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
《世说新语》两则
科目
语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教材分析
《咏雪》一文在《世说新语》中被编入“言语”门。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在《世说新语》中被编入“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意思。本文主要记述陈纪和来客的一段对话,第一节交代了对话的由来。对话以责备客“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纪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再次强化了陈纪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
两篇短文都从某一方面反映了古人的家庭和亲情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能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已有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归纳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工具书,互联网资源认读文言字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古代少年的聪明机智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感受家庭亲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新课导入?
我们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甘罗十二岁做宰相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世说新语>两则》其中的第一则《咏雪》(出示课件)
观看课件,了解谢道韫。
通过对于才女谢道韫身世的了解,激发其对于本课的学习兴趣。
2.夯实基础
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学生。
1.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2.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理解文意。
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3.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1.“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2.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
3.《咏雪》中“寒雪”“内集” “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4.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回答问题。
(1)《陈太丘与友期》中“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2)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学习相结合。成绩不错的学生注重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内涵的深入理解,成绩略差的同学着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及时消化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4合作交流
教师作点拨指导。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通过提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以及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5.拓展延伸
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咏雪》一文中,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喻雪,请你想想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交流后展示学习成果。
训练点: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6.课文总结
归纳主题。
中心意思:
《咏雪》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的聪颖机智的,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以见出父子亲情。
全面掌握文章内容。
板书设计
咏雪
一、交代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
二、主要事件——咏雪
?
三、补充道韫身份(暗示有才气)
?
交代对话背景??? 客失约
?
对话过程??????? 客无信又无礼
?
结尾??????????? 客“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求一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活动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的方法,着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自学,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做适时点拨,并把课堂当作他们能力展示的天地,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但是在其中也有不足之处,问题的设置缺乏新意,这也促使我在下次的教学设计中找更好的突破点,可谓教学相长。
教学反思
内容太多,课堂太紧张。可以考虑把检测预习内容在早读课上解决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