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国”
(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 “ 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二)能力培养点
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人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通过分析.讨论 “ 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二.教学设想
重点:清朝 “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难点:清朝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疑点:如何看待 “闭关锁国”政策。
三.教学思路:采用探究教学方法。
四.教学设计
1.导入课题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之所以挨打,中国的国门之所以被打开,这与清政府实施的哪一政策有关
——“闭关锁国”
.
2.合作探究: 清政府为什么要实施 “闭关锁国”政策。
(1).分析下列言论体现的思想
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快。
——“重农抑商”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妄自尊大”
(2).这些思想 “闭关锁国”有何联系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老师加以引导,其核心是分析闭关锁国的内在原因)
(1)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 “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统治者妄自尊大,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须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稳定性是实行 “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
(3)分析 “闭关锁国”的外在原因。
(老师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进行分析,把握以下要点。)
(1)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
(2)清政府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机自己的统治。
3 .分组整理 :清朝实施 “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
时期 政策 具体内容
顺治时期 “禁海” 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康熙时期 “开放” 开放四个港口,限制出口产品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乾隆.嘉庆时期 “闭关” 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
4合作探究: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
(1).纵向比较
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
1840年:中国的经济.科技全面落后于西方。.
(2) .横向比较
政治 经济 文化
清朝 专制集权强化。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西方 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贵族特权。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大工业生产取代手工作坊。 人的理性冲破中世纪神学禁锢,科学战胜愚昧。
(3)分析结论: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4) 加深理解
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就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200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邓小平语
(结合邓小平的话,加深对“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的理解。)
5 延伸拓展
(1) 列举古代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典型事例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
唐代:玄奘西游,签真东渡
明代:郑和下西洋
(2) 反思清代“闭关锁国”的政策造成的严重后果。
A 限制了对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B 限制中外文人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的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C 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3) 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看法”的大致思路:A.从“闭关锁国” 政策中汲取教训;B.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6感情 升华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的无穷魅力。
天门市张港初中:谢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