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八上物理《质量与密度》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如图所示,放进冰块中的一瓶矿泉水,冷冻结冰过程中,肯定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A.温度 B.密度 C.体积 D.质量
2.下列估测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中学生的质量约500kg
B.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
C.中学生跑完50m用时约3s
D.教室课桌的高度约0.8m
3.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 )
A.米 B.牛顿 C.千克 D.帕斯卡
4.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标尺的读数是 ( )
A.1.2g B.1.4g C.1.5g D.1.6g
5.在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后,发现左盘下粘有一小块泥,下列是四位同学对这件事情所带来的测量结果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若泥是在调横梁水平前粘上去的,则测量结果偏小
B.若泥是在调横梁水平后粘上去的,则测量结果偏大
C.无论泥是什么时候粘上去的,测量结果都不会准确
D.泥质量较小,无论什么时候粘上去,都不影响测量结果
6.用天平测一粒米的质量,下列做法比较准确的是( )
A.先称出100粒米的质量,再测出101粒米的质量,通过相减求得
B.把一粒米放在一只烧杯里,称出总质量,再减去烧杯的质量
C.把一粒米放在天平上仔细测量
D.用天平一次测出100粒米的质量,再除以100
7.物理学家瑞利发现:从氨气中取得的氮气的密度为1.2505kg/m3,而从空气中取得氮气的密度为1.2572kg/m3,这是因为空气中取得的氮气中含有当时未知的氩气。设氩气体积占空气中取得氮气体积的.那么氩气的密度约为( )
A.1.3175kg/m3 B.0.0067kg/m3
C.1.3133kg/m3 D.1.2539kg/m3
8.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
A.a物质的密度最大
B.c物质的密度最大
C.b物质的密度是2×103kg/m3
D.三个实心体的质量相等时,a的体积最大
9.某同学用天平和量筒测某液体的密度,并用得到的数据绘成如图所示图象,量筒的质量和液体的密度分别是( )
A.30g 0.8g/cm3 B.75g lg/cm3
C.75g 0.8g/cm3 D.30g lg/cm3
10.两实心物体质量之比为4:5,体积之比为3:4,密度之比为( )
A.16:15 B.3:4 C.15:16 D.4:3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橡皮在使用过程中,橡皮的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B.将植物种子带到太空后,种子质量变小,密度变小
C.氧气瓶内的氧气用掉一半后,氧气的质量变小,密度变小
D.给自行车车胎打气的过程中,轮胎内气体质量增加,密度不变
12.对以下物理量的估测比较接近实际的是( )
A.小明午餐大约能吃3kg米饭
B.我们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cm
C.一中学生的身体体积约为0.05m3
D.人正常步行1km约需15min
13.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时候,可能造成测量结果偏大的是( )
A.测量前,指针偏向刻度盘的左边
B.测量时,使用已磨损的砝码
C.装有物体的盘上粘有一小块泥(调平时就有,未发现)
D.使用生锈的砝码
14.用托盘天平称一个物体质量,在右盘中放入适量的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某一位置上。当天平的指针出现下列哪些现象时,可以开始读数( )
A.指针摆动幅度越来越小
B.指针静止在分度盘左端刻度线
C.指针在分度盘中线左右摆动幅度相等
D.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线处
15.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杯纯果汁喝掉一半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B.“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到太空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C.从冰箱中取出的冰块完全熔化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D.给白行车车胎充气时,车胎内气体质量变大,密度变大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一瓶啤酒放在冰箱冷冻室内,瓶内的啤酒结成冰后把瓶子胀破了,这是因为:啤酒由液体变成固体,质量 (变小/不变/变大)、体积 (变小/不变/变大)、密度 (变小/不变/变大)。
17.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 ,30s内你的脉搏跳动了 次。
18.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质量为173千克,合 克,合 吨。
19.天平测一杯水的质量,空杯放在左盘,天平平衡时,右盘内砝码50克、20克、2克砝码各1个,游码示数为0.4克,倒入水后,在右盘增加100克、10克砝码各1个,游码示数0.6克时天平平衡,则杯子的质量是 克,水的质量是 克。
