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冷战中的对峙第14课一、冷战政策1、原因2、 “冷战”政策的含义及实质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3、“冷战”政策的表现4、苏联的针锋相对——华沙条约组织建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二、美苏争霸1、第一阶段:肯尼迪 赫鲁晓夫2、第二阶段:70年代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3、第三阶段:80年代里根 戈尔巴乔夫50.60年代三、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结束① 政治:② 经济:③ 军事: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冷战”政策的表现: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它国家的纲领和政策。--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原因:战后美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大增,美国妄图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战后世界人民对战争深恶痛绝,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1、2、3、杜鲁门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恺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1947年杜鲁门(右四)、 马歇尔(右五)在内阁会议中讨论 马歇尔计划北约成员国布鲁塞尔的北约盟军总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开会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北约华约北约和华约的对峙缓和签定奥地利和约苏承认联邦德国 赫鲁晓夫访美紧张柏林墙的修筑争霸的表现:战略优势在美国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第一阶段: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 中国志愿军战士入朝作战u-2飞机拍摄到的苏联运送导弹的船只美军机拍摄的古巴军事基地地图安全理事会讨论古巴导弹危机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联美国第二阶段: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力量对比 战略核武器常规武装力量越南丛战中的美国士兵美国人的恐怖记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上的越共游击队员阿富汗战争中的苏联工兵阿富汗战争中苏军的直升机阿富汗民兵团抵抗苏军入侵连年战乱使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满目疮痍联合国安理会举行紧急会议 讨论苏联入侵阿富汗问题8 0 年 代美国小规模局部战争星球大战计划苏联全面收缩裁减军备第三阶段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全面收缩。知识结构表格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既有缓和
又有紧张苏联提出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策略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
苏联推行霸权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苏联进一步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边境武装冲突美强苏弱美国对苏采取强硬政策
苏联转向全面收缩苏联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美中关系时好时坏苏联在欧洲搞“缓和”战略,积极在亚非扩张。美国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试比较尼克松主义与杜鲁门主义对外政策的不同 杜鲁门主义实施时,美 凭借其在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确定了战后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性进攻战略。 尼克松1970年提出的对外政策,它反映了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处于守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