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七单元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七单元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1-25 21:53:05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七单元训练卷
生 物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观点,其核心是(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自然选择 D.适者生存
2.下列不属于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
A.洞穴里的鱼因长期生活在黑暗条件下,眼睛失去原有的作用而退化了
B.南美大食蚁兽的舌头之所以又细又长,是由于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
C.长颈鹿的脖子之所以很长,是由于其长期取食高处树叶的结果
D.猎豹的速度之所以很快,是与瞪羚等动物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3.按照达尔文进化论学说,下列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
A.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
B.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都是生物与生物进行斗争的结果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
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4.下列有关遗传问题的叙述,哪一项是达尔文所未能认识到的( )
A.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B.遗传的实质是遗传信息的传递
C.遗传是指生物亲子代之间性状的相似性
D.遗传可以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
5.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主要是( )
①能科学的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生物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 
②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对遗传、变异的本质未做出科学的解释 
④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中,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之后发展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C.生物个体间存在生存斗争
D.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7.已知某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35%,则下列有关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AA、Aa、aa基因型的个体分别是40%、50%、10%
B.该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是65%
C.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不可能具有稳定的比例
D.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种群中有相对稳定的比例
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下列可以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自然选择 D.迁移
9.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10.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论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
B.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C.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④表示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11.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B.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较大
C.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
D.这两个物种的形成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12.桉601药刚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渐降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抗药性个体经自然选择被保留了下来
D.后来的药量用少了,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13.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也很受市民的欢迎。这些无公害蔬菜在生产中,不使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假如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害虫全部消失,最终导致某些害虫的物种灭绝
14.某海岛上经常有暴风雨,人们发现生活在该岛上的某种昆虫有两个类型:一种翅特别发达,另一种则退化。由此说明( )
A.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也是定向的
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C.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
D.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生物的变异也是不定向的
15.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生殖隔离的是( )
A.玉米的花粉落在大豆柱头上不能萌发
B.动物因生活的地区不同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东北虎和华南虎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即使它们相遇也不能杂交
D.不同种类的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通常不能交配
16.马与驴杂交所得的骡子一般都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这是因为( )
A.骡子的基因发生了重组 B.骡子的染色体结构发生了变异
C.骡子的染色体数目不稳定 D.骡子的染色体联会紊乱
17.2015年9月日本渔民在福岛核电站附近的海域捕获了一条变异的巨型狼鱼,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巨型狼鱼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B.该海域发生的共同进化,可以发生在具有竞争关系的生物之间
C.判断该巨型狼鱼是否发生染色体变异,可以利用显微镜观察
D.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18.下列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
A.猎豹追逐斑马,使得猎豹和斑马跑的越来越快
B.大熊猫吃竹子
C.出现了光合作用,大气富含氧气后才出现有氧呼吸的生物
D.蚜虫为蚂蚁提供蜜露,蚂蚁保护蚜虫
19.下图示一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生物及其标号,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③、⑥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
B.①~⑩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种群基因库
C.⑥~⑩某时期内无新基因产生,但该种群基因频率却可能发生变化
D.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和称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在进化过程中,与主要的生物类群出现顺序相符的是(??)
