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慈溪市六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慈溪市六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5 21:5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慈溪市六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suō),岗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
B.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xuàn)涡。
C.在保留的钢架船坞.(wù)中抽屉式插入了游船码头和公共服务设施,使旧结构作为荫棚和历史纪念物而存在。
D.曼妙的纹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ɡǔ)惑。病变的皮肤布满令人生畏的疱.(bāo)疹,颓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 题。
[甲]1917 年,我和哥哥经宁波返回家乡(浙江余姚) 。我们坐的轮船从上海起.航.。我们为了占住舱位,下午五点钟左右就上了船。水果小贩们成群结队地提了香蕉、苹果和梨上船叫卖。哥哥要买部分腐烂的水果,因为价格比较便宜。[乙] “不行,”我说,“买水果的钱固.然.省了,看医生的钱却多了。”
第二天天亮时,船在宁波靠岸了,码头上的喧嚷声振.聋.发.聩.。[丙] 七、八个脚夫一拥上船拼命抢夺行李。一个不留神,你的东西就会不.翼.而.飞.。我和哥哥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下跳板,紧紧地盯着脚夫们,唯恐他们提了我们的行李溜之大吉。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航B.固然C.振聋发聩D.不翼而飞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庆长假期间,出现了路上车满为患、车祸频发,景区人满为患、人败景致。因此有不少网友呼吁,将十月定位国庆月,让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假期。
B. 莎士比亚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
C.生物信息的序列化,是生命科学进入21 世纪的划时代的里程碑,也是生命科学成熟的一个阶段。
D. 2018 宁波旅游节日前开幕,主办方推出的新颖、独特的系列活动,受到本地市民和四方游客所热捧。
5.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的小前提,一个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是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4 分)示例:“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是勇者,所以最终我们将取得胜利。
6. 依照示例,从庄子、屈原、王羲之、司马迁、鲁迅中任选一位,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大致相同,字数可以有所增减)(4 分)
示例:冰心,您的《寄小读者》养育了我,从此,什么仇恨也不能把我拉入深渊,唯有童心的向导能把我引入爱的天国;什么困难也不能使我消沉,唯有乐观的心态能载我驶向成功的彼岸。
二、现代文阅读(共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10 分)
①儒家士大夫的社会身份是由“士”与“大夫”构成的,他们需要承担“士”的文化创造和“大夫”的政治管理两个不同的社会职能。
②儒家士大夫首先是“士”,即从事文化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学者群体。作为学者文人的士,他们往往要从事价值建构和知识创造。“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者群体,并不依附于某一种具体的政治集团,故而他们秉持的思想视角、政治倾向有一定的超脱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群体,他们的政治观念、思想形态往往体现出超现实的甚至是理想主义的色彩。
③但是,儒家士人还有一个强烈愿望,就是能够有机会进入权力核心成为“大夫”。他们意识到,必须参与到“治国平天下”的系统,才有可能实现自己创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所以,儒家士大夫特别希望与封建君王展开政治合作,参与到封建君王主导下的政治体系与经世治国活动中去。而士人一旦分享了封建君王的权力成为“大夫”后,就成为朝廷命官,进而在国家政治上承担起相应的政治治理责任和社会责任。
④儒家士大夫拥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就需要承担文化创造和政治治理的不同职能。因不同的思想视角、社会立场而拥有不同的价值理念,最终又形成了儒学内部的多元思想和不同学派。儒家士大夫既可能因为坚持“士”的书生气而追求理想主义和价值理性,故而与君王产生矛盾、形成冲突;也可能因追求“大夫”的立功而坚持现实主义和实用理性,并在追求政治功利的过程中与君王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由此可见,尽管儒家士大夫是思想信仰大体一致的社会群体,但由于这一群体中的每一个体对“士”与“大夫”不同社会身份的认同、不同思想视角的认识偏重,在思想观念、社会职能上的政治实践中往往会有很大差别,从而形成了内部分歧很大的不同思想体系和派别。儒学内部的思想形态和各学派之间的差异,根源于儒家士大夫拥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在两千多年的儒学衍化中,出现了许多思想与学术的分野,产生了不同形态的儒学,如果追溯源头,均与“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认识偏重有关。
