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五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5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7-02-01 13: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1、封建社会形成、初步发展,首次一统时期
——战国、秦汉;
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3、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隋唐
4、封建国家的再次分裂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
5、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明清(1368—1840)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历程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称帝,
建立明朝。1368年秋天,灭元朝.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监视、侦察:锦衣卫行政制度科举制度:八股取士中央: 废丞相,撤中书省,设六部
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
想一想1、靖难之役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靖难之役是一场怎样的斗争?
3、靖难之役最后的结果怎样?
4、你可以在历史上找出一个类似事件么?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1、靖难之役:以燕王朱 棣胜利告终,(明成祖)2、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原北平)4、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3、措施: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增设特务
机构东厂农民起义
朱元璋势
力的发展明朝的建立(1368年)强化君权1、行政机构
(明太祖)中央 废丞相、撤中书省、设六部
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
设殿阁大学士2、厂卫特务机构太祖 锦衣卫
成祖 东厂
宪宗 西厂3、八股取士4、削藩政策知识结构:小结: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实行削藩政策。
思想文化方面:八股取士。 故 宫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旧皇城南端的 正门,那时叫作承天门。以后经清代改建后,改名为天安门。 明 长 城(八达岭) 明长陵牌坊朱棣(明成祖) 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把他的二十多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做藩王。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并威胁中央。明太祖死后,其长孙建文帝即位。为加强君权,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引起皇室内部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想一想 明成祖为什么要迁都北京呢?皇帝锦衣卫(明太祖)
东 厂(明成祖)明朝中央集权科举考试 八股取士说明了科举制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权的重要表现。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
想一想 科举制度,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又有怎样的发展呢?雏 形 正式形成 发 展 僵化隋文帝
分科考试隋炀帝
设进士科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明清
八股取士 听说,英国的文官选拔制度就源于中国的科举,你对这一制度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明朝从建立起,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朱元璋总结历史经验,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权,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朱元璋(明太祖) 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我当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 ????此印缩肩平纽,有部分裂纹。印面篆刻“锦衣卫印”,背面刻“成化十四年三法司置”。锦衣卫是明代内廷侍卫侦察机关,始建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专门从事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是皇帝的侍卫与耳目与明王朝相伴始终。明初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分典刑狱。称三法司,让其互相制约,如遇重大要案由三法司会审结案。这枚木印是三法司会同刻置的。 印面边宽11.5厘米、印面厚1厘米、通高4厘米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拨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
――明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