A.异养需氧、异养厌氧、自养需氧 B.异养需氧、自养需氧、异养厌氧
C.异养厌氧、异养需氧、自养厌氧 D.异养厌氧、自养厌氧、异养需氧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1.(12分)1960年1月,科学家首次乘坐的“里亚斯特”号深海潜水器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考,在近万米的海底,科学家们惊奇地看到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
(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
(2)几百万年的前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是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交流,最终会产生____________隔离。 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3)由于地质巨变,最终人类只抢救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则此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____。
(4)下图表示某群岛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过程。A物种演变为B、C两个物种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环节 。
22.(12分)苔原狼生活在西伯利亚大草原上,它们从鼻子到尾巴长约200厘米,体重45~57千克,身髙70~100厘米。与它们同时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还有马鹿,它们善于奔跑和游泳,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经观察,该种群中有多种基因型,分析其原因:一是在突变过程中可以产生新的______________,二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_______________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
(2)已知苔原狼有一对相对性状是由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从苔原狼的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个体,雌雄比例为1:1。测知雌性个体中基因型为XAXA、XAXa、XaXa的个体数依次是25只、20只和5只,雄性个体中XAY的个体有20只,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_。
(3)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一般都擅长于奔跑,这是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通过对苔原狼、马鹿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依据________
判断苔原狼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23.(16分)用水蚤(一种水生小动物)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
(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些水蚤能在20 ℃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 ℃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_______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__的。
(3)能在20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________的个体,而能在28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________的个体。所以,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
(4)把20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8 ℃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把28 ℃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 ℃环境中也引起水蚤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体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被环境淘汰。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七单元训练卷
生 物(一)答 案
1. 【答案】C
【解析】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之一,是自然选择的前提条件,A错误;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之一,是自然选择的动力或手段,B错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C正确;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之一,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2. 【答案】D
【解析】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据此可推知:洞穴里的鱼因长期生活在黑暗条件下而使其眼睛失去原有的作用而退化、南美大食蚁兽的舌头因长期舔食蚂蚁而导致其又细又长、长颈鹿因长期取食高处树叶而导致其脖子很长,都属于拉马克的进化观点,A、B、C均错误;猎豹的速度之所以很快,是与瞪羚等动物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这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D正确。
3. 【答案】C
【解析】拉马克认为: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A错误;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并不都是生物与生物进行斗争的结果,B错误;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C正确;变异都是不定向的,D错误。
4. 【答案】B
【解析】遗传指生物亲子代之间性状的相似性,达尔文认识到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可以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但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达尔文未能解释遗传的本质,B正确。
5. 【答案】D
【解析】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此为自然选择学说的优点,①错误;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生物进化论则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②正确;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③正确;自然选择学说中生物进化是长期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
6. 【答案】C
【解析】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对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因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和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均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之后发展的内容,A、B、D均错误;生物个体间存在生存斗争,既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继承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之一,因此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之后发展的内容,C正确。
7. 【答案】C
【解析】已知a的基因频率为35%,则A的基因频率为65%,B正确;根据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之间的关系计算:AA+1/2Aa=65%,aa+1/2Aa=35%,则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可以分别是40%、50%、10%,A正确;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种群中可能具有相对稳定的比例,C错误、D正确。
