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4 13:2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达标检测卷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拉拽(zhuài)羸弱(yíng)  怏怏不乐(yāng)
B.告罄(qìng) 炽热(zhì) 养精蓄锐(xù)
C.迟钝(dùn) 鲁莽(mǎng) 心有灵犀(xī)
D.毡鞋(zhān) 凛冽(lǐn) 风餐露宿(lòu)
2.用横线画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句后括号里改正。(2分)
(1)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恶运,于是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
(2)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辰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
(3)也是无意识地,在闲瑕时甚至睡梦中,她身处的环境常在我的脑海中出现。( )
(4)我在草原上无目标地曼步,很快来到一条隐没在草丛中的小溪旁。( )
3.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3分)
①在书本周围砌起预备的知识围墙,不能叫素读。
②这意思就是看书的时候不带自己的观点,脑袋空白地看。
③做价值判断,添油加醋,预设任何目的的阅读,也不能叫素读。
④总之,“不要向作者发号施令,而要设法变成作者自己,做他的合伙者和同伴” 的阅读,应该就是理想的阅读。
⑤中国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叫作“素读”。
A. ①③②④⑤ B. ①③⑤②④
C. ⑤①③②④ D. ⑤②①③④
4. 对下面加线病句,修改不当的一项是( )(3分)
我深深体会到:①要学好功课,是否认真听课是关键。②上课时只有集中注意力,就能把握重点,攻破难点。③以前,有时老师讲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我上课常搞小动作,思想开小差。④身在课堂,心在操场,可能学不好功课。
A.①句删去“是否” B.②句“就”改为“才”
C.③句“思想开小差”与“小动作”对调
D.④句“可能”改为“必定”
5.下列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伟大的悲剧》一文写的是英国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
B.《太空一日》作者通过对自己进入太空的见闻感受的描述,体现了中国航天工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
C.《带上她的眼睛》以“她”的故事回述为明线,以“我”的见闻经历的改变为暗线,双线在小说最后交织在一起,形成鲜明而独特的文章结构。
D.《河中石兽》告诉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推想,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6.名著阅读。(3分)
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项,结合具体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或谈谈阅读感悟。
A.尼摩船长血搏章鱼(《海底两万里》)
B.周进哭贡院(《儒林外史》)
C.秃鹤演伪军连长(《草房子》)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语言表达。(5分)
李克强总理把“全民阅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我国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已列入国家立法计划。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全国上下涌动着读书的热情,各大中小学校也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右边是格致中学的同学设计的学校读书活动的海报。
(1)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画面(文字除外)的内容及寓意。(2分)
(2)阅读是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请你为提高全民阅读兴趣提三条建议。(3分)
二、阅读(38分)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1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是再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分)
(1)一老河兵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求之于上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2分)
众 服 为 确 论。
1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2.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分)
最完美的礼物
①2000年5月,考古学家郭教授和其他4个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上足够的食物和淡水,分骑5峰骆驼从大沙漠边缘的小城出发,深入沙漠腹地300公里,对大沙漠中新发现的一座古墓进行考察。
②几天后,他们胜利完成了考察任务,踏上了归程。一天中午,天空中突然涌现出巨大的蘑菇云,随着黄色蘑菇云的翻滚逼近,万里晴空顷刻间变得灰暗阴沉,5峰骆驼惊骇得踌躇不前。
③“沙暴!”郭教授大声呼喊着,“快下骆驼,用睡袋罩住头!”
④罕见的特大沙暴持续了近40分钟。渐渐地,沙暴的呼啸声减弱了,人们陆续掀开了头上的睡袋。昏暗的天空中出现了亮色,沙漠恢复了先前的寂静和燥热。
⑤“骆驼呢?”有人惊叫着,驮着食品和水的骆驼在沙暴肆虐时受惊跑掉了。大家开始寻找。半个多小时后,只找到一箱饼干、几袋牛肉和一些行李。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这时,向导在一块凸起的石头前发现了一只羊皮水囊。大刘抢先冲上去想喝水,向导一把抢过来:“不要抢,水是大家的。”“我也有份,我先喝!”大刘毫不示弱,其他人随后也加入到争抢之中……
⑥“都不许动,把水囊给我!”一向和蔼可亲的郭教授突然取过向导手中的猎枪,以不可抗拒的口吻喝道:“从今天起,由我决定水的分配。”他从水囊中倒出一杯水,说:“每人只能喝两口,谁也不许多喝。”大刘咄咄逼人地问:“你也只喝两口?”郭教授平静地说道:“我只喝一口。”
⑦杯子最先递到向导手中,他慎重地喝了两口,宛如品尝世上最醇美的甘露。轮到大刘了,他(1)__________地喝了两大口水……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2)__________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⑧第四天早晨,当人们醒来的时候,郭教授已倒好了大半杯水,分喝了水后,他宣布了新的用水规定:“从现在起,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喝水囊里的水!”没有人反对。因为郭教授每次喝的水比谁都少,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⑨下午,向导突然惊叫起来:“我们快到了!”萎靡不振的队伍开始活跃起来。大刘回头朝郭教授喊道:“教授,明天就要到小城了,我们可以喝点水吗?”的确,整整一个上午都没有喝水了。郭教授没什么反应,身体踉跄着要摔倒,大刘跑过去扶住他。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就晕倒在大刘的怀里。
⑩有人提议给郭教授喝口水,大刘拒绝了。他命令大家轮流背着郭教授继续赶路,自己则提着猎枪和水囊走在队伍后面。走了一段路后,有人提出要喝水,大刘断然拒绝:“还不到时候!”
