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全套教案[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全套教案[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09-25 07:59:00

文档简介

第15课 三国鼎立
〖内容标准〗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②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②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③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④讨论“三国鼎立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②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③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要点〗
  1.重点 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2.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都是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教学建议〗
1.三分天下
①面对军阀混战的局面,启发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从而认识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唯才是举”是曹操高人一筹和过人之处的所在。官渡之战既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又突出曹操以少胜多的灵活战术。使学生对曹操有个形象的了解。
  ②介绍江东孙权势力的稳固,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国辅佐后正伺机发展,使学生既了解三分天下的三种势力的基本情况,又对孙权与刘备有了初步的印象。
③赤壁之战:一是训练学生运用“赤壁之战示意图”,讲述战争经过,体会整个战争的壮观场面。二是思考“官渡之战”打了胜仗的曹操为什么会败在孙刘联军的手中?分析曹操兵败的原因。三是明确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后再也无力南下;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取得了立足之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④明确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在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建立魏国,才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此后蜀、吴相继建国,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⑤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使学生了解三国各自统治的地盘,并能识别属于当今的省份。
  2.地区经济的发展
①曹操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主要是招募流民,按军事编制,赋税基本是对半开或六四开;军屯主要是兵士,兵士平时屯田,战时打仗。屯田一是解决了军队的口粮问题,避免了粮尽兵散,无敌自破的现象,为统一北方奠定了经济基础;二是对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流离饥民,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诸葛亮治蜀一是大力发展经济:开垦屯田,修浚都江堰,推广“木牛流马”,盐铁官营等,为四川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基础。二是“七擒七纵孟获”改善了与云南、贵州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对解除蜀国的后顾之忧,并发西南边疆和加强民族融合有重大作用。
诸葛亮为辅助刘备实现兴复汉室,统一天下奋斗了一生,强调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现。
③孙吴开发和经营江南一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二是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三是派卫温到台湾,密切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认识: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应该看到:由于三国统治者都比较注意各统治地区内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相比 ,确实是历史的一个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刘、孙三个政治势力谁也无法马上统一全国,但三国鼎立的局面确实是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环节。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单元分――《政权分立和民族大融合》,现在请同学们读一下导言的内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民族大融合以及经济的恢复发展,特别是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为中国历史注入新鲜血液,促使隋唐社会气象焕然一新。(强调以上几个黑体字,要求学生标出来)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新课,请同学们将书翻到:
第15课 三国鼎立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三国的历史相信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段历史,下面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东汉末年 黄巾大起义 军阀混战 董卓 名存实亡)
官渡之战:北方统一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魏蜀吴
曹操 北方 挟天子以令诸侯 唯才是举 屯田 乱世之英雄 
刘备 荆州→两湖地区、四川
  诸葛亮治蜀:经济、民族、军事(成都平原、屯田、都江堰、木牛流马;南中八郡、孟获;五次北伐、五丈原、)
孙权 江东→完全拥有(荆州、扬州、交州、广州)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的长足进步
山越人、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夷洲(今台湾)第一次
说明:
学生述点时,能讲出许多故事,这里我强调要围绕教材来探讨问题,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就不要说了,希望同学们多提出自己的问题。想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提出问题,也太为难学生了。只有一个同学提出“孙权称王与称帝有什么区别?”
绝大多数同学们都知道点曹操、刘备、诸葛亮的故事。对后面魏、蜀、吴三地区经济的发展没有多少同学注意到,这不是他们感兴起的问题。这部分提到最多的是“七擒孟获”。
△布点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讲述,我感觉到大家对历史还是比较有兴趣的,对三国的历史也相当的熟悉,特别是对曹操、诸葛亮大家说的比较多。但大家在阅读之后,没有注意本课的重点,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的影响。
〔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 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⑴“挟天子以今诸侯”
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
引导学生对比:齐桓公称霸时“尊王攘夷”。
⑵“唯才是举”
引导学生回顾:东汉末年,地方官僚世族世代把持政权,左右选官。引入郭嘉所论曹操能战胜袁绍的“十条必胜”:袁绍“所任唯亲戚子弟”,而曹操“唯才所宜,不问远近”。
⑶“乱世之英雄”
引导学生回答课文P83的思考题:曹操年轻时,结交名士桥玄。桥玄称曹操是安天下的奇才。另一名士许劭却非常瞧不起曹操,称他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听了居然十分高兴。他为什么高兴?
简单介绍有关资料,然后让学生回答。
以上三点多为学生自己在书找出来。补充以下内容:
⑷ 屯田
引导学生在教材P82页找出有关曹操屯田的史实,并联系汉武帝时期的河西屯田。
(5) 略述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标出:黄巾大起义、董卓、名存实亡。强调中原地区的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统一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是人心所向。(曹操统一北方的客观原因)
(6)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 袁绍 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
根据各班的情况补充有关官渡之战的故事。
(以上内容用了一课时)
第2课时
提问: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 袁绍 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板书)
①要求根据以上板书,写出赤壁之战的内容。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 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②要求学生对比两场战争,知道“少”的一方是谁?“胜”的一方是谁?思考曹操在这两和战争中胜败的原因是什么?
⑴谋略:指出袁绍与周瑜、鲁肃、黄盖、诸葛亮之间的差距。“火攻”火烧乌巢、火烧曹军。指明“火攻”是黄盖想到的计谋,不是《三国演义》所说的是诸葛亮与周瑜同时想到的,强调《三国演义》是小说,是允许虚构情节的,它不是历史的真实。
⑵扬长避短:曹军之长,袁军之短;孙刘联军之长,曹军之短。
⑶骄傲自大
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朗诵”部分(苏轼《前赤壁赋》):点明“曹孟德”、“横槊赋诗”。
③赤壁之战前后,曹操、孙权、刘备势力范围的变化:
曹操 北方 → 退回北方
孙权 江东 → 完全拥有江东:荆、扬、交、广四州。
刘备 荆州 → 两湖、四川
④要求学生标明“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统治地区。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P83的“史实辨析”。
曹操的旗帜不应该出现“魏”这点学生能区别,诸葛亮的“蜀丞相”学生没能看出问题。
⑤地区经济的发展
本目内容,我采用了为学生指出要点的方法 (详见布点构图),强调了三点内容:
⑴屯田 曹操与诸葛亮
⑵诸葛亮对南中八郡:恩威并济,七擒孟获
孙权对山越人“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的强迫政策
⑶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大陆与台湾大规模交往的史实:卫温到夷洲
⑥要求学生思考教材P82“武侯祠对联”中“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者治蜀要深思。”的含义。下节课提问。
〖教学资料〗
调寄《临江仙》(《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乱世之英雄
《后汉书 许劭传》曰: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有高名,好核论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许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曹操乃伺隙胁之,许劭不得已,乃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大悦而去。
《三国志 武帝纪》曰:曹操少机敏善权,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桥玄谓曹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裴松之注云:《魏书》曰: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曹操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
《世说新语》曰:桥玄谓曹操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曹操乃造许子将,许子将纳焉,由是知名。
孙盛《异同杂语》云:曹操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许子将不答。固问之,答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大笑。
蔡东藩《后汉演义》:操字孟德,小名阿瞒,系沛国谯郡人,本姓夏侯氏,因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故冒姓为曹;少时机警过人,长好游猎,放浪无度,不治生产。有叔父恨操无行,尝白诸曹嵩,嵩因即责操,操心中记着,偶与叔父相值,即翻身倒地,状若中风;叔父忙向嵩报明,嵩急往抚视,操已起立。嵩问操道:“汝病已全愈否?”操答言无病,嵩复问道:“汝叔谓汝中风,怎说无病?”操佯作惊疑道:“儿并未中风,想系叔父恨儿,乃有是言!”父可欺,何人不可欺?嵩信以为真,遂听令放荡,不复过问。乡人见他斗鸡走狗,行同无赖,相率鄙夷,独梁人桥玄,曾为太尉。南阳人何颙,不同俗见,视操为命世才,尝语操道:“天下将乱,非人才不能济事,将来欲安天下。所赖惟君!”何颙亦言汉室将亡,惟操可安天下。未免高视阿瞒。操因此自负,常与两人往来。桥玄复嘱操道:“君尚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当得蜚声,幸勿自误!”操应命自去。这许子将系许劭表字,劭为前司徒许训从子,籍隶汝南,具知人鉴,与从兄靖,俱负重名,凡乡里人物,一经评颙,往往垂为定论,他且性好褒贬,每月一更,故汝南人称他为月旦评。及操往见劭,劭正为郡功曹,延操入室,互谈世事,操却应对如流,惟劭随便酬酢,或吐或茹,累得操烦躁起来,禁不住质问道:“操奉桥公训诲,特来访君,君素善衡鉴,请看操为何如人?”劭微笑不答。已经瞧透。操愤然道:“见善即当称善,见恶即当言恶,奈何善恶不分,徒置诸不答呢?”劭为操所逼,方应声道:“汝系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确是至论。操毫不动怒,反大喜道:“君真可谓知己了!”操亦自认为奸雄。遂别劭还里。
《三国演义》:操得恣意放荡。时人有桥玄者,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禺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
赵藩: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朝时云南人赵藩(1851——1927,云南剑川县人,白族)所写武侯祠对联: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不审时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联中原无标点)
  上联说的是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云南的事。下联则有个典故鲜为人知: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刑罚严峻,老百姓时有怨言。下属也有不同意见,问及诸葛亮,诸葛亮说:刘璋统治西川时,法律松弛,老百姓对法制掉以轻心。现在我来治蜀,必须改变这一局面。
  刘璋原来只想在乱世中自保,故而得过且过。但诸葛亮是要一统天下,若无严明的法律,就不能保证作为大后方的四川对前线的支持。诸葛亮是很清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什么样的事的。这也是成语“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中周文王和周武王治世的不同方法。
  赵藩之所以要写这幅对联,以当时的四川局势分不开。1901年冬季,四川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红灯照起义。当时清政府调岑春煊任四川总督全力镇压。岑春煊到四川后,大肆杀戮。赵藩时任四川酉阳直隶知州,岑春煊除了是赵藩的上司,两人还有一层关系,赵藩是岑的启蒙老师。赵藩就做了这幅对联挂在武侯祠,又请岑去观赏,婉劝岑春煊不要杀伐太重。大家看过《走向共和》里的岑春煊,是个很固执的人,对老师着一番好意根本听不进去。后来干脆把赵藩外放永宁道。
  赵藩在民国成立后,曾于民国二年(1912年)在袁世凯政府召开首届国会时被选为众议院临时议长,主持众议院政事。但是他看出袁世凯的窃国野心,率领众议员反对袁世凯,并在报上公开发表反对袁世凯的诗文。袁世凯派人收买他,允诺他做礼部尚书,赵藩把来人骂了回去。当时他曾作一诗给同样反袁的章太炎:君是浙西章疯子,我是滇南赵病翁。
  君岂癫狂我岂病,补天浴日此心同。
  后来赵藩返回云南,与蔡锷一起举行护国讨袁起义。并单独以“滇男子”的名义通电讨袁,大义凛然。
  赵藩一生酷爱楹联,多有佳作,以成都武侯祠这幅为最,毛主席也对这幅对联甚为赞赏。同时,赵藩也是一位大书法家,昆明现存的大观楼长联即为赵藩手书,刚劲圆润,以孙髯的长联相得益彰。前  言
说明:
  1.教学实录,略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分析,需要说明的内容,将在实录中以注释的方式出现。
  2.本人将尽力真实的再现教学过程,故名为“实录”,其实也只能是…,
  3.本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七年级)三个班的教学任务,二班、五班、六班。从入学成绩来看,六班成绩较好,为重点班。每周每班三节课。本教学实录以六班为主,其他两个班在注释里体现。
  4.教材为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
  师:同学们好,欢迎大家的到来,让我们先认识一下,我叫岳文忠(板书),是你们的历史老师。(有点儿心慌,写字的时候手也有点儿抖。)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看教材的前言部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前言》。下面,我们将要谈到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历史?(板书)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板书)
  三、怎样学习历史?(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前言部分,并思考我提出的三个问题,希望大家读后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六班上课时,我是让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的,读的很好,很吸引人,但时间有点儿长,后面的效果就不太好了。后面二班和五班,我找三个同学来分别读前言部分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效果较好。)
  下面,哪位同学愿意谈谈什么是历史?
