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和同为一家 教材教法[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课 和同为一家 教材教法[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12-09 22:0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课 和同为一家 教材教法
地位分析
两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权并立,丝绸之路时断时续,祖国内地同边疆各族的联系有所削弱。隋统一后,同边疆各族的联系有了加强。继起的唐朝是一个强大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疆域空前辽阔,经济文化发达,又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从而促进了边疆各族同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唐朝边疆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主要有突厥、回纥、靺鞨、吐蕃、南诏等。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对祖国边疆的开发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了以“和”为主,以联姻、会盟的政策,加强同他们的联系交往,长期保持友好的关系。这是唐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的主流。当然,有时也发生过战争和冲突,双方关系出现一些曲折,这在阶级社会中是难以避免的历史现象。
重点分析
回纥与唐朝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政治上,回纥可汗接受唐朝册封,援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经济上,回纥与唐朝经济往来十分密切;文化上,相互交流,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是个教学重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使汉族文化进一步传播,唐蕃关系更加密切,“和同为一家”。
难点分析
正确认识唐朝与各族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唐朝时中央与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显著加强,友好互助是唐朝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只是一时的历史现象。本课头绪纷繁,人名、地名、族名陌生,不好记忆,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重点突破方案
对于回纥与唐朝的关系的处理,可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以问题的方式掌握知识。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还可以采取与突厥民族的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关于吐蕃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可在学生阅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归纳下列问题:(l)吐蕃的社会生活怎样?(2)松赞干布统一吐蕃的过程。(3)唐、蕃两次通婚的重要意义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又抓住了知识要点。
难点突破方案
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现象,分清楚个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关系;局部的现象与全局之间的关系;民族之间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矛盾和战争并不代表历史发展的全部内容,应该看历史发展的主流,从而使学生理解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的战争则是一时的现象。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整体结构,培养学生系统总结知识网络的能力。本课分为三个重要知识点,即唐和突厥的关系、唐和回纥的关系、唐和吐蕃的关系。每个知识点又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是少数民族的发展情况,二是和唐朝的关系。这样就清楚地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三个问题六个方面,使纷繁的头绪变为清晰的知识网络。地名、人名、族名的掌握,可以采取联想记忆、形象记忆、理解记忆的方法。“突厥”“回纥”“吐蕃”这些民族的名称都可以采取讲清其原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例如,“突厥”一名是和其居住地有关,突厥原住今新疆博格多山,后迁至今阿尔泰山南麓,因其山形似古武士头盔兜鍪,其族俗呼兜鍪为突厥,因以“突厥”为名。人名有颉利可汗、骨力裴罗、松赞干布、尺带珠丹。这些人名可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联想,不一定要全班学生都统一想法,目的是记住这些人名
第四课  “和同为一家” 教学设计示例一
——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突厥的兴衰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
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
2.思想教育:
(1)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
(2)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3.能力培养:通过列表学习五个少数民族的情况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在列表的基础上提炼出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4.学习方法:指导阅读历史资料和阅读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要点
民族
起源及政权控制地区
经济发展
著名首领
与唐朝的关系
受影响事例
突厥
阿尔泰山,6世纪建立突厥汗国,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游牧生活善于冶铁
颉利可汗
