:跳舞草能随音乐起舞,是由于音乐响起,导致空气振动,导致跳舞草振动造成的。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悦耳动听的歌声是由歌唱家的声带振动发出的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
D.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
【分析】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C、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D、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解答】解: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歌唱家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正确。
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指让人们的说话声要小些,在物理学中,我们是用响度来表示声音的大小,所以“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响度放小些,故C错误。
D、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知识点较全,包括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条件。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多加以背诵,强化记忆。
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B.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是因为水能传播声音
C.“低声细语”中的“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超声波清洗机是利用声波传递能量
【分析】①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③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④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是指可以改变什么,也就是传递了能量,如超声波洁牙,使我们的牙齿上的牙垢去掉,使我们的牙齿更洁净。
【解答】解:
A、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故A正确;
B、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声音是通过空气和水传给鱼的;被脚步声吓跑,声音是通过大地和水传给鱼的。因此说明了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故B正确;
C、“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错误;
D、超声波清洗机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来清洗一些精密的器件等,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与振幅及声音与能量,属于声学基础题。
4.固体、液体和空气,声音在其中传播速度最快的是(  )
A.固体 B.液体 C.空气 D.一样快
【分析】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解答】解: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40m/s,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属于识记内容,比较简单。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B.“轻声细语”指的是降低声音的音调
C.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D.敲锣时锣面振动的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分析】(1)声音的速度只与传播介质和温度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
(2)声音的特征有三个:响度、音调、音色。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3)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4)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是指音质的好坏,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
A、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传播介质和温度有关,故A错误;
B、轻声细语是指降低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声波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播能量具有能量,如利用B超对孕妇做常规检查,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C正确;
D、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有关;则锣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及音调、响度的影响因素,属于声现象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小,容易解答。
6.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凹凹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为了(  )
A.防止声音发生振动 B.减弱回声
C.增强响声 D.改变声音的频率
【分析】电影院放映厅一般都很宽阔,如果分辨出回声,就要影响听声效果了。
【解答】解:松软多孔的物质容易吸收声音,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凹凹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弱声波的反射,使回声分辨不清,不影响听原声。
故选:B。
【点评】松软多孔的物质容易吸声,如雪后特别安静、歌厅用绒布包装墙壁等。
7.一艘科考船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s、0.16s、0.30s、0.14s、0.30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
A. B.
C. D.
【分析】回声定位是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和方位,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根据s=vt计算距离。
【解答】解:根据v=变形s=vt可知;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远,因为0.30s>0.16s>0.14s,所以SA=SC=SE>SB>SD,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回声定位的应用,知道回声测距是声波往返两次的路程。
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弦乐队在演奏前,演奏员要调节乐器的弦的松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音调
B.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高”指声音的响度大
C.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D.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幅度太小
【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解答】解:A、弦乐队演奏前调解弦的松紧,可改变振动的频率,来调节音调,故A正确。
B、诗句中的“高”是指的声音的响度大,故B正确;
C、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故C正确。
D、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是人耳听不到声音的原因,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为有关声的知识的综合题,要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9.如右图所示是我国湖北随州曾候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距今2400余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编钟。这套编钟共65件。制作这么多钟是为了产生更丰富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分析】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器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
【解答】解:因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在敲击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时,扁圆钟振动快慢不同,故每个钟的发声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故选:A。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特征中的音调定义去分析解答,属于一道应用题目。
