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知道学习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能够用自己的美术语言描述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提出保护建议。?
2.过程与方法?
查阅和搜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从美术欣赏的角度感受和了解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绘画、摄影和短文等多种形式,举办一次汇报展,表达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受和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中提升自主学习历史、文化、艺术的自觉性和兴趣,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明和历史的了解与尊重,积极参与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重点:?
了解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内容和形式,知道学习并保护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美术语言表达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搜集的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皮影戏图片。
提问:有同学知道这是哪种戏曲形式吗??
它出现在课堂上,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联系吗?请你们在教材上找到答案。?
2.认识皮影戏,课件出示皮影戏造型图片。?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们都了解哪些??
课前没查资料的同学看教材。
(3)学生看教材小知识。?
(4)教师小结:“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我国2006年第一届“文化遗产日”的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剪纸、风筝、傩戏、京剧、昆曲、木板水印、民间年画、皮影等518项。
(5)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研究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也是全人类的珍贵财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相当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绝境,因此,我们从小就要担当起学习、保护、传承它们的历史重任。
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库淑兰的影像照片及剪纸作品。?
(1)早期作品(1980—19890),简洁明朗,色彩绚丽?
(2)晚年作品(1989—2000),纯朴华丽,富有装饰美感
通过图片展示等方法,向同学们介绍我国的剪纸艺术。然后通过不同的流派划分,分别介绍“北方派”、“南方派”、“江浙派”等不同流派剪纸艺术的特点。其中重点介绍陕西剪纸,以及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库淑兰老人。让同学们了解、接触剪纸艺术,培养对剪纸艺术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学习剪纸艺术,达到学习、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目的。
学生欣赏,并运用常用的美术术语评述对库淑兰剪纸艺术的感受和认识。
2.泥人
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泥人作品,使同学们接触、认识泥人艺术。教师进一步介绍我国不同地方的泥人技艺,如注明的泥人张等。使同学们进一步对我国的这项传统文化艺术技艺有所了解和兴趣。
学生欣赏“惠山泥人”的课件,通过教师的引导,了解如何赏析一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作品(从产地、历史、传承人、分类、作品的造型和色彩等艺术特色来作欣赏分析)。
3.昆曲
昆曲,由名字可以看出主要盛行于云南昆明一带,是我国注明的地方戏曲种类。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同学们了解、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4.京剧
京剧,同样是我国的著名戏曲种类。由多种戏曲种类柔和而成,在我国戏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5.风筝
中国的风筝艺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时期风筝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历史中不同的历史时期风筝扮演者不同的角色。现代风筝作为一种休闲娱乐工具常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风筝的不同种类、特色以及绘画等都给其带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创作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家乡的非物资文化遗产的资料,围绕保护或申请非物资文化遗产为主题,用绘画、摄影和短文的形式举办一次汇报展。?
四、展示评价?
1.我知道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2.看哪个小组对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收集、整理、研究得好,汇报展览有特色。
五、拓展延伸?
继续探究我们身边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