东突厥南下骚扰唐朝,唐太宗出兵打败并俘获颉利可汗。都被唐灭。
战败以后,向西迁移
回纥
色楞格河一带回纥汗国。改名为回鹘
游牧生活居住毡车
骨力裴罗统一
长期友好相处,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回鹘衣装回鹘马”
商人到唐经商居住
靺鞨
黑龙江、松花江一带,粟末部强大
种植谷物穴居酿酒
大祚荣统一建立政权
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国号渤海。贸易频繁都城仿长安建筑,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海东盛国”
“车书本一家”
南诏
云南洱海一带,南诏强大
皮罗阁统一六诏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派贵族子弟、工匠到长安学习,手工业发展
千寻塔
吐蕃
青藏高原一带,统一后定都逻些
游牧或农耕为业
尚武
松赞干布统一
求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和亲,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和同为一家
大昭寺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以诗句为标题,讲述了唐朝时期周边主要五个少数民族的发展情况及其与唐朝的关系。突厥在六、七世纪形成了强大的帝国,入侵中原,唐朝集中兵力打败东西突厥,解决了北部边患,建立了对西北的有效统治。继之而起的回纥明智地与唐朝保持长期友好关系,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东北的粟末靺鞨首领大祥荣接受唐朝册封,成为渤海郡王,形成“海东盛国”。云南的南诏受唐朝册封,积极学习先进技术与文化,千寻塔成为历史的见证。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向唐朝求婚,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唐蕃的两次联姻使双方“和同为一家”。
重点:回纥、吐蕃及其与唐朝的关系。(1)回纥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于是与唐朝建立外交关系。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2)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了建立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做了很大的努力。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同于一般的和亲,而是传播友谊与先进生产技术、文化的使者,推动了吐蕃社会的进步。
难点:(1)概括唐朝与各民族关系的共同之处。因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观念、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物产和风土人情也进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2)记忆许多陌生的地名、人名和族名有一定难度,因此采用列表法。
教学建议
1为提高教学效果,宜尽量采用电教手段(手法可多样,如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可采用教师边讲述边写投影形式,重要的年代、地点、人名、族名亦可由学生书写投影,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为讲清楚各民族的发展线索,教学宜采用图示法,结合讲述议论法。
3.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图画,以期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课讲述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我国现在的边疆地区,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知道,汉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强盛的时期。为什么说它们是非常强盛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第四课“和同为一家” ——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一、突厥汗国的兴衰
唐朝初年,在北方有一个强大的帝国,是突厥人建立的地域辽阔的大汗国。请看地图《唐朝前期的疆域》。我们前面学习过哪些北方的少数民族?
学生回答:匈奴、柔然、鲜卑
继鲜卑之后,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前,居住在阿尔泰山一带的突厥人兴起了,和前面的少数民族一样,突厥人也是游牧生活。除了放牧,他们还善于冶铁,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文字。因此很快迅速建立了一个大汗国,中心是蒙古草原,北到贝加尔湖,南到长城一带,东到辽海,西到中亚。不仅草原上的游牧部落都臣服于它,连西域的许多国家也都是它的属国。(显示突厥的政权和经济状况。)
隋朝统一中原以后,突厥分裂成两个汗国,实力削弱,曾经归附过隋朝。但是隋朝末年和唐朝初年,东突厥的首领颉利可汗却屡次率领军队侵犯中原。直到唐太宗即位后,还上演了一次“兵临城下”。唐太宗即位的第二十天,颉利可汗率兵偷袭,竟然到了长安城外的渭水便桥旁,还派了使者到城里打探虚实。当时长安城里的兵力不多,因此人心惶惶。该怎么办呢?(显示突厥的首领)
唐太宗临危不乱,他果断地扣押了东突厥的使者,只带了六个骑兵出了玄武门,来到渭河边,与颉利可汗隔河相对。他义正词严地责备颉利,使颉利可汗理屈词穷。另一方面,唐太宗派将领整顿军队,列队而出,表示决一死战。颉利可汗摸不清唐朝的实力,看到唐军队伍严整,不敢贸然进攻,只好退兵,这真是一出惊险的“空城计”。
兵退以后,唐太宗亲自训练大量骑兵,每天召集几百人练习弓箭。他对将士们说:“无事之时,朕当你们的教师;突厥来犯,便做你们的将军。”这样奋发图强,唐军的战斗力很快提高了。几年以后,乘突厥内部混乱,唐太宗派李靖率领十万大军征讨突厥,颉利可汗措手不及,仓皇逃走。唐军经过一番万里长途追击,加上略施小计,终于擒获了颉利可汗,打败了东突厥。怎样对待他们呢?请看材料——
学生回答:
唐太宗不仅没有杀一个俘虏,反而封突厥贵族做新设立的都督府的将军,统领原来的部众。还允许上万突厥人居住在长安。(显示突厥与唐朝的关系)一些民族的首领,到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太宗为“天可汗”。这个称号说明唐太宗是当时各个民族首领公认的皇帝。不久,古老的“丝绸之路”恢复了畅通,西域各国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下。唐高宗时,灭了西突厥。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北地区。请看地图。
在突厥的南面就是青藏高原,现在高原上居住着什么少数民族?