?遇到沙暴的第五天,这支历尽艰辛的队伍终于回到了小城。直到这时,大刘也没有再让大家喝一口水。有人抱怨大刘比郭教授更苛刻。大刘没有辩解,轻轻打开水囊的盖儿,将口朝下,一堆黄沙被倒了出来……
?原来,在第四天早晨大家喝完那大半杯水后,水囊里就已经没有一滴水了,看上去依然鼓鼓的水囊里,是郭教授悄悄装进去的沙子。
?跋涉艰难绝境,穿越生死的唯一支撑就是希望啊。
?几年后的访谈中,这些死里逃生的人在被追问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时,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那次历险,他们几乎说着同一句话:“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13.“天空中突然涌现出巨大的蘑菇云,随着黄色蘑菇云的翻滚逼近,万里晴空顷刻间变得灰暗阴沉”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读文章第⑤段画线句“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联系上下文,说一说队员们“恐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5.依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第⑦段的横线上分别填上恰当的字词。(4分)
16.第⑨段“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据下文,写出郭教授叮嘱的内容。(2分)
17.为什么说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3分)
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
包利民
①有一年冬天,我和表弟徒步去离村几十里外的荒野中抓兔子。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走了许久,也不见那一行令我们欣喜的印迹。中午的时候,起了暴风雪,漫天的狂风,无边的大雪,原野上的积雪被风吹得像波涛一样滚动,我和表弟躲在树下,满心的恐慌。
②过了近两个小时,风停了,雪也小了,我和表弟忙着往回赶。可走了好一会儿,发现周围仍是无边的雪原,雪虽然没有刚才下得大,可我们的足迹还是很快被湮灭。我们心里一惊,知道是迷了路。本来在冬天很少能在野外迷路,至少有来时的脚印能引领我们回家。可是现在,周围除了雪还是雪,没有路。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
③每走到一棵树下,表弟便爬上树去向远处张望,可是这么大的暴风雪过后,很难见到村庄的影子,仿佛大地上的印迹都被大雪所埋没。我们就这样一路走着,心里焦急万分,如果不能找到村庄,到天黑下来,等着我们的就是黑暗与寒冷,无疑是死路一条。我们一边走一边纳闷,平时没觉得荒原这么大,怎么周围的村庄一个都看不见呢?我们本想朝着一个方向走,可是满天风雪,根本无从辨别方向,只好凭着感觉朝某个方向不停地走。
④当表弟再一次爬上一棵树时,他大声喊道:“哥,前边的雪地上有个黑点!”我们精神一振,奋力迈着疲惫的双腿向前方走去。有的地方雪极深,一脚踩下去能没掉整条腿,这让我们提心吊胆,怕掉进一些被雪填平的深坑里,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速度。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⑤终于走到了那个黑点所处的位置,却原来是一口极深的水井。表弟失望至极,我心里忽然一动,说:“既然这里有井,附近一定有村子!”表弟闻言又来了精神,飞快地爬上一棵最高的树,观望良久,忽然大喊:“哥,我看见那边有一缕缕的烟,可能是个村子!”我们立刻向那边出发。当时已是傍晚,表弟看到的烟定是村庄的炊烟。又走了近一个小时,一个村子真的出现在视野里。天已擦黑,那一刻,我们都躺倒在雪地上,大口地喘着气,放下了心中的巨石。
⑥到了那个村子,我们在老乡家休息了一会儿,便抄近路回到了家,才几里路的距离。想起来真是后怕,如果没有那眼水井,我们也许真的会把命丢在无边的雪野之上。当然内心也很震惊,那么猛烈的暴风雪,竟然封不住一个小小的井口!