20.如图是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的三种情况。甲图是天平中间指针位置,它表示 ,乙图中出现的错误是 ,丙图是正确测量得到的结果,其读数是 。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21.请仔细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推力巨大的“长征”系列火箭已能克服地球引力的作用,将“风云”气象卫星、“海洋一号”卫星和“神舟”系列载人实验飞船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5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14圈后,于10月16日成功地返回地面。美国航天员曾涉足月球,由于他们远离地球,地球对它们的引力作用已减弱到可以忽略①,而这时月球的引力则起主要作用。其实,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引力作用②.通常的两个较轻物体之间的引力十分微小,我们不易察觉到,但宇宙天体间(如太阳和地球)的引力就非常大③。
(1)在飞船进入太空的过程中,宇航员杨利伟的质量将 。
A、先减小再增大 B、先增大后减小 C、始终不变 D、逐渐减小
(2)第②句其实是牛顿所创立的万有引力理论,由第①句,我们可以知道万有引力跟 有关,再由第③句我们可以猜想出万有引力还跟 有关。
22.在中考实验考查中,小红抽到的试题是小红抽到的试题是“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她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应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的 处,若此时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她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天平平衡时砝码使用情况和游码位置如图,则金属块的质量为 g。
五.解答题(共2小题)
23.惠山泥人以其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形态简练而蜚声中外。星期天,小华去惠山古镇游玩,参观泥人展览,了解了惠山泥人的制作工序。惠山泥人使用惠山地区的黑泥为材料,泥坯成型需经过“一印、二捏、三格、四镶、五扳”五道工序,成型泥坯自然阴于后再上色。在泥人展上她看到地面上有一个高为1.05m的大“阿福”,如图所示,小华为了估测其密度和质量,立即购买了一个相同材质且等比例缩小的“阿福”小泥人,回家后她测得小“阿福”的高度为10.5cm.质量为275.2g.体积为160cm3。
(1)关于惠山泥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印”的工序中,需将揉好的泥搓成陀螺状,这一过程泥块的质量变大了
B.在“捏”的工序中,将泥捏成泥人的手、脚的过程中,泥的密度不变
C.泥坯成型后自然阴干,发生了液化现象
D.彩绘后,泥人的衣服是蓝色的,这是因为蓝色的衣服能透过蓝光
(2)设大、小“阿福”都是实心的,它们的体积之比等于高度之比的立方,则阿福密度是多少?大“阿福”的质量是多少?
24.起初人们规定:4℃时1dm3纯水的质量为1kg.后来,用铂铱合金制成一个底面直径和柱高均为39mm的圆柱体,以它的质量为1kg的标准,叫做国际千克原器。这个国际千克原器现保存在法国巴黎的国际计量局里(如图).自学上面这段材料,结合图示,提出两个问题。要求:
(1)所提问题跟这段内容和图有关,多提不限,自编序号。
(2)只提问题,不要求回答。
(3)语言简洁,表达清楚。
2018年人教八上物理《质量与密度》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如图所示,放进冰块中的一瓶矿泉水,冷冻结冰过程中,肯定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A.温度 B.密度 C.体积 D.质量
【分析】①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②某种物质质量与其体积之比叫密度。同种物质状态改变,密度改变;
③物体所占空间体积 大小叫体积;
④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没有关系。
【解答】解:
A、放进冰块中的一瓶矿泉水,冷冻结冰过程中,温度先降低到凝固点,其温度发生变化,故A错误;
BCD、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温度变化,所以质量不变;但是冰的密度小于水,由V=可知,结冰后的体积变大。故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2.下列估测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中学生的质量约500kg
B.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
C.中学生跑完50m用时约3s
D.教室课桌的高度约0.8m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故A错误;
B、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25℃.故B错误;
C、中学生跑50m所用时间在7s左右。故C错误;
D、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0.8m左右。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以免闹了笑话自己还不知道。
3.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 )