8.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本身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基因重组中基因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变化了的是基因型频率,因此不会改变基因频率,B错误;自然选择可以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正确;种群中如果含A基因的个体比含a基因的个体更多地迁移到另一个地区,这个种群中A基因和a基因的频率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不会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错误。
9. 【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A错误;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都为1,B正确; 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C错误;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伴X隐性遗传方式,但人群中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与女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相当,D错误。
10. 【答案】C
【解析】①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不论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A错误;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即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11. 【答案】C
【解析】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即使把它种在相同环境中,也不会产生可育后代,A错误;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不大,B错误;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C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12. 【答案】C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在未使用该感冒药之前,该病毒的种群中就存在着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和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A、B错误;该感冒药的使用,将病毒种群中存在着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选择被保留了下来,没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而生存下来具有抗药性的个体通过增殖遗传给后代,这样经过代代相传,病毒的抗药性得到积累加强,使该感冒药渐渐失去效应,C正确,D错误。
13. 【答案】B
【解析】使用杀虫剂后害虫不死,不是因为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产生,而是因为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能存活的都是抗药性的个体,A错误;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抗药性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下来,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的作用,B正确;害虫的群体本身就有一些个体因为突变而具有抗药性,故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不是杀虫剂秀发的结果,是本来就存在的,C错误;自然选择过程中,害虫一般不会全部消失,D错误。
14. 【答案】B
【解析】根据达尔文进化理论,生物在过度繁殖过程中发生了各种变异,其中有的变异适应环境,有的变异则不适应环境。在生存过程中,生活环境对这些变异类型进行了定向选择:保留了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淘汰不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由于某海岛上经常有暴风雨,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即不适者被淘汰。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即适者生存。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岛上无翅或残翅的昆虫就特别多,少数能飞行的昆虫翅异常发达。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由此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B正确。
15. 【答案】B
【解析】玉米和大豆为不同的物种,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玉米的花粉落在大豆柱头上不能萌发,A错误;动物生活的地区不同说明存在地理隔离,地理隔离会阻止种群间的进行基因交流,B正确;东北虎和华南虎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即使它们相遇也不能杂交,说明二者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C错误;不同种类的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通常不能交配,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16. 【答案】D
【解析】马与驴属于不同的物种,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杂交所得的骡子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D正确。
17. 【答案】D
【解析】核辐射可以诱发基因突变,巨型狼鱼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A正确;竞争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不同种生物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B正确;染色体变异属于细胞水平的变化,可以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C正确;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D错误。
18. 【答案】B
【解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大熊猫吃竹子获得了能量和物质,没有说明大熊猫对竹子的影响,B符合题意。
19. 【答案】C
【解析】①、③、⑥是不同物种,不同物种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A错误;同一种群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而①~⑩包含不同物种,所包含的全部基因不能称为基因库,B错误;⑥~⑩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等因素也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之和称为生态系统,但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错误。
20. 【答案】D
【解析】在地球上原始大气中是没有氧气的,所以首先在地球上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而刚产生的生物不能自己制造养料,因此只能利用自然界中现成的有机物生存,所以是异养的;随着生物的不断进化,逐渐产生了色素,生物开始利用光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就出现了自养型生物,然而此时大气中没有氧气,所以生物只能是厌氧的;自养厌氧生物在地球上大量繁殖,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氧气在地球上逐渐积累,为需氧生物的诞生准备了前提条件,慢慢地就产生了自养需氧型生物,随后产生了异养需氧型生物。因此,D正确。
21. 【答案】(1)种群
(2)生殖 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3)少
(4)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解析】 (1) 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均属于同一种生物,它们组成了一个种群。 (2) 几百万年的前海沟下的比目鱼与海沟上的比目鱼属于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由于存在地理隔离,阻断了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与较浅域的比目鱼之间的基因交流;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最终会产生殖隔离。可见,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3) 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人类只抢救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因该新的比目鱼种群含有的个体数目比原种群含有的个体数目少,所以此种群的基因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少。(4) 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生殖)隔离。
