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八上(2)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5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 ,表达了 的感情。(1分)
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2分)
3.“都护在燕然”一句援引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本文作者是 (朝代)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人名)。(1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四时俱备( ) (2)晓雾将歇( )
(3)夕日欲颓( )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6.文中描绘了自己隐居地的哪些景物,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并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其内容。(2分)
7.作者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答谢中书书》成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全文所描写之景风光绮丽,景色宜人。请从文章所营造的意境美、结构美和语言美的任意一个角度,分析文章美在何处?(3分)
8.请自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或感悟。(每联不少于5字)(2分)上联: 下联:
三、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5分)
诸葛亮领兵出祁山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是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1分)
(1)亮每患粮不继 (2)是年八月
10.蜀军在军粮接济不上的情况下能和魏军对峙一百多天的原因有哪些?(2分)
11.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司马宣王去巡察诸葛亮所设的军营堡垒的处所时所发出的赞叹对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四、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音乐爱好者
??????????????????????????????????????????????????????? 梅寒
一月的华盛顿,天气还十分寒冷。早晨八点钟,正是上班的高峰期,华盛顿朗方广场地铁站里,人来人往,全是行色匆匆急着上班的人。老人站在地铁站的一个垃圾筒旁边,旁若无人地拉着小提琴。
破旧的衣衫,略显蓬乱的头发,一把看上去丝毫也不起眼的小提琴,那样的流浪艺人,在华盛顿甚至美国更多的地铁站,广场……每天都随处可见。
一位身边牛仔风衣的青年男子经过老人身边,只略略向老人那边转了下头,就躲避什么一样拉拉衣领走开了。老人的琴声,似乎与他身边这个喧嚣的世界没有丝毫关系。
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夹着公文包经过老人身边,他停下来,向老人和他的琴略略望了一眼,脸上现出一片疑惑的神色,可那丝疑惑很快就被他手上一个忽然响起的电话涤荡殆尽。他一边接听着电话一边向不远处正在驶来的一趟列车跑去……
那位怀里抱着一条雪白的贵宾犬的,当然是一位华丽的贵妇人。她在老人的面前停下来,凝神谛听,脸上的神色变得越来越温柔。老人抬起眼睛看了她一眼,有些被感动,他手中的琴,拉得越发如泣如诉……从老人站在那里拉琴到现在,已经过了整整半个小时,半个小时里,老人记不清有多少人从他身边走过,能站下来认真听他拉琴超过一分钟的,只有那位抱着贵宾犬的贵妇人。那位贵妇人,当然也没能完整地听老人拉完一首曲子,两分钟后,她抱着爱犬转身走开。
“雪莉,你瞧瞧,这老家伙多可怜,大冷的天,还得出来拉琴糊口……”贵妇人转身的那一刻,那句话就像冰刀一样直朝老人飞过来,当然,伴着那把飞刀一并飞过来的还有一张崭新的美钞。十美元。那个女人很大方。
老人拉琴的手,明显哆嗦了一下。他垂下眼睑,飞快地瞄了一眼他面前的地上,已零零碎碎堆着一些钞票和硬币。他们或许根本没有听他拉的什么曲子什么调子,但他们都还算善良。
男孩儿来到老人面前时,老人已经准备收工回家,可他看到了男孩儿,看到他凝神静气地站在寒风里听他拉琴,他又改变了主意。男孩儿十岁左右,头发金黄,眼珠是好看的淡蓝色,身上穿一身运动装,一看就知还是一名小学生。他遇上了老人,听到了老人的琴声,就停下来,听他拉了一首又一首……
“爷爷,您拉得真好!”等老人一连拉完三首曲子,男孩儿忍不住插嘴问道,“我听过约书亚贝尔拉的曲子,您拉得一点也不比他差,甚至比他拉得还好。”男孩儿向老人竖起大拇指,脸上一派崇拜之色。
“哈,小鬼,你真逗。约书亚贝尔?他是我们全美国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前两天,他刚刚在波士大顿歌剧院举办个人演奏会,去那里听一次他拉琴,门票最少要100美元,还要提前几周预订。我的琴声怎么能与他的琴声相比?”老人将肩上的小提琴放下来,嘻哈着对男孩儿说。
“我没去听过他的演奏会。我只听过他的曲子,觉得很好……您拉得真的很棒。”
“谢谢你,孩子。你学过小提琴么?”