A.米 B.牛顿 C.千克 D.帕斯卡
【分析】根据对常见物理量及其单位的掌握作答。
【解答】解:在国际单位制中,
A、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故A不符合题意;
B、牛顿是力的常用单位。故B不符合题意;
C、千克是质量的基本单位。故C符合题意;
D、帕斯卡的压强的基本单位。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常见物理量及其单位的掌握情况,属于识记性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容易解答。
4.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标尺的读数是 ( )
A.1.2g B.1.4g C.1.5g D.1.6g
【分析】根据标尺读出一个大格代表的质量,然后求出一个小格代表的质量即为分度值,然后根据游码的左侧位置读数。
【解答】解:由图可知,一个大格的质量是1g,一个大格中有5个小格,则一个小格是0.2g,即分度值为0.2g,
所以,此时天平标尺的示数是1.4g。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游码标尺的读数方法,属于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是一道基础题目。
5.在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后,发现左盘下粘有一小块泥,下列是四位同学对这件事情所带来的测量结果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若泥是在调横梁水平前粘上去的,则测量结果偏小
B.若泥是在调横梁水平后粘上去的,则测量结果偏大
C.无论泥是什么时候粘上去的,测量结果都不会准确
D.泥质量较小,无论什么时候粘上去,都不影响测量结果
【分析】泥巴在调节天平平衡前沾上,调节平衡螺母时,使天平两盘质量相等,不影响测量结果;泥巴在调节天平平衡后沾上,砝码和游码对应的刻度值等于泥巴和物体的质量,所以测量值偏大。
【解答】解:若泥巴在调节前沾上,调节平衡螺母后,左右两盘质量相等,测量物体质量时,左右两盘质量也相等,不影响测量结果;如果泥巴在调节后沾上,泥巴就相当于在左盘里的物体,此时测量的质量值就等于泥巴和物体质量之和,测量值偏大。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如果平衡螺母不能使天平的横梁平衡,可以在左盘或右盘中先放一个物体,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这样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
6.用天平测一粒米的质量,下列做法比较准确的是( )
A.先称出100粒米的质量,再测出101粒米的质量,通过相减求得
B.把一粒米放在一只烧杯里,称出总质量,再减去烧杯的质量
C.把一粒米放在天平上仔细测量
D.用天平一次测出100粒米的质量,再除以100
【分析】一粒米的质量很小,直接用天平测是测不出准确的质量的,可以先测出多粒米的总质量,查出粒数,然后用总质量除以粒数,算出一粒米的质量。
【解答】解:A、一粒米质量小于天平的分度值,所以100粒米的质量和101粒米的质量是分不出来的,故A不正确;
B、用天平测质量,是分辨不出杯子的质量与杯子加一粒米质量的差别的,故B不正确;
C、一粒米质量小于天平的分度值,直接测是测不出来的,故C不正确;
D、依据分析可知,先称出100粒米的质量,然后用总质量除以100,可以算出一粒米质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当被测物理量小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时,我们常采用测多算少的办法,即累积法。例如测一张纸的百度、细钢丝的直径、一枚大头针的质量,都可以用到这种方法。
7.物理学家瑞利发现:从氨气中取得的氮气的密度为1.2505kg/m3,而从空气中取得氮气的密度为1.2572kg/m3,这是因为空气中取得的氮气中含有当时未知的氩气。设氩气体积占空气中取得氮气体积的.那么氩气的密度约为( )
A.1.3175kg/m3 B.0.0067kg/m3
C.1.3133kg/m3 D.1.2539kg/m3
【分析】已知氮和氩的体积关系以及混合气体的密度、纯氮的密度,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混合气体的质量,再求出混合气体的总体积,最后根据密度公式得出等式,即可求出氩的密度。
【解答】解:设空气中取得的氮的体积为V,氮的密度为ρ1,氩的密度为ρ2,两者的混合密度为ρ;
由题意可知,混合气体中纯氮的体积V1=V,纯氩的体积V2=V,
由ρ=可知:
ρV=ρ1V1+ρ2V2,
即1.2572kg/m3×V=1.2505kg/m3×V+ρ2×V,
解得:ρ2=1.3175kg/m3。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混合物质密度的计算,关键是知道混合物体的质量应该用混合物体的密度乘以总体积。
8.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
A.a物质的密度最大
B.c物质的密度最大
C.b物质的密度是2×103kg/m3
D.三个实心体的质量相等时,a的体积最大
【分析】(1)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从图象中找出一组对应的数据然后根据密度公式ρ=求出a、b、c物质的密度;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密度大小与物质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
【解答】解:
ABC、由图象可知,当Va=Vb=Vc=2m3时,ma=4×103kg,mb=2×103kg,mc=1×103kg,
