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湖北荆门外语学校 陈莉莉
教学目标
一、 基础知识
对甲午战争有较为全面客观的了解,包括黄海战役;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等。
二、 能力培养
1、培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评价人物的能力。
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进一步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增强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视频《抗战的胜利》和《甲午风云》片段,以及相关图片、文献资料。
2、学生搜集邓世昌的故事。
教学过程
教师播放纪念1945年抗战胜利的视频。
师: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和祖国分离长达50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到了中华民族的怀抱。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是怎样被日本割占的吗?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
师:在19世纪中期,日本还与中国同样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但经过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与日本却大相径庭,以“天朝”自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改革后的日本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这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师:大家知道这场战争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吗?
生:这一年是中国旧历甲午年。
师:对!现在请大家再看一段视频。(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段)电影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生:邓世昌。
请学生讲述邓世昌的故事,教师再进行补充,展现黄海海战的经过。
师:北洋舰队作战非常勇敢,但最终却没能取胜,而且被迫接受李鸿章“保船避战”的命令,退守威海卫军港,放弃了黄海的制海权,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主要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
师:获得了黄海的制海权以后,日本海陆两军进攻辽东半岛,在旅顺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
出示日本在旅顺进行疯狂大屠杀的图片资料。
师:对于日军的暴行,大家有什么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个别较偏激的想法及时纠正。
师:攻占辽东半岛以后,日军夹击北洋舰队的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作为清政府三大水师中最强的一支,北洋舰队为什么会有这种结局?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腐朽的清政府不断妥协退让,贻误了战机。
师:大家归纳得很好!北洋舰队的覆灭,震惊京师,慈禧太后赶忙着手议和,《马关条约》就此签定。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表格《马关条约》,请学生填充签约时间,地点,双方代表及主要内容。
师:我们可以把内容归纳为割地、赔款、设厂和通商。《马关条约》到底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引导学生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进行比较,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得出结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生: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师:很好,那第二次鸦片战争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生: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师:对!甲午战争中《马关条约》的签定,又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就这样,中国一步步地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师播放音频《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师:诗中“酷炎的夏日”指的是什么?
生:日本!
师:“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又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人民想通过战斗使台湾回归祖国。
生:台湾之所以被日本割占,是因为清政府没有“赐号令”,而是避战。
生:我认为还包括国民党政府的不作为、不努力。
师:大家说得很好。中日两国隔海相望,回望历史,从古至今,两国友好邦交几千年,日本文化至今仍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在此时,日本作为一个弹丸小国,竟然敢对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发动侵略战争,原因是什么?
生:清政府的军事力量很弱。
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变得强大起来。
生:清政府已经腐朽没落了。
教师: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落后就要挨打。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现在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总结: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清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导致军事上的被动挨打,结果尽管爱国军民们坚持奋战,中国仍然战败,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这场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那就是:落后必然挨打!同学们,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今天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为使我国重新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