学生回答:藏族
对。其实他们的祖先在秦汉以前就居住在这里了,被称为唐旄发羌,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绵羊、山羊、牦牛;战胜了高山和风雪,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藏族在血缘上属于黄种人华南族群,与华夏族很接近;在语言上属汉藏语系,与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到了隋唐时期,称为吐蕃,开始与汉族中国交往。
二、“和同为一家”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
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学生丙:松赞干布听说公主快进入吐蕃了,便率领军队亲自赶来迎接。看到他娶的是一位仪态大方的美丽公主,并带着典雅华美的中原物品,鲜明的仪仗,十分高兴。他穿上汉族的服装,打扮成唐朝的驸马,以女婿的身份拜见了江夏王,举行了降重的婚礼。文成公主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时,吐蕃人民万人空巷喜迎这位汉妃。文成公主笃信佛教,由她选址设计建成了大昭寺、小昭寺,至今我们都可以在大昭寺看到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像。松赞干布在创制藏文的同时,还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聘请汉族文人人蕃代典奏疏。公元648年,王玄策去西域,被天竺抢劫,于是向吐蕃军队求援;松赞干布当即出兵天竺,击败天竺为王玄策出气。公元649年,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松赞干布特派专使吊祭。
同学们讲述得特别好。
今天,在拉萨布达拉宫的墙壁上,保存着蔚为壮观的两组壁画。一组记述着禄东赞用智慧争取到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故事。另一组壁画则描绘了唐中宗时期接受尺带珠丹的请求,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的故事。金城公主和文成公主一样,也在吐蕃地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古迹……
(显示材料二,学生回答问题,把吐蕃一栏完成)
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三、“回鹘衣装回鹘马”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填充回纥一栏)
为了体现本民族的勇猛彪悍,回纥改名为回鹘。后来由于内部混乱和自然灾害,回鹘政权解体。一部分迁往中亚,一部分迁到甘肃、新疆,成为现在维吾尔族的祖先。
四、“车书本一家”的靺鞨和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在唐朝的周边,还有两个少数民族,是什么民族呢?请看书查找。
学生回答:靺鞨和南诏。
现在请大家对照课本,把这两个民族的情况在表格中完成,由我来填写。
(学生阅读,几个学生阐述,屏幕出现相应内容。)
这节课的内容学习完了,大家会发现唐朝和这几个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共同之处,那么谁来归纳一下呢?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我们来做两个小游戏,请看屏幕,一是在唐朝后期疆域图中指出各民族生活的地区。二是唐朝的族名和现在的族名用线连起来。(显示演示文稿的十五、十六页)
做课后练习
附录 POWERPOINT演示文稿大纲:
第一页 第四课 “和同为一家” ——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红色美术字)
第二页(地图)《隋朝的疆域》和《唐朝前期的疆域》(闪烁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名称)
(突出突厥汗国的地域范围)
第三页(逐项填写表格突厥一栏,中间穿插插图《渭水之盟》)
民族
起源及政权控制地区
经济发展
著名首领
与唐朝的关系
受影响事例
突厥
阿尔泰山,6世纪建立突厥汗国,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游牧生活善于冶铁
颉利可汗
东突厥南下骚扰唐朝,唐太宗出兵打败并俘获颉利可汗。都被唐灭。
战败以后,向西迁移
第四页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提问:唐太宗对少数民族是什么态度?
这样的态度对唐朝和周边各民族的关系会有什么影响?
第五页 唐朝前期疆域图(添加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点击青藏高原,出现
吐蕃及其范围)
第六页《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第七页《步辇图》和《文成公主像》
第八页 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线图
第九页 材料二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
百姓,普皆安乐。
——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上书
提问:吐蕃人认为唐朝和吐蕃是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是怎样形成的?