10.金帆乐队的队员在新年联欢会上演出。演奏前,弦乐演奏员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主要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  )
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分析】弦的音调跟弦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在长度和粗细一定时,弦越紧,弦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在松紧和粗细一定时,弦越长,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在松紧和长度一定时,弦越粗,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答】解: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在弦的长度和粗细一定时,改变了弦的振动频率,改变了弦的音调。
故选:C。
【点评】掌握弦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弦音调高低跟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声源向四处传播的
B.物体振动也不一定能发出声音
C.声音借助物质以波动形式传播
D.用录音机放音乐磁带不会产生噪声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①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②从环保的角度来讲,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③声音通过介质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解答】解:A、C、声音是由声源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故A、C正确。
B、物体振动也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这句话不对,振动就有声音,只是有时发出的声音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人听不到而已。故B不正确。
D、录音机放音乐磁带也会产生噪声,如果是半夜播放的音乐也是噪声。故D不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噪声的定义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2.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振动的物体都能够发出声音
B.我们听到的声音一定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C.振动慢的物体不能发声,振动快的物体能发声
D.因物体的材料、结构不同,所以有的物体振动时能发声,有的物体振动时不能发声
【分析】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根据这个内容,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A、振动的物体都可以发生声音,只是有时缺乏传声的介质或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而使我们听不到声音,故A正确;
B、物体振动,人们才可能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故B正确。
C、不论振动快慢,都可以发出声音。故C错误。
D、不同材料、结构的物体振动,都可以发声,但是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故D错。
故选:AB。
【点评】不同考查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理解,同时需要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要加强背诵方面的练习。
13.人们倾听地声,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这是利用了(  )
A.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B.固体比较坚硬,振动强烈
C.固体传播声音速度快
D.固体传播振动均匀
【分析】解答此题应明确题目的要求,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是利用声音的哪个知识点。然后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解答】解:根据题目要求,人们能够倾听地声,这是利用了固体能够传播声音,而且固体传播声音速度快这一特点,由此来预报地震,而固体比较坚硬,振动强烈;固体传播振动均匀等与人们能够倾听地声无关,所以选项AC符合题意,选项BD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清题目要求,不要盲目选择。
14.下列现象中利用回声的是(  )
A.蝙蝠用超声波捕蚊虫
B.录音棚内用软泡沫塑料隔音
C.渔民利用声呐捕鱼
D.雷雨天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分析】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的现象。可应用回声定位、探测鱼群和探测海底的深度等。
【解答】解:A、蝙蝠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如墙壁、树木、蚊虫等)又反射回来,利用回声确定目标来捕捉蚊虫,故A符合题意。
B、录音棚内用软泡沫塑料隔音是因为泡沫塑料是多孔的,隔音性能好,且可以吸声或减少声音的反射。故B不符合题意。
C、利用声呐探测鱼群是回声的利用。故C符合题意。
D、雷雨天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速比声速快的缘故。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回声现象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结合声有关的知识分析每个选项。
15.利用回声定位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测出距离,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下列哪个问题(  )
A.测海底深度
B.测敌机的远近
C.测与山峰间的距离
D.测雷电发生地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分析】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其应用:回声定位、探测鱼群和探测海底的深度等。
【解答】解:A、让声音从海面发出,经海底反射后,返回海面,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洋的深度,利用了回声测距;故A正确。
B、声音发出后,经敌机反射后返回,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距离敌机的距离,利用了回声测距;故B正确。
C、声音发出后,经对面山崖反射后,返回,记录接收到回声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对面山崖的距离,利用了回声测距,故C正确。
D、由于光速比声速快得多,光传播到听见雷声的人的时间非常的短,可以忽略,所以当他看见闪电时,可以认为雷声才开始从打雷处向下传播,记录看到闪电和听到雷声的时间差,那么打雷处与听到雷声人的距离就可以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故D错误。
故选:ABC。
【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回声测距的应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知道其原理:s=vt。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远处传来美妙动听的钢琴声,它是由钢琴的弦 振动 发出的。寻声而去,其 音色 不变,但 响度 越来越大,琴声是通过 空气 传入人耳的。
【分析】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调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以及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来传播。
【解答】解:钢琴声是通过琴弦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寻声而去,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变了,音色是不变的,响度变大;
我们听到的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响度;空气。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有:声音产生的条件,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声音的传播等。是一道声学综合题。
17.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声音不能在 真空 中传播。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充当声音传播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故答案为:介质;真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要知道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
18.利用声速进行定位测距是一项重要能力,现查阅资料,得到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如右表所示。则请你根据以下信息计算:
物质 速度(m/s)
空气 340
水 1500
松木 3320
铁 5000
(1)夏天下暴雨前,往往电闪雷鸣,如果在看到闪电后4s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 1360 m。
(2)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运用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3000 m。
(3)一位同学在一根足够长且管中充满水的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位同学在管子另一端听,能听到 三 次敲击声,第一次是由 铁管 传来的。
【分析】(1)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闪电传播速度快,雷声比闪电传播的时间慢了5s,也可以说雷声传播了5s,根据速度公式变形s=vt可求闪电发生处的距离。
(2)先算出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求该处的海深;
(3)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传播速度不同,据此分析。
【解答】解:(1)由v=可得闪电处距人的距离:
s=vt=340m/s×4s=1360m;
(2)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t=×4s=2s,
由v=可得,该处的海深:
s=vt=1500m/s×2s=3000m;
(3)声音在固体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液体中传播速度在固体和气体之间。当在铁管一端敲击时,声音就会从铁管、铁管里的水和空气三种介质里传播,所以会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铁管传播来的。
故答案为:(1)1360;(2)3000;(3)三;铁管。
【点评】本题考查距离的计算,关键是速度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还要知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这些生活常识。
19.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能听到三下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是通过 水管 传播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空气 传播来的。(均选填“空气”、“水”或“水管”)
【分析】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声速最小。
【解答】解:根据对声速规律的理解,声音在铁、水、空气三种介质的传播速度依次减小,根据速度计算的导出式t=,发声处与听者距离一定,声速越大,传播时间越短,所以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水管、水、空气传来的。
故答案为:水管;空气。
【点评】本题情境中听到三次声的前提是管子足够长,如果太短,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小于0.1s,人耳是分辨不出两声的;另外注意题意中所说的管子里面是否装水,如果装水听到三次声,如果没装水听到两次声。
20.学习物理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如关于声音的传播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声音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介质种类 和 温度 有关。
【分析】声速跟介质、温度有关。介质不同,声速不同;同种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不同。
【解答】解:由声速表可知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速度不同,得出结论:气体中的声速最小、液体次之,固体中最大。根据两次空气中的声速不同,得出结论:声速与温度有关。
故答案为:介质种类;温度。
【点评】(1)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记住声速跟介质、温度有关。
四.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21.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乒乓球弹跳起来 ,它说明了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转换法 (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类比法)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空气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声音逐渐减小 ,并由此推理可知: 真空不能传声 。
【分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物理实验中常遇到一些微小物理量的测量。为提高测量精度,常需要采用合适的放大方法,选用相应的测量装置将被测量进行放大后再进行测量,这种方法属于转换法;
(2)利用转换法解答,把发声体的振动转换成一些较明显的小物体的振动;
(3)(4)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
(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音叉的振动不能直接观察,乒乓球起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更容易直观观察;
通过乒乓球被弹起,说明音叉在振动,采用的是转换法;
(2)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
(3)敲击右面的音叉,左面的小球跳起来了,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4)瓶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就越来越小,是声音传播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由此可以推出: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
(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转换法;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3)空气;
(4)声音逐渐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点评】此题是一道验证声音的产生、传播的科学探究题,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注意转换法和推理法在物理实验中的科学运用。
五.计算题(共1小题)
22.有一根钢轨长1040m,甲同学在钢轨的一端敲击一下,乙同学用耳朵贴在钢管上的另一端听,若乙听到两次响声,已知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5200m/s,求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设当时气温是15℃)
【分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听到两次声音,一次是铁管传播,一次是空气传播,声音在铁中传播速度大于空气传播速度,经过相同的距离,根据速公式变形可求得两下响声的间隔时间。
【解答】解:已知s=1040m,v声音=340m/s,v钢管=5200m/s,
由v=可得,在一端敲一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t1==≈3.06s;
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时间t2===0.2s,
则两下响声的间隔时间t=t1﹣t2=3.06s﹣0.2s=2.86s。
答:两下响声的间隔时间为2.86s。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①根据v=进行计算;②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速大于液体中声速,液体中声速大于气体中声速。
六.解答题(共1小题)
23.现给你如下器材:钢尺一把、木梳一把、音叉、一个乒乓球(系着细线)、橡皮筋、鼓、一张纸、小锤。你任选器材(一种或两种以上器材),设计两个有关声现象的探究实验,按下表要求填写。
器材 实验目的 操作过程 发生现象 说明的问题
示例:鼓、小锤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用小锤敲击鼓 鼓发声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利用声音的产生原因,影响声音的响度、音调因素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如下:
器 材 实 验 目 的 操 作 过 程 发 生 现 象 说明的问题
示例:鼓、小锤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用小锤敲击鼓 鼓发声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木梳 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第一次用力慢慢拨动梳齿,第二次用相同的力快速拨动梳齿 两次发声不同,第一次低,第二次高 物体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
音叉 乒乓球小锤 声音是否具有能量 细线吊起乒乓球离开音叉一定的距离,用小锤敲击音叉 音叉发声,看到乒乓球被弹起 声音具有能量
【点评】此题是开放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实验的掌握情况,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