(六班的同学比较积极,争着发言。二班和五班的学生没有主动要求发言的,我只好指定,二班被指定的同学先是一言不发,最后才挤出几个字来。我申明课堂纪律,起来回答问题时,不能一个字也没有,不管对与错,都要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说明自己为什么不会,如果一言不发,你就站在哪里听课,什么时候说了,什么时候再坐下。)
  生:历史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事。
  历史是陈年往事。
  历史是几百年前、几千年的事。
  历史是过去的事。(板书)
  师:历史是过去的事。现在,我们以刚才哪位同学读课文为例。请两位同学记下这件事。(其他二个班也是以刚发生的事为例)
  生:
  1.她的课文读得很好。
  2.2004年9月6日下午第一节历史课,老师让她读历史课的前言,她读得声情并茂,声音悦耳。
  师:两位同学记录了同样的一件事,记录的结果一样不一样?很明显,不一样。这里我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历史是真实(板书)的,正如刚才那位同学读书一样。如果我们不记下这件事,几天、几年、几十年后,还有人知道这件事吗?即使我们真实记录下这件事,后人能理解你记录的东西吗?能真实的理解我们每一个人听到她读书后的感受吗?因此,真实的历史往往会因为有意或无意而被掩盖。而我们将要学习的历史,其实应该称之为历史学(板书),历史学是研究历史问题的一门科学,它要求自己尽量接近真实的历史,但它并不等于历史,历史与历史学不是一回事。
  下面,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课文有叙述,学生回答的比较积极,我总结为三点:
  一、历史有你感兴趣的内容,有你竭力想理解的东西;
  二、历史可使你变得博学,变得聪明;
  三、历史蕴藏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资源。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些同学喜欢插嘴,强调纪律:当同学和教师回答问题,陈述问题时,不允许插嘴,打断别人,一是为了他人把问题陈述清楚,二是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在一个问题讲完之后,举手要求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现在,我为大家加上一点,为了学业考试?我们安徽省中考历史与政治,进行开卷考试,同学们开卷考试过吗?知道什么是开卷考试吗?就是考试时,可以把课本带进考场,抄!
  (此时,气氛最“活跃”,绝大多数同学开始“交流”,约一分钟后,我要求学生停止交流,并申明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刚才那样积极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开卷考试是不是就可以不看书,不听课,不背历史了呢?显然是错误的,如果开卷考试大家都能抄到100分,就不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考了。升学考试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无论用何种形式考,总是要让大家分出个高低、上下。开卷考试主要是考大家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对问题的把握能力,对历史的运用能力。也就是说,要求不一样了。大家看看我们教材的封面,上面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几个字,我们的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全国现在有十几套这样的教材,我们安徽省使用的有几套,我们市里现在用的就有三套,教材不一样,考试可是用同样的试卷,那就看我们谁能灵活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看谁能举一反三,看谁能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思考、勤思考、善于思考。因此,我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让你的思维活跃起来,多提几个为什么?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要问个清楚,要想个明白,给你机会,让你回答问题时,你不要抱着葫芦不开瓢。
  最后,第三个问题:怎样学习历史?我现在只能给大家两个字“兴趣(板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至于具体的方式、方法,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摸索、总结。每个人情况不同,学习方法也千差万别,希望我能帮助大家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希望大家能尽快适应我的教学方法。如果你们有问题,我随时欢迎大家和我交流。
  现在,我把准备的一份资料“什么是历史”发给大家。根据资料和我们今天所谈到的内容,写下“什么是历史”(在前面的板书处强调),要写自己的感悟(板书),不能抄袭。可以是一篇短文,也可以是简单的几句话。这是我们的第一次作业,希望大家认真完成,写在作业本上,不要找一张小纸头,就交上来了,以后的作业,要在这个本子上完成。
资料
什么是历史
名人论史
西塞罗
  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
马克 布落赫
  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载万千,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它学科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狄尔泰
  人是什么,只有历史告诉你
雅斯贝尔斯
  如果我们放弃历史,那么对历史的每一次超越都成了幻觉。世界周围没有道路,历史周围没有道路,,而只有一条穿越历史的道路
海登 怀特
  在现代西方,历史知识已经取代了形而上学和宗教,历史学不仅是一种学科,也是一种生命方式,思维方式。人们依靠自己的人生经历理解历史,对历史进行有选择的吸收。
克罗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弗兰西斯 培根
  读史可以明智。
马克思
  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
赫尔巴特 
  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
阿克顿
  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
雷蒙 阿隆
  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死者的生活。
列宁
  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到了另一个房间。
龚自珍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堕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梁启超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李大钊
  历史是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生及为其产物的文化。
鲁迅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网上论史(摘录自教育在线:《什么是历史》http:///web-ia/bbs/dispbbs.asp boardID=17&ID=5155&page=1) ( http: / / sq.k12. / bbs / 网上论史(摘录自教育在线:《什么是历史》http: / / web-ia / bbs / dispbbs.asp boardID=17&ID=5155&page=1)" \t "_blank )
康生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历史是民族凝聚的同心圆。
日知
  历史是一座宝藏,它蕴藏着人类的一切财富;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昭示后人免蹈前人的复辙。
岷江
  历史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给人智慧,使人明智,为后来人提出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南北
  历史是一种“过去”。
  历史是一种“记忆”。
  历史是一种“解释”。
  “过去”其实很难再现。
  “记忆”总有个人色彩。
  “解释”同样很难客观。
  回望历史,最为需要的是辨认和思索。
开心慧子
  历史与现在同在。
  从时间上来说如果你没有用心去把握现在,那么即刻它会成为最新鲜的历史。
  从英语语法上来说历史属于过去时,过去完成时,现在属于进行时,但你正在进行着历史。
  从心理感受角度来说,历史是你产生成功、失败等各种体验的基础。
于明东
  历史:事实在在的过去(不经雕饰,难为人所知的真相)
  历史:史官的记载(自认为真实,有取舍的细节)
  历史:神化(不可言说,只能认为是神化)
插班生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腥风血雨,遍撒江天。
  今天的人们如何对待历史,就是如何面对现实,如何开创未来。
  历史不能仅仅是轻松的故事,历史是责任,是使命。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十笑
  有人说:
  ——如果你对现实感到迷惑,你就去读读历史,其实一切都发生过。
  如果你对历史感到迷惑,你就来看看现实,其实历史正在发生。
素月   
  我言历史  
  是首诗,朦胧中的真实,真实中的朦胧,
  要我们这些学历史的人不断的去追寻那永远也解不完的问题。
  我言历史  
  如春天的花朵,是灿烂的;
  如夏天的阳光,是灼热的;
  如秋天的果实,是殷实的。
  如冬天的寒风,是无情的;
  历史就是这样轮回着,有花有泪有血。
  就这样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不断续写着明天的新曲!
准能
  历史好可怜的,百孔千疮,曾经受到影射、掩饰和阉割!