第十页(填表吐蕃一栏)
吐蕃
青藏高原一带,统一后定都逻些
游牧或农耕为业
尚武
松赞干布统一
求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和亲,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和同为一家
大昭寺
第十一页  唐朝后期疆域图(点击回纥)
第十二页  (填表回纥一栏)
回纥
色楞格河一带回纥汗国。改名为回鹘
游牧生活居住毡车
骨力裴罗统一
长期友好相处,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回鹘衣装回鹘马”
商人到唐经商居住
第十三页  (填表靺鞨和南诏部分)
靺鞨
黑龙江、松花江一带,粟末部强大
种植谷物穴居酿酒
大祚荣统一建立政权
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国号渤海。贸易频繁都城仿长安建筑,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海东盛国”
“车书本一家”
南诏
云南洱海一带,南诏强大
皮罗阁统一六诏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派贵族子弟、工匠到长安学习,手工业发展
千寻塔
第十四页《渤海石灯塔》和《千寻塔》
第十五页(要求学生在空白的《唐朝后期疆域图》中标出吐蕃、回纥、靺鞨和南诏的居住地区,并及时显示)
第十六页(要求学生把唐朝的族名和现代的族名用线连起来)
回纥  藏族
靺鞨  白族、彝族
吐蕃  维吾尔族
南诏  满族
附录二  《隋朝的疆域》(图略)
第四课 和同为一家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突厥的兴衰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运用比较方法,加深理解、掌握各族的特点及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和表达历史的能力。
通过对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族悠久历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各族人民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唐朝同各族人民加强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教学,对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
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介绍突厥族发展的视频资料-“突厥兴衰”,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还有没有这个民族了(没有了,已溶入其它民族中。)?再让学生阅读“和同为一家”这句唐朝时吐蕃赞普上书唐皇帝的话。提问学生谁知道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唐时,我国边疆地区还生活着哪些少数民族?从而引入新课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突厥汗国的兴衰
1.突厥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和习俗
2.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分裂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视频资料中的有关知识)
3.唐朝对东突厥、西突厥的战争
教师在讲解后提问学生: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在对待民族问题上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材料,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这种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唐朝中央政权与边疆各族友好交往;北方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由此可以看出,一旦少数民族对唐王朝构成威胁,他就用战争解除这种威胁,征服之后加以安置,对战败民族的贵族还加以优厚待遇,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那么,对西突厥地区又是如何解决的?
4.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
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位置,阅读教材注示的小字,然后点明:
两个都护府作为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力。同时充分说明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管辖的地区,历史上是中国领土。
(二)、“回鹘衣装回鹘马”
1.回纥人的发展
教师展示有关“回纥”的资料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唐与回纥的友好交往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大、小字内容,总结归纳回纥与唐在哪些方面进行交往及其概况:
政治上,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接受唐中央的领导。唐与回给为邻,北方平安无事,双方建立了一种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经济上,唐与回纥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
请看下面一段材料。(屏幕显示)
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选自封演《封氏见闻记》
这句话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回鹘人用大量马匹换取茶叶,中原地区则需求马匹;文化上,相互交流。长安、洛阳汉人喜好穿回鹘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三)、“车书本一家”
1.靺鞨族的生活
2.渤海政权的建立
3.渤海与唐的关系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教材观察教材“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示意图”,思考它与中原哪座城市相仿,请找出相似之处。阅读温庭筠的诗,体会“车书本一家”。(给学生一小口诀:车同轨,书同文,我们本是一家人。)
(四)、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教师播放视频资料给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云南大理崇圣守三塔》的图片,思考其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五)、“和同为一家”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吐蕃
3.“和同为一家”
