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1-25 22:2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共2页,内容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课文开门见山地提出:“湿衣服晾一段时间后就干了,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引发学生进行相关推测。作为一个9岁左右的学生,帮助家长晾晒衣服是不少人经历过的事,即便没有直接参与晾晒衣服的活动,但也间接地观察过家长从事这样的事情。然而,对于这个年龄的学生来说,除非课外进行过相关知识的阅读,否则,对衣服晾晒后上面的水跑到哪儿去了是不清楚的,甚至这样的问题都可能没有思考过。面对课文指出的熟悉的现象和陌生的问题,学生一下子作出反应还真可能有一定困难。课本中用漫画的形式反映了一位小女孩在晴朗的天气环境下晾晒小件衣物的情形,这样帮助学生重温熟悉的环境便于他们进行相应的推测。从课文中的表达方式看,这几乎是和前一节课的表达方式如出一辙,其实本单元接下来的几课课文的表达方式和课文编排形式都是如此。由此也可以进一步看出编者在重复地运用同样方式方法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做科学”的良苦用心。课文在提出相关推测的任务后,进一步提出:“根据自己的推测,想办法研究。”也就是让学生设计研究活动方案。由于绝大多数学生的推测无法建立相关的知识经验,所以设计实验方案的难度也较大,因此课文采用文字加图片的方式提供了两种实验研究方案,供同学们参考:“用湿抹布抹桌面,观察抹过的桌面上的水迹有什么变化?”和“在碗里装上少量水,做好水位标记,放到通风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观察一次,看看碗里的水有什么变化。”课文在介绍这两个实验方法的同时还提出了思考的任务和注意的事项:“水跑到哪里去了?”“注意作好观察记录。”课文倡导学生并不局限这两种“现成”的研究方法进行观察研究,因此提出“还做了哪些研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在学生们做了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后,课文接着提出:“与同学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讨论,水跑到哪儿去了?”学生进行了两到三个相似的实验,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水渐渐减少了甚至消失了,而这就便于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事实。在进行讨论的活动中,课文进一步提出“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的要求,并在课本的相应位置留出了供学生记录的空白记录框。由于学生分析的结果一般采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因此,课文接下来明确指出:“水为什么慢慢变少了呢?是因为水蒸发了。”同时介绍了其他同学们不易自行探究出来的蒸发特点:“蒸发一般发生在液体的表面,且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第二部分,课文明确提出两项活动任务:“找一找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和“结合我们的经验,说一说生产生活中利用和防止水分蒸发的例子”。如果说第一部分的活动解决了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的问题的话,那么在第二部分的活动里将同学们新建立的认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构建起更为丰富的有关“蒸发”的认识。自然界常见的蒸发现象很多,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满足自身不同的需求,有时要加快水的蒸发,有时要减少水的蒸发,如果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这样的例子是很难列举出来的。课文中展示了三幅图片分别为晒盐、保鲜袋保鲜水果和用保湿霜减少皮肤水分蒸发,这为学生交流困难时提供了分析的对象。但不管同学们是否只针对课文提供的三个例子进行交流,请一定注意一点,即课文中提出的:“看谁说得又对又多。”
学情分析
学生对身边的蒸发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如洒在地面上的水不见了,晾在外面的湿衣服会变干等),但是不全面,不清楚蒸发的特点和蒸发现象发生的原因,需要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1.能对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进行猜想,并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2.能对隐藏在不同蒸发实验背后水的去向做合理的分析。
3.知道蒸发一般发生在液体的表面,且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4.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利用和防止水分蒸发的例子。
5.在探究活动中注意采集并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6.通过认识水的蒸发现象,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蒸发现象,知道蒸发现象及其特点。
难点:对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得出结论。
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对“水跑到哪儿去了”作出推测。
2.设计实验研究并认识蒸发现象。
3.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和防止蒸发的现象。
教学准备
湿抹布和装有少量水的广口容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用水写一个“水”字,师生一起观察“水”字的变化。
2.再观察晒衣服的图(出示课件),并提出问题:湿衣服晾一会有什么变化?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去了呢?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实验研究方法,
2.分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研究方案。集体交流评议,完善实验方案。提出实验中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出示课件)。
3.分小组实验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4.各小组汇报交流:你们做了哪些研究?发现了什么现象?
5.讨论:在这些实验中,水为什么会慢慢减少了?水跑到哪儿去了呢?观察老师准备的水蒸发的录像。(出示课件)。
6.分小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7.课件展示大自然中水的蒸发现象,紧接着教师讲述水的蒸发现象:蒸发一般发生在液体的表面,且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交流:生活中水蒸发的现象。
2.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水蒸发的例子。
3.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说生产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和防止水分蒸发的?(课件展示)
教学反思
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是基础。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我们科学教师要培养它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我先用直观的实验现象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样学生就能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探究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
高效课堂,引导学生探究是关键。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堂以探究为主线,设计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应用等五个教学板块,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探究材料,通过自主探究实验进一步认识蒸发现象及其特点,利用自主探究实验等教学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学生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科学素养,各方面的能力都进一步得到提高。
高效课堂,交流合作是重要手段。这堂课上,我充分调动学生交流合作的积极性,通过师生交流互动、小组交流、合作实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知识,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