则abc的密度分别为:
ρa===2×103kg/m3;
ρb===1.0×103kg/m3;
ρc===0.5×103kg/m3,
所以ρa>ρb>ρc,即a物质的密度最大,故A正确,B、C错误;
D、由图象可知,当三个实心体的质量都是2×103kg时,体积分别为Va=1m3,Vb=2m3,Vc=4m3,所以a的体积最小。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密度计算和密度及其特性的理解,考查了学生根据物理知识分析图象的能力,这类题在试题中经常出现,一定要掌握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注意图象中的单位。
9.某同学用天平和量筒测某液体的密度,并用得到的数据绘成如图所示图象,量筒的质量和液体的密度分别是( )
A.30g 0.8g/cm3 B.75g lg/cm3
C.75g 0.8g/cm3 D.30g lg/cm3
【分析】(1)读图象可知,量筒的质量就是当液体体积为零时,纵轴上的示数;
(2)用总质量减去量筒的质量,再利用公式ρ=可求出液体的密度。
【解答】解:(1)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0时,即量筒中没有装液体时,质量m=30g,这就是量筒的质量;
(2)读图可知,当体积为100cm3时,液体质量为110g﹣30g=80g,
则液体的密度:
ρ===0.8g/cm3。
故选:A。
【点评】读取图象获取信息,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计算,是本题的一大特点,形式较为新颖,即考查了密度的相关计算,同时更考查了对图象的认识,值得我们关注,这也是我们应该锻炼的实验能力。
10.两实心物体质量之比为4:5,体积之比为3:4,密度之比为( )
A.16:15 B.3:4 C.15:16 D.4:3
【分析】已知物体质量、体积大小关系,利用ρ=可以得到密度关系。
【解答】解:两个物体的密度关系为:
==×=×=。
故选:A。
【点评】比值的计算是物理中常见的题型,解题的方法是,首先明确需求量和已知量之间的关系,找出相应的关系式,然后条理清楚地进行运算,切不可凭想象随意心算。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橡皮在使用过程中,橡皮的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B.将植物种子带到太空后,种子质量变小,密度变小
C.氧气瓶内的氧气用掉一半后,氧气的质量变小,密度变小
D.给自行车车胎打气的过程中,轮胎内气体质量增加,密度不变
【分析】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质量不随物质的位置、状态、温度、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同一种物质,在确定的温度和状态下,密度是不变的,与它的体积、质量、位置等无关。
【解答】解:A、橡皮在使用过程中,橡皮的质量减小,但物质种类没有变化,所以密度不变,故A正确;
B、将植物种子带到太空后,种子的位置发生变化,种子质量不变,由于物质种类没有变化,所以密度不变,故B错误;
C、氧气瓶中的氧气在使用过程中,质量减小,因为是气体能够充满整个空间,所以体积不变,根据公式ρ=可知密度减小,故C正确;
D、给自行车打气的过程中,轮胎内气体质量增加,体积也变大,但体积的变化不如质量变化大,所以密度还变大,故D错误。
故选:BD。
【点评】判断一个物体的质量是否改变关键抓住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发生变化,如果所含“物质的多少”没有改变,其质量就不会改变;在确定的温度和状态下,判断一个物体的密度是否改变关键是抓住“这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这种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其密度就不会改变。
12.对以下物理量的估测比较接近实际的是( )
A.小明午餐大约能吃3kg米饭
B.我们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cm
C.一中学生的身体体积约为0.05m3
D.人正常步行1km约需15min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答】解:A、中学生午餐的饭量一般在300g=0.3kg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物理课本的宽度与此差不多,在18cm左右。故B符合实际;
C、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在1.0×103kg/m3左右。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体积在V===0.05m3左右。故C符合实际;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左右,步行1km=1000m所需时间在t==≈900s=15min左右。故D符合实际。
故选:BCD。
【点评】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体重、自己正常时的体温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来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
13.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时候,可能造成测量结果偏大的是( )
A.测量前,指针偏向刻度盘的左边
B.测量时,使用已磨损的砝码
C.装有物体的盘上粘有一小块泥(调平时就有,未发现)
D.使用生锈的砝码