⑦许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想起这件事,心中忽然就多了一份感悟。如果把人心当成一眼水井,那么就算生命中的风雪再大,也无法锁住心里的热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带来希望!
(选自《联谊报》,有改动)
18.结合全文,说说以“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为题的妙处。(2分)
19.根据提示填空。(4分)
情节:突遇暴雪→①____________→发现黑点→②____________→发现村庄
心理:③______________→焦急万分→④______________→失望至极→放下心来
20.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4分)
(1)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分别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从修辞的角度说说这句话的妙处)
21.文中的“水井”一词表意丰富,请说明。(3分)
三、作文(40分)
22.曾几何时,那么多珍贵的东西却在某些人心中渐行渐远。那一个远去的背影、那一段美好的时光、那一种坚定的信仰……都值得我们去追寻,使之成为我们的珍宝,润泽我们的人生。
请你以“追寻那渐远的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
第六单元达标检测卷
一、1.C 点拨:A项“羸”应读léi,“怏”应读yàng;B项“炽”应读chì;D项“风餐露宿”中的“露”应读lù。
2.(1)恶 厄 (2)辰 蜃 (3)瑕 暇 (4)曼 漫
3.D 点拨:本题考查排序能力。这类排序题要审清题目要求,把握命题方向,认真分析语境,明确语境限制。本题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排列,⑤提出什么是“素读”,②①③接着阐释内涵和混淆点,④作总结。
4.C 点拨:本题运用【句子语病判断法】。③句应先说“我上课常搞小动作,思想开小差”,再说“有时老师讲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
5.C 点拨:《带上她的眼睛》以“我”的见闻经历的改变为明线,以“她”的故事回述为暗线。
6.A 示例一:“诺第留斯号”遭到了章鱼的袭击,全船的人与章鱼展开了搏斗,当章鱼正要将尼德?兰咬成两段时,尼摩船长用斧子砍了章鱼的牙齿,从而救了尼德?兰,说明尼摩船长是一个勇敢无畏、关心船员的船长。示例二:尼摩船长和船员们跟章鱼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战胜了章鱼,却失去了一位同伴。这个悲壮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在强大的对手面前,要勇敢无畏。
B 示例一:周进苦读几十年,却连秀才也没考取。他走进贡院,痛哭不止,口吐鲜血。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醉心功名,身体和精神上受到双重打击。示例二:周进参观贡院,痛哭不止,口吐鲜血,可当他听说众人愿意集资帮助他时,他连连磕头,竟又能说能笑,从中我看到一个畸形的扭曲的灵魂,可悲可叹!
C 示例一:当柳三下不愿演秃头的伪军连长时,秃鹤承担了这个任务。他刻苦排演,演得十分精彩。秃鹤战胜了内心的自卑,敢于正视自己的缺陷,勇于担当,认真负责。示例二:因为头秃而被称作“秃鹤”的他,一直渴望平等,希望融入集体并被人重视。当无人演秃头的伪军连长时,他主动提出让他来试试。最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大家的尊重与理解。在现实中,我们也会遭遇像秃鹤一样的困境,我们应向他学习,直面孤独,突破困境,这样才能不断成长。 7.(1)示例:画面内容:一个小姑娘正欢快地顺着一条由许多书铺成的路前进,路的另一头是一道彩虹。寓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在让人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令人得到心灵的愉悦与满足。
(2)示例:①学校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②读书要拒绝功利化;③出版商要多出好书;④政府和社会单位要适当增加公民的休闲时间。
点拨:(1)仔细观察画面中的内容,抓住 “小姑娘”“书”“路”“彩虹”等关键内容,画面的寓意可从关键内容入手分析。(2)解答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生活来写。
二、(一)8.(1)倒塌。 (2)埋没。
(3)咬,这里意为侵蚀、冲刷。(每空1分)
9.(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
(2)石兽。(每空1分)
10.众/服为确论。(2分)
11.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2分)
12.“其一”是指只考虑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松软浮动)。(1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1分)
(二)13.环境(1分) 表明天气突变,反映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为下文故事的发展作铺垫(1分)
14.没有找到水(2分)