“没有,只是比较喜欢音乐……”小男孩儿忽然想起什么,努力向上耸了耸肩膀,将快要滑落到背后的书包向上调整了一上,“我得去上学了,爷爷。祝您好运!”男孩儿蹦跳着远去。很显然,他还未从那份聆听的快乐里完全走出来。
“祝你好运!小家伙!”老人微微扬起嘴角,向男孩儿扬扬手,慢慢收起他手里的小提琴,转身没入人群……
男孩儿是几天之后才知道那个老人是约书亚贝尔的。当地的一家报纸以整篇篇幅报道了他:已经功成名就的约书亚贝尔,突发其想,想去参加一个社会实践,看一看,离开了舞台,离开了剧院,离开他著名小提琴家的光环,到底还有多少人真正爱着他的音乐。那天,在地铁站里,他一连演奏了八首世界古典名曲,用的是一把价值350万元的意大利名琴。在经过他的成千上百的人当中,只有一个十岁的男孩儿认真站下来聆听了他的演奏。他不能排除,在那些急匆匆从他身边走过去甚至停下来给他扔钞票的那些人当中,在此前的几周里还在为求一张他的演奏会的门票在绞尽脑汁。
12.文章第①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3.那位怀里抱着一条雪白的贵宾犬的贵妇人是一位真正的音乐爱好者吗?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4分)
14.面对小男孩儿的夸赞和崇拜,老人为什么不公开自己的身份?(4分)
15. 结合全文理解“他不能排除,在那些急匆匆从他身边走过去,甚至停下来,给他扔钞票的人当中,在此前的几周里还在为求一张他的演奏会的门票而绞尽脑汁。”这句话。(4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
③魏晋时期是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的时期。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这种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束缚,直接展示人格个性之美。
④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那么,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竞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首都长安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
⑤到了唐代后期,服饰审美中那种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⑥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以纯朴淡雅为美。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都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向东渗透,留学生脱长袍马褂,变西装革履,也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
⑦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饰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蔽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唐贞观年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用黄色的。
⑧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遮羞蔽体功能,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今天,我们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本文有删改)
16.文章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了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演变过程。请简要概括各个朝代的服饰有各自的审美意识追求。(3分)
示例:魏晋时期:个性解放
(l)唐朝前期: (2)宋朝: (3)明朝:
17.文章第③段中引用《晋记》相关内容,意在说明什么?(3分)
18.文章第④段中着重介绍安乐公主的百鸟裙,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五、名著阅读(5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威廉·赫歇尔是天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破天荒地发现了太阳系中的一颗新行星天王星在此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土星代表了太阳系的边界,天王星的发现却使人们所认识的太阳系的直径陡然增加了一倍。这件事在社会公众中激起的热情经久不息,以至于1/3个世纪之后英国著名诗人济慈(JohnKeats,1795-1821年)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于是我感到宛如一个仰望天空的人,正看见一颗新的行星映入他的眼帘。”以此来表达一种极度欢乐惊喜的心情。在太阳系内,赫歇尔还发现了土星的两颗卫星和天王星的两颗卫星。
19.选文中的诗句所提到的是天文学史上的哪个事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分)
20.从卞毓麟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你了解到开普勒的三定律分别指什么?(2分)
21.你读了卞毓麟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懂得了发现“光行差”有什么意义?(2分)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八上(2)参考答案
1.诗人自己;孤独、思乡
2.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3.引用后汉大将军窦宪燕然山勒石记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杀敌立功及爱国精神的热情赞扬。
4. 南朝梁 陶弘景
5. (1)都。(2)消散。(3)坠落。 (4)参与,这里指欣赏。
6.(1)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这些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2)欲界之仙都。
7.示例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人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示例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8.示例:山川之美为古来贤人所共谈; 自然之境乃凡世欲界之仙都。
人间美色尽收眼底;仙界佳景满萦心中。(宽对即可)
9.(1)担心,忧虑,忧患(2)这
10.诸葛亮深谋远虑,让士兵分别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蜀军军纪严明,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侵抗百姓。
11.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治军有方,是天下奇才。
【译文】建兴九年,诸葛亮再出祁山,用木牛运输.粮尽退兵,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死张郃.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统率全部大军,由斜谷开出,用流马运输,占据武功县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在渭水之南对垒.诸葛亮经常担忧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大志不能实现,因此分兵屯田,为长期驻兵打下基础,耕垦的蜀兵掺杂在渭水的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居,军队从不扰民以利己。就这样相持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病重,死在军中,当时五十四岁。军退之后,宣王仔细观察他安营筑垒的处所,说:"真是天下奇才!"
12.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喧嚣忙碌的环境氛围,为老人即将开始的演奏准备了特定的环境。
13.不是。“雪莉,你瞧,这老家伙多可怜,大冷的天,还得出来拉琴糊口……”
14.因为这是他的一个社会实践,看一看,离开了舞台,离开了剧院,离开他著名小提琴家的光环,到底还有多少人真正爱着他的音乐。
15.这句话和文章题目相照应,对一些“音乐爱好者”具有讽刺意义,他们在生活的喧嚣中变得浮躁,已经不能静下心来欣赏音乐,即便绞尽脑汁求一张演奏会的门票,也不能成为真正的音乐爱好者。
16.(1)色彩华丽开放(对美的大胆追求、追求时尚)(2)淳朴淡雅(3)服饰华丽异常(服饰的质料、色彩、图案都追求艳丽)
17.说明竹林七贤服饰审美对后人的影响之深。(注:“摹”反映了后人对竹林七贤服饰风格的摹仿)突出魏晋时期服饰审美追求自然,个性解放。 (或追求人格个性之美)
18.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说明唐代人追求时尚,追求服饰色彩华丽的审美意识。
19.威廉·赫歇尔发现太阳系的新行星一天王星;极度欢乐、惊喜的情感。
20.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太阳在它的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行星向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这条定律又称为“面积定律”。第三定律实际上就是说:只要知道了行星绕太阳公转一圈需要几年,便可以算出它距离太阳有多少个天文单位。
21.首先,假如地球静止不动的话,光行差就不会出现。因此,它与视差一样,同样明确地证实了地球确是在绕太阳公转。其次,光行差既然已被发现,人们就可以在观测中扣除这种位移,于是由视差造成的更小偏离就有可能被真正探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