教师在播放完相关视频资料后,让学生思考:文成公文入吐蕃和昭君出塞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关系,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今天藏族民间仍流传着许多文成公主的美好传说,拉萨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小结:
(归纳总结)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唐朝中央与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显著的加强,友好互助是唐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
第四课 和同为一家 教学设计示例三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突厥的兴衰、唐和突厥的关系以及唐对突厥故地的管辖。回纥的发展,唐和回纥的友好关系。 的兴起以及粟末 和唐的密切关系。南诏的发展,唐和南诏的密切交往。吐蕃的统一,唐蕃“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突厥、回纥、 、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和建设,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唐朝空前强盛,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密切,成为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
(3)唐朝和边疆各民族的关系,友好往来、互相帮助、互相融合是其主流。唐和吐蕃“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更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和边疆民族和睦相处的典范。
(4)祖国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祖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民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
3.要求培养学生能力:
(1)指导学生初步学习用图示法归纳、概括和综合教材主要内容的能力。
(2)通过比较突厥和回纥等民族在生活习俗和文化诸方面的异同,指导学生初步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和表述相似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回纥、吐蕃及其与唐的关系。
2.本课难点:使学生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时的历史现象,这是一个难点。另外本课内容较多,又多陌生的地名、人名、族名,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设备
1.自制突厥、回纥、 、南诏、吐蕃板书提纲投影片各一。
2.自制《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和《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投影片。
板书设计
(一)突厥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冶铁、创字
2.突厥汗国的兴衰:
(五)吐蕃——藏族祖先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农耕、冶作、尚武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讲过了唐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号称盛世。唐朝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同时,在我国古代各民族交往史上,唐朝以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友好地对待少数民族,也堪称历世王朝的典范。这节课,我们就讲唐朝时期的边疆主要民族以及唐朝和它们的关系。
2.讲授新课
(提问)“和同为一家”怎样解释 课文大方框里的揭示都讲了些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并在课本22页和24页两个疆域图中用笔标出唐朝边疆主要民族)“和同为一家”这句话概括了唐朝和边疆各族之间的友好亲密关系。唐朝时期,北部和西北地区主要有突厥、回纥,东北有 ,西南地区有南诏和青藏高原的吐蕃,他们和唐关系密切。
(一)突厥(投影映出)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冶铁、创字(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突厥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有哪些特点 他们和以前讲过的哪个古代民族习俗相似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看课本P23“突厥骑兵”图画,并回答)突厥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5世纪中期,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提示学生在“唐前期疆域图”标出它的地理位置),他们放牧马、牛、羊、驼,饮奶吃肉,强健剽悍,擅长骑射,风俗习惯和匈奴大体相同。突厥人学会了冶铁,善于制作刀矛和甲剑。在我国古代北方各族中,突厥人第一个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强调指出突厥文字自5世纪开始创制和使用,到8世纪时,突厥文字结构已相当完整,词汇也相当丰富。
2.突厥汗国的兴衰(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突厥汗国何时建立 何进分裂 (指导学生看书,回答)6世纪中期,空厥强大起来。552年突厥首领土门(副板书)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汗国。突厥汗国最盛时曾控制了东起辽河上游,西到中亚里海的广阔地区(指“唐前期疆域图”)。但由于突厥汗国是建立在强力征服的基础上,汗国内部各种矛盾尖锐复杂,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不断反抗,贵族之间争斗加剧。6世纪末,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以阿尔泰山为界,山以东直到兴安岭,是东突厥辖地;山以西直到里海的广大地区由西突厥控制(指“唐前期疆域图”)。
唐朝初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副板书)趁机多次南下骚扰,对唐威胁很大。630年唐军在阴山一战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唐太宗对颉利等芝突厥统治者优以相待,让他们住在长安,赐给田宅,授予官爵,颉利等十分感激。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讲述时,可指导学生看课本P23“渭水之盟”图画和相关小字部分,使学生弄清:由于东突厥多次南下骚扰,严重威胁了唐的安全,唐太宗才决心用战争解除这种威胁,灭掉东突厥。他的开明之处在于:在打败东突厥以后,又给以妥善安置,优礼相待。
西突厥在唐初控制了西域广大地区,奴役当地各族,阴断中西商路,对唐构成威胁。为维护对西域的管辖和保护中西商路,唐高宗时,利用西突厥内部纷争加剧,趁机进兵,于657年灭掉西厥。
