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第21课
社会生活方式变化
50年代的旧四大件:
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90年代的四大件: 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三转一响”
21世纪新四大件:
车子、票子、房子、牌子
一、从服饰看现代社会的变迁
列 宁 装
五六十年代最时髦的“布拉吉 ”
上 世 纪 5 0 年 代 的 人 民 装
改 良 中 山 装
六 七 十 年 代 军 便 服 代 替 “ 洋 装 ”
知 青 服 装
70年代末柔姿纱连衣裙
中西合璧
一、从服饰看现代社会的变迁
二、票证上的历史
结 婚 证 上 的 历 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结婚证
结 婚 证 上 的 历 史
五 六 十 年 代 的 结 婚 证
结 婚 证 上 的 历 史
五 六 十 年 代 的 结 婚 证
结 婚 证 上 的 历 史
5 0 — 7 0 年 代 末 的 结 婚 证
结 婚 证 上 的 历 史
文 革 时 期 的 结 婚 证
结 婚 证 上 的 历 史
1954年上海布票
布票粮票等上的历史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粮票是按照年龄,确定每人每月的粮食分配数量。当时十三、四岁的男孩子,一般的定量是每月不到二十市斤(十公斤)。其中有三分之二是粗粮(即玉米面),三分之一是细粮(即大米、白面),因此就需要用“粗粮票”、“面票”和“米票”来区分。
粮票又称为“第二货币”。粮票的票面额一般是1市斤、3市斤、5市斤、10市斤、1市两和2市两。在餐馆里吃一碗米粉是一角二分钱,二两粮票;一根油条是七分钱,一两粮票,少了哪一样都不行。
北京的粗粮票(只能买玉米面)
面票(可以买白面粉)
米票(可以买大米)
油票(可以买食用油)
如果你要出差去外地,不仅需要准备钱,更重要的是准备粮票。由于全国各省的粮票都不相同,并且不能流通,所以到外地去时,必须用本地粮票兑换“全国通用粮票”。这种“全国通用粮票”,简直就是“硬通货”和“外汇”,仅用本地粗粮票是不能换到的,需要搭配米票、面票和油票,才能换到,而且还需要单位开证明!
转移粮食关系证明
全国粮票
1、你认为改革开放前,粮票的流通是由于
A.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
资本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
C.商品经济的产物
D.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供应匮乏
饮食的变化
定量、一周开一次荤
吃饱
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吃好
科学卫生
一、从服饰看现代社会的变迁
二、票证上的历史
三、人们居住条件的变化
农村住房的变化
一、从服饰看现代社会的变迁
二、票证上的历史
三、人们居住条件的变化
四:交通条件的变化
交通工具的变化
自行车王国
交通工具的变化
50年代看天上的 ,70年代看墙上的 .
80年代看手上的 ,90年代看腰上的 .
这反映了: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变化
C.我国轻工业的发展
D.消费观念的变化
太阳
挂钟
手表
手机
过年买新衣,
想买就去买
分分碧计较,
青菜不讲价
有证才能买,
有钱才能买
三代五平方,
一家两套房
骑单车上班,
开轿车度假
打的很心痛,
机票不算贵
联络靠传呼,
人人拿手机
万元成首富,
百万也平常
七十古来稀,
百岁老人多
有钱就去存,
有钱去充电
五、就业和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前:
分配工作,“铁饭碗”、大锅饭,公费医疗;
改革开放后:
持证上岗、公开招聘、医疗养老保险;
我国在建立社会保障新体制方面取了哪些成果?
