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发现老房子的美》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发现老房子的美,综合运用泥板成型、泥条成型、捏制成型等方法,表现老房子的特点和美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对比,感悟老房子的美,用泥板成型、泥条成型、捏制成型等多种方法,表现老房子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老房子的历史,发现并感受老房子丰富的人文内涵与美感。
教学重点:
感受不同风格老房子的美,用多种陶艺技法表现老房子的美。
教学难点:
场景的营造与细节纹理的表现。
教学准备:课前寻找老房子的照片,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无论你生活在南方还是北方、城市还是乡村,都会发现身边有一些历史悠久的老房子,它们可能是乡村的老戏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昔日大宅、名人故居,也可能就是你的老家。这些老房子有的是砖石结构,有的是土木结构,有平房、有楼台、有院落。它们都曾经辉煌,曾经人声鼎沸,曾经有着美丽的装饰,曾经热闹温馨。它们有些虽然出自乡村工匠的手,却代表着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区独特而精湛的工艺水平,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散发着淳厚的乡土气息,就像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悠悠的历史中感受着时代的进程。
同学们,听完这段话之后,大家说我们今天学的这课,跟什么有关?生:老房子。这节课我们一起回到老房子里,感受老房子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出示课题《发现老房子的美》。
二、自主探究
你们了解家乡的老房子吗?你觉得家乡的老房子漂亮吗?它和我们现在的高楼大厦有什么区别?对比一组民居图片,分辨南北民居,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
各个地区的民居建筑在造型上有何不同?在选材上有什么特色?民居和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深宅大院给人带来庄严、气派的美感。老宅门的青砖、灰瓦、木门,于朴素中略显风雅,展现了含蓄、质朴的美感。少数民族民居风格多样,富有神秘的美感……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各异,有着不同的美。
出示《绿釉陶楼》图片,进行简单介绍。 绿釉陶楼:泥质红陶,通体施绿釉,为方形四檐楼阁式。共四层,每层构造大致相同,由一斗三升斗拱支撑腰檐和菱形镂孔平座。平座施勾栏,上有镂空方窗。
1.技法分析:我们学过很多陶艺技法,如手捏成型、泥条成型、泥板成型等,请同学们看一看教材中的作品,他们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来塑造房子的。
学生讨论回答:竹楼可以泥条成型法为主,石头、砖房可以泥板成型法为主。
提问:这些房子的纹理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用手捏出纹理。用工具按压,刻、划出纹理。用泥条装饰出纹理。
教师总结:手捏纹理:房顶的屋脊,房檐的花纹,
按压纹理:石头房子的墙面等。
刻、划纹理:砖房的前面等。
泥条纹理:竹楼的墙面,房顶的瓦等。
2.解决难点
提问:泥是软的,那么,怎样才能让房子建起来后不歪不倒?
学生探究发现:地基部分的泥板要厚一些,房顶可以薄一些,各部分要粘接牢固。墙和房顶可先做,稍晾干再粘接。
3.演示示范
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新。
提示学生注意:作为墙壁和地面的泥板厚度要适中,太厚则太重,太薄则难以支撑;房间的跨度不宜太大,否则屋顶难以支撑,太小则难以造型,应以10厘米左右为宜。
示范制作过程:
(1)碾压出泥板,依次做出房顶、墙面。
(2)在墙面上切、挖出门和窗。
(3)用泥条和工具碾压的方法装饰房顶。
(4)碾压出一片较大的泥板,作为地面。
(5)在地面泥板的合适位置上,用较稠的泥浆围合,粘接墙面。
(6)粘接房顶。
(7)粘接房子周围的装饰。
(8)整理、微调作品。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并尝试。
三、创作实践
综合运用泥板成型、泥条成型、捏制成型等方法表现老房子的特征,记录下这些将要失去的文化遗存。
实践要求:
灵活运用所学的陶艺技法,创作一件有特色的老房子。
四、评价交流:
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从以下方面评价他人作品:
1.整体效果。
2.细节部分。
3.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欣赏国外不同风格的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