3.唐对突厥故地的管辖(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东突厥亡后,唐太宗在其故地任用原东突厥首领进行管理。对西突厥:640年,唐太宗为打击西突厥,派兵攻占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设置安西都护府,控制了西域天山南路包括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西突厥亡后,武则天又置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讲述时,出示两都护府投影片,使学生明 其管辖范围)
两个都护府是唐管辖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都护府的官员由唐政府任命,其中一些官员由西域各族首领担任,并统辖着几万边防军。唐朝通过两个都护府的设置,有效地巩固了西北边疆,保障了中西商路的畅通,西域和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的。两个都护府管辖的广大地区,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应向学生强调两都护府设置的历史意义)。
(二)回纥(投影片)
(提问)同突厥相比,回纥人的生活习俗有哪些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回纥也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曾受突厥控制,因此他们的习俗与突厥相近。六、七世纪时,回纥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指“唐后期疆域图”),居无定所,“随水草转徙”。回纥人健朴豪爽,君臣之间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应向学生强调这点)。受突厥影响,他们使用突厥语言文字。随着和内地的接触增多,8世纪中期,回纥有了农业、商业,开始建筑城市和宫室,走上了半定居的生活。(向学生强调,这是和突厥不同的地方)
2.回纥汗国的兴衰(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回纥汗国是何时、由谁建立的 又是在何时瓦解的 (指导学生看书、议论、回答)东突厥亡后,回纥逐渐向南发展,和唐关系密切起来。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了各部,建立起回纥汗国。其辖地西起阿尔泰山,东到黑龙江上游,大漠南北尽为所有,可汗王廷设在色楞格河上游(指导学生看“唐后期疆域图”,弄清回纥汗国范围)。骨力裴罗和唐友好,唐玄宗封他为“怀仁可汗”。8世纪晚期,回纥上书唐朝,请示改称“回鹘”,意思是像“鹰鹘”那样轻捷勇猛,这反映了回纥民族尚武的精神。9世纪中期,回鹘内部纷争激烈,国力削弱,汗国瓦解。此后回鹘人大部分西迁,其中迁到今天新疆的一支(西州回鹘),就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副板书“西州回鹘”,并提示学生在学习宋元部分时,还要讲到它)。
3.唐与回纥关系(政治、经济、文化)(投影)
(提问)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回纥和唐的关系是亲密友好的 (指导学生看书、回答)回纥和唐长期友好。在政治上,受唐册封,接受唐的领导。安史之乱时(揭示学生,以后要讲到),唐政府曾两次求助回纥骑兵帮助平叛。唐还三次将公主嫁给回纥可汗,课本上提到的太和公主就是第三次出嫁的公主。在经济上,回纥用马匹、皮毛换取唐的丝绸 、茶叶和粮食,双方贸易往来密切。在文化上,回纥受中原文化影响,有了农业、商业,建筑了城市和宫室,从游牧生活走上了半定居的生活(该部分前面已述过,可略提及)。回纥采用唐朝历法,回纥贵族喜穿华丽的丝绸服装(指导学生看“回纥贵族”图画并要求记忆),回纥的某些风俗也被唐朝内地人民所接受。长安、洛阳等都市的汉人爱穿回纥服装。当时一位诗人说:“回鹘衣装回鹘马”,正是汉族和回纥两族人民往来密切和汉族人民喜爱回纥文化的生动写照。回纥人到唐朝内地经商的很多,许多人在长安等地居住,长留不归,与汉族通婚。
(三) (投影)
1.生活及习俗:狩猎、农耕、穴居(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 人生活在哪里 其习俗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书、议论、回答) 是生活在我国长白山、黑龙江流域的古老民族。他们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生活,主要从事狩猎,也从事农耕,种植粟、麦等作物。为了抵御严冬, 人掘地为穴,上在架上覆土,相聚而居。
2.渤海政权的建立(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说一说粟末 的发展和建立政权的情况(学生看书、回答)。 有许多部。唐初,居于黑龙江下游两岸的黑水(今黑龙江)部(提示学生,在讲辽金时期时还要着重提到)和生活在粟末水(今松花江)的粟末部逐渐强大起来,尤其是粟末部文化程度较高。7世纪末,粟末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与唐通好。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从此,大祚荣就专以渤海为国号。渤海受唐朝文化影响较深,经济文化发达,史称“海东盛国”(讲述时,强调学生看“唐后期疆域图”)。
3.渤海与唐的关系(投影片)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渤海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渤海都城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仿唐长安城建筑,布局对称严整,是当时东北最大和最繁华的城市(指导学生看“上京龙泉府遗址示意图”和“石灯塔”图画)。渤海政权自建立起,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入长安学习。有的人在唐朝考中进士,有的学成回国在政府中任要职,这些留唐学生大力传播了中原文化(该部分内容系课文小字,如时间不够可不讲。温庭筠诗可着重点一下“车书本一家”的含义)。
(四)南诏(投影片)
1.南诏的统一:(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南诏政权是怎样建立的 (指导学生看书、 议论、回答)唐朝时,在云南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在洱海一带分布着六个诏,即六个较大的部落。六诏当中包括有今天彝族(提示学生注意“彝”字写法)、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其最南的一诏称南诏。8世纪前期,南诏势力强大起来,首领皮罗阁统一了六诏。738年,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南诏政权正式建立(课本小字“皮罗阁设计灭五诏”的传说,由学生阅读)。
2.南诏与唐的关系(投影片)
南诏和唐关系密切。南诏立国165年,历代国王继位都受唐册封。为了发展南诏的经济文化,南诏王不断派贵族子弟到长安、成都(副板书)学习。汉族工匠也大批进入南诏,他们带去了精湛的手工技术,促进了南诏丝织、冶铁和建筑业的发展。著名的大理千寻塔就是汉族工匠帮助建立的。它是汉族人民和西南各族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指导学生看“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彩图,说明其高超的建筑工艺,并强调大理三塔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五)吐蕃——藏族祖先(投影片)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农耕、冶作、尚武(边讲述、边投影)