  认识历史需要见识、需要胆略、需要实证,需要技术,通过望远镜和显微镜认识历史。
作业:《什么是历史?》
  下面录入的是部分同学的作业,除少数没办法显示的字外,没有改动。
吴珂:
  历史是一本日记,记载着我们过去的故事。
  历史是一本书,讲的是那发生的故事。
  历史是一瞬间把你带回古代的时光机,带你去了解过去。
张祥祥:
  历史是一个国家留下的脚印,向人们诉说它如何走到今天,历史是人们的第一次生命,凝结着无数人心血的那一刻,历史是世界上最诚实的东西,向人们诉说过去的情景。历史是正义的史诗,批判那些历史罪人,一切的一切都被历史记载。
张凯越:
  历史是什么?是一首悠悠的歌。我们每天都在哼它,但最后,每天都将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部份。
蒋嘉宝:
  历史是一过去,是一天的前一天。不谨记历史的教诲将会一错再错弄得不可收拾因此,回忆历史可以教人对与错历史可以把人看得一清二楚,不让他逃脱。
庞莹莹:
  历史,我对它的了解就是它是对发生过的事情的见证,它会让我们了解过去,去同它一样见证过去,让我们记住过去。
  历史它是一条长长的河流,它会让人去迷它,去探索它的来源。历史是一门学无止尽的课门,它能激发人的想象力,让你这它着迷。
  有人说“历史是一座宝藏,它蕴藏着人类的一切财富;历史是一面镜子,昭示着后人免踩前人的复辙”倒不如说它是一本翻不完的书,每个人不看书都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每个人看完上段都不知道下段写着什么,书里面有哭有笑,有悲也有喜,只要看上了一眼就想继续往下看。无法自拔也。看完也前面就会记住精彩的部分,你会自觉的去评价它。
 
臧红红:
  以前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就是历史,同样我们每天也都在创造不同的历史。
史学锋:
  历史:就是让人变得聪明的记忆。就是人的大脑的司令部。
魏佩佩:
  比如昨天发生的事,在今天来说,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还比如说古代的一些事,一些人,到如今也是历史。
  历史就像一张白纸,你想让它黑,它就黑,你现在做坏事,将来一定会有人来评判的是非。
朱胜男:
  历史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是永远的事实。
朱燕:
  可以知道过去,记载现在,能让人从中领悟出一个道理。
葛静静:
  我感觉历史是描素人生的事件,比如:大小事件或有意义的事。如大事件大的惊天动地人人皆知。而小事件件就是几个人知道。
  历史也有祖先或者上一辈发生的事。或者是刚刚发生的事,刚过去得事。刚过去的一分一秒也算历史。
  历史是人生的好学科,可以让我们增添许多史人的故事,并且了解他们,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的险与恶。
  历史是让人们记载一瞬间的酸甜苦辣,让他人更好的记住那一瞬间的酸甜苦辣。让自已也了解自己是怎样一个人。
  历史虽然不怎么重要,但是人们也要学好历史这门学科,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历史吧!
倪士高:
  我言历史:
  是回忆过去的疮伤和灿烂文化,认后人经此为见。这也是一种光荣与可耻。
方多月:
  我言历史:
  是长篇大论,像我用过的笔记本,就这样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为断续写明天的新曲,这就是我对历史的看法。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
〖内容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佛教传入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及其作用、佛教的传入等重要史实。
  2.能力培养
  ①通过讲述张骞、班超等人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收集材料及口头表达能力。
  ②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地图册辨别古今地名,训练史地结合的综合学习方法。
  ③帮助学生运用汉朝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归纳出汉朝中外交流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佛教的传入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让学生懂得中外交流是文化繁荣、历史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需要。
〖教学要点〗
  1.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
  2.难点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的东传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
〖教学建议〗
  1.张骞出使西域
  ①结合地图向学生装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
  ②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历史教材中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知识,让学生走上讲台复述张骞出使西域的小故事,强调热忱爱国,挺身而出,应募出征,是中国历史上出使西域的第一人,突出张骞不怕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③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时,应重点突出: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同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西域归属汉朝中央政府创造了条件,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④关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要讲清时间和意义,并指出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一个重要结果。
  ⑤如果条件允许,可适当补充如下材料,作为班超出使西域的背景:西汉末年,汉朝失去控制西域的能力,西域许多小国相继分解。王莽时期,断绝与西域的交通,致使匈奴乘虚而入。东汉明帝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于73年命窦固出击北匈奴。东汉政府重建西域都护府。并于当年派班超出使西域。
  ⑥关于班超出使西域,可让学生上台讲述“投笔从戎”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小故事。还可联系霍去病“匈奴末灭,无以家为也”等名言,比较班超与霍去病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共同点。强调班超是继张骞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中西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2.丝绸之路
  ①结合“丝绸之路图”讲清主要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向学生出示有关图片,说明由于古代丝路上流沙漫漫,骆驼成为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
  ②指出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交通史上的奇迹,它架起了东西方之间友谊和文明的桥梁。丝绸之路从西汉至隋唐两千年间沟通中西方的重要道路。向学生介绍丝路沿线发现的古代丝织品、古迹及楼兰故国的故事,还可补充中国丝绸在罗马帝国引起的轰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佛教东传
  ①世界三大宗教有哪三大宗教?佛教发源于何地?也可简单介绍佛教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参观家乡附近的寺庙,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②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适当介绍几句古诗,影视作品中的佛教故事等。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期中考试已经结束,试卷还没有批完,总的来看,考的不理想,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次吗。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纠正自己的错误,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新课,请同学们将书翻到:
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西域  狭义 广义
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汉宣帝时→西汉末年→王莽时期→汉明帝时
↓     ↓    ↓     ↓   ↓    ↓
匈奴控制→张骞出使→西域都护→失去控制→断绝往来→班超经营
     ↙
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西亚→大秦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佛教 两汉之际 汉明帝派使臣 天竺 洛阳白马寺  使中国文化别开生面
  (说明:学生述点情况不好,几位同学只能就“张骞出使西域”说一些内容,没有层次,没有条理。“丝绸之路”和“佛教东传”的内容没有人能说出来。补充的同学也都是围绕张骞出使西域来说,有位同学说出了“博望侯”这个词。班超,学生没有人知道。但大多数知道“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成语。)
△布点小结
  本课内容难度较大,要求大家记的内容比较多,涉及到两个地理概念(西域和丝绸之路)、两个杰出人物(张骞和班超)、一个宗教问题(佛教东传)。张骞不要写错了,这次考试写错别字的比较多,写错别字不能得分,不能用拼音代替。
  本课我们学习的是“汉朝的中外交往”,这里涉及到我们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外”是怎样判断的,我们前面学习过秦朝的疆域,也学过汉朝的疆域,我们取哪个时期的疆域为中国的疆域呢?这里有一个的标准――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也就是说我们取的标准是清朝中期的疆域为标准,以后我们所讲的“中外交往”都以此为标准。
〔分层推进〕(约20分钟)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西域(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为西域,这是狭义的。广义的西域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
指导学生看教材P70《丝绸之路》,找出阳关、玉门关、葱岭、南山(今昆仑山)、北山(今天山)
  ②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⑴西汉初期,西域的情况(为匈奴控制)
  ⑵汉武帝为什么要派张骞出使西域(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P68-69及《张寋出使西域辞让别汉武帝图》)
  ⑷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开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⑸汉宣帝时与西域的关系(汉宣帝时,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进一步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⑹西汉末年与西域的关系(西汉王朝失去控制西域能力,西域许多小国相继分裂)
  ⑺王莽时期与西域的关系(断绝与西域的往来,致使匈奴乘虚而入)
  ⑻东汉明帝时与西域的关系(73年,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活动了30年,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奴役,西域和汉王朝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让学生讲“投笔从戎”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绝大多数学生听过这两个故事,但都不知道与班超有关)
  ③西汉和东汉与西域及匈奴的主要关系
匈奴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发动三次战争   汉明帝派窦固出击北匈奴
西域 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
  ④什么叫“丝绸之路”(从西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廓,越过今疆境内,运到安息,再由安息转动到西亚和欧洲大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再次让学生看P70的图《丝绸之路》
  ⑤“丝绸之路”开辟的影响(“丝绸之路”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冶金、凿井等手工业技术陆续西传,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经济作物落户中原,西汉王朝影响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把古老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是佛教和佛教艺术传入我国的通道)
  向学生指明“丝绸之路”使西汉王朝的影响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指导学生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材料:楼兰故国与凯撒。楼兰学生们知道点,凯撒却没有几个人晓得。
  ⑥佛教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两汉之际)
  ⑦汉明帝对佛教的东传作出了什么贡献(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法,迎回天竺高僧,并在洛阳建造中国内地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⑧佛教东传的意义(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文词赋融入禅意,富有深刻的哲理;一些民间传说宣传扬善弃恶,扶贫济困。寺院、佛塔装点江山,雕塑、壁画千姿百态,音乐、舞蹈超凡脱俗。外来艺术与汉文化的交融,使中国文化别开生面)
△处理问题
  ①思考与讨论:根据这份与西汉交流的输出、输入简表,你能看出有什么特点或问题吗?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从西域输入的都是农产品、畜牧产品,而西汉时输出的则有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制品,可见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的世界所占据的先进地位。)
  我的学生没有人能得出以上答案,我采用的方法是用中美之间的贸易现状为例,说明问题。
〔贯通评价〕(约3分钟)
  
〔资料〕