【分析】天平的实质是等臂杠杆,测量原理是左盘质量等于右盘质量加上游码拨过的质量;平衡的标志是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利用这些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解:
A、测量前指针偏向刻度的左边,说明测量前左盘比右盘重,在测量时,若想使得天平平衡,应该加更多的砝码,将造成测量结果偏大;故A正确;
B、磨损的砝码的实际质量要小于其上面标注的质量,如一个标有50g的砝码的实际质量可能是49g,而读数时仍按50g读取,这样会造成测量结果变大,故B正确;
C、盘上粘有一小块泥,因在调平衡时就有,天平既然已平衡,使用时就不会造成结果变化,即所测值准确;故C错误;
D、测量时使用生锈的砝码,相当于在右盘多加了一个小物体,若想使得天平平衡,应该加较少的砝码,将造成测量结果偏小;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天平是精密的测量仪器,在调节、使用以及日常保养中,都有一些特定的注意的问题,我们应该全面了解。
14.用托盘天平称一个物体质量,在右盘中放入适量的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某一位置上。当天平的指针出现下列哪些现象时,可以开始读数( )
A.指针摆动幅度越来越小
B.指针静止在分度盘左端刻度线
C.指针在分度盘中线左右摆动幅度相等
D.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线处
【分析】当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先在右盘放置适量砝码进行粗调然后再调节游码进行微调,当指针在分度盘中线左右摆动幅度相等或静止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时就可以进行读数了。
【解答】解:天平是否平衡是通过指针在分度盘的位置反映出来的,当天平的指针静止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时或指针在分度盘中线左右摆动幅度相等时,都表明天平已经平衡,此时可以进行读数了,故AB错误,CD正确。
故选:CD。
【点评】解决此题要知道天平平衡的标准是天平的指针静止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
15.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杯纯果汁喝掉一半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B.“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到太空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C.从冰箱中取出的冰块完全熔化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D.给白行车车胎充气时,车胎内气体质量变大,密度变大
【分析】同时兼顾质量和密度两个概念,逐一进行分析排除。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只有在所含物质的多少发生变化时才会改变,如果只是改变了形状、状态、位置则不会发生改变;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质量、体积的变化一般不会引起密度的变化,只有气体在膨胀和被压缩时,密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解答】解:A、一杯果汁喝掉一半,含有的物质变少了,质量自然变小,而果汁依然是果汁,物质没变,所以密度不变,故A正确;
B、物体被带到太空只是改变了位置,质量、密度都不会改变,故B错误;
C、从冰箱中取出的冰块熔化成水后,是状态发生了变化,质量不会改变,但密度却变大了,故C错误;
D、打了气的车胎里气体增多,质量当然会增加,而它的体积却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故密度变大,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熟知质量、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是解此类题的基础,同时还要准确分析题目中所举的实例到底是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是位置、形状、状态、体积、温度等等,再进一步分析这种变化是否会引起质量和密度的改变。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一瓶啤酒放在冰箱冷冻室内,瓶内的啤酒结成冰后把瓶子胀破了,这是因为:啤酒由液体变成固体,质量 不变 (变小/不变/变大)、体积 变大 (变小/不变/变大)、密度 变小 (变小/不变/变大)。
【分析】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不随状态、位置、形状、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啤酒结冰,质量不变,密度减小,体积增大。
【解答】解: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物体的状态无关,所以啤酒凝固结冰后质量不变。
啤酒凝固结冰时温度降低,体积变大。由密度的定义式可得,当m不变,体积V变大时,密度会变小;
故答案为:不变;变大;变小。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好基础知识,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态变化无关,应知道水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会用密度公式解题;熟练掌握串并联的特点。