养老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旧中国卫生事业极落后,平均寿命只有35岁,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而现在,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已达70岁,比解放前提高了一倍。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缝纫机仍名列中国人结婚的三转(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一响(收音机)四大件中
我国自2004年1月1日起可以启用新式婚姻登记证。新式结婚证、离婚证封面均为枣红色。旧式婚姻登记证可继续使用至2004年6月30日,自2004年7月1日起,全国各婚姻登记机关将不再使用旧证。
图上面两本证件为2004年新版婚姻证,
下面两本为旧版婚姻证
早年间的婚书的质地有宣纸、硬本、绢面、毛边纸等,以手书居多,1912年后改用油墨印刷,词藻华丽优美。1949年以前,中国民间的婚嫁习俗一般沿习旧制,联姻的关键不是男女当事人同意,而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那时的婚书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都要写出来,有的还要写清楚订婚或举行婚礼时的饭庄,各种名称排了长长一串。如今,婚姻已由当事人自己做主,婚书也变成体积小巧的结婚证。
建国后,婚书已变为体积小巧的结婚证。1950年的结婚证只有两个巴掌大的薄纸片,上面除结婚人的姓名、年龄、籍贯、签名,以及证婚人的签名外,没有任何绚丽的图案。封面有这样一段话:我俩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之精神,
自愿结为夫妻,平等相待,互爱互敬,互相帮助,互相扶养,和睦团结,劳动生产,抚育子女,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建设而共同奋斗。
从1952年到七十年代末,结婚证上都印有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的图案,而在1952年至1959年的结婚证上,还有和平鸽的图案。稻穗、棉花也是当时结婚证上的主角,这反映当时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五、六十年代的结婚证上都刻有一句简洁的口号。如在一张1954年的结婚证上,醒目地印着“自主自愿”4个粉红色的大字。
六十年代初期的结婚证出现了鸳鸯戏水、并蒂莲、梅花等传统吉祥物,象征着人们期待社会稳定,风调雨顺。
到了“文革”期间,一切东西都被披上了政治色彩,结婚证当然也不例外。那时每张结婚证上都必有一段毛主席语录:“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法制的逐步完善,结婚证不再是夫妻两人压在箱底的婚姻纪念品,而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人们使用结婚证的次数日趋增多,于是结婚证也随之“返璞归真”,逐步取消了复杂的图案,并由奖状式变为护照式,方便结婚人携带。
以前社会上有一种倾向,认为结婚是喜事,就应红红火火的,结婚证要选大红色,而这种大红色的结婚证,信息化程度很低,不太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2004年启用的结婚证颜色和规格都做了改变,并增加了证书的高科技含量
解放初期,列宁装是最时髦的女装。
列宁装、布拉吉的年代逐渐远去,曾经时尚的俄罗斯元素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葛万青、张春宁报道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这句话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中颇为流行。新中国在成立初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处处以苏联为模式,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老大哥”的影响。
爱列宁装,更爱“布拉吉”
有意思的是,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与中山装齐名的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
专家称,这一服饰变化,除了表明中国女性也有革命诉求之外,还因为列宁装或多或少带有装饰性元素——双排纽扣和大翻领;此外,列宁装有时还会附加上一条腰带,它的紧束功能有助于女性身体线条的凸现。
66岁的郑阿姨原籍哈尔滨。据她回忆,1945年东北解放后,列宁装便在当地出现,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流行开来。在郑阿姨居住的军队大院里,单位统一发放了这种式样的衣服,妇女们几乎都穿着它,时髦一些的还将白衬衫的领子翻在外面,搭配得十分漂亮。
郑阿姨对《国际先驱导报》说,当时,她母亲那一辈的妇女把能穿上列宁装视为一种荣耀。
“我还记得,在报纸上看到的一些女劳模的照片,比如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君、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也都是穿着列宁装,十分精神。我当时很羡慕她们,希望自己赶快长大,也可以穿这么漂亮的衣服。”郑阿姨说,美中不足的是,当时列宁装可供挑选的颜色并不多,都是清一色的蓝、灰、黑。
除列宁装外,当时很受女孩子们欢迎的还有“布拉吉”(俄文译音,意为连衣裙)。郑阿姨当时上的小学完全按苏联模式管理,一年为学生订制两套校服。夏天的校服最初是黑色连衣裙,裙子上部类似背心,通常在里面搭配白衬衣。后来又发过一种花裙子,翻领,泡泡短袖。到了冬天,女学生就统一穿呢子上衣,外面再套一件大衣,也完全是苏联风格。“老师的服装也是统一的竹布蓝连衣裙,十分好看。”郑阿姨说。
1966年以后,草帽和毛巾成了上山下乡知青的装扮要素,还有毛泽东像章
●上世纪70年代末,女性又开始找回时髦的“柔姿纱”连衣裙
●上世纪50年代,除了列宁装还有人民装
列宁装的“时装”风潮直至中国与苏联的交恶,方逐渐退潮。而随着社会政治思潮的进一步“无产阶级”革命化、对服装的禁锢也就越严重,女装上的最后一点装饰性终于被彻底剥夺。1960年代的主流女装代之以更简陋和更禁锢的军装。
五六十年代最时髦的“布拉吉