历史时期的中国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我们是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这个问题呢?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具体说,就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简单的回答就是这样。超出了这个范围,那就不是中国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国的政权了。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所以我们现在讲中国的统一和分裂,你不能够只是指当时的一个王朝,它的统一和分裂,应该指我们今天,中国这个范围里面,特别是我们一般的都是指清朝到十八世纪中期,就是清朝乾隆年间所形成的这样一个中国疆域的范围。具体地讲,就是北面到达外兴安岭,萨彦岭,西面到达巴尔喀什湖,南面到达南海诸岛,东面到达黑龙江跟乌苏里江交界的地方,出海口,是这么一个范围。那么在这个范围里面,历史上所有建立过的政权,我们都应该认为是历史上的中国的一部分。在这里建立的民族都是历史上中国的民族之一。等到我们现在这960万平方公里,是已经经过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分裂中国的结果。比如说从今天我们的新疆的边界,到巴尔喀什湖中间,从内蒙古往北,蒙古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这些领土都主要被当时的沙皇俄国,现在已经有的成了中亚的这些国家,都没有了,这已经丧失了,就是我们其它地方也有部分领土,由于种种原因今天已经不是中国了。那么我们要在这样一种历史形成的中国范围里面,来判断什么是统一,什么是分裂,以及它对中国,对周边地区,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这个我想讲的第一个概念。
佛教故事
【腊八粥】(佛光大词典) 指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寺院所制之五味粥。又作五味粥、红糟、七宝粥、佛粥。依据大宋僧史略卷上、禅林象器笺饮啖门等之记载,宋代时以农历十二月八日为佛诞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以诸果品、五榖等制七宝五味粥,称为腊八粥。是日,寺院以此粥供佛后多飨之信徒,其后此风气渐广传至民间,一般人亦于此日制腊八粥,而成为我国民间风俗之一。盖佛教界一般多以十二月八日为佛陀成道日,然亦有根据譬喻经而谓十二月八日为佛诞日,于是日举行浴佛会,宋代之寺院即属此例,惟后世多以此日为成道日,故腊八之法会亦称成道会。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
〖内容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佛教传入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及其作用、佛教的传入等重要史实。
  2.能力培养
  ①通过讲述张骞、班超等人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收集材料及口头表达能力。
  ②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地图册辨别古今地名,训练史地结合的综合学习方法。
  ③帮助学生运用汉朝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归纳出汉朝中外交流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佛教的传入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让学生懂得中外交流是文化繁荣、历史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需要。
〖教学要点〗
  1.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
  2.难点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的东传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
〖教学建议〗
  1.张骞出使西域
  ①结合地图向学生装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
  ②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历史教材中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知识,让学生走上讲台复述张骞出使西域的小故事,强调热忱爱国,挺身而出,应募出征,是中国历史上出使西域的第一人,突出张骞不怕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③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时,应重点突出: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同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西域归属汉朝中央政府创造了条件,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④关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要讲清时间和意义,并指出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一个重要结果。
  ⑤如果条件允许,可适当补充如下材料,作为班超出使西域的背景:西汉末年,汉朝失去控制西域的能力,西域许多小国相继分解。王莽时期,断绝与西域的交通,致使匈奴乘虚而入。东汉明帝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于73年命窦固出击北匈奴。东汉政府重建西域都护府。并于当年派班超出使西域。
  ⑥关于班超出使西域,可让学生上台讲述“投笔从戎”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小故事。还可联系霍去病“匈奴末灭,无以家为也”等名言,比较班超与霍去病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共同点。强调班超是继张骞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中西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2.丝绸之路
  ①结合“丝绸之路图”讲清主要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向学生出示有关图片,说明由于古代丝路上流沙漫漫,骆驼成为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
  ②指出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交通史上的奇迹,它架起了东西方之间友谊和文明的桥梁。丝绸之路从西汉至隋唐两千年间沟通中西方的重要道路。向学生介绍丝路沿线发现的古代丝织品、古迹及楼兰故国的故事,还可补充中国丝绸在罗马帝国引起的轰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佛教东传
  ①世界三大宗教有哪三大宗教?佛教发源于何地?也可简单介绍佛教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参观家乡附近的寺庙,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②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适当介绍几句古诗,影视作品中的佛教故事等。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期中考试已经结束,试卷还没有批完,总的来看,考的不理想,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次吗。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纠正自己的错误,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新课,请同学们将书翻到:
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西域  狭义 广义
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汉宣帝时→西汉末年→王莽时期→汉明帝时
↓     ↓    ↓     ↓   ↓    ↓
匈奴控制→张骞出使→西域都护→失去控制→断绝往来→班超经营
     ↙
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西亚→大秦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佛教 两汉之际 汉明帝派使臣 天竺 洛阳白马寺  使中国文化别开生面
  (说明:学生述点情况不好,几位同学只能就“张骞出使西域”说一些内容,没有层次,没有条理。“丝绸之路”和“佛教东传”的内容没有人能说出来。补充的同学也都是围绕张骞出使西域来说,有位同学说出了“博望侯”这个词。班超,学生没有人知道。但大多数知道“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成语。)
△布点小结
  本课内容难度较大,要求大家记的内容比较多,涉及到两个地理概念(西域和丝绸之路)、两个杰出人物(张骞和班超)、一个宗教问题(佛教东传)。张骞不要写错了,这次考试写错别字的比较多,写错别字不能得分,不能用拼音代替。
  本课我们学习的是“汉朝的中外交往”,这里涉及到我们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外”是怎样判断的,我们前面学习过秦朝的疆域,也学过汉朝的疆域,我们取哪个时期的疆域为中国的疆域呢?这里有一个的标准――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也就是说我们取的标准是清朝中期的疆域为标准,以后我们所讲的“中外交往”都以此为标准。
〔分层推进〕(约20分钟)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西域(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为西域,这是狭义的。广义的西域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
指导学生看教材P70《丝绸之路》,找出阳关、玉门关、葱岭、南山(今昆仑山)、北山(今天山)
  ②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⑴西汉初期,西域的情况(为匈奴控制)
  ⑵汉武帝为什么要派张骞出使西域(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P68-69及《张寋出使西域辞让别汉武帝图》)
  ⑷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开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⑸汉宣帝时与西域的关系(汉宣帝时,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进一步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⑹西汉末年与西域的关系(西汉王朝失去控制西域能力,西域许多小国相继分裂)
  ⑺王莽时期与西域的关系(断绝与西域的往来,致使匈奴乘虚而入)
  ⑻东汉明帝时与西域的关系(73年,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活动了30年,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奴役,西域和汉王朝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让学生讲“投笔从戎”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绝大多数学生听过这两个故事,但都不知道与班超有关)
  ③西汉和东汉与西域及匈奴的主要关系
匈奴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发动三次战争   汉明帝派窦固出击北匈奴
西域 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
  ④什么叫“丝绸之路”(从西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廓,越过今疆境内,运到安息,再由安息转动到西亚和欧洲大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再次让学生看P70的图《丝绸之路》
  ⑤“丝绸之路”开辟的影响(“丝绸之路”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冶金、凿井等手工业技术陆续西传,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经济作物落户中原,西汉王朝影响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把古老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是佛教和佛教艺术传入我国的通道)
  向学生指明“丝绸之路”使西汉王朝的影响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指导学生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材料:楼兰故国与凯撒。楼兰学生们知道点,凯撒却没有几个人晓得。
  ⑥佛教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两汉之际)
  ⑦汉明帝对佛教的东传作出了什么贡献(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法,迎回天竺高僧,并在洛阳建造中国内地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⑧佛教东传的意义(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文词赋融入禅意,富有深刻的哲理;一些民间传说宣传扬善弃恶,扶贫济困。寺院、佛塔装点江山,雕塑、壁画千姿百态,音乐、舞蹈超凡脱俗。外来艺术与汉文化的交融,使中国文化别开生面)
△处理问题
  ①思考与讨论:根据这份与西汉交流的输出、输入简表,你能看出有什么特点或问题吗?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从西域输入的都是农产品、畜牧产品,而西汉时输出的则有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制品,可见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的世界所占据的先进地位。)
  我的学生没有人能得出以上答案,我采用的方法是用中美之间的贸易现状为例,说明问题。
〔贯通评价〕(约3分钟)
  
〔资料〕
历史时期的中国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我们是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这个问题呢?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具体说,就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简单的回答就是这样。超出了这个范围,那就不是中国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国的政权了。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所以我们现在讲中国的统一和分裂,你不能够只是指当时的一个王朝,它的统一和分裂,应该指我们今天,中国这个范围里面,特别是我们一般的都是指清朝到十八世纪中期,就是清朝乾隆年间所形成的这样一个中国疆域的范围。具体地讲,就是北面到达外兴安岭,萨彦岭,西面到达巴尔喀什湖,南面到达南海诸岛,东面到达黑龙江跟乌苏里江交界的地方,出海口,是这么一个范围。那么在这个范围里面,历史上所有建立过的政权,我们都应该认为是历史上的中国的一部分。在这里建立的民族都是历史上中国的民族之一。等到我们现在这960万平方公里,是已经经过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分裂中国的结果。比如说从今天我们的新疆的边界,到巴尔喀什湖中间,从内蒙古往北,蒙古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这些领土都主要被当时的沙皇俄国,现在已经有的成了中亚的这些国家,都没有了,这已经丧失了,就是我们其它地方也有部分领土,由于种种原因今天已经不是中国了。那么我们要在这样一种历史形成的中国范围里面,来判断什么是统一,什么是分裂,以及它对中国,对周边地区,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这个我想讲的第一个概念。
佛教故事
