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自主阅读:生物的特征
1、特定的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在化学组成上,细胞与无生命物体的不同在于,在细胞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水外,还含有种类繁多的有机分子,特别是起关键作用的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多糖。由这些分子构成的细胞是结构异常复杂且高度有序的系统,在一个细胞中可以进行生命所需要的全部基本新陈代谢活动。在多细胞生物中,高度分化的细胞除了基本的新陈代谢活动外,还有各自特定的功能。整个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其组成细胞的功能的整合。
2、新陈代谢。生物体和细胞内,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组成复杂的反应的网络。这些化学反应的总和称为新陈代谢。所有生物都要从外部捕获能量来驱动化学反应。自养生物利用太阳能,将简单的原料合成复杂的有机分子。异养生物从其他生物合成的有机物质中获得能量。异养生物将食物分解形成的小分子作为合成自身生物大分子的原料。生物体内每一次能的转换,总有一些能量转变为热能,一些富含能量的大分子转变为简单的代谢废物。生物体和细胞要维持其新陈代谢就需要不断地和环境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新陈代谢的每一个反应环节的化学反应,遵循化学规律。但在整体上又突显出生命的属性,如它是自主进行的,并能不断更新自己。
3、稳态和应激性
生物体内新陈代谢所需要的物理、化学条件(如温度、PH等)被限制在一个很窄的幅度之内。生物体通过调节来保持内部条件的相对稳定,并且在环境发生某些变化时也能做到这一点。这个特性称为稳态。
生物体能感受体内或体外物理或化学变化(刺激)并做出有利于保持其体内稳态,维持生命活动的应答,称为应激性。
4、生殖和遗传
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使物种得以延续。子代具有和亲代相似的性状称为遗传。生物界的生殖模式多样,生殖和遗传的核心机制是DNA的自我复制。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沿着DNA—RNA—蛋白质的途径,表达为性状,从而使亲代性状重现于子代。
5、生长和发育
生物的生长是细胞体积或者数量的增长。发育和生长密切相关,多细胞生物的生活史发生了一系列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包括组织器官的形态建成、性成熟、衰老等。生长和发育都是被精确化调控的程序性变化。
6、进化和适应
在生殖过程中,遗传物质会发生改变,使亲代和子代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出现变异。选择使生物更加适应它所处的环境。当我们说一个生物对环境是适应的,指的是这种生物和它具有的某些遗传性状提高了它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生殖的能力。
通过以上阅读,我们了解了生物体所具有的特征和发生的生命活动。这些生命活动的进行都是离不开细胞的,组成细胞的(大)分子本身并没有生命,但当它们被高度有序的组织在细胞这个生命系统当中的时候,就体现了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但是在生命形式当中,却有不具有细胞结构的存在,它们就是病毒。
二、学习病毒:
病毒同其他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自身不能复制。今天,许多生物学家认为病毒是处于生物和非生物的交叉区域的存在。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么病毒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它们又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
病毒的结构:
①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②蛋白质:包括病毒的(外)衣壳蛋白质,如形成噬菌体头部和尾部的蛋白质;与病毒遗传物质结合的蛋白质,如病毒复制所必需的酶等。
知识拓展:
朊病毒是只含有蛋白质的特殊病毒,如疯牛病的病原体。
2、病毒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说明病毒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需要使用活细胞培养病毒。
当病毒接触到宿主细胞时,便脱去蛋白质外壳,它的核酸(基因)侵入宿主细胞内,借助后者的复制系统,按照病毒基因的指令复制新的病毒。
3、病毒根据寄主不同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4、病毒根据遗传物质的不同可分为:
DNA病毒:如T2噬菌体、乙肝病毒(破坏肝细胞)等。
RNA病毒:如HIV病毒、SARS病毒、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等。
三、体会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细胞是展现活的生命状态全部特点的最小单位。那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让我们来看课本P2的资料分析—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
实例1: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繁殖)
实例2:人的生殖和发育
实例3:缩手反射
实例4:HIV感染人体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
四、学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地球表层空间是生命的家园。从赤道到极地,从雨林到沙漠,到处都有生命的踪迹。地球上的生物有巨大的多样性。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细胞: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思考:病毒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吗?为什么?