到1956年,服装业的这种形势发生了一些转变。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国家要改变形象,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1956年起,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当年正值一大批苏联花布倾销中国市场)。
1956年,由上海市妇联、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了一次时装博览会,参展时装均一式两份,在北京和上海同时展出,现在的上海市展览中心整个三楼展厅布满了展品,可谓盛况空前。一时间,穿漂亮衣服成了名正言顺的事。单位中女团支部书记带头烫头发、穿新衣,旗袍在此时重又赢得了一席之地。
50年代的旗袍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摒弃一切繁复琐碎的装饰,“实用、经济、美观”是对包括服装、染织在内的工艺美术界提出的普遍要求。旗袍款式简洁大方,腰身较40年代宽松,很少使用刺绣、镶滚等装饰,色调也力求素雅和谐。
1958年6月,我国参加第九届国际时装会议。这次会议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成员国有七个国家。我国派出观察员,并在兄弟国家表演人员的协助下展示了以旗袍为主的26套中国服装。参展的旗袍做工精细,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得与会者好评。
素色、长袖,下摆长过脚面,开衩到小腿中部,腰身宽松但腰节线明显,领和袖等处有细小的滚边。外套一件深色前开门背心,盖过臀部,有三粒纽和镶边等简单装饰,口袋的分布略带阳刚之气。显示出新社会女性自强自立、干练稳重的气质。
一件短袖旗袍,长度在脚踝之上,裁剪适体、比例和谐,领式较倾斜,用垫肩,领正中一颗盘花纽,此外别无装饰。面料使用素色带花纹的绸,整体感觉温婉亲切。
50年代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面料以棉为主,丝、毛织物在当时被视为高档品,只有逢年过节或重大场合才穿用。旗袍的穿法也多种多样,像那样外罩背心比较普遍,此外也可搭配毛衣。列宁装、军便服等。
一些女文艺工作者,女外交家或国家领导人的夫人出国访问,也请专人定做旗袍。自此,旗袍成为一种经典的中国社交礼服。在政策相对宽松的一段时间里,这类旗袍也使用了红、白、蓝等鲜艳明亮的颜色和刺绣、贴花、手绘等装饰工艺,多少也带有些缤纷多彩的格调。
由于国家提倡,领导带头,于是许多城市妇女也纷纷买料置衣,旗袍在50年代下半叶短短的几年里,匆匆闪过那灿烂的一瞬。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而服装不仅反映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反映社会政治文化诸多现象。自1949年以来,中国民众服装尤其是城镇民众服装的发展历程,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民俗、宗教、伦理、社会风尚、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发展变化,反映着中国民众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审美意趣以及对时尚的不同理解和追求。对50岁以上的中国人来说,他们亲历了服装的变化,每一种款式、每一个变化都留下深刻的记忆。
50年来的中国城镇民众服装大势扫描
1949年前,中国城镇男子着装通常是长袍马褂,妇女服装多为旗袍或者中式短装配长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之前,城镇民众的服装表现为新旧交替、多样并存。
新中国成立初期,列宁装、“布拉吉”、“毛式服装”颇为流行。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无不以苏联为模式,苏联服装也成为当然的革命象征,深深地影响着城镇居民。列宁装一度成为最流行的服装。穿列宁装、留短发,外观干练、飒爽英姿。除外,仿苏联坦克兵服装设计的“坦克服”、“乌克兰”式衬衣、“布拉吉”也多有流行。
同样,受革命的感召和对共产党干部的崇敬,中山装引起一些青年学生的追捧。继之各界人士竞相效法,很多人改穿中山服或军便服。干部服的色彩多以蓝、黑、灰为主,彰显艰苦朴素的时代风气。具有象征意义的是有人把西服穿在里面,外罩一件干部服,这可以说是时代精神的“极致”。因为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多喜欢穿改良中山装,所以外国人常常把它叫“毛式服装”。
1949年以后,生产领域的工人阶级地位得到提高,着工装成为一种荣耀。又由于国家经济处于低水平待发展阶段,因而艰苦朴素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时代风尚。绝大多数民众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拮据生活,但逢年过节总会做身新衣服,至少也会换身干净的衣服。
上世纪50年代,棉猴、绒衣裤是城镇民众习见的服装。男子穿西服的风气也因为传统长袍不适合现代生活的节奏而再度兴起。这一时期,人们多穿手工制作的布鞋。另外,前后挂胶、以草绿色帆布为面,橡胶为底的“胶鞋”,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穿用而得名“解放鞋”,成为这一时期城镇民众广为使用和喜欢的鞋型。碍于经济水平,皮鞋并不多见。
十年“文革”时期,开始了“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军便服时代。文革时期,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除红卫兵外,工人、农民、教师、干部、知识分子中相当一部分人也穿起了军便服。服装市场也开始出售草绿色上衣和裤子。由此,开始了“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军便服时代。这一时期,服装的等级意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阶级意识。在原有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风尚中,又增添了浓烈的革命化、军事化色彩。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行业呈现了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的特点。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上的恢复发展导致服装行业的极大繁荣。从此,国门向世界敞开,五色斑斓的外国服饰涌入中国市场。中国城镇民众的穿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思想解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人们追求新异的审美心理日趋成熟。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服装流行的特点。