⑤汉代以后,统治者的“独尊儒术”只是让一部分儒者步入庙堂,成为国家政治的组成部分,其学术思想也成为了国家学术和官方意识形态,使儒学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政治功能。而另一部分儒家学者则留在民间,他们主要在民间继续从事儒学的研究和传播。对于这两种儒学,学者们分别称为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显然,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的分野表现出儒家士大夫对“大夫”与“士”的不同职责的强调。庙堂儒学的学者倾向于“大夫”的政治责任,所以,他们关注儒学的政治功能,注重儒学体系中有关典章制度、国家治理、社会教化等涉及经邦济世的社会功能。山林儒学的学者倾向于“士”的学术情怀,关注儒学的思想创造和文化批判。
(选自2017 年4 月18 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7.下列关于儒家“士”“大夫”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士”往往从事价值建构和知识创造,“大夫”往往要参与到“治国平天下”的系统,而要成为“大夫”,必须先做好“士”。
B.由于“士”所秉持的思想视角、政治倾向有一定的超脱性,所以他们不需要依附于某一种具体的政治集团,具有独立性。
C.“士”进入权力核心成为“大夫”后,在承担相应的政治治理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其独立性。
D.汉代以后,不同形态的儒学就表现为庙堂儒学与山林儒学,两者分别对儒家士大夫的“士”与“大夫”有不同职责的强调。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士人创造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的目的就是要与封建君王展开政治合作,参与封建君王主导下的政治体系与经世治国活动。
B.儒家士人一旦分享了封建君王的权力成为“大夫”、朝廷命官后,就只追求在国家政治上承担的相应政治治理责任和社会责任。
C.儒家士大夫坚持“士”的身份,就会与君王产生矛盾、形成冲突;而坚持“大夫”的身份,就会与君王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
D.儒家士大夫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思想信仰大体是一致的,但其内部也确实存在很大分歧,形成了不同思想体系和不同派别。
9.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 题。(20 分)
麦穰垛儿
雷晓婉
①麦香四溢的乡间五月一过,就场光地净了,麦子已经全部颗粒归仓,大地呈现出成片的暗黄色,莽莽苍苍。
②在村子周围、溜光四平的打麦场上,陆续起了一堆堆圆圆鼓鼓的麦穰垛,一垛一垛,散落着,比邻而居,像极了大草原上的亮黄色的蒙古包。
③这些蹲坐在村子周围的麦穰垛,静静默默,爬伏在那儿,像一个思想者,思考着乡村的过去和未来,在五月的暖风中,幽幽地散发着麦秸秆的干香,这就是乡村的味道,让人闻之欲醉。
④它们的色泽,因为失去水分,早就由青白变成了金黄,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黄、银白、暗红等色彩兼而有之,但更多的只是呈现出那种富贵的金黄色。一阵风吹来,麦穰垛上直立的麦秸秆颤动不已,中空的麦秸秆,有时竟被风儿吹得发出细微口哨的声音,吱吱呜呜,汇成了一曲欢快的乡村天籁。
⑤站在麦穰垛旁边,闻着干麦秸秆的焦甜清香,听着悦耳的吱呜声,时间仿佛静止了,只有天上的白云在缓缓流动,偶尔可见垛边散落地上的麦穗头儿,见证着曾经有过的热烈的麦收劳动与收获喜悦,充实的情愫在心底盈盈流动。那些悠闲的鸡儿或狗儿,在这圆圆鼓鼓的麦穰垛间,士大夫似的,踱着方步,来回穿梭觅食,鸡鸣狗吠的声音,清晰可闻。
⑥这些守候乡村一生的麦穰垛,在掠过乡村的四季风中,会缓缓地风干、缩小、变实,成了组成乡村固定风景的一部分。座座或大或小、或高或矮的麦穰垛,像城市里的标志性建筑,成了乡村风景的坐标代表:那金黄的色彩,圆鼓鼓的形状,无论怎么看,都是现实乡村生活中的好油画,油画中的极美的乡村田园景光。
⑦这些贡献出粮食的麦秸秆,在以后的岁月里,还会再继续贡献出自己的身体。在农村,麦穰草,被应用的范围极广。它们可以在农家的土灶里,自我焚烧而化成温暖的灶火,偎舔着锅底,烧熟农家饭菜而四散飘香,营养农人的身体。或者,在农妇的手里,经过细巧编织,金黄的麦穰草,就变成了巧夺天工的工艺品,这些倾注农妇一汪柔婉情怀的工艺品,是那么恰到好处地点缀、美化人们的生活。
⑧在寒冷的冬季,麦穰垛,昂首挺胸,抵挡着西北风的侵犯,阻挡住逼人的寒冷,而把温暖与舒适,留给村庄里的农人。那些日间倍感闲松的老人,常背靠着麦穰垛,晒着太阳,拉着闲呱;更有贪恋麦穰垛温暖的人,会在麦穰垛的下部,掏挖一个能容下一人大小的洞儿,躺在里面,松软、避风、温馨,嗅着麦草的干香,而酣然入睡,一直到夜幕降临。我们这些孩子们,有时,在做捉迷藏的游戏时,也会躲进事先掏挖好的洞中,让同伴遍寻不到。这个时候,麦穰垛,就像母亲温暖的怀抱,容纳了所有依靠它的村人。
⑨这些紧靠村子而垛起的麦穰垛,随着流年岁月的侵蚀,慢慢地,就由金黄变成了暗黑色,而麦秸秆,则干枯发脆,清香尽失,但是,它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历经的历程,待到来年的芒种时节,接替自己的,将又是座座圆圆鼓鼓、崭崭新新的麦穰垛儿。
10.第①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 分)
11.请概括作者笔下“麦秸秆”“麦穰垛”的作用。(6 分)
12.请简析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 分)
13.结合全文,请探究作者寄托在“麦穰垛”里的丰厚情感。(6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 题。(18 分)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披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③,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意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
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窥视。③刘伶断饮:《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省:探望
