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七年级
学科
信息技术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
主备人
?
成员
?
教学课题
数据的计算第1课时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在excel软件中常用的运算符
(2)学会使用公式进行基本的数据计算。
2.过程与方法:掌握公式的输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动手、自主探究来完成任务。
重点难点
1、运算符的运算优先级顺序
2、公式输入的格式与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微机室电脑安装相关软件素材
学生准备:复习前期的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一.预备时间组织教学
1、分组坐好,检查学生考勤。?
2、检查电脑是否正常,学生把本节课所需要的文件放在自己的桌面上。?
3、PPT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借助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数据计算的方法中公式计算的方法。
三.新课讲授
一)、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公式?
2)使用公式是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3)什么是从属单元格?有什么特点?
4)公式中可以使用哪些运算符?
二)、教师讲授新课
1、输入公式
Excel是一用于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应用软件,实现统计与分析的途径主要是计算,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Excel中公式的输入。?
【教师演示】
步骤:(以求和为例,计算“赵爱民”的总成绩)?
1)选定需存放总成绩的单元格(演示中指定一个单元格)
2)输入公式?
3)回车确定?
2、输入公式的格式?
格式1:<=>[<单元格应用><运算符>,<单元格应用><运算符>??]?例:计算赵爱民的总成绩,在K3单元格输入“= D3+E3+F3+G3+H3+I3+J3”,注意格式中“=”;单元格的引用要正确(计算机中的数学运算符)?
格式2:<=>[<函数表达式>]?
例:计算赵爱民的总成绩,在K3单元格输入“=SUM(D3:J3)”?(Excel中函数的使用及函数参数的格式)?
当然也可以在单元格中直接利用公式将数据累加得到结果,但如果采用这样的方法得到的结果有一定的缺陷?(从属单元格的概念)?
3、从属单元格?
含有公式的单元格称为从属单元格。?
从属单元格是Excel单元格中的重要概念,它的主要特点是只要被公式引用的单元格中的数发生修改,从属单元格中的数也将自动跟着改变。(举例说明)?
在前面的例子中,相加数据时,我们既可以引用单元格也可以使用直接的数据,当源数据发生改变时结果会如何?(演示)?
结论:为使用方便,尽量避免引用直接的数据。
4、公式中的运算符?
1)excel中包含四种类型的运算符:算术运算符、比较运算符、文本运算符、引用运算符。
2)计算机中的数学运算符与我们普通的数学运算符有一定的差别。
注:计算机中没有大括号、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概念,只有(? )???
四、巩固提高
?? 学生利用公式法计算所有学生的总成绩和平均分。
二次备课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公式、公式中的运算符,以及如何运用公式进行总分、平均分的计算,希望同学们将其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去,让电脑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板书设计
数据的计算
1、? 输入公式
2、? 公式的格式
3、? 从属单元格
4、公式中的运算符
课后反思
?
?
?
?
?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信息技术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
主备人
?
成员
?
教学课题
数据的计算第2课时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单元格引用的意义,及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的区别
(2)学会应用SUM、AVERAGE函数求总分、平均分
(3)自动求和按钮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经过完成层层深入的三个任务
(2)通过探究过程学生发现相对引用的含义,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计算人生天数,各人生阶段的时间,以及学生自己日常时间利用情况的计算,使学生进入思考自己人生的状态,并能反思自己平时时间利用情况,从而引导学生珍视青春。
重点难点
1、理解单元格的相对引用、绝对引用和混合引用。
2、掌握SUM函数(求和)和AVERAGE函数(求平均分),并计算总分和平均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微机室电脑安装相关软件素材
学生准备:复习前期的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一.预备时间组织教学
1、分组坐好,检查学生考勤。?
2、检查电脑是否正常,学生把本节课所需要的文件放在自己的桌面上。?
3、PPT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
一位89岁的老人他的人生已经经历了多少天?一年按365天计算。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快速得出计算结果,现在开始!
三、新课讲授
1、? 创建公式的步骤
任务一:一名学生读学生操作。?找一名学生将列式写出,并转换表达式,计算机操作。
【教师演示】(讲解):操作步骤=365*89回车?
提示学生观察单元格与编辑栏的内容。
【学生活动】?如有会的学生可以回答操作步骤。?
其他同学认真听。
【教师活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运算?提醒除号的使用,引导学生找到符号。
【学生回答】+? -? /? ^? ()?
学生完成任务一,列算术式,转换
2、? 单元格引用:相对引用、绝对引用、混合引用
【教师活动】列举实际应用的例子?
任务二:分析计算过程“=6-0”,?用单元格名称代替“=D7-C7”,将D7换成$D$7、$D7呢?
填充整列单元格
【学生活动】计算任务二第二列并思考两个探究问题?
1.填充后公式中的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2.你发现变化规律了吗?
【教师讲解】解释相对引用的含义、绝对引用的含义和引用方法。?
相对引用:公式位置改变,公式中引用的单元格随之改变,但与公式所在单元格相对位置关系不变。如:A1?
绝对引用:公式位置改变,公式中所引用的单元格不变。如:$A$1
混合引用:公式位置改变,应用过程中只是行或者列不变。如:$A1、A$1
3、? SUM、AVERAGE函数的应用
A、教师出示"班级成绩表"先进行对比是否适用公式法,明确指出函数法的操作方法:
①、点击粘贴函数按钮;?②、选择函数名;?教师讲解插入函数按钮fx?的应用
B、引导学生利用函数求平均数:
①、选定单元格;?②、单击插入函数按钮fx?
③、单击AVERAGE;?④、单击确定;?⑤、拖动鼠标,选中区域;?C、学生演示操作过程教师分别找两名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演示一下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师生一块看两位学生演示,并做一个点评。做的好给予表扬,不好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由学生小结这两种方法的异同之处,然后汇报结果。
四.巩固练习
以游戏的形式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设计了下面两个练习题,有能力的同学可全部做完,掌握稍差一点的同学完成第一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次备课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说一说本节课都有哪些收获.以此对本节课做个小结。
板书设计
数据的计算2
1、? 单元格的引用
2、? 函数的定义
3、SUM和AVERAGE函数
课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