病毒没有包括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因为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即使人工合成了病毒,也并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
组织: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结构上相互联系的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植物无系统层次。
个体:由各种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个体。
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互交繁殖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种群是物种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群落: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的集合体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构成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就是生物圈,它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只有一个生物圈。
生物主要分布在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上层,以及和它们相接触的岩石圈的表层。它们组成了一个存在有生物的地理圈—生物圈(biosphere)。
课堂练习:
★培养皿中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群落层次。(×)
★培养基被污染后,大肠杆菌和滋生的其他的细菌、真菌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蓝藻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学生版)
一、自主阅读:生物的特征
1、特定的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在化学组成上,细胞与无生命物体的不同在于,在细胞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水外,还含有种类繁多的有机分子,特别是起关键作用的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多糖。由这些分子构成的细胞是结构异常复杂且高度有序的系统,在一个细胞中可以进行生命所需要的全部基本新陈代谢活动。在多细胞生物中,高度分化的细胞除了基本的新陈代谢活动外,还有各自特定的功能。整个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其组成细胞的功能的整合。
2、新陈代谢。生物体和细胞内,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组成复杂的反应的网络。这些化学反应的总和称为新陈代谢。所有生物都要从外部捕获能量来驱动化学反应。自养生物利用太阳能,将简单的原料合成复杂的有机分子。异养生物从其他生物合成的有机物质中获得能量。异养生物将食物分解形成的小分子作为合成自身生物大分子的原料。生物体内每一次能的转换,总有一些能量转变为热能,一些富含能量的大分子转变为简单的代谢废物。生物体和细胞要维持其新陈代谢就需要不断地和环境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新陈代谢的每一个反应环节的化学反应,遵循化学规律。但在整体上又突显出生命的属性,如它是自主进行的,并能不断更新自己。
3、稳态和应激性
生物体内新陈代谢所需要的物理、化学条件(如温度、PH等)被限制在一个很窄的幅度之内。生物体通过调节来保持内部条件的相对稳定,并且在环境发生某些变化时也能做到这一点。这个特性称为稳态。
生物体能感受体内或体外物理或化学变化(刺激)并做出有利于保持其体内稳态,维持生命活动的应答,称为应激性。
4、生殖和遗传
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使物种得以延续。子代具有和亲代相似的性状称为遗传。生物界的生殖模式多样,生殖和遗传的核心机制是DNA的自我复制。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沿着DNA—RNA—蛋白质的途径,表达为性状,从而使亲代性状重现于子代。
5、生长和发育
生物的生长是细胞体积或者数量的增长。发育和生长密切相关,多细胞生物的生活史发生了一系列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包括组织器官的形态建成、性成熟、衰老等。生长和发育都是被精确化调控的程序性变化。
6、进化和适应
在生殖过程中,遗传物质会发生改变,使亲代和子代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出现变异。选择使生物更加适应它所处的环境。当我们说一个生物对环境是适应的,指的是这种生物和它具有的某些遗传性状提高了它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生殖的能力。
通过以上阅读,我们了解了生物体所具有的特征和发生的生命活动。这些生命活动的进行都是离不开细胞的,组成细胞的(大)分子本身并没有生命,但当它们被高度有序的组织在细胞这个生命系统当中的时候,就体现了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 。
但是在生命形式当中,却有不具有细胞结构的存在,它们就是病毒。
二、学习病毒:
病毒同其他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自身不能复制。今天,许多生物学家认为病毒是处于生物和非生物的交叉区域的存在。
1、病毒没有 结构。那么病毒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它们又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
病毒的结构:
① : 或
② :包括病毒的(外)衣壳蛋白质,如形成噬菌体头部和尾部的蛋白质;与病毒遗传物质结合的蛋白质,如病毒复制所必需的酶等。
知识拓展:
朊病毒是只含有蛋白质的特殊病毒,如疯牛病的病原体。
2、病毒只有依赖 才能生活。说明病毒专营 生活,需要使用 培养病毒。
当病毒接触到宿主细胞时,便脱去蛋白质外壳,它的核酸(基因)侵入宿主细胞内,借助后者的复制系统,按照病毒基因的指令复制新的病毒。
3、病毒根据寄主不同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4、病毒根据遗传物质的不同可分为:
病毒:如T2噬菌体、乙肝病毒(破坏肝细胞)等。
病毒:如HIV病毒、SARS病毒、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等。
三、体会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细胞是展现活的生命状态全部特点的最小单位。那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让我们来看课本P2的资料分析—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
实例1: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繁殖)
实例2:人的生殖和发育
实例3:缩手反射
实例4:HIV感染人体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
四、学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地球表层空间是生命的家园。从赤道到极地,从雨林到沙漠,到处都有生命的踪迹。地球上的生物有巨大的多样性。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
细胞: 的生命系统。
★思考:病毒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吗?为什么?