【腊八粥】(佛光大词典) 指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寺院所制之五味粥。又作五味粥、红糟、七宝粥、佛粥。依据大宋僧史略卷上、禅林象器笺饮啖门等之记载,宋代时以农历十二月八日为佛诞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以诸果品、五榖等制七宝五味粥,称为腊八粥。是日,寺院以此粥供佛后多飨之信徒,其后此风气渐广传至民间,一般人亦于此日制腊八粥,而成为我国民间风俗之一。盖佛教界一般多以十二月八日为佛陀成道日,然亦有根据譬喻经而谓十二月八日为佛诞日,于是日举行浴佛会,宋代之寺院即属此例,惟后世多以此日为成道日,故腊八之法会亦称成道会。第9课 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内容标准〗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焚书坑儒、繁重徭役和残酷法律等暴政。
  ②知道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巨鹿之战、秦的覆灭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分析“焚书坑儒”事件的背景和后果。
  ②搜集有关秦兵俑的材料,浏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感受其磅礴的气势、欣赏其艺术之美。(注:这一点没有办法做到,网络现在已经成为洪水猛兽,我可不敢鼓励学生上网。)
  ③阅读课文小字,讨论陈胜吴广起义前后不到6个月即告失败的原因。
  ④针对秦始皇一统天下,加强与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秦始皇穷奢极侈、统治暴虐的另一面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这种引导肯定为一言堂)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暴政的一个方面,它摧残文化,钳制思想。繁重的徭役和残酷的法律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危害了人民的生活,这是秦末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
  ②认识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统治,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体现了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首创精神。
〖教学要点〗
  1.重点 陈胜、吴广起义和秦的覆灭。通过对起义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秦的暴政。大泽乡点燃了秦末农民战争的烈火,强大的秦王朝仅存在短短的15年就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轰然崩溃,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
  2.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如何看待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和猝然而败。
〖教学分析〗
  1.秦的暴政
  ①讲清焚书与坑儒两个事件,启发学生思考:当时,秦始皇为什么要采取焚书坑儒的极端政策?这一野蛮行为又引起怎样严重的后果?从而说明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实行暴虐统治的一个方面,也是导致二世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秦始皇兴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所动用的人力和物力足以说明其繁重的徭役对人民造成的沉重负担。联系民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的悲惨景象,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秦的残暴统治。
  ③通过“族诛”和“连坐”,使学生体会到秦朝法律的严酷;从“赭衣塞路”和“囹圄成市”,使学生认识到当时的秦朝已面临一触即发的社会危机。
  ④秦二世的暴政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指鹿为马”完全证实当时宫廷的黑暗,强调秦末农民起义就发生在秦二世即位不久。
  2.揭竿而起
  ①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前去戍边,误期即处死的法律规定。这与前面所讲的严刑苛法前后呼应,从而使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联系起来。
  ②陈胜、吴广起义的特点是“揭竿而起”,突出了反对残暴统治的首创精神。
  ③陈胜、吴广自大泽乡起义到失败前后不到半年,引导学生分析其失败原因,结合“伙涉为王”材料,指出骄傲忘本是一个重要原因。
  3.秦的覆灭
  ①说明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是反秦起义的第二阶段,时间为2年半。
  ②在“秦的覆灭”中项羽、刘邦起义起了决定作用。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入关推翻了秦王朝,残暴的秦朝统治终遭覆灭,这完全符合人民的利益。
  ③总结秦的覆灭是由于秦的暴政,大规模的反秦起义终于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
  师:我们在第8课学习了“秦的统一”,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在秦朝的历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
第9课 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
焚(fén)书 坑儒(rú) 骊(lí)山 
〔合书布点〕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秦的暴政 根本原因 15年
焚书 坑儒 
阿房宫 骊山陵墓
族诛 连坐
胡亥 赵高 指鹿为马 
陈胜 吴广 大泽乡 张楚 第一次
  项羽 巨鹿之战
  刘邦 推翻秦朝
△布点小结
  本课讲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战争,因此,我们要抓住第一次农民战争这个主题,要知道为什么强大的秦王朝会在短短的15年内就覆亡了?反秦起义的时间、最早的爆发地、主要领导人、简单经过、结果。(学生经过几次训练,看书时只记三个小目和书中一些重要名词,不能完整的叙述一件事。有要点没内容,以前是有内容没要点。)
〔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5分钟)
  ①请回答有关“焚书坑儒”的问题?
  ⑴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为了加强专制统治,防止儒生借古非今,扰乱民心。)
  ⑵谁向秦始皇提出“焚书”的建议?(李斯)
  ⑶焚烧的是哪些书?(秦国以外的史书以及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
  ⑷允许民间收藏哪些书?(医药、卜筮和种植之类的书)
  ⑸“坑儒”除了儒生外还有哪些人?(方士。方士是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的术士)
  ②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为他建造宫殿和陵墓,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什么?(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图:“阿房宫遗址”)
  ③什么叫“族诛”?什么叫“连坐”?(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称为“族诛”;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称为“连坐”。)
  ④胡亥在谁的帮助下阴谋夺得帝位?(赵高。指导学生看成语“指鹿为马”。)
  ⑤请回答有关“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问题?
  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在哪个地方?(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境内。)
  ⑵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时间?(公元前209年,)
  ⑶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导人是谁?(陈胜、吴广)
  ⑷陈胜称王后,打出的国号是什么?(“张楚”,“张楚”意为张大楚国或重张楚国声威。秦在原楚国地区的暴政,使得楚地的百姓普遍存在着一种反秦统治,眷念故国的社会群体心理。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正是这种人心思想的真实概括。陈胜、吴广正是利用了楚地的这一特点,打出兴楚的旗号,顺利地发动和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⑥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反秦力量最强的是?(项羽和刘邦)
  ⑦消灭秦军主力的中哪场战役?(公元207年,项羽在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指导学生看成语“破釜沉舟”)
  ⑧攻入关中,推翻秦朝的是谁的军队?(刘邦攻入关中,公元前206年,占领咸阳,推翻秦朝。)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阅读与思考:“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举”此处为“抚养”之意。“餔”同哺,以食与人,餔子,婴儿喝的糊状食物。
  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不顾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人民对休养生息的渴望,继续以无休止的徭役兵役苛求人民,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他修阿房宫、建陵墓、治驰道、戍五岭、通水路、连长城,零星或规模较小的徭役更是不断。据统计,秦代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不下200万。这批服役的主要是青壮年劳力,按青壮年劳力占人口的20%计算,当时几乎举国服役了。这首民谣的意思是说男丁被征役而死,故父母相戒生男不如生女。真实地反映了秦朝繁重的徭役、兵役给人民造成的悲惨局面。
  ②秦末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各是什么?
  ⑴根本原因指在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中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全局并带有必然性的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引起历史事件发生的最近、最直接的并带有偶然性的因素。
  ⑵秦末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直接原因是陈胜、吴广等人戍边误期。
  ③如何看待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和猝然而败?
  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表现在发动了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骄傲忘本是陈胜、吴广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六班有一女同学问:“鱼腹丹书”和“篝火狐鸣”使得陈胜的部下相信他是“王”,为什么后来由被部下杀死了呢?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回答后,引导到这个问题上来。政权建立后,吴广围攻荥阳,久攻不下,形成了胶着的状态。吴广的部属回臧,与李归等人商量,竟假借陈胜的命令,擅自将吴广杀掉。公元前209年十二月,秦将章邯发起对陈县的进攻。陈胜因战事失利,不得不撤退,被叛降的车夫庄贾杀害。)
  ④秦始皇:“伟人”与“暴君”
〔贯通评价〕
  秦王朝统一六国,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一统帝国。然而,由于秦的暴政,不久便激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导致了秦王朝的迅速灭亡。本课通过秦的暴政、揭竿而起、秦的覆灭,反映了秦朝灭亡的历史过程。
  注:又接上级通知期中考试暂时取消,没有考试的压力,上课轻松多了,我准备停几节课,让学生讨论商鞅变法、秦始皇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
〖教学实录〗
  师: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历史这门学课应该有一个点感性认识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
(板书,黑体字为板书内容,下同)
  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我省目前所知最早的人类――和县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3页看图“我国农业先民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然后回答两个简单问题:代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文化遗址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问题,先说相同点,后说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肥沃 这个相同点学生不易注意到。
  家畜饲养和种植庄稼 畜(chu4):禽兽,现专指家养的禽兽。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春联“六畜兴旺”。其中“六畜”指的是猪、牛、羊、马、鸡、狗(没有一个学生知道“六畜”为何物,但都能“猜”出几个来)。家畜饲养和谷物栽培,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人类开始进入原始农耕时代。有了比较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         
  (原始农业和定居,只要学生讲出来一项,就引导学生找出另一项来,我的几个班的学生都是先讲出家畜饲养和种植庄稼。)
  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聚落:村落,人们聚居的地方。遗址:古人遗留下来的城堡、村落或寺庙等建筑基地。遗迹:前人留下的痕迹。 遗产:先人所遗留下来的财富。
(向学生指明这几个词的本意,以免用错。)
  制作陶器 指导学生看“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及“半坡尖底瓶”。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动脑筋”。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这时因瓶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水中。注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恢复了正平衡,瓶就直立起来。尖底瓶的制作说明半坡人已经通过长期实践,懂得了重心原理,并将它运用到汲水工具的制作上。
  (学生回答的不好,没有抓住要点,我向学生提出分析问题时,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要讲道理,不能想当然,要有条理,即我们前面所讲的科学精神。对尖底瓶要以“小口、短颈、粗腹、尖底、双耳”为主,并向学生简单介绍了王先胜的看法,王先生认为不是汲水器而是祭祀用的礼器。我不知道哪一种说法是对的。许多时候,我是“揣着糊涂装明白”。)
  (讲到有关瓦、陶、瓷时,出了点问题。六班的课,讲课时,看到对面实验楼大厅伸出部分的顶部,盖着红色的瓦片,就以此为例说起了瓦。学生马上纠正,那不是瓦,是瓷砖。惭愧!)