22. 【答案】(1)基因 基因重组
(2)60% 40%
(3)共同进化 基因频率是否发生变化
【解析】(1)根据题意分析,该种群中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突变过程中产生了等位基因,也可能是因为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而产生的。(2)已知从苔原狼的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个体,雌雄比例为1:1.测知雌性个体中基因型为XAXA、XAXa、XaXa的个体数依次是25只、20只和5只,雄性个体中XAY的个体有20只,则A的基因频率=(25×2+20+20)÷(50×2+50)×100%=60%,则a的基因频率为40%。(3)草原上的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奔跑能力,这是共同进化的结果;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通过对苔原狼、马鹿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依据基因频率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苔原狼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23. 【答案】(1)25 ℃
(2)差异 不定向
(3)适应低温 适应高温 选择 定向
(4)变异
【解析】(1)从图可以看出,多数水蚤在25℃环境中能正常生活,表明多数水蚤适宜生活的温度是25℃。(2)有些水蚤能在20℃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环境中生活,这表明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说明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3)生物在生存中要适应各种各样的自然条件,能在20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适应低温的个体,而能在28 ℃环境中生存的个体都是适应高温的个体。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定向的。(4)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生存,当环境发生改变时,生物如果没有适应环境的变异,就会被淘汰,20℃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8℃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28℃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人20℃环境中也将引起死亡,因此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缺少适应新环境的变异,就要被环境所淘汰。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七单元训练卷
生 物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不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的是(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用进废退 D.适者生存
2.在下列几种简式中,能比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是( )
A.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
B.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
C.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D.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
3.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北极熊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所以它们都定向地产生了白色的变异
B.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高处的树叶,因此颈和前肢变得都很长
C.尺蛾工业黑化现象是因为受煤烟污染而被熏黑的
D.野兔有保护性的体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
4.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现存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
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③生物进化是长期适应的结果
④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
A.①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6.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亲代A的基因频率是45% B.F1中不可能出现Aa的基因型
C.F1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是42.5% D.该种群不会发生进化
7.下列选项中,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的是( )
A.染色体数目改变 B.环境改变 C.自由交配 D.基因突变
8.以下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D.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9.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盗猎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为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国家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近些年来,保护区藏羚羊的数量明显增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相同
B.保护区内藏羚羊数量增加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种群基因库
D.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产生了生殖隔离
10.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与原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11.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
A.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B.不同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同种地雀
C.同一种地雀→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D.同一种地雀→生殖隔离→地理隔离→不同种地雀
12.各种各样的抗生素对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种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就会下降,原因是细菌产生了抗药性。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 )
A.细菌接触了抗生素
B.细菌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后来的抗生素量减少,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13.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耐药性的形成原因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青霉素的作用下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B.广泛应用的青霉素,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断地发生着进化
C.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内形成了新的物种
