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七下(3)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七下(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7 16:2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七下(3)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5分)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加点“笼”的意思是( )(1分)
2.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分)
3.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诗句中的“笼”和“寒”的妙处。(2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 ,是 (朝代)文学家。(1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苔痕上阶绿( )
6.文章题目是“陋室铭”,可开头却从山和水写起,这是什么写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2分)
7.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怎样的作用? (2分)
8.作者一生的遭遇可谓坎坷多难,怀才不遇,虽然身在陋室,却不改高洁的品格,针对作者的这种行为,谈谈你的看法。(2分)
三、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5分)
陈元方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9.“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文中“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1分)
10.用“/”给文中下面句子断句。(1分)
袁 公 问 曰 贤 家 君 在 太 丘 远 近 称 之 何 所 履 行?
11.(1)文中“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3分)

四、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老圣人
赵长春
(1)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
(2)老圣人也被称作“圣人”,当年,他被唤作“圣人”,原因不得而知。现在老了就加了个定语,“老圣人”。
(3)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就拿春分这—天来说,他要把村里的小孩子们召集起来,在村中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4)立蛋,就是春分这一天,将鸡蛋立起来。老圣人先示范,轻手撮一鸡蛋,竖在平展的碾盘上,屏息,慢慢松开,鸡蛋就立起来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分鸡蛋,一人两枚,围绕碾盘,看谁先立起来,发奖。
(5)这个时候,是村子里春节过后的又一次小热闹。不过,大人们不多,年轻人更少,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
(6)人们说:“这有啥意思?自己买鸡蛋,再买些铅笔、写字本文具盒……”老圣人说:“这很有意思。就拿春分立蛋来说,是老祖宗们四千多年前就玩的游戏,一辈辈、一袋袋,传到现在了,会玩的人少了,人家外国反而玩疯……”老圣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孩子们立鸡蛋,心静一下,比玩游戏好。”
(7)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将鸡蛋立起来了。孩子们很开心地围拢着老圣人,听他讲春分,讲节气,讲碾盘的故事。
(8)碾盘也有故事,碾盘很老了,村里人用了好多年,如同村口的老井。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不用碾盘了,包括石磙,还有老井。老井早就被填埋了,一些石磨、石磙,还有马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被人偷跑了,卖到城里了……老圣人就操心老槐树下的大碾盘。有个夜晚,老圣人突然喊了起来,就在老槐树下。原来,那些人又来偷了!
(9)老圣人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村子都有历史,每一家都是传奇。这老碾盘,每家的祖辈都吃过它碾出的面、小米、苞谷……他说的故事,有个后来上了大学的孩子写了出来,写进了他的书里。老圣人保护老碾盘,差点儿拼了老命。
(10)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他说:“别看我,看看咱们的老槐树、老碾盘。”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
(11)还有,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这也与老圣人有关。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家烦。他说:“人都光想着赚钱了,不行,还得讲老理,这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老理,是几千年的好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脸面。”
(12)想一想,对,就是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时说的,提倡的。
(13)老圣人有一方墨,古墨,好多年了,油亮,沁香。他有个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的验方,就是点燃油松枝,烘烤古墨,然后按摩孩子的额头。古墨微软,香香的透出凉意,有股幽幽的药味。几声喷嚏,打个冷战,小孩子就好了!他还治疗痄腮,研墨,毛笔蘸汁涂抹腮边,一圈一圈,如此两三天,就好了!
(14)老圣人说:“古人凭心,诚信为本。墨也讲究,内有冰片、麝香、牛黄等,为的是读书人安心、静心。学须静也,静须学也。可惜,好多人做不到了。”
(15)老圣人九十多岁了,身体很好。他习惯饭前喝水,小半碗白开水。有记者采访,问这是不是他的长生之道。他说:“哪里呀,儿时家贫,每当吃饭,父母先让孩子们喝水,喝完检查,如果碗里控出来水,就少给饭……”说着,老眼泛出泪花,又笑道:“现在多好,吃啥喝啥,都有!”
(16)老圣人大名叫王恒骧,袁店河畔人。
(17)叫他“老圣人”,我觉得有些委屈了他,在袁店河的语境里。
(18)不过,“圣人”的真正意思是很有讲究的。在袁店河,也只有他能配上这个称呼。
(19)现在,读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少,谁还能再被称为“圣人”呢?
(原载《百花园》)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圣人”做了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事。(4分)
13.品味第⑤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老圣人”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4分)
14.说说文中第?段“几声喷嚏,打个冷战,小孩子就好了!他还治疗痄腮,研墨,毛笔蘸汁涂抹腮边,一圈一圈,如此两三天,就好了!”中的两处“就好了”有何表达效果。(4分)
15.联系全文回答,“我”为什么觉得在袁店河的语境里,叫他“老圣人”有些委屈了他? (4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布 丰
①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漠的景象。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吐出了新芽,小树林披上了新装,引来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②在森林的主人当中,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爱:它们活跃、灵巧、轻盈、好动,所有的动作看上去都富有感情,叫声中透出喜悦,玩耍中隐藏爱情。树木长叶开花时,这些小鸟来到了我们身边:有些住进我们的花园,有些更喜欢林阴大道和树丛,不少钻进了大森林,另有一些藏进了芦苇荡。莺雀布满大地各个角落,到处能听见它们欢畅的歌声,看到它们飞来飞去的欢快身影。
③我们不仅喜欢它们无忧无虑,还希望它们漂亮美丽;但大自然似乎只赋予了它们可爱的性情,却忽视了装扮它们。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除两三种身上稍有斑点略能点缀外,其余的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
④它们居住在花园里,树丛中,或是种植蚕豆、青豆等的菜田里,一般在蔬菜架子上栖息;它们在这里玩耍、搭窝,不停地出入,直到收获的季节。这时,它们迁徙的日期临近,该离开这块乐土,离开爱的家园了。观看它们叽叽喳喳相互追逐好似看一场节目,他们的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的,结果总是以几支歌结束。莺是轻浮爱情的象征,如同斑鸠是忠贞爱情的象征一样。莺总是快乐无忧,充满活力,它们实际上并不缺乏爱情,也不缺乏对爱情的忠诚。雌莺孵卵时,雄莺在旁边千呵万护,与它共同迎接小生命的降生,直至长大后也不分离。
⑤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然而危险一旦过去,一切便抛至脑后,用不了一会儿,它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它只在树林中最茂密处唱歌,唱时总把自己隐藏起来,尤其是在炎热的中午,只偶尔才在树丛边上露面,但很快便又回到密林中去。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季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
⑥在莺类中,黑头莺叫得最好听,声音最流畅,有些像夜莺。我们可以长时间地享受它美妙的歌声,甚至在春天的唱诗班销声匿迹之后,仍可以听到树林里黑头莺的歌声。它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大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16.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莺,第①段却没有写莺,是否离题?为什么? (2分)