  纺织 纺轮是最早的纺纱工具,大约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据考古 报告说,在全国三十个省市较早的规模较大的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轮出土,纺轮使用时需加一根插杆,合称纺坠。纺坠是利用其 本身自重和连续旋转而工作的。
  捕鱼 
  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上称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指导演生看教材上的图“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像图”及“骨耜和石斧”。
  不同点
   北方        南方
  气候温暖       气候湿润
  种植粟、黍      种植水稻
  半地穴式房屋     干栏式房屋
  指导学生回答北方和南方的不同特征。学生在回答时进行以下的说明。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房屋样式的不同,也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要定居下来的人们,在北方和南方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北方主要是解决取暖的问题,南方主要是解决雨水的问题,面临的问题不一样,解决的方式就不一样。
  学生的问题:
  1.指导学生看书的图“河姆渡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稻谷遗存”时,六班有学生问“稻谷为什么是黑色的?”
备课时没有认真看课文注释,让学生回答后,随便讲了几个可能?碰对了,运气不错,还胡乱地说到明十三陵(上课时忘了具体是哪个陵?课后查了资料,是其中的定陵)开挖及古文物的保护。二班和五班上课时,变成了我问学生。学生们的猜测:黑米;做饭时烧糊了;埋在地下与煤接触变黑了;
  2.穴居:学生们想到了延安,还有一个学生想到了地道战。南方的房屋一个学生想到了吊脚楼。
  3.有学生问“种子是从哪来的?”
 
〖教学资源〗
原始农耕时代
  原始农耕一词,遵从教育部新发之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节内容为:“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例,简述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根据李根蟠等著《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国原始社会若按“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演进”划分,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业牧业”两大阶段,而“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71页)。据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遗址,为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等,碳-14数据表明,这些遗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这些都比半坡和河姆渡的农耕文化略早。一般来说,原始农耕时代相当于石器时代的新石器时代,也相当于以社会结构为演进标志的氏族公社繁荣阶段。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聚落
  村落,人们聚居的地方。《汉书 沟洫志》:“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辞海》)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集聚地的总称,也叫人类住区,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有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即包括房屋建筑(住宅、机构、商店、工厂、仓库以及文化娱乐、教育卫生等建筑);街道或聚落内部的道路、广场、公园、运动场等人们活动的场地;供居民洗涤饮用的池塘、河沟、井泉、聚落内部的空闲地、蔬菜地、果园、林地等几部分。可见,聚落既是人类居住、生活、休息等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类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聚落一般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settlement)。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village),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town)。城市(city)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任式楠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考古》2000年第7期)一文中认为:
  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发展经历了四大阶段:(一)约自公元前1万年甚至更早开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业基本确立,人类大都实行以天然洞穴为主的相对定居生活。(二)公元前7500-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在经济成份中处于支配地位,农业文化完全确立,较大的农业聚落逐渐形成。以彭头山文化晚期灃县八十土当 及兴隆洼文化敖汉旗兴隆洼聚落为代表能分为前后两段。(三)公元前5000-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繁荣高涨,农业聚落兴盛发展并走向分化。此一阶段亦能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代表性聚落有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姜寨、半坡、北首岭及赵宝沟文化的赵宝沟遗址等。长江下游则以河姆渡早期遗存为代表,新石器晚期前段文化特征在于环壕聚落中居址、窑场、基地等设施分布有较统一的规划和严密的布局,但聚落间面积大小似无高低身份差别。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以大河村遗址为代表,聚落分化日益明显,形成了中心聚落与普通聚落的等级差别,房屋结构变得复杂而形式多样,甚至出现殿堂式建筑。(四)公元前3000-前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未期即铜石并用时事期,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代表。这一时期原始农业和快轮制陶、精工琢玉、冶铜手工业生产增长很快,聚落结构方面突出变化是,具有中心地位的大型聚落,与国周围多少不一的小中型聚落,形成等级和主从关系的聚落群体架构,许多中心聚落往往建成较大型城址。
网络 
图说中国 ( http: / / / china / tushuochina / index.htm" \t "_blank )
聚落的形成 ( http: / / sxzx. / webs / teacher / zxdl / nrjj6-1 / %BE%DB%C2%E4%B5%C4%D0%CE%B3%C9.htm" \t "_blank )
评论:超越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 ( http: / / news. / comment / 2000-3-21 / 73728.html" \t "_blank )
魏效冰:《原始农耕文化》一课的教与学 ( http: / / www.ls11.com / 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5799" \t "_blank )
张萍:“半坡尖底瓶”探究 ( http: / / www. / history / 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1105" \t "_blank )
王先胜:关于尖底瓶,流行半个世纪的错误认识 ( http: / / sq.k12. / bbs / index.php t=msg&th=111877&start=0&rid=817574" \t "_blank )
鉴定古陶器方法 ( http: / / www.collection-cn.com / JDGTCFF.htm" \t "_blank )
古陶瓷的烧成与分类 ( http: / / www.ccisn. / indexi / i091102.htm" \t "_blank )
燃烧镜底下的真实?——笛福、“真瓷”与十八世纪以来的跨文化书写 ( http: / / www. / rendanews / displaynews.asp id=1610" \t "_blank )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 http: / / www. / in-c1.htm" \t "_blank )第10课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内容标准〗
  没有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楚汉战争、刘邦开国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讨论楚汉战争中项羽失败与刘邦取胜的原因在。
  ②分析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原因。
  ③通过观察汉纺车图,描述纺车结构以及纺织动作。
  ④通过阅读《史记》中有关“文景之治”繁荣景象的描写,将设想的当时情景与汉初呈现的残破景象作一番比较。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楚汉战争是刘邦和项羽争做皇帝而进行的战争,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战争。刘邦取胜的根本原因是注意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②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宽刑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③认识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要点〗
  1.重点 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通过对休养生息原因的分析和内容的了解,使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有个完整的概念。通过对“文景之治”成效的描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西汉初期的政策为经济恢复和发展,为统一国家的巩固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
  2.难点 刘邦和项羽在灭秦时是反秦起义的领袖,到楚汉战争时又为争夺政权而厮杀,这一蜕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这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应从农民战争推翻秦王朝与争夺皇位战争的不同性质上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建议〗
1.刘邦建国
①“楚汉战争”一是要讲清刘邦与项羽已从起义领袖转变为皇权的争夺者;二是通过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成语故事的比较,思考项羽由强变弱最后兵败乌江,是否“引乃开亡我也”?分析刘邦由弱变强最终建立西汉的原因,从中获得教益。
  ②刘邦建立汉朝的时间、都城地点和“汉高祖”的称谓、史称“西汉”等均应交代清楚。讲解“布衣将相之局”,介绍刘邦统治阶级的特色,从而为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埋下伏笔。
  2.休养生息
①启发学生思考汉初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首先指出汉初呈现一派残破的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引导学生归纳汉初经济萧条对巩固统治不利,必须恢复和发展生产。
其次指出汉高祖的布衣将相们出身低微,双亲身参加推翻秦王朝的起义,因此注意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注重研究如何避免重蹈的覆辙,大臣陆贾为此向刘邦提出忠告。同样出身低微的刘邦能接受陆贾的建议,根据刘邦的要求,陆贾一连写了12篇奏章,提出了行仁义、重教化的宽舒政策。引导学生归纳:秦王朝的重役苛刑导致覆灭,应吸取秦亡教训,接受陆贾的建议,实行轻徭薄赋的宽舒政策
②将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根据课本内容归纳为四点:即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和十五税一。并与秦的暴政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归纳:休养生息一方面可使农民安居乐业,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新统治秩序。
3.文景之治
  ①文帝、景帝实行的措施,教材概括为:轻徭薄赋和减轻刑罚两点,从内容中可看出比汉高祖时的“休养生息”更为明显。小字突出了文帝的“节俭”
②汉文帝和汉汉景帝是汉高祖之后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成效显著的两代皇帝,因此得到“文景之治”的赞誉。联系司马迁对“文景之治”成效的描述,对比汉初残破的情景,引导学生归纳:当初“休养生息”政策,前后执行了六七十年,不仅巩固了西汉的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
  师:我们在第9课学习了中国历史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知道了强大的秦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倡导者,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永远闪耀着历史光辉。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中国历史,将同学们将书翻到:
第10课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
灞(bà) 樊(fán) 沛(pèi) 
〔合书布点〕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楚汉战争   项羽   刘邦(汉高祖 汉朝 西汉 长安 公元前202年) 
性质  天↙↘人
  休养生息 布衣将相 汉初社会 陆贾(“马上” 《新论》)
    内容 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 十五税一
  文景之治 轻徭薄赋 减轻刑罚
    影响 △布点小结
  
〔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10分钟)
  ①楚汉战争的性质?结果?(刘邦、项羽为了争夺帝位,进行的战争;刘邦战胜了项羽)
②刘邦建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③何为“布衣将相”?(布衣原指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因此代指平民百姓。刘邦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网罗各方面的人才,包括许多社会下层人士。刘邦称帝后对其下属论功定封,形成了“布衣将相”的局面。高祖曾为亭长,萧何为县政府小吏,陈平是游士,樊哙是屠夫,周勃为吹鼓手,灌婴为小贩,娄敬是拉车的。韩信曾为乞丐,英布、彭越曾为盗贼。)
  ④“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⑴这句话是谁说的?(陆贾)
⑵他向谁说的?(汉高祖刘邦)
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大意是:夺取政权、建立国家可以采用战争的手段,而治理国家,维持统治难道能用战争的方法吗?陆贾认为打江山与坐江山不能采用同样的方法)
⑷据此言论写的书叫什么?(《新论》)
⑸书中提出了什么主张?(行仁义、重教化、力求给老百姓一个安静稳定的环境)
⑹它给汉初的政治和社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成为汉初施政的重要依据)
⑤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具体措施包括哪几个方面?(即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和十五税一)
  ⑥文帝、景帝在位时,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奉行的方针是什么?(安民为本)
  ⑦文帝、景帝实行的措施可以概括为哪两点?(轻徭薄赋和减轻刑罚)
  ⑧请辨别下列问题:
  ⑴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的是谁?(汉高祖)
⑵减轻田租,把田租改成三十税一的是谁?(汉文帝)
⑶慎用民力,把服役由一年一次减为三年一次的是谁?(汉文帝)
⑷废除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的是谁?(汉文帝)
⑸减了轻刑的是谁?(汉景帝)
