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高一历史学科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第Ⅰ卷为选择题,共6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4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考生用2B铅笔将选项涂到答题卡上)
1.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与下列哪种制度的影响有关(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中央集权制
2.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说明( )
A.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B.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
3. 德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这样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做法垄断所有的官俸。”他的意思是( )
A.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好的选官制度 B.君主用科举制度这只“看不见的手”维护统治
C.科举制度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D.科举制度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崇儒重学的风气
4.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改革( )
A.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B.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C.将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黄金时代 D.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
5. 秦汉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发展和成熟时期。这里的“文明发展”和“成熟”的含义分别是( )
A.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B.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6.美国宪法规定,众议院享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该规定旨在( )
A.实现权力制衡 B.维护国家统一 C.扩大议会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7. 近代历史上,英国和德国实行了风格迥异的君主立宪制,两者的一致之处是( )
A.国家元首都掌握实权B.君主都是国家元首C.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D.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8.列强在19世纪上半期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B.列强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
C.当时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D.中国是当时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9.《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最具有的鲜明时代特色是( )
A.主张“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B.符合当时中国农民阶级的愿望
C.主张人人平等,消灭封建等级制 D.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0. 近代一外国驻华公使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 )
A.鸦片战争中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11. 从太平天国的反封建反侵略到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反映出( )
A.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 B.小农经济决定农民阶级易受封建统治者蒙蔽
C.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上升 D.农民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具反抗性
12.有人认为:“(中国)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从帝王专制到民主政治的历史转型中,成功的开端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
13. 有学者在叙述某段历史时说:“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重视枪杆,一个重视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由此推断出该段历史属于(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4.1927年“八七会议”上瞿秋白代表中央常委做报告,他指出:现在主要的是要从土地革命中造出新的力量来,我们的军队则完全是帮助土地革命的。农民要求暴动,各地还有许多的武装,有这样好的机会,这样多的力量,我们必然要点燃这爆发的火线,造成土地革命。对此正确的理解是,中共( )
A.开始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 B.决定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对当时革命形势任务认识不清 D.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15.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假设你是一个导游,你带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下列哪个地点不是你所选择的( )
A.江西的瑞金 B.贵州的遵义 C.湖北的武汉 D.甘肃的会宁
16.以下词组分别代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按其所反映历史事件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遵义定决策 ﹣﹣﹣五四起风雷﹣﹣﹣﹣辽沈开决战﹣﹣﹣﹣﹣卢沟燃烽火
B.五四起风雷﹣﹣﹣﹣遵义定决策﹣﹣﹣﹣卢沟燃烽火﹣﹣﹣﹣﹣辽沈开决战
C.五四起风雷﹣﹣﹣﹣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辽沈开决战
D.辽沈开决战﹣﹣﹣﹣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五四起风雷
17.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其中“敢闯新路”主要体现在( )
A.打土豪,分田地 B.工农武装割据 C.纠正“左”倾错误 D.开展武装斗争
18.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剧情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 B.《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C.《林则徐》中的场景: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D.《亮剑》中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合作抗战
19.《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1949年4月20日晚,中路大军的突击队首先发动渡江战役,一声令下,在水面待命的解放军部队千船竞发。第27军某团5班的渡船冲在最前面,他们不怕牺牲,迎着敌人的火力冲锋,第一个在繁昌县保定乡夏家湖登上长江南岸,成为“渡江军一船”。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的结果是( )
A.抗战胜利,日本在南京接受投降 B.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C.挺进中原,中共揭开反攻的序幕 D.战略决战,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
21.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取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
A.已经被世界大多数人所接受 B.继承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C.借鉴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 D.只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
22.“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
A.否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D.开创了人类发展的新道路
23.有人说在中英香港问题的谈判中,撒切尔夫人碰上邓小平是“铁娘子碰到了钢铁公司”。 撒切尔夫人也回忆说:“我们是同一个不肯让步,而且在实力上又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国打交道。”由此可见,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根本条件是( )
A.中国政府坚定的立场 B.世界潮流的推动
C.邓小平高超的外交水平 D.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24.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成熟,标志就是它的实力、对国际制度理解和参与的程度、世界对其认可程度。据此判断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
A.1949年《共同纲领》宣布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B.中国与苏联建交
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5.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外交方面取得的主要建树是( )
A.促成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6. 1972年,有18个国家同中国建交,从而形成了一次建交高潮。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有( )
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②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③中苏同盟关系的加强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7. 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的胜利成果。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基础是( )
A.反对法西斯主义 B.谋求和平、民主 C.美苏实力均势 D.两大阵营的对立
28. 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 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组建华沙条约组织
29.现在的朝鲜平壤火车站附近设有一幅反美标语牌,上面大致内容是“滚出去!你没资格赖在这里(朝鲜半岛)!”这反映了( )
A.两极格局依然在当前存在 B.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C.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遭到谴责 D.国家统一已经成为历史潮流
30.“世界正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材料主要反映出( )
A.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B.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方兴未艾
C.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本大题2小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面对外来侵略和封建压迫,中国社会各阶层不断斗争探索,争取民族独立自强,追求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高二某班同学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
?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
?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
?以反清作为斗争目的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 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材料三 ……这些国耻(二十一条等)违背我国民的希望.侮辱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最鲜明的表现。 ——摘自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1.请判断材料一中的“救亡图存运动”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这一事件具有哪些时代特征?(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6分)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作出了哪些贡献。(6分)
32.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联合国大会正在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早在8月……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经无可挽回地瓦解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二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一。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 “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东亚“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中国提供了效仿的榜样。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和联系。
——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经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 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从美国方面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4分)4.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囯与国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4分)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一第一次考试(历史)答案(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BABDD ABADB CDADC BBDCB CDDDD ACAC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第二部分: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 (20分)
太平天国运动。(2分)特征: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的革命任务;颁布《资政新篇》,在中国最早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4分)
2.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建立了民主国家.传播了民主思想;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6分)3.观点:肯定了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精神。(2分)贡献:侣导民主和科学.促进了思想解放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6分)
32.(20分)
1.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分)2.变化:由敌视(对抗)到缓和(正常化)。(2分)主要原因 :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在美苏争朝中处于守势;陷人侵越战争泥潭,急需调整在亚太地区的外交关系。(6分)3.原因:中国政府接受“国际分工”的观念: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奉行不结盟政策;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或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环境的改变。(任答二点即可)(4分)4.认识: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