。
组织: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结构上相互联系的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植物无系统层次。
个体:由各种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个体。
种群: 。
种群是 和 的基本单位。
群落: 。
生态系统: 。
生物圈: 。
生物主要分布在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上层,以及和它们相接触的岩石圈的表层。它们组成了一个存在有生物的地理圈—生物圈(biosphere)。
课堂练习:
★培养皿中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群落层次。( )
★培养基被污染后,大肠杆菌和滋生的其他的细菌、真菌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
★蓝藻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 )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学习显微镜的使用
1、目镜与物镜
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上端有螺丝口。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3、低倍物镜放大倍数小,与载玻片之间距离大,实际观察到的标本区域大,通光量大,视野明亮;高倍物镜放大倍数大,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小,实际观察到的标本区域小,通光量小,视野较暗。
4、调节亮度的结构:遮光器(光圈)、反光镜。
如果换上高倍物镜后视野变暗,可以选择较大的光圈和凹面镜。
如果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未经染色的动物细胞,在明亮的视野下不易看清细胞的边缘和细胞核,可以把视野调暗,以便看得比较清晰。此时可以①选用平面反光镜或转动反光镜使进光量减少;②选择较小的光圈,减少进光量,以增加对比度。
5、视野中出现异物的三种情况:
异物可能存在于物镜、目镜或装片上。
★思考:说一说,你认为如何判断异物的具体位置?
移动装片,异物不动,说明异物不在装片上;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仍能观察到,说明异物不在物镜上,在目镜上。
6、显微镜是对材料的长或宽的放大,如果计算更换镜头(物镜)后视野面积的变化,则用长放大倍数×宽放大倍数求面积放大倍数(放大倍数的平方)。如果只考虑视野中一行或一列细胞的观察数量的变化,则只用长或宽的倍数变化来计算。
7、显微镜成倒像。故视野中物像的移动方向和实物的移动方向是相反的。
★思考:若视野中物像偏视野中央的左上方,则装片应向什么方向移动? 左上方
8、显微镜正确的操作步骤
(1)取镜:打开镜箱,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
(2)安放:将显微镜平稳的放在实验桌的左下方,安装好目镜镜头。
(3)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遮光器(光圈)、反光镜,左眼注视目镜,使视野明亮。对光时可以使用较大的光圈。
(4)放置装片:把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位于通光孔的正中央。装片不能反放。
(5)低倍物镜观察: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至离标本0.5cm处。用左眼注视目镜,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直到看见物像,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视野中的物像清晰。准焦螺旋正向旋转镜筒下降,反向旋转镜筒上升。
(6)将要放大观察的区域(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7)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使其对准通光孔,同时使用凹面镜来调亮视野。
(8)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9)整理:实验结束后,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取下装片,然后使镜头偏离通光孔,接着使镜筒下降到最低,取下目镜镜头放回镜头盒。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将显微镜放回镜箱。
注意事项:
(1)换高倍物镜前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将待观察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直接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
(2)换上高倍物镜后,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3)盖盖玻片要从一侧慢慢盖上,以减少气泡的产生。
9、临时装片的制作:显微镜观察的材料要薄,使光线能够透过。如果细胞与背景色相同或相近,则需要将细胞染色。
(1)取洁净载玻片,用滴管加一滴清水。
(2)用镊子取材料放在载玻片水滴中展开。
(3)取一块洁净盖玻片,使其一侧接触水滴,慢慢放平。
容易犯的错误是:用的材料过多;切片太厚;不盖盖玻片,或者盖盖玻片的方法不当;压片的方法不当;气泡太多而不容易观察到细胞。
注意区分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和细胞。气泡是光亮的,里面只有空气。细胞是一个立体结构,在显微镜下,通过调节焦距可以观察到细胞的不同层面。
自然界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多样性,但我们可以根据结构将它们分为两大类。
二、学习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在地球上出现最早,第一个原核细胞约在35亿年前出现。第一个真核细胞则大约17亿年前出现。
下面,请你根据课本内容将你找到的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的项目和具体区别的内容填写在以下表格。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区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1-10μm,最小的原核生物支原体的直径只有100nm,比较大的原核细胞如大肠杆菌的直径为3μm。 较大,一般为20-30μm。
细胞核(主要区别) 无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或无成形的细胞核或无真正的细胞核。当然也就没有核膜、核仁,有遗传物质分布的区域—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