⑨文帝、景帝在位时,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效果如何?(统治者“躬修俭节,思安百姓”,形成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史称“文景之治”。指导学生看课本第56页“解释”。“贯朽不可校”:古代的铜钱是用绳子穿的,每一千钱为一贯。穿钱的绳子因年代久而朽料断裂,钱撒了一地,没法数的清。意思是说:国库的钱堆行很多,长期都不曾使用。)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汉初的统治者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客观上: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汉初期呈现一派残破的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在这种情形下,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当务之急。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汉墓出土的陪葬陶制牛车”。主观上: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
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秦的暴政相比有哪些进步?(休养生息一方面可使农民安居乐业,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新统治秩序。)
③“此乃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项羽说的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来。
项羽的说法明显在推卸自己的责任。
刘邦善于收买人心,注意择善而从,又以进能攻,退可守的关中为根据地,逐渐由弱而强。
项羽虽然在兵力上占优势,但骄傲自大,听不进意见,最后在垓下陷入汉军重围。在汉军“四面楚歌”声中,项羽只得突围,至乌江自刎。
〔贯通评价〕  西汉统治霎时间长达220多年,这与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是分不开的。本课通过刘邦建国、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等内容,反映了汉初统治调整统治政策的概况。说明:
  近来读了由旧贵族老师提供的有关“布点教学法”的资料,进行了尝试,不足之处,还望得到大家的帮助。本课的时间安排与实际有很大出入,我是用两节课才完成的。
第4课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内容标准〗
  知道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禅让制”、大禹治水、“公天下”、“家天下”等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从“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的原因,比较治洪“堵”与“疏”两种不同方法的作用和结果,培养史论结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及联系现实、以史为鉴的观念。
  (2)指导学生列出原始社会遗址表,培养归纳、综合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说明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原始的民主推举制度。
  (2)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教学要点〗
  1.重点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难点 原始的部落联盟组织和原始民主推举制度的实施;国家的产生是社会进步。
〖教材分析〗
一、禅让的传说
  反映了原始部落联盟首领选举过程中的民主制度,说明当时还没有形成世袭的政治特权。
二、大禹治水
  禹的治水方案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及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而治水的成功则是在以身作则和团结民众的基础上获得的。以此教育学生:实践出真知、众人拾柴火焰高、领导人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三、“家天下”
  “禅让制”演变为“王位世袭制”的原因: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产生和部落联盟首领权势不断加强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向更新的社会形态发展的过程,由此出现的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夏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以王们世袭制建立的王朝,启是第一个由“家天下”而诞生的君主。
〖教学实录〗
〔导入新课〕
  师: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知道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至少距今170万年,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已经有了早期人类的足迹。经历长期的进化发展,约9000多年前,我国远古先民学会了耕种田地,栽培粟和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化的国家之一。各地域文化如满天星斗,多姿多彩。最终融合为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相传5000距今年前,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炎黄联盟,打败了蚩尤为首的东方部落,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黄、尧、舜、禹,是我国传说中“天下为公”时代的英雄代表。夏禹传子,废除“禅让制”,从夏朝开始进入“家天下”时代,国家的历史由此开始。今天,我们将开始学习第三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请同学们翻到
[
B]第4课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B]
(板书,以下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禅shan4 尧yao2 舜shun4 禹yu3 皋陶gaoyao14 迕wu3 墩dnn1 渚zhu3 琮cong2 
     
〔合书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找学生讲述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 点板书。
禅让制的传说 
   (公天下 )  尧
        舜         堵
        禹 大禹治水 原因 方法
                  疏
   (家天下)启 皋陶 伯益 
 王位世袭制 
△教师做布点小结:
   尧、舜、禹为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我们知道传说中的人物,其真实性还需要考古证实,但传说多少能帮助我们复原某些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由禅让制的“公天下”到王位世袭制的“家天下”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堵”和“疏”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禹治水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后人为什么称他为“大禹”?
  (“堵”和“疏”两种不同的治水方法,没有学生提到。这个内容课本有比较详细的叙述,而且还有一个“思考与讨论”,备课时我没有想学生会免忽略这个问题。没有学生提禹治水成功的原因。不过,六班有同学提出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以上两点在提醒下学生能回忆出来,但王位世袭制却没有人能回忆起来。)
〔分层推进〕
△要求学生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5分钟)
  ①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
  ②请同学们把我刚才提出的问题换一种方式提问:
  大约在什么时候,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在黄帝之后)
  相传在黄帝之后,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统治的区域是?(黄河流域)
  尧、舜、禹三位部落联盟的首领,作为领导人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德才兼备)
  相传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三位德才兼备人物尧、舜、禹都担任什么职务?(部落联盟首领。向学生强调他们三位不是帝王、君主、皇帝。)
  ③什么叫禅让制?(以原始民主方式推选首领的惯例。是传说中的我国远古社会首领推举和继承方法,实是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内部的一种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在传说中的反映。)
  ④尧和舜分别派谁治水?(鲧和禹)
  ⑤鲧和禹分别有什么方法治水?(“堵”:造堤筑坝,水来土挡;“疏”:修浚河道,开渠排水,使大水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
  ⑥两种不同的方法的结果各怎样?(“堵”的方法失败;“疏”的方法成功。)
  ⑦大禹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总结了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以身作则,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因势得导,采用了科学的方法;团结民众,众人拾柴火焰高。)
  ⑧禹为什么被尊称为“大禹”(赞颂禹的治水功绩)
  ⑨禹死后,夺取权位的是谁?(启击败伯益,建立了夏朝)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课本上的图“尧、舜画像”与“大禹画像”分别是明代、宋代的作品,尧、舜、禹作为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其画像当然不可能传世,但通过这两幅作品可以让我们了解明代、宋代的人对尧、舜、禹的想像和描绘。同时,我们要注意作品中的衣冠也与历史不符。
  ②指导学生理解《史记·五帝本纪》“尧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乃推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说明: 不肖(x o): 品行不好,没有出息(多用于子孙)(不肖子孙)  病:损害
  尧认为丹朱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不能把治理天下的重任交给他。这里我们要注意尧作为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他的职权是什么?(学生依课本回答:地位显要,有一定的权势,但在处理部落联盟的重大事情时,还得征询四方首领的意见。)传说中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当尧征询大家的意见时,有人向尧推荐许由,当许由听到尧要把天下让给自己的时候,连忙逃到了山里躲了起来,还跑到颖水边去洗他的耳朵。认为听了这样的话,自己的耳朵就进了赃东西,受到了污辱。大家注意颖水,在中国古代是很有名的,许多历史故事都发生在那里。我们西边有一个紧邻的县叫(学生回答)颖上,颖上意为颖水之滨,颖水离我们不远,当然,许由不是跑到我们这里来洗他的耳朵,颖水很长。说回来,当许由在洗他的宝贝耳朵时,他的一好友巢父正牵着头牛路过,就问原因,许由说出来之后,巢父说:颖水都让你的耳朵洗赃了,我不能让你弄赃了我的牛嘴,就牵着牛到上游饮水去了。
  现在,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有关舜的故事。相传舜是个德才兼备的人。当有人向尧推荐舜时,尧要亲自去考察一下。尧去时看见舜赶牛耕地,不用鞭子,而在犁后握柄处挂了一张簸萁,走一截敲一下,就上前问到:“为何敲打簸萁?” 舜说:“牛耕地很累,我怎忍心再打它们?敲打簸萁,黄牛以为打黑牛,黑牛以为打黄牛,就会尽力而 为了。再说,用鞭子打牛,挨打的快,不打的慢,出力不均,耕下的地就不平整。” 尧认为终于找到称心如意的继承人了。舜耕地的地方有人说是历山,那么历山在那呢?当然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不过,我们淮南有个地方也与它有关,这个地方是(学生回答)舜耕山,舜耕山现在是已划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③指导学生看图“禹洞河”。
  禹的故事在我国许多地方广泛流传,我们淮南境内,有“淮河三峡第一峡”之称的峡山口,相传原本还没有峡山口,洪水泛滥之时,大山挡住了洪水的去路。禹治水来到这里,想了各种办法都不成功,情急之中,禹化作一只熊,有了神的能力,用熊的尾巴一下就把大山辟开,就有了峡山口,洪水就从峡山口向下流去。人们还传说当禹变回人身时,熊尾巴上的一块小泥巴,不小心被甩了出去,一下甩出有几里地,就是现在峡山口北面的孤山。
  ④禹有个助手叫做皋陶(g oy o),皋陶这个人我们也要多了解一点。人们把皋陶称为“狱神”,传说他最早“画地为牢”。还有人把他称为“中国司法之祖”。皋陶死后,他的后代被封到英、六(l”)之地,“六”就是现在我们安徽六安,在六安城东南有个皋陶墓。
  伯益,曾和禹一起治过水,立过大功,相传“井”就是他发明的。他被启打败,没有取得权位。启为什么能打败伯益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因,请同学们看课本第23页:“随着时间的推移,部落联盟内部发生了财富和地位的分化,首领的权力的性质也在变化。”也就是说禹的时代与尧的时代不同了。当首领的权力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学生回答:大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财富和地位的分化,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贫富分化。原来生产力落后,大家都是平等的,“天下为公”,社会财富归大家共同享有,当首领的除了得到大家的崇拜外,得不到其他实际的好处,用现在的话叫“无私奉献”。所以有人说:许由听说要他为大家“奉献”,赶忙跑了。后来,生产发展了,首领利用权位,能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财富,“天下为家”,家庭拥有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各自开始为自己,为自己的家族谋福利。所以,启就能利用禹为他留下的财富,打败伯益。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有关“公天下”与“家天下”的问题,课本安排的是“思考与讨论”,我在一个试验过,学生根本就没有反映,只是傻傻地坐着,没有办法只好自己讲,我想这样的问题对刚刚接触到历史的初一学生,太难了。
  教师用书提供的答案:《礼记·礼运》中说的正是国家产生前后的不同。天下为公时尚处于原始的部落联盟阶段,实行的是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社会财富也归 人们共同享有,人们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天下为家时国家已经产生,家庭拥有自己的私有财产,政治上实行王位世袭制,人们的社会地位出现了等级差别。)
〔贯通评价〕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做到以下几点:
  ①阅读时要做到“三到”:即眼要看到,笔要画到,心要想到。
  ②讲述课文的内容,主要讲述课文中你感到或你认识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没有要求大家背课文。还有要说你的疑问,有什么你不理解、不知道、不明白的地方,这一点做的不好,大家好像都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能提出问题,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
  ③本我们学习了治水的两种方法:“堵”和“疏”,我们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就要从中找鲧失败,禹成功的原因来,找到原因,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
  ④本课贯穿始终的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认识到这种变化是历史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才算真正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内容标准〗
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政权分立的基本特征以及江南六朝的概念
  ②知道北方人口南迁和世族交往促进江南经济开发的史实。
  2.能力培养
  ①识读“东汉至隋政权分合示意图”
  ②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作用。
③制作“南方经济发展”的图表。
  ④结合六朝经济开发的史实,联系当地实际,说说人口流动、地区交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六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②认识六朝是东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为唐宋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教学要点〗