D.耐药性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14.枯叶蝶的腹面呈现出鲜艳的黄色,在飞行时格外引人注目,但落在地面时,其颜色和形状却俨然一片枯叶。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由于枯叶蝶的祖先( )
A.突变后,经人工选择的结果 B.经自然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
C.突变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 D.经人工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
15.下列关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隔离使不同种群间停止了基因交流,并朝着不同的方向演变
B.隔离一般可分为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
C.受精后的生殖隔离是杂种不育原因之一
D.所有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16.动物园的老虎和狮子交配后,生出的虎狮兽或狮虎兽都在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虎狮兽或狮虎兽不能长大成熟并繁殖后代的原因是老虎和狮子之间存在( )
A.地理隔离 B.生殖隔离
C.相同的基因库 D.相同的基因频率
17.马与驴杂交所得的骡子一般都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这是因为( )
A.骡子的基因发生了重组 B.骡子的染色体结构发生了变异
C.骡子的染色体数目不稳定 D.骡子的染色体联会紊乱
18.共同进化不发生在( )
A.猎豹和斑马之间 B.浅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之间
C.好氧型生物和环境之间 D.杂草和水稻之间
19.毛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优美的诗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该诗句艺术地展示了( )
A.生物的适应性 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性
C.生物的多样性 D.生物的进化规律
20.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及其呼吸类型是(  )
A.单细胞陆生生物,无氧呼吸 B.单细胞水生生物,无氧呼吸
C.多细胞陆生生物,有氧呼吸 D.多细胞水生生物,有氧呼吸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1.(12分)白花三叶草具有自交不亲和性,即不能完成自花传粉过程。在一个自然生长的白花三叶草种群中,调查发现大约16%的植株其叶片上缺乏条状斑纹。已知此性状(非条斑叶)为隐性纯合状态(可用rr基因型表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被调查的白花三叶草种群中,显性基因R的频率是___________,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
(2)假设在相互交配的白花三叶草群体中,没有被淘汰的个体,那么下一代植株中,非条斑叶的比例是___________。
(3)假设在相互交配的白花三叶草群体中,把所有非条斑叶的植株都淘汰,那么下一代植株中,非条斑叶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长期使用除草剂之后,种群中出现了抗除草剂的白花三叶草品系,请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抗除草剂白花三叶草品系形成的原因一一抗除草剂品系的形成是除草剂对白花三叶草进行___________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_____
__ 。
22.(12分)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①指__________________的改变,②导致①改变的内因,包括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图中③指__________________,③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_____________隔离。
(3)④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 多样性。
23.(16分)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发现了13种地雀,其大小、形态、食性、栖息环境各不相同,并且它们之间互不交配。经过研究,发现它们都是由来自南美大陆的同一物种进化而来的。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地雀迁来后,分布于不同岛屿,不同的种群出现不同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经过长期_________________,使得不同的种群__________________朝着不同方向发展。
(2)由于岛上食物和栖息条件不同,______________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所差异,使得这些种群_____________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
(3)这一事实说明:__________隔离会导致___________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___________。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七单元训练卷
生 物(二)答 案
1. 【答案】C
【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观点。综上所述,C正确。
2. 【答案】C
【解析】达尔文进化学说认为:生物的繁殖能力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存活下来→适者生存,所以生存下来的生物均能适应各自的环境,C正确。
3. 【答案】D
【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北极熊的毛色有多种颜色的变异,但只有白色的变异能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A错误;长颈鹿的颈和前肢因变异的不定向性,有长有短,能吃到高处树叶的长颈鹿才能存活,因此长颈和前肢长的存活下来,B错误;尺蛾因变异的不定向性,有黑色的,也有白色的,由于烟煤污染,白色的尺蛾容易被天敌发现而死亡,黑色的尺蛾不易被天敌发现而存活,C错误;鹰和野兔是捕食关系,鹰的目光有锐利和不锐利的,只有目光锐利的鹰才能发现野兔并存活下来,同样,野兔的体色有具保护性的,也有不具保护性的,只有具有保护性体色的野兔才能避免被鹰发现存活下来,因此,野兔有保护性的体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相互选择的结果,D正确。
4. 【答案】D
【解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环境的选择,使生物对不同环境的产生适应,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因此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综上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与题意不符,A、B、C均错误;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与题意相符,D正确。
5. 【答案】B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①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正确;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并不断繁殖,长期的生物进化就形成了现在这样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③错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④错误。
6. 【答案】C
【解析】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Aa的个体为1—30%—20%=50%,因此亲代A的基因频率=30%+1/2×50%=55%,A错误;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50%×1/2Aa=25%,B错误;F1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是30%+50%×1/4=42.5%,C正确;由于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等因素的影响,经历一定时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改变,因此会发生进化,D错误。
7. 【答案】C
