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辛亥革命[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05-07 20: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辨证分析法
教学准备:
课本、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3分钟):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周边环境中,你知道以“中山”冠名的地方(如街道、医院、公园等)有哪些吗?(像中山路、中山公园……)这些以“中山”冠名的地方都是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孙中山先生的。那么,大家知道孙中山吗?请学生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15分钟)
1、兴中会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马关条约》的订立,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了变法运动;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形成了,代表人物是孙中山。他于1894年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
后教师介绍兴中会的情况(在电脑屏幕展示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等):这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2、同盟会
到1905年,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同盟会。孙中山的这一主张得到了许多革命者的拥护。
⑴请学生说说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后教师总结、讲解:
①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②革命纲领中的“鞑虏”在这里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孙中山解释为:“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孙中山选集》第69页),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这也就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建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可见,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
③同盟会的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使民主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⑵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革命纲领的阐述和完善,也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①提问学生:“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说出“三民主义”的含义吗?你能找出“三民主义”分别从哪条政治纲领发展而来吗?”
②教师总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自主的民主共和国——民族主义;“建立民国”是指——建立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是指——改革封建土地制度——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第一个较完整的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⑶课本P37面动脑筋:上图是1910年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出版的《南风报》第一期上的插图,图中的竹叶是由三民主义的某个主义四字组成。你能看出是什么主义吗?你能看出这幅图的喻义吗?
提醒学生换个角度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竹叶组成的是“民族主义”。
此图喻示着清政府腐朽统治被推翻,中华民族走上独立自主。(教师强调同盟会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
二、武昌起义(5分钟)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与其战友曾发生过多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到1911年(旧历辛亥年)发动了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
1、请大家看课本《武昌起义形势图》或地图册P12—13,请一位同学讲讲武昌起义。
2、教师作生动叙述: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进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诩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组织起义领导机关。10月9日,因孙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计划暴露,引来巡捕,革命处于群龙无首之状态,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于1911年10月10日率领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11日占领武昌,12日收复三镇。清朝统治处于名存实亡境地。
因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将由此开始的这次革命统称辛亥革命。
三、中华民国建立(4分钟)
武昌起义后得到全国响应,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市宣布独立。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即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后教师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条件:第一,武昌起义,各省独立,清王朝统治崩溃,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二,三民主义革命纲领,为民国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为民国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5分钟)
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仅仅做了三个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后将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但1912年2月12日,清代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标志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那么,这场辛亥革命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
1、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课本P39动脑筋:“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吗?为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
2、教师归纳总结: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五、课文总结(3分钟)
六、布置作业
1、P39活动与探究第一题看图分析:左图是20世纪初的一幅漫画,请你说说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上谕”和“乱事肃清”词的涵义。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武昌起义”一目同时观察漫画,从中找出答案。)
2、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第8课 辛亥革命
1、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 兴中会(1894年)
2、 同盟会(1895年)
纲领:三民主义
2、 武昌起义(1911年)
3、 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
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