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课 戊戌变法[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7课 戊戌变法[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7-01-08 09:34:00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日落紫禁城第七课 戊戌变法MEISHUSHIRENLEIWENHUADEZAOXINGZAITI 一个民族的深重灾难,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 面对中华民族这样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自做了哪些事呢?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清政府)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1、割地:
2、赔款:
3、开工厂:
4、通商:《马关条约》的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允许在中国开工厂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辟通商口岸等。俄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美国清政府妥协投降 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献计献策:背  景序 幕发 展高 潮结 果 戊 戌 变 法甲午战败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百日维新戊戌政变背  景序 幕发 展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戊 戌 变 法穿越时空 假如你就是当时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你会在上面签下你的名字吗?历史小百科何谓『公车』 原采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采,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维新思想政治运动“公车上书”要求提倡新学、推行新政、实行新法,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何为“维新运动”维新运动一、变法的前奏:序幕:宣传准备:组织准备:1895年的“公车上书”揭开变法维新
运动的序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
(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宣传维新
变法。组织强学会,把《中外纪闻》作为
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政治
团体形成了。康有为( 1858~1927)  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维新,以挽救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领导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运动。反对慈禧太后的独裁专政和卖国行径,主张由光绪亲政,实行西方式的君主立宪制,反对用暴力革命。辛亥革命后,成为保皇党领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信奉孔子,1917年,伙同张勋发动复辟,被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武力镇压后失败。他的理想和政治主张主要在他撰写的《大同书》中得到体现。梁启超( 1873~1929 )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一生完成一千二百万字以上,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饮冰室合集》搜集较为完备。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后
为实现改革愿望作了哪些努力? ?开堂讲学,聚集改革力量论战交锋,扩大变法影响
持续上书,争取皇帝支持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明定国是》 1898年6月11日,光绪发表《明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时间:内容历史意义结果:1898年6月到9月政治: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百日维新经济:军事:文化: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训练新式军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思想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开辟了新的局面,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也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失败原因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对 谁 有 利 ?对 谁 不 利 ? 有 利 于 发 展 什 么 经 济 ? 有 利 于 传 播 什 么 文 化 ?1898年6月15日,上諭:革除翁同龢戶部尚書職 務,開缺回籍。
翁同龢是當時的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又是光緒皇帝的師傅,最為維新派所敬重和信任,可以說是新黨中最重要的人物,革除了他的職務,是大大削弱維新變法勢力的
皇帝連自己師傅的頂戴都保不住,表示實權仍在慈禧太后手裡
  ? 1898年6月15日,上諭:以後新授二品以上大  ? 
臣,要到慈禧跟前謝恩。   ? 1898年6月15日,上諭: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兼  ? 
北洋大臣。戊戌政变:1、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2、维新派的流血牺牲各抒己见 试猜想一下: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可以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双方力量的对比、变法的内容等等)1、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的势力过于强大;
2、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3、采取的改良的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验证猜想谭嗣同刘光第杨 锐杨深秀康广仁林 旭戊戌六君子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能逃却不逃,太愚蠢,死的太不值得了! 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很值得!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以 史 为 鉴以 史 为 鉴反思历史 面临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 中华民族为什么能摆脱灭亡的命运?