17.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 50g ,30s内你的脉搏跳动了 35 次。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填上符合实际的数值或数字。
【解答】解:10个鸡蛋的质量大约1斤,而1斤=500g,所以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
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30s内跳动的次数在35次左右。
故答案为:50g;35。
【点评】一个数据在数学上如果没有单位还可以表示出其大小,但在物理上一个数据如果没有单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结合生活常识加上一个合适的单位,物理数据才有意义。
18.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质量为173千克,合 1.73×105 克,合 0.173 吨。
【分析】本题根据质量单位的进率进行换算。换算的步骤为:原来的数字、乘号、进率、后来的单位、最终结果。
【解答】解:
①∵1kg=103g,∴173kg=173×103g=1.73×105g;
②∵1kg=10﹣3t,∴173kg=173×10﹣3t=0.173t。
故答案为:1.73×105;0.173。
【点评】本题根据质量单位的进率进行换算。换算的步骤为:原来的数字、乘号、进率、后来的单位、最终结果。无论什么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前面的数都表示倍数,不进行换算,只是把后面的单位进行换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位换算。
19.天平测一杯水的质量,空杯放在左盘,天平平衡时,右盘内砝码50克、20克、2克砝码各1个,游码示数为0.4克,倒入水后,在右盘增加100克、10克砝码各1个,游码示数0.6克时天平平衡,则杯子的质量是 72.4 克,水的质量是 110.2 克。
【分析】正确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物体放在左盘里,砝码放右盘,拿取砝码用镊子,记录结果时,应是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和游码所指示数的值的和。
【解答】解:天平读数时,物体的质量应是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和游码所指示数的值的和;
只放玻璃杯时,玻璃杯的质量为:50g+20g+2g+0.4g=72.4g,
由于此时天平平衡,向玻璃杯中倒入水后,水的质量正好和右盘中增加的砝码及游码增加的质量相同,即:100g+10g+(0.6g﹣0.4g)=110.2g;
故答案为:72.4;110.2。
【点评】天平的读数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理清题意,知道天平的正确读数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20.如图是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的三种情况。甲图是天平中间指针位置,它表示 天平未平衡 ,乙图中出现的错误是 用手拿砝码 ,丙图是正确测量得到的结果,其读数是 68g 。
【分析】(1)天平在使用前应先在水平桌面上放好,再将游码归零,然后观察指针进行调节,当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表示天平平衡;
(2)天平是精密的测量仪器,在使用时必须遵守固定的规则,如:要左物右码放置、用镊子夹取砝码、使用前先调节等。
(3)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的示数。
【解答】解:由甲图可知,指针偏右,说明天平未平衡;
读图乙可知,操作中的错误是:用手拿砝码(应用镊子夹取);
读图丙可知,被测物体的质量是:50g+10g+5g+3g=68g。
故答案为:天平未平衡;用手拿砝码;68g;
【点评】天平是最常用的物理仪器之一,它的使用要求我们必须熟练掌握。对于天平不平衡时的处理,在调节时和在称量中是完全不同的,一定切记。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21.请仔细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推力巨大的“长征”系列火箭已能克服地球引力的作用,将“风云”气象卫星、“海洋一号”卫星和“神舟”系列载人实验飞船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5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14圈后,于10月16日成功地返回地面。美国航天员曾涉足月球,由于他们远离地球,地球对它们的引力作用已减弱到可以忽略①,而这时月球的引力则起主要作用。其实,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引力作用②.通常的两个较轻物体之间的引力十分微小,我们不易察觉到,但宇宙天体间(如太阳和地球)的引力就非常大③。
(1)在飞船进入太空的过程中,宇航员杨利伟的质量将 C 。
A、先减小再增大 B、先增大后减小 C、始终不变 D、逐渐减小
(2)第②句其实是牛顿所创立的万有引力理论,由第①句,我们可以知道万有引力跟 距离 有关,再由第③句我们可以猜想出万有引力还跟 质量 有关。
【分析】(1)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由航天员到月球和到地球的距离不同进行分析,由两个较轻物体和宇宙天体的质量不同进行分析。
【解答】解:(1)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宇航员进入太空,位置发生了变化,但质量不变,故C说法正确;