染色体 有一个环状DNA分子位于拟核,不与组蛋白质结合。所以原核细胞严格来说是不能形成染色体的,但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上把原核生物的也叫做染色体。 细胞核中的DNA与组蛋白结合,因而细胞核中具有多条线型染色体(染色质)。但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不与组蛋白结合,不形成染色体(染色质)形态。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具膜的高等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多种复杂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壁 原核细胞的细胞膜外面通常围绕着比较坚固的细胞壁,保护着细胞并有助于维持其形状。原核细胞细胞壁的成分不同于真核细胞。 真核细胞中的植物细胞通常具有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代表生物 主要包括细菌和蓝藻(颤藻、发菜、蓝球藻、念珠藻);还包括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无细胞壁)等。 植物、动物、真菌
相似之处 均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质的细胞器中均有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且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三、体会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1、细胞多样性的体现
(1)真核、原核细胞不同;
(2)不同真核细胞形态、结构不同;
(3)不同原核细胞形态、结构不同。
2、细胞统一性的体现
(1)真核细胞的共性: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原核细胞的共性: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拟核,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没有染色体,有环状的拟核DNA分子,细胞质中的细胞器通常只有核糖体。
(3)真核、原核细胞的共性:均有细胞膜、细胞质,都含有DNA和RNA,且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四、学习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1、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1)细菌:一般为球、杆、螺旋、弧状,有鞭毛(菌毛),生长时形成菌落。
酵母菌、霉菌(如青霉菌、根霉、曲霉、毛霉等)、大型真菌(如蘑菇)均属于真菌,其余带“菌”字的一般为细菌。
(2)蓝藻(也称蓝细菌):一般为丝状或球状。蓝藻的细胞质中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但没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25亿年前,正是蓝藻光合作用产生的副产品—氧气才增加了地球生命的多样性。
当水体富营养化时蓝藻以细胞群体形式出现时则形成水华(淡水)、赤潮(海水)。
2、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
3、易混内容
(1)藻类中蓝藻是原核生物;绿藻(衣藻、水绵)、红藻(紫菜)、褐藻(海带)都是真核生物。
(2)原核生物是单细胞生物,但单细胞生物不一定都是原核生物,如酵母菌、衣藻、草履虫、变形虫为单细胞真核生物。
★课堂思考:
原核生物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细菌有细胞核,蓝藻有叶绿体。(×)
真核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部分原核生物以RNA作为遗传物质。(×)
五、学习细胞学说
请阅读课本10-11页内容。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9世纪,人们发现所有动物或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在显微镜下十分相似,细胞成为生物界统一的基础。
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1665年,英国皇家科学院的虎克发现并命名细胞。
荷兰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不同细胞。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但是,他们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也没有进一步考虑生物体结构的一致性。
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
1858年,魏尔肖提出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阅读思考:通过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你领悟到科学发现有哪些特点?
有很多科学家参与;离不开技术的支持;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科学学说的建立是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2、细胞学说内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细胞学说建立的意义:
(1)细胞学说主要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
(2)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细胞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所以,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课堂思考:
细胞学说从一个方面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英国科学家虎克建立了细胞学说。(×)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学生版)
一、学习显微镜的使用
1、目镜与物镜
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 。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 。物镜上端有螺丝口。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3、低倍物镜放大倍数 ,与载玻片之间距离 ,实际观察到的标本区域 ,通光量 ,视野 ;高倍物镜放大倍数 ,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 ,实际观察到的标本区域 ,通光量 ,视野 。
4、调节亮度的结构: 、 。如果换上高倍物镜后视野变暗,可以选择较大的光圈和凹面镜。
如果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未经染色的动物细胞,在明亮的视野下不易看清细胞的边缘和细胞核,可以把视野调暗,以便看得比较清晰。此时可以①选用平面反光镜或转动反光镜使进光量减少;②选择较小的光圈,减少进光量,以增加对比度。
5、视野中出现异物的三种情况:
异物可能存在于 、 或 上。
★思考:说一说,你认为如何判断异物的具体位置?
。
6、显微镜是对材料的长或宽的放大,如果计算更换镜头(物镜)后视野面积的变化,则用长放大倍数×宽放大倍数求面积放大倍数(放大倍数的平方)。如果只考虑视野中一行或一列细胞的观察数量的变化,则只用长或宽的倍数变化来计算。
7、显微镜成 像。故视野中物像的移动方向和实物的移动方向是 的。
★思考:若视野中物像偏视野中央的左上方,则装片应向什么方向移动?