你说我说:洋务派 主观目的洋务运动实际结局洋务运动 破产原因洋务运动积极作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内外困境,维护清朝统治清政府败于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破产封建制度的腐朽才导致中国落后,洋务派不但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反而力图维护评价洋务运动动脑筋 下面这幅图片是中国第一套邮票,共有三枚,面额分别是1分、3分和5分。由于设计者用中国传说中的龙作为图案,它们就被称为大龙邮票。
原票是清政府下令印制的,当时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这场洋务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它起过什么样的历史作用? 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比较一
下明朝和唐朝的科举考试,指出
它们有何不同之处。13名留学生日本中国公元631年唐贞观三年200多名谴唐使1896年强敌成榜样日本用彻底的西学打败了我们不彻底的西学1895年2月,甲午战败,议和,割地赔款。
1895年4月中旬,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一个叫康有为的人为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运动方式定下基调,那就是聚众请愿。他联合起18省的举人,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公车上书”。他是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干这件事情的。这一点,他看得很清楚:“举人等……不避斧钺之诛,犯冒越之罪,统筹大局,为我皇上陈之……”他举着如此开头的“上清帝书”,带领着600名举人,浩浩荡荡向着都察院进发。书中向皇帝陈明:“近世日本胜我,决非其将相兵器能胜我也......”并提出了4项请求:“下罪己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他没有因请愿被杀,光绪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开始变法维新。 以及以后的十几年里没人看出戊戌血腥对清朝命运的最终影响。但现在的史学论述都已看到这个清晰的意义:“戊戌变法的失败,已经断绝了中国在清王朝后期用和平变革方式实现君主立宪制的可能性,清政府以十分“激进”的手段对付变革,“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梁等被迫流亡海外。当清政府连“体制内”的改革者都不能容忍,把他们推向“体制外”时,一场社会革命便难以避免了
菜市口的斩杀是个信号,如果谭嗣同的血白流了,如果能真正忘却这个事件倒是中国的大幸。可惜他的血没白流。也许没人会刻意铭记这个事件,但它的象征意义却会被每个人都记住,从此不再会有公车上书。当下一次危机出现时,一切都晚了。如果说戊戌喋血前人们还有希望,戊戌喋血之后就只剩下失望了。 四大发明我们自豪过,五千载悠悠岁月成就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我们自豪过!”接下来我换了沉重的语气,“而今中国母亲落后了,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大炮和廉价的工业品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民族的屈辱史,圆明园断壁残垣可以见证
我又换了铿锵有力的声音“但中国人没有屈服过,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一千多名举人参加的“公车上书”,使京师哗然,国人震惊,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南北呼应的舆论宣传,使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康梁等人为 挽救民族危亡,实现维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四处奔走,百折不挠。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的迅速开展,康、梁的“上层路线”也终于感动了深居“大内”的光绪帝,法即将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学习1898年那不寻常的一幕。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势力太小。而他们又只是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相反,当时的封建顽固势力则十分强大。因此,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但这次变法时日虽远,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由今上溯到百多年,是中华民族阅尽苦难,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抗争崛起、励精图治的历史。它警示着国人: 不忘耻辱、自强不息
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同于鸦片战争后的无动于衷,近几年的内忧外患,特别是1860年首都的失陷,大清帝国终于感觉到了切肤之痛。许多人已经明白,清朝只是世界万国之一,而并不是世界的中心;洋人来自于强大的国家,也不是过去只能在帝国边境作些许骚扰的蛮夷。李鸿章发现,洋人“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械机器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实乃“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当此“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中国必须幡然变计,借法自强,否则只能坐以待毙!此后,学西制、变成法,即将成为大清帝国的新潮流。就这样,在列强的炮口之下,古老的中国,终于无可奈何地踏上了通往现代化的苦难历程。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以下是四道光緒皇帝的詔令──   ? 1898年6月11日,上諭:「定國是詔」。   ? 1898年6月15日,上諭:革除翁同龢戶部尚書職 務,開缺回籍。
翁同龢是當時的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又是光緒皇帝的師傅,最為維新派所敬重和信任,可以說是新黨中最重要的人物,革除了他的職務,是大大削弱維新變法勢力的
皇帝連自己師傅的頂戴都保不住,表示實權仍在慈禧太后手裡
  ? 1898年6月15日,上諭:以後新授二品以上大  ? 
臣,要到慈禧跟前謝恩。   ? 1898年6月15日,上諭: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兼  ? 
北洋大臣。
榮祿是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的守舊派,而直隸總督一職則統帥北洋三軍
包括當時董福祥的甘軍、聶士盏奈湟丬姟⒃?绖P的新建軍,多的一萬幾千人,少的也有七千人,合共數萬人,是清政府軍隊中的精銳,駐守在首都北京及天津一帶。
百日維新開始於6月11日,僅僅過了四天,6月15日,光緒皇帝就被慈禧太后所逼,發布了幾道對戊戌變法,同時也對自己非常不利的詔令。根據〈資料四〉所能建立的歷史解釋是:在百日維新一開始的時候,慈禧太后、舊黨就做好了有朝一日發動政變的部署與準備了。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60年代“自强”“求富” 前期 后期 过程:19世纪60~90年代重点发展军事工业重点发展民用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