(2)由第①句“由于他们远离地球,地球对它们的引力作用可以忽略”我们可以知道万有引力跟距离有关;
由第③“通常的两个较轻物体之间的引力十分微小,我们不易察觉到,但宇宙天体间(如太阳和地球)的引力就非常大”句我们可以猜想出万有引力还跟质量有关。
故答案为:(1)C;(2)距离;质量。
【点评】本题的难度在于学生要对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下会发生什么样的情景做出判断,其实也是考查了学生对重力的理解。我们身边所发生的现象都与重力有关,那么凡是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则都不会发生了,这就需要我们采用逆向思维。
22.在中考实验考查中,小红抽到的试题是小红抽到的试题是“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她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应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的 零刻度线 处,若此时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她应将平衡螺母向 右 调节,天平平衡时砝码使用情况和游码位置如图,则金属块的质量为 64.4 g。
【分析】(1)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且以指针右偏左调、左偏右调;
(2)金属块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解答】解:(1)测质量前,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置于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若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则应向右移动平衡螺母直至横梁平衡;
(2)由图1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金属块的质量m=50g+10g+4.4g=64.4g。
故答案为:零刻度线;右;64.4。
【点评】本题考查天平的正确使用,在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注意读数时不要漏掉砝码,游码所对刻度以左侧为准。
五.解答题(共2小题)
23.惠山泥人以其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形态简练而蜚声中外。星期天,小华去惠山古镇游玩,参观泥人展览,了解了惠山泥人的制作工序。惠山泥人使用惠山地区的黑泥为材料,泥坯成型需经过“一印、二捏、三格、四镶、五扳”五道工序,成型泥坯自然阴于后再上色。在泥人展上她看到地面上有一个高为1.05m的大“阿福”,如图所示,小华为了估测其密度和质量,立即购买了一个相同材质且等比例缩小的“阿福”小泥人,回家后她测得小“阿福”的高度为10.5cm.质量为275.2g.体积为160cm3。
(1)关于惠山泥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在“印”的工序中,需将揉好的泥搓成陀螺状,这一过程泥块的质量变大了
B.在“捏”的工序中,将泥捏成泥人的手、脚的过程中,泥的密度不变
C.泥坯成型后自然阴干,发生了液化现象
D.彩绘后,泥人的衣服是蓝色的,这是因为蓝色的衣服能透过蓝光
(2)设大、小“阿福”都是实心的,它们的体积之比等于高度之比的立方,则阿福密度是多少?大“阿福”的质量是多少?
【分析】(1)物体的质量不随着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2)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其密度;并且根据公式求出质量。
【解答】解:(1)A、在“印”的工序中,需将揉好的泥搓成陀螺状,这一过程泥块形状变了,但质量没变,故A错误;
B、在“捏”的工序中,将泥捏成泥人的手、脚的过程中,你的质量和体积都没变,故密度不变,故B正确;
C、泥坯成形后自然阴干,发生了汽化现象,故C错误;
D、彩绘后,泥人的衣服是蓝色的,这是因为蓝色的衣服能反射蓝光,故D错误。
(2)“阿福”的密度是:ρ===1.72g/cm3;
大“阿福”的质量是:m=ρV=1.72g/cm3×1.6×105cm3=2.752×105g=275.2kg。
故答案为:(1)B;
(2)阿福密度是1.72g/cm3;大“阿福”的质量是275.2kg。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密度、质量的理解,灵活运用公式变形结合题目条件求解问题是中考能力考查的重点
24.起初人们规定:4℃时1dm3纯水的质量为1kg.后来,用铂铱合金制成一个底面直径和柱高均为39mm的圆柱体,以它的质量为1kg的标准,叫做国际千克原器。这个国际千克原器现保存在法国巴黎的国际计量局里(如图).自学上面这段材料,结合图示,提出两个问题。要求:
(1)所提问题跟这段内容和图有关,多提不限,自编序号。
(2)只提问题,不要求回答。
(3)语言简洁,表达清楚。
【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和图片提出相关的问题。
针对国际千克原器提出问题: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体积、密度、材料等。
【解答】答:(1)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是多少?
(2)国际千克原器的体积是多大?
(3)国际千克原器的密度是多少?
(4)国际千克原器的材料是什么?
【点评】根据材料和内容提出和物理有关的问题,可以从力、热、电、磁、声打开思路。例如力学中可以从质量、体积、密度、压强等方面打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