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教学示[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活动课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教学示[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07-24 16: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活动课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教学示例
活动目标
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进而形成一条明晰的线索,再用独特的语言或符号形式表达出来。整个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各种复习方案的公开展示,也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学习方法交流会,同学们可以互相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活动内容
以所学历史知识为依据,画出知识结构示意图。
活动要求
1.请每位同学从参考实例中,任选2~3项“设计尝试”,进行尝试。
2.示意图要正确反映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
3.示意图应画面简洁,重点突出,形式活泼。
活动提示
1.个人确定设计内容,绘制出草图。
2.与同桌或同组同学交换设计方案,征求教师意见。
3.根据同学、老师的建议或意见,修改示意图,使其达到最佳。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选。评选标准:
①所画内容是否符合历史实际;
②所画示意图是否有创意;
③所写文字介绍能否紧扣示意图图意,是否清楚、明白;
④画面是否整洁干净。
5.如果有条件,可以用电脑绘制历史知识示意图。
6.课后,每人提交一份自己设计并最终定稿的示意图作品,在班级或年级的墙报上展示。
参考实例
实例1:朝代顺序示意图
说明:
整个朝代顺序示意图的安排,以其存在时间先后为序,方位基本符合地理方位位置。
讲解:
北周外戚杨坚,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发动宫廷政变,逼周静帝退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史称隋文帝。隋朝的统一,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出现的又一次大统一的局面,它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各族人民的愿望,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隋的统一,结束了自西晋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重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中国封建文化的发展和各民族的进一步融洽,为唐朝经济文化的昌盛奠定了基础。
隋朝仅仅经历了两代皇帝,便昙花般地消逝了。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和丰富的物质财富,挥金如土、大肆浪费。隋炀帝在位十四年中,东西巡游。他每次巡游,都兴师动众,有后妃宫女及禁卫军十万余人,沿途一切消耗,都由各州县供给,人民苦不堪言。隋炀帝还滥用民力开凿运河,三征高丽,农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除了揭竿起义,别无他途,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害,隋朝灭亡。
同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建国为唐,都城仍定长安,开始了唐王朝统治中国历史的新局面。唐初,统治者亲眼目睹了隋朝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倾覆的过程,所以时时以隋为戒。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唐太宗李世民经常告诫太子和官僚:“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庶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还生动地比喻说:“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据此,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为稳定社会政治局面,审慎地调整统治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进行了改革,为使各项改革措施得以实现,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唐太宗统治23年政治上比较清明,经济繁荣,被誉为“贞观之治”。
继唐太宗之后的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本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高宗体弱多病,使其逐步掌握政权,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以后,唐朝政局动荡,直至唐玄宗即位,才稳定了局面。唐玄宗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员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开元初年,唐玄宗还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但到天宝年间,唐玄宗却沉醉于已取得的成就和王朝表面的繁盛,志得意满,深居宫中荒怠政事,歌舞升平。唐玄宗不仅优游于后宫,纵情享乐,而且喜听谗言,不纳忠直,736年,他罢黜张九龄,而先后委任于李林甫与杨国忠。李林甫居相位19年,专权自恣,杜塞忠谏,妨贤忌能,广结党羽。他以酷吏为刀斧,残害正直的朝臣数百家,致使朝野钳口。杨国忠凭借与杨贵妃的亲姻关系,一人身兼40多个职位。擅权专政,媚上压下,排斥异己,广受贿赂,使朝政更加昏暗和混乱。
而与此同时,边境出现危机,兵戈不休,当时的精兵强将全都聚集在边镇,而中央却兵力空虚,守卫边疆的节度使,手握大权,集地方军政、民政、财政于一身。造成朝廷势弱,边陲势强,外重内轻,尾大不掉的局面。公元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与其部将史思明,以奉旨诛杨国忠为名,率兵15万开始反唐,历史上把这一场斗争称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持续了8年,对唐朝的经济和政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昔日繁庶的河南地区,出现了千里肃条,人烟断绝的惨景。其次,由于边防军主力调到中原平乱,边疆少数民族乘虚而入,内乱外患接踵而至,原来巩固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局面,一去不复返了。第三,战乱虽平,但没从根本上消灭北方叛乱势力,藩镇割据由此形成。唐朝中央集权势力大为削弱,失去了控制全国政局的能力,原来的一统天下只存空名而已。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唐末,政治十分昏暗,皇帝大都荒唐腐化。不理政事,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大唐帝国,江河日下,风雨飘摇!公元907年,在黄巢起义军沉重打击下苟延残喘20多年的唐朝,在宦官与军阀的争斗下,终于走向了灭亡,朱全忠废帝自立,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移都开封。
统一的大唐王朝,在时光的隧道里,终于被风干成五代十国的残羹冷炙。
所谓“五代”是指连续统治着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指并存的十国。这十个国家,除北汉是沙陀人在北方建立以外,其余9个全是汉族人在长江流域或长江以南建立的王国。它们分别是前蜀、闽、吴、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
辽是契丹人建立的,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五代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他建立了宋,史称北宋,定都开封。