【解析】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染色体数目改变会改变基因的数目,因而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A错误;环境改变可能会淘汰一些个体,因而也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错误;自由交配是指每一个个体与种群内的其他异性个体交配的机会是均等的,而且后代没有死亡等,故不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正确;基因突变会改变基因的种类,因而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错误。
8. 【答案】B
【解析】生物的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性状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A错误,B正确,C错误;进化过程中未形成新物种时,也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9. 【答案】C
【解析】两个保护区因存在地理隔离,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种群可能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而且两个种群间没有影响,加之两个保护区内的食物和栖息条件存在差异,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所以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不同,A错误;保护区内藏羚羊数量增加,不一定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B错误;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使其种群基因库增大,丰富了种群基因库,C正确;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D错误。
10.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原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与原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正确;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如:帕米尔高原上的多倍体植物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
11. 【答案】A
【解析】南美同一种地雀生活在不同的岛屿,造成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自由选择作用,导致地雀之间的生殖隔离,最终形成不同种的地雀,A正确。
12. 【答案】C
【解析】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在使用抗生素之前,细菌的种群中就存在着不定向的变异,有的个体抗药性强,有的个体抗药性弱;抗生素对细菌的这种不定向的变异起到了定向选择作用。开始使用效果好,说明大多数细菌抗药性差,被药物杀死而遭到淘汰,但同时也有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通过繁殖使抗药性强的变异遗传给后代。当再次使用抗生素时,细菌的抗药性变异再次被选择、积累,使杀菌效果逐渐下降。综上分析可知: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C正确。
13. 【答案】B
【解析】青霉素的作用是进行了自然选择,耐药性变异在选择前就已经存在,A错误;广泛应用青霉素会导致抗药性基因频率提高,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断发生进化,B正确;一个种群是同一物种,不会出现生殖隔离,C错误;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原核生物,无染色体,D错误。
14. 【答案】C
【解析】达尔文认为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枯叶蝶的体色存在着变异,有的与环境相似,有的与环境差别较大,敌害来临时,体色与环境差别较大的枯叶蝶容易被发现而吃掉,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枯叶蛾腹部黄色,飞行时引人注目,落地却如一片枯叶,不容易被发现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枯叶蝶繁殖的后代,有的体色与环境一致似枯叶,有的与环境还有差别,敌害再来时,又把体色与环境还有差别的枯叶蝶吃掉,而体色似枯叶的枯叶蝶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枯叶蝶似枯叶,不易被天敌发现,因此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综上分析可知, C正确。
15. 【答案】D
【解析】隔离使不同种群间不能基因交流,在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并朝着不同的方向演变,A正确;隔离一般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B正确;受精后的生殖隔离是杂种不育原因之一,C正确;物种形成一定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
16. 【答案】B
【解析】动物园的老虎和狮子交配后,生出的虎狮兽或狮虎兽都在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其后代不能长大成熟,也不能繁殖后代,是因为老虎和狮子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17. 【答案】D
【解析】马与驴属于不同的物种,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杂交所得的骡子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 D正确。
18. 【答案】B
【解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其中猎豹捕食斑马、杂草和水稻争夺水分与阳光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可以发生共同进化,A、D不符合题意;而环境可以为好氧型生物提供氧气,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可以发生共同进化,C不符合题意,而浅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是同一个物种,它们之间不存在共同进化,B符合题意。
19.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诗句的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概括,诗人的本意是说,祖国山河无比壮观,在这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千姿百态,把大自然装扮得绚丽多彩,因此该诗句艺术地展示了生物的多样性,C正确。
20. 【答案】B
【解析】单细胞生物比多细胞生物更低等,水生生物比陆生生物低等,因此根据生物进化的过程,最早出现的应该是单细胞水生生物,地球早期的环境是无氧的,因此最早出现的应为进行无氧呼吸的单细胞水生生物,B正确。
21. 【答案】(1)0.6 48%
(2)16%
(3)4/49
(4)定向选择 白花三叶草种群中抗除草剂基因频率增加
【解析】(1)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和题意可知,在被调查的白花三叶草种群中,隐性基因r的频率为16%开平方=0.4,所以显性基因R的频率是1-0.4=0.6;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是2×0.6×0.4=48%。(2)假设在相互交配的白花三叶草群体中,没有被淘汰的个体,那么下一代植株中,非条斑叶的比例仍是16%。(3)假设在相互交配的白花三叶草群体中,把所有非条斑叶的植株都淘汰,那么剩下的植株中杂合子Rr的比例=Rr基因型频率÷(1-rr基因型频率)=48%÷(1-16%)=4/7。由于已经把群体中所有非条斑叶的植株都淘汰了,所以只有杂合子Rr植株之间相互交配产生的后代中才会出现非条斑叶植株,因此,下一代植株中,非条斑叶的比例是4/7×4/7×1/4=4/49。(4)在长期使用除草剂之后,种群中出现了抗除草剂的白花三叶草品系,抗除草剂品系的形成是除草剂对白花三叶草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白花三叶草种群中抗除草剂基因频率增加。
22. 【答案】(1)种群基因频率 突变 基因重组
(2)自然选择学说 生殖
(3)生态系统
【解析】(1)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2)③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3. 【答案】(1)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
(2)自然选择 基因库 生殖隔离
(3)地理 生殖 必要条件
【解析】(1)分布于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出现不同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2)自然选择可使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来,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并逐步产生了生殖隔离。(3)一般情况下,地理隔离会导致生殖隔离,隔离是形成物种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