50年来中国城镇民众服装变迁的六大特点
在我国,服饰作为社会生活领域中最直观的物质文化现象,从来没有超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外,它的发展变化相当程度受到这些因素的干预和影响。大体可以说,50年来城镇民众服装变迁呈现出以下特点。
(1)服装的色彩、形制以10年为流行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阶段性特点在80年代之前,基本以10年为“流行”周期。比如,50年代的苏式服装,60年代的中山装、制服热,70年代的“绿色海洋”……80年代以后,流行逐步与世界服装接轨,长则三五年,短则几个月,服装便可以形成一个流行周期。
(2)“票证经济”下形成了朴素、实用、色彩单一的着装风格。民众衣着可以折射国家的物质水平和综合国力。1954年,全国城乡开始凭布票供应棉布。三年困难时期,棉毛衫裤、线衣、线毯、毛巾被、绒毯、浴巾、床单、毛巾、袜子、汗衫、背心、人造棉布、麻布、蚊帐、枕芯、枕套等纺织品,一律凭票供应。靠票证维持社会经济稳定的政策,极大地限制了广大民众的生活消费。与此相适应的是形成了朴素、实用、色彩单一的着装风格。
(3)“补丁”服装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提倡的优良作风。反映在穿着上是以朴素为中心。当衣服穿破时,常见的做法是在衣服的破损处打补丁,缝上一块颜色相宜的布,继续穿用,这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和经济水平低下的国家是一件极为正常的事情。
不仅如此,在20世纪中期,身着补丁还是思想革命与进步的象征,甚至也是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
(4)城市民众的服装沿着大中城市→中小城镇→广大乡村这一路径扩展,从而影响全国,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城市自古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而城市民众的服装始终引领着中国服装的发展潮流。长期以来,汉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交互影响,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风格和特点。但总起来说,汉民族文化不断地渗透和影响着其他民族的衣、食、住、行。汉族服装对境内的城镇少数民族服装影响颇大,基本形成了汉族服装为主流形式这一通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服装趋势或风格,沿着大中城市→中小城镇→广大乡村这一路径扩展,从而影响全国。还需强调的是,这一特点相当悠久,并不是近50年才有的。
(5)文化对着装心理、审美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理想服装形象的认同受中国文化内涵的制约。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非常讲究体面、传统,要求服装式样端庄、大方,不愿标新立异,色彩不求鲜艳跳跃,崇尚和谐含蓄之美。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城镇各阶层民众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追求服装风格整体统一。这种单一化几乎成为一种模式,并被人们所默认。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人们的着装心理,决定了着装的保守性以及对新款式的认同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这一特点才有所突破,“时尚”“个性化”才成为人们着装的重要因素。
(6)服装的“革命”范式:服装曾是革命的表征,是革命的一部分。中国服装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总括起来,改革开放之前的服装带有相当浓烈的“革命”色彩,与政治生活中的革命话语、革命范式等同一致。苏式服装与中国传统服装相比,虽然有新异的成分,但更多是作为革命的象征、作为对领袖、对马克思主义的拥戴而形成的时尚。“文革”十年,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旗袍、布拉吉、西装等成为封、资、修的象征,被军便服取代,这更明显地标明,服装是革命的表征,是革命的一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意识形态“左倾”思想获得纠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趋于正常,服装的革命色彩一点点褪却,代之而来的是时代的五色斑斓。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服装演变趋势
近二十多年,中国城镇服装还表现出时装大众化趋势。其突出表现是各种名牌时装走入寻常百姓家。世界时装舞台与中国时装几乎同步发展,同步流行。呈现出以下鲜明的特征:
●流行的国际化趋势。服装的国际性流行已成为世界各国服装发展的一项基本法则。世界服装走向中国,世界也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世界顶尖级设计大师在服装设计中,常常借重中国民族文化的典型符号和要素。如旗袍的理念、汉字之美、对称的审美标准等。
●风格的中西合璧。中西合璧的服装风格产生于19世纪末。随着西方审美观的流播,人们对待新事物、新观念已变得更加宽容。多变、时髦、表现人体美的服装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潮流,迅速得到人们的认可。
●与自然相和谐。近一二十年,中国服装同世界服装一样走上了一条追求自然美之路。和谐表现在色彩上是自然原色成为流行色调。另一个特点则是利用天然材料制作服装。由此真丝、全棉、亚麻等服装大行其道。
●民族化与大众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习惯和特定的民族服装。一直到今天,中山装和旗袍都是东方服装和西洋服饰的融合典范。它展现了中国民族服装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