(提问)吐蕃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 他们生活在哪里 生活习俗有哪些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议论、回答〉强调本目的也是本课的重点)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他们有的从事游牧,有的从事农耕。饲养牦牛、猪、马和独峰缤纷(可略提独峰驼和双峰驼的区别),种植青稞、小麦等作物。他们用牦牛毛织布,住在毡帐里。他们能制作精美的金属器皿,制作的铠甲坚实耐用,就连劲弓刺刃也很难剌破。其习俗崇尚勇敢,以战死为荣,几代战死之家,被称赞为“荣誉甲门”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如时间不够,该部分内容可略讲,指导学生把课文要点记住)。
2.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青藏高原何时得到统一 完成统一大业的英雄是谁 他把都城定在哪里 (学生看书、议论、回答)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赞普。他平定的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的叛乱,又打败了邻近一些部落,统一了青藏高原。这是青藏地区在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完成统一后,松赞干布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从此,吐蕃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统一政权时期(讲述时,指导学生看“唐后期疆域图”,强调松赞干布是统一吐蕃,而不是开始建立吐蕃政权)。
3.文成公主入吐蕃(板书)
(提问)谁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文成公主入吐蕃是怎么回事〉有何重大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议论,提示学生注意课本彩图《步辇图》,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为了加强和唐朝的关系,松赞干布几次遣使向唐求婚。640年,他又派大相禄东赞为求婚使臣,携重礼再闪求婚,唐太宗答应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次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赞干布亲到柏海(今扎陵湖或鄂陵湖)迎接(讲该部分时,要说明《步辇图》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这是珍贵的形象资料。在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时,要指导学生看P28《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线》图)。松赞干布还特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华丽的王宫(今布达拉宫前身)。为了尊重文成公主的宗教信仰(文成公主信佛),又为她修建大昭寺(今拉萨大昭寺前身)。如今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还保存许多唐朝的珍贵文物(指导学生看《大昭寺》图画,说明大昭寺是汉族人民和吐蕃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
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又与唐通婚结好,密切了唐蕃关系,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他不愧是吐蕃杰出的政治家。而文成公主入吐蕃意主也深为远大:和亲后,吐蕃贵族放弃了传统的毡裘笨重服装(指导学生对经P28《吐蕃赞晋图》和《回纥贵族》两幅图画中的人物服装,以说明吐蕃传统的毡裘服装之笨重),改穿华丽轻软的丝绸衣服。吐蕃人民学会了养蚕;改变了的始粗放的农耕操作方法,学会了平整土地和种植蔬菜的技术。松赞干布还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和吐蕃历法,还派贵族子弟赴长安学习。在中的文化的影响下,吐蕃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文成公主为发展唐蕃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讲述时,指导学生看课本《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彩图,指出他们二人世世代代受到藏族人民的崇敬,以加深学生对其联姻的历史意义的理解)。同时,吐蕃的土特产,如马匹、金银器皿、玛瑙杯等也输入内地,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尺带珠丹联姻金城公主(投影片)
唐太宗以后(松赞干布在唐太宗死后一年死去),唐蕃关系继续发展。710年,唐中宗又应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请求,把宗室女金成公主嫁给他。金城公主入吐蕃,进一步传播了中原文化,发展了唐蕃友谊。730年,尺带珠丹怀着感激的心情上书唐玄宗(时唐中宗已死)说:“外甥是行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唐蕃友谊已情同手足,义为一家(要学生阅读29尺丹上书之语,并适当解释)。
3.巩固小结
本课通过叙述突厥、加纥、 、南诏、吐蕃等族的历史,以及他们和唐朝的密切关系,说明了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在祖国各民族交往的历史长河中,唐王朝尤为重要,唐朝时候中央政权和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显著各强,友好交往是唐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唐王朝的这种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边总结边画出“唐朝边疆主要民族及其与唐关系”示意图,请学生回答)。
4.布置作业
1.画出唐朝时期边疆主要民族的分布示意图。
2.简答突厥、回纥、 、南诏、吐蕃同唐朝的友好关系。
(三)教学建议
1为提高教学效果,宜尽量采用电教手段(手法可多样,如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可采用教师边讲述边写投影形式,重要的年代、地点、人名、族名亦可由学生书写投影,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为讲清楚各民族的发展线索,教学宜采用图示法,结合讲述议论法。
3.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图画,以期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课讲述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我国现在的边疆地区,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