17. 本文介绍了莺的哪些特点? 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哪些地方能看到莺的身影?(4分)

18. 把第③段最后一句改为“莺雀的羽毛暗淡而缺少光彩,它们浑身都是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行吗?为什么? (3分)


五、名著阅读(5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在这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地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地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
②她曾被一个军官抛弃过。后来与他同住在一个四合院里,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最后,她因难以忍受苦难生活给她造成的屈辱而自杀了。
19.以上文段节选自名著《 》作者是 。(1分)
20.文段②介绍的是该部名著中的另一个人物,“她”的名字是 。(2分)
21.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文段①中“他”的性格做简要的分析。(2分)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七下(3)参考答案
1.笼罩
2.这首诗通过写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的河水和两岸沉寂的沙滩,展现了一幅凄冷、迷蒙的画面。
3.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而又极淡雅的水边夜色图。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表现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情怀。
4.刘禹锡 唐代
5.(1)著名(2) 简陋(3)香气(4)长上
6. 比兴的手法。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用人们熟知的道理自然引出主旨。
7.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照应前文的“惟吾德馨”,又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增强说服力和警策作用。
8.刘禹锡身居陋室,却不慕荣华,他的高雅淡泊,源于他具有高洁的品格。在现今社会,为一己之私而贪赃枉法、贪慕荣华的人还是存在的,因此提倡刘禹锡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是有现实意义的。
9.③
10.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1.(1)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1分)(2)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2分)
【参考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12.春分立蛋;操心碾盘;喜管闲事;饭前喝水。
13.示例:“春分到,蛋儿俏。”竖立起来的蛋儿好风光。只要孩子们从小了解节气,了解好传统。我买鸡蛋、买奖品花再多的钱也值了!
14.“就好了”,意思都是指治好了病。两个“就好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老圣人”治病的验方灵验,也是对“老圣人”“仁义”之心的赞美。
15.文中描写的“老圣人”是一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人,他不只是袁店河的一位典范,也是整个中国的一位典范。
16.第一段写季节的变化,春天的回归,目的是引出说明对象(或第一段虽没有写莺,但是为莺的出现造声势,使文章有波澜,富有文学性)。
17.(1)围绕“活泼好动,生性胆小,喜欢唱歌”作答。(2)“花园、林荫大道、树丛、大森林、芦苇荡、菜田里”等。 18.不行。这样一改,就把所有的莺说成是一样的,其中还有两三种是特例,改后不符合客观事实,原文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9.骆驼祥子 老舍
20.小福子
21.示例:他(祥子)自尊好强,吃苦耐劳,有自己的梦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无情的社会现实最终将他变成了麻木、狡猾、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