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C.故仓卒不得白. 白:告诉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赚:骗取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更温以.俟者数四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余怅然久之.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C.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 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D.乃.不复立戒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知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C.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考虑到积习难改,最终还是找了个借口自我安慰,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没有戒掉“嗜书”的习惯。
D.作者嗜书,也嗜酒肉,后来他本想戒酒,但妻子认为他和刘伶一样根本无法将酒戒掉,于是他打消了戒酒之念,并且将书斋命名为“醉书”。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3 分)
(2)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3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 题。(8 分)
分题得渔村晚照
徐照
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张敛蓑衣屋顶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注】徐照,南宋诗人。字道晖,自号山民。永嘉人,布衣终身,家境清寒,贫病潦倒。
19.“渔父”是古代诗人经常描摹的对象,较早的《楚辞》中沧浪渔父便是个形象,而徐照一诗却写出渔翁的生活。(2 分)
20.这首诗与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诗都运用了白描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白描手法。(6 分)
(三)翻译课内文言句子。(6 分)
21.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3 分)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 分)
(四)古诗文默写。(8 分)
2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 小题)(8 分)
(1) “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 。”(李密《陈情表》)
(2)世人皆浊, ?众人皆醉, 。(《楚辞·渔父》)
(3)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考之行事, 。(司马迁《报任安书》)
(4)青山隔送行, , 。(王实甫《长亭送别》)
(5) ,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四、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敲响。”
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一个人的时候,无所谓孤独,细思下来,那是上帝赐予的一个人的安静时光。享受这份清静,体味这一个人的好天气,原来这寂寞也是能打动人的。人,生来就是一座孤岛,经历多了,这条道理才体味得越发深刻。如今不再犹豫,也不再徘徊,拿出直面真相的勇气,奋力经营人生这座孤岛,终于下定决心,过好这一生。”
江南女子专栏作家沈三废《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读了上述两则材料后,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18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六校联考语文试卷
1. 【参考答案】C:A. 岗峦应为冈峦;B. 旋.(xuàn)涡应为旋.(xuán)涡,也可写作漩涡;D. 疱.(bāo)疹应为疱.(pào)疹)
2. 【参考答案】C:“振聋发聩”的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不合语境。
3. 【参考答案】C:删去“七、八个”中的顿号。
4. 【参考答案】B:A. 成分残缺,在“人败景致”后加“的现象”或删去“出现了” ; C.搭配不当,不是“一个阶段”,应为“阶段性标志” ;D. 句式杂糅,为……所或者去掉“所”。
5. 【参考答案】: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是圣贤,所以肯定会犯错。
(2)“谦虚使人进步”,我们保持了谦虚的品质,所以能不断取得进步。
拟写答案时首先要符合三段论的推理过程,而且结论要合理;(2 分)其次,大前提要引用名言;(1 分)最后,要注意句式,示例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所写句子也应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1 分)。
6. 【参考答案】:司马迁,您的《史记》震撼了我,从此,什么困难也不能把我推入低谷,唯有坚持的光芒能把我引向成功的彼岸;什么挫折也不能使我意志消沉,唯有不屈的斗志能带我奔向幸福的殿堂。
作者、文章及内容前后一致2 分,句式大致相同1 分,整体流畅1 分。
7. 【参考答案】:C A 项,“而要成为‘大夫’,必须先做好‘士’”的说法武断,且没有依据;B 项因果颠倒;D 项对象错误,应是“大夫”与“士”。