15.(1)猛(2分) (2)轻轻(2分)
16.示例:水囊中已经没水了,但不能让大家知道,否则会影响大家的士气,咱们就走不出沙漠了。(2分)
17.示例:它给人以战胜死亡、走出沙漠的勇气和信心,激励人们去战胜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4分)
(三)18.“大雪”一词既指自然界的雪,又暗指人生中的困难;“封”字将人心化抽象为具体。(1分)整个标题表明困难掩藏、阻挡不了希望,具体生动地揭示了文章主旨。(1分)
点拨:本题运用【标题作用分析法】。首先要全面理解标题中“大雪”一词的双重含义,弄清这个“大雪”不单单是指自然界的雪,还暗指人生中的困难。再联系全文内容不难发现,这个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19.①雪地迷路 ②看到水井 ③满心恐慌 ④精神一振(每空1分) 点拨:本题概括情节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本题题目中已将部分情节概括出来了,我们只要先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以确定需要概括的内容,再逐个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即可。概括时用词要恰当准确。
20.示例:(1)“一次次”,是写次数多,表明寻找村庄的急切心理和艰难过程。(1分)“唯一”,意思是仅有的、别无其他,写出了“我们”对那个黑点寄寓的希望之大。(1分)
点拨:这里的“一次次”说明表弟上树的次数很多,表明了寻找村庄的过程很艰难,心情很急切;“唯一”是形容词,在
这里起强调作用,表明了“我们”对那个黑点寄寓的希望之大。(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地表达了身处雪原难见人踪的失望和惊慌心理。(1分)
21.①吃水用的井;②人心;③方向、希望。(每点1分)
三、22.思路点拨:这是一道材料型半命题作文。写作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补充题目,确定写作角度。从材料来看,可以写情感,可以写精神,可以写思想,也可以写人等。题目包含着一种对逝去的东西的怀念和珍视,要在文章中表达出这层意思。在写作时,可将人、事、景、情、理巧妙地结合,运用多种写作技法,写出自己的感悟,抒发自己的情感。
例文:追寻那渐远的宋代
细雨冷了深秋。?城市的夜晚,霓虹是永远褪不去的色彩;和闪烁的车灯一起,吞噬着黑暗;和鸣响的汽笛一起,昭示着繁华。
时间一点点推动着历史,历史又逐渐被时间丢弃,我在城市那些永远不会宁静的夜里,从厚重的书卷中追寻那渐远的宋代。?
那是宋时的雨,湿了才子的发鬓,淋了佳人的裙摆,洒过西湖的水面,浇过古朴的巷弄,?点染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勾勒着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离愁,描画着“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哀愁,浸透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愁……
缠绵着无尽的愁绪,那场雨仿佛下了几个世纪,时光本锋利如刀,却在宋代的愁雨里变得柔软,让无数清丽绝俗的诗句从利刃下逃脱,凝固成书卷上的文字,它们是经历过千万般辗转磨砺仍让人拍案叫绝的不老诗。
追寻那渐远的宋代,亦有男儿的铮铮铁骨,金戈铁马的岁月点燃了多少炽烈的报国心。他们提笔镌刻的文字,铿锵有力,让今天的你我依然可以透过字里行间触摸到那古老而又有力的心跳。
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豪气;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底气;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霸气……?
长剑倚天,壮士不归,气概挥洒,天下纵横,贯穿着那个盛极一时的朝代,数百年间,那字里行间的气势依然可以使人热血沸腾,延展人生命的宽度。
追寻那渐远的宋代,如岁月的锦上明珠,?美到了极致。唯有宋代,才能豪放得那样彻底,婉约得那样动人。
而如今,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我们已经寻不到飞红点点的小园香径;寻不到兰舟轻泛的山水湖光;寻不到苔痕上阶的朱宇楼阁。亦没有那河畔吟哦的书生;没有楼台抚筝的佳人;没有挑灯看剑的壮士,没有牵黄擎苍的英雄。?
只剩下一本本溢着墨香的书卷,在青灯照壁冷雨敲窗的寂寥秋夜,带领我去追寻那渐远的宋代。?
点评:
?以深秋、细雨开篇,给文章笼上了一层诗意。
?过渡段,由对时间、历史的感叹到从书卷中对渐远的宋代的追寻,点题,引起下文,吸引人阅读。
?用一组富有诗意的排比句写出了宋时的雨的美好,读起来朗朗上口。“湿了”“淋了”“洒过”“浇过”用词准确,富有美感。
?引用了大量的宋词名句,击打出宋朝文化的最强音,气势恢宏,震撼人心!
?巧用比喻,形象生动。
?连用两组排比,句句紧扣宋代的锦绣片段,句句富有诗情画意。同时,巧用对比,写出了对失去宋代文明的遗憾之情。
?文末再现深秋雨境,首尾呼应;并再次扣题,强音收束全文!
总评:这篇文章立意新颖,思想很有深度,字里行间都闪耀着作者思想的火花,引发人们对文化复兴的深刻思考。令人称赞的还有这篇文章的语言,多处运用修辞手法,而且引用宋词,让人在阅读时分明感到一阵扑面而来的古风。另外,作者对宋代文化的熟稔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让人读后,不觉会对作者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