11世纪前期,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在其首领元昊的带领下,建立夏,建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辽宋时期,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12世纪初期,女真杰出的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今黑龙江阿城),国号为金,他就是金太祖。
1125年,金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于同年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年号建炎,赵构就是南宋高宗,以后,赵构又辗转到扬州,最后定都于临安(今浙江杭州)。
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抗金名将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后来,金军又大举进攻南宋。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他们的统治,就向金求和,并令岳飞等人班师,解除他们的兵权,秦桧还以所谓“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岳飞班师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1206年,蒙古草原杰出的部落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国。1227年,1234年蒙古军队相继灭了西夏和金,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后来,忽必烈即汗位,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俘虏了南宋皇帝,南宋灭亡。元朝实现了空前规模的大统一。
元世祖重视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元朝商业发达,元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中外交往也很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他的《马可·波罗行纪》中把杭州誉为是“世界上最富丽名贵之城”。
元世祖忽必烈统治的后期,疑忌汉族官僚地主,重用蒙古贵族官员,还多次发动战争,民财国力,耗伤惨重,元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徭役赋税多如牛毛,民族压迫也非常严重,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368年,红巾军占领大都,元朝灭亡,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和所有王朝一样,明初统治者也是励精图治,恢复发展生产。朱元璋曾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臂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
在政治上,明太祖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还授权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意见,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考中做官后,都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
明朝后期,皇帝大都昏庸腐朽,明神宗从20岁开始就为自己寻找陵墓,历时6年建成,30岁以后,就深居后宫不见朝臣;明熹宗整日舞斧弄锯,做木匠,以此为乐。崇祯帝时,宫女约9千人,宦官约万人,皇室腐化,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与此同时,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林立,宦官专权,政治非常黑暗,魏忠贤权倾一时,出现了历史上继东汉末年,唐朝末年以来又一次宦官专政的局面,土地兼并,租税沉重,百姓无路可活,只能揭竿而起。1644年,起义军占领北京,统治中国277年之久的明王朝宣告结束。
女真是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古老的少数民族,明朝后期,女真杰出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汗位,他重视发展生产,改革内政,并注意选拔人才,联合蒙古各部,不断扩大势力,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州。1636年,他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清前期,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禁止圈地,奖励垦荒屯田,重视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使经济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景象一片繁荣,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政治上,君主专制在清朝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为了从思想精神上控制人民,清前期,康熙、雍正、乾隆大兴“文字狱”,致使文坛万马齐喑,一片冷清,对中国以后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清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清政府还实行“闭关”政策,不与外国交往,与世隔绝,致使看不到世界变化,坐井观天,逐渐落伍于世界。清朝在1912年灭亡。
实例2:清朝疆域方位示意图
解说:
清朝前期,我国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等,南包南海诸岛。
在清朝幅员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壮、回、藏、苗、满、蒙等五十多个民族。清朝把全国划分为直隶等18个省,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五个将军辖区,西藏、西宁两个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内蒙古等盟旗。清朝的统一政权,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实例3:隋朝运河示意图
讲解: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我国古代最长的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实例4: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示意图。
讲解:
清朝统一多民族巩固的措施分为以下几类
一、平定少数民族上层的叛乱
1757年,新疆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次年清兵征讨,1759年,清朝统一了新疆地区,并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二、反抗外来侵略
16世纪后期,沙俄越过乌拉尔山逐步向东扩张。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侵占了我国的雅克萨和尼布楚。清政府一再要求沙俄退出中国领土,沙俄不但置若罔闻,反而增兵雅克萨。1685、1686年清军两次进攻雅克萨,击败俄国。1689年,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三、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辖
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长途跋涉重返祖国,乾隆帝给予热情接待并妥善安置,将其安排在准噶尔盆地一带,归伊犁将军管辖。土尔扈特部回到祖国以后,对发展新疆地区的畜牧业经济和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西藏,清政府通过册封制度对西藏进行管辖,顺治帝曾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后来康熙帝又对另一个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赐予“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1727年,清政府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