8. 【参考答案】:D 解析A 项,颠倒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B 项,“就只追求在……”
理解偏颇。C 项,两个“就会”不合文意,原文是“可能”。
9. 【参考答案】:①文章逐层论述了儒家士大夫的身份不同,其价值取向就不同。②正因为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进而认识有偏重,最后形成内部分歧很大的不同思想体系和派别。(每点各2 分,大体意思对即可)
10.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写出了五月过后,“麦香四溢”“颗粒归仓”,大地上一片空旷苍茫的景象,流露出收成后的踏实喜悦之情(2 分);②结构上,为下文写“麦穰垛”
做铺垫,奠定全文诗意的抒情笔调。(2 分)
11. 【参考答案】:
麦秸秆:①贡献出粮食,养活土地上的人们;②作为柴火,服务农人;③做成工艺品,美化人们的生活。
麦穰垛:①构成一道乡村风景;②可以抵挡寒冷,温暖农人;③可以成为孩子娱乐场所(或容纳依靠他的村人)。(每点1 分,共6 分)
12. 【参考答案】:选取典型事物,从嗅觉、听觉、视觉多角度描写麦垛边的景物:秸秆的香甜,风吹秸秆及鸡鸣狗吠之声,天上缓缓流动的白云(1 分),表达麦收后的充实、喜悦之情(1 分);运用比拟的修辞,写出了鸡狗在麦垛间觅食的从容和悠闲(1 分),体现作者对洋溢闲适况味的乡村生活的沉迷(留恋或热爱)(1 分)。(如果学生从语言运用、动静、虚实、景情等角度答题,可酌情给分。)
13. 【参考答案】:①麦穰垛是农人劳动的成果,体现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②麦穰垛是乡村风景的坐标代表,体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③麦穰垛曾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承载着作者童+年的美好回忆;④麦穰垛历经岁月的侵蚀,色变香失,却能够坦然接受新的麦穰垛取代,体现作者对万物新旧更替、生命起落轮回的深刻感悟。(每点2 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6 分。)
14.【参考答案】A:根据上下文推测应是“知道”
15.【参考答案】D:A.表目的,来/连词,因为; B.音节助词/代词,他C.况且/暂且,姑且; D.于是16.【参考答案】D:作者只是嗜书,并没有嗜酒肉。
17.【参考答案】: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错1 处扣0.5 分,//处为可断可不断。共3 分)
18.【参考答案】:
(1)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塌,用来躺卧。(关键点: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以)
(2)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关键点:
于、旋、畔)
【译文】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等。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塌,用来躺卧。还摆放了四个书架和四个书筒,古今的书籍都放在里边。琴、磬和麈尾等各种日用杂物,也都交错地摆放在旁边。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把笔蘸饱满做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用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是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
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婢女后来也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隔着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妻子离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熟睡在地上。
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校读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客人。客人等我久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情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
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你沉湎在书籍之中,而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我惊疑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诗文,不比沉溺于女色还好吗?于是她笑着回答说:“像你说的,原来沉湎于诗文也是很好的。”于是我不再提戒掉嗜书,而是采用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
19.【参考答案】闲适隐士辛酸艰难(答对大体意思即可,每空1 分)
20.【参考答案】主要运用白描手法。①通过绕溪卖鱼、小船横系、老妪唤鸡、收拾蓑衣、买酒自醉、卧地而眠、小儿因饥饿要吃饭等一系列的场景,简明地叙述了渔民打鱼、卖鱼、醉酒归家的经历。②整个叙述过程中,用语朴素简练,没有大肆渲染烘托,没有议论与抒情,却冷静地勾勒了渔家的生活与遭际,反映了渔民贫苦的生活。③结尾句以“白鸥飞去芦花烟”,淡淡地抹上一笔傍晚的景象,使得诗篇耐人寻味,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渔人卖鱼归来薄酒自醉,其结果是全家又要忍饥挨饿。作者借此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同情。(每点2 分)
21.【参考答案】略22.【参考答案】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