8、显微镜正确的操作步骤
(1)取镜:打开镜箱,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
(2)安放:将显微镜平稳的放在实验桌的左下方,安装好目镜镜头。
(3)对光:转动 ,使 物镜对准 。调节遮光器(光圈)、反光镜, 眼注视目镜,使视野明亮。对光时可以使用较大的光圈。
(4)放置装片:把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位于 。装片不能反放。
(5)低倍物镜观察: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 使镜筒下降至离标本0.5cm处。用左眼注视目镜,同时转动 使镜筒缓慢上升,直到看见物像,再用 调节,使视野中的物像清晰。准焦螺旋正向旋转镜筒下降,反向旋转镜筒上升。
(6)将要放大观察的区域(观察的物像) 。
(7)转动 换上 ,使其对准通光孔,同时使用凹面镜来调亮视野。
(8)调节 使物像清晰。
(9)整理:实验结束后,用 使镜筒上升,取下装片,然后使镜头偏离 ,接着使镜筒 ,取下目镜镜头放回镜头盒。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将显微镜放回镜箱。
注意事项:
(1)换高倍物镜前要 。
(2)换上高倍物镜后,只能调节 。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3)盖盖玻片要从一侧慢慢盖上,以减少气泡的产生。
9、临时装片的制作:显微镜观察的材料要 ,使光线能够透过。如果细胞与背景色相同或相近,则需要将细胞染色。
(1)取洁净载玻片,用滴管加一滴清水。
(2)用镊子取材料放在载玻片水滴中展开。
(3)取一块洁净盖玻片,使其一侧接触水滴,慢慢放平。
容易犯的错误是:用的材料过多;切片太厚;不盖盖玻片,或者盖盖玻片的方法不当;压片的方法不当;气泡太多而不容易观察到细胞。
注意区分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和细胞。气泡是光亮的,里面只有空气。细胞是一个立体结构,在显微镜下,通过调节焦距可以观察到细胞的不同层面。
自然界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多样性,但我们可以根据结构将它们分为两大类。
二、学习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在地球上出现最早,第一个原核细胞约在35亿年前出现。第一个真核细胞则大约17亿年前出现。
下面,请你根据课本内容将你找到的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的项目和具体区别的内容填写在以下表格。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区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相似之处
三、体会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1、细胞多样性的体现
(1)真核、原核细胞不同;
(2)不同真核细胞形态、结构不同;
(3)不同原核细胞形态、结构不同。
2、细胞统一性的体现
(1)真核细胞的共性:都有 。
(2)原核细胞的共性:都有 。
(3)真核、原核细胞的共性: 。
四、学习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1、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1)细菌:一般为球、杆、螺旋、弧状,有鞭毛(菌毛),生长时形成菌落。
酵母菌、霉菌(如青霉菌、根霉、曲霉、毛霉等)、大型真菌(如蘑菇)均属于真菌,其余带“菌”字的一般为细菌。
(2)蓝藻(也称蓝细菌):一般为丝状或球状。蓝藻的细胞质中含有 和 ,但没有 ,可以进行 ,属于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25亿年前,正是蓝藻光合作用产生的副产品—氧气才增加了地球生命的多样性。
当水体富营养化时蓝藻以细胞群体形式出现时则形成水华(淡水)、赤潮(海水)。
2、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
3、易混内容
(1)藻类中蓝藻是原核生物;绿藻(衣藻、水绵)、红藻(紫菜)、褐藻(海带)都是真核生物。
(2)原核生物是单细胞生物,但单细胞生物不一定都是原核生物,如酵母菌、衣藻、草履虫、变形虫为单细胞真核生物。
★课堂思考:
原核生物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
细菌有细胞核,蓝藻有叶绿体。( )
真核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部分原核生物以RNA作为遗传物质。( )
五、学习细胞学说
请阅读课本10-11页内容。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9世纪,人们发现所有动物或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在显微镜下十分相似,细胞成为生物界统一的基础。
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1665年,英国皇家科学院的虎克 。
荷兰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不同细胞。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但是,他们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也没有进一步考虑生物体结构的一致性。
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
1858年,魏尔肖提出了 的观点。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阅读思考:通过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你领悟到科学发现有哪些特点?
。
2、细胞学说内容:
① 。
② 。
③ 。
3、细胞学说建立的意义:
(1)细胞学说主要揭示了 ,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
(2)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 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所以,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课堂思考:
细胞学说从一个方面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
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
英国科学家虎克建立了细胞学说。( )
PAG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