  1.重点 江南经济的开发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北方的长期战乱,造成人口的大规模南迁,不仅使南方增加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这是继春秋、秦汉以后,江南地区又一次大规模的开发和发展。并对我国南北经济发展逐步走上平衡,以及在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难点 混乱复杂的政权分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个中原因错综,时间漫长,政权繁多,政局杂乱,难以简洁明了地讲清楚,学生对此只要有个印象即可。
〖教学建议〗
1.政权分立的纷乱
①通过阅读“东汉至隋政权分合示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一时期的大致情况,对长达300年的政权分立混乱的状况有个感性的认识。
  ②知道这一时期江南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朝代名称,知道六朝古都南京。明确江南六朝在摆脱落后停滞状态和发展地区经济所具有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2.江南经济的发展
通过指导学生制作“江南经济开发图表”,使学生对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和概况有进一步的理解。
①人口大量南迁
⑴指出江南六朝“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稳定造成的,同时,江南六朝“人口大量南迁”是我国古代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高峰。
⑵运用“北方人口南迁图”,使学生知道三条南迁的路线的大致 情况。
⑶分析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作用:一是改变南方人少地广的局面,有利于垦辟荒地;二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结合广州地区出土的砖铭)
⑷结合六朝经济开发史实,联系当地实际,讨论人口流动、地区交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②江南经济和开发
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是与三条南下路线相应形成的巴蜀、江浙和两湖、江西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二是促进了岭南农业的初步开发。此外,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商品化的倾向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
手工业的特色:突出丝织业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并成为上升中的南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城市的兴起:重点介绍建康、苏州、杭州等江南名城。
海上贸易雏形:向东到朝鲜半岛、日本、向西至印度、伊朗、大秦,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提问〕
完成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能攻心反则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是什么意思?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了解了有关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情况,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东汉末年,社会混乱。从三国鼎立到隋统一全国,中国进入长达370年(220—589)的政权分立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现在,我们就看一看这一时期政权分立的情况:
〔传授新课〕
按照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顺序依次写出各政权的名称。(说明:我认为把第17课有关“北朝”在这里说出来,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
①什么叫“六朝”?(P85)
②历史特点:(全国处于分裂混战时期,政权分立,南北对峙;江淮以南社会比较安定,地区经济走出低谷)
③曾统一北方的政权(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
说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4、P89的内容。
补充:西晋末年统一局面被破坏后,北方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前后出现的政权不下30余个,多数都是由南下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建立的。其中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过北方十来年。前秦的苻坚曾南方准备统一全国,来到我们淮南地区,被东晋的军队以少胜数打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同学们应该听说过“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故事。
下面我们看本课的课题:南方经济的发展。这里我们要求大家掌握两点内容:原因、表现。
①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⑴为什么说东汉时期,南方地区的农业还远远落后于中原经济发达地区?(或者说:司马迁这为什么说:“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⑵我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高峰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⑶北方人口南迁的有哪三条主要路线?
⑷为什么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②表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对照课本,标出相关的主要内容)
⑴农业:先进的农业经济区;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产品的商品化。
要求学生看教材P86的“北方人口南迁图”,把南迁的路线与经济先进的经济结合起来。“岭南”指的是五岭以南。“耨(nòu)”
⑵手工业:六朝时期开始,丝织业的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⑶商业城市:建康(今江苏南京)、京口(今江苏镇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余杭(今浙江杭州)
海外贸易的港口城市:广州、鄮县(今浙江宁波)
⑷海上贸易:为什么说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可以远溯到六朝时期?(P87)
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长达300多年的政权分立时期。在这期间,北方处于政局动荡,战争不断,分立混乱的局面。南方地区相对稳定,又因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等到开发。面江南六朝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为唐宋全国经济重心奠定了基础。
说明: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本课在教学时,没有采用“布点教学法”。第5课 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态度、价值观: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对待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理解不同观点。
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寻找身边事物间的对立关系。利用成语“塞翁失马“,说明事物间的变化,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引导学生讨论“百家争鸣”时期,哪家学说更适合当时和现在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
基础知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德经》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论语》。墨子、孟子、韩非。
学法指导:有目的地查找有关历史资料,通过联系现实学习历史。
教学重点:孔子的学说和思想。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著作。
教学过程:
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时期,各国争霸、争雄,互不相让,社会动荡,人民陷入苦难之中。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提出自己的理想,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
一、 老子
由一组学生介绍老子的生平及其著作(查找工作课前已经完成)。
之后由老师介绍老子画像及其辨证思想——对立与变化的观点(用老子与常从的故事和塞翁失马的故事向学生说明对立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 孔子
介绍孔子生平与著作。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突出时代背景是奴隶制社会)
引导学生分析“仁”字的内涵。(这里的“仁”指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情操。)孔子的解释“仁者爱人”。
三、 百家争鸣
当时的社会处于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争霸,如何恢复中国的统一,结束社会的动乱就成为时代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各个学派也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
1、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博爱、和平)(止楚攻宋)。
2、 儒家:孟子主张“仁政”治国。(解释书上所引的两句话)。
3、 道家:庄子主张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应顺其自然。
4、 法家: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实行法治。(韩非的故事)
讲述完后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背诵默写各家提出的主张,并找学生将各家的主张写在黑板上。
出示幻灯片:
三个问题:1、你最喜欢的是哪家的学说?为什么?
2、哪家的学说更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3、你认为哪些主张对当今社会有积极意义 (列举)
学生四人为一组讨论完成,如有时间让各组代表发言阐述本组观点。
完成课后的一、二题。第21课 诸子百家
〖内容标准〗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知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②了解孟子、老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
  2.能力培养
  ①分析“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②联系“孔子一生努力”的有关材料,理解“终身学习”这一话题。
③针对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以屈”的警句,联系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提倡这种浩然之气,组织讨论。
④比较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
⑤收集与“诸子百家”有磁的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演讲比赛或成语知识竞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认识诸子百家的产生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演进在思想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②认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的儒家学说,经过历代统治者的改造和运用,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长达2000年之久,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③认识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他的许多名言警句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④认识道家老子的思想,以及其中包含的朴素辩证法观念。
⑤认识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了解其在历史 上曾适应当时统一国家建立集权的需要。
〖教学要点〗
  1.重点 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是本课的重点,应突出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孟子则应着重了解其警句名言在后世仍具有启迪作用。
  2.难点 “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不易对初一学生讲清,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建议通过讲“人”再涉及其思想,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小字部分或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使“诸子百家”显得有血有肉,从而让学生产生较深的印象。
〖教学建议〗
本课建议两课时完成教学,“儒家”为一课时,“道家”、“法家”为一课时。
1.儒家
①孔子
提问:“谁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然后引导学生观看课文中孔子像,结合小字的有关内容,介绍孔子的外表和简单生平,指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个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从“大思想家”的角度,突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这是儒家学派的基本主张。讲清“仁”是做人的道理,“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可,“礼”是本周社会等级秩序的行为规范,提倡“仁”必须遵守“礼”。
从“大教育家”的角度,着重向学生介绍其传诵久远的格言,还可不敢当今教学结合。
从整理和保存文化典籍的角度,介绍《诗》、《书》、《春秋》和《论语》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理解“终身学习”的道理。
②孟子
讲明孟子是旧中国时期的儒家代表,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后世合称他们的学说为“孔孟之道”。
引用课文中有关孟子的警句名言,运用“孟母教子”的故事材料,组织学生开展对“浩然之气”的讨论,对学生进行为人之道的教育。
  2.道家
①老子
根据课文中的老子像,向学生介绍老子的简单生平,指出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本人还被后来的道教徒神化,尊崇为道教教主。并向学生讲明“道家”是学派,“道教”是宗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突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中对立的双方及其相互转化的精华所在,使学生了解老子是一位对事物有深刻观察力的智者。结合“塞翁失马”的成语典故,使学生了解祸兮、福兮含义。
介绍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并说明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联系这一思想主张在西汉初期的实行,使学生真正理解“无为而治”这一主张。
②庄子
适当介绍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说明庄子在历史上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思想中最突出的一点是超越现实世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
①韩非子
回忆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制度,引出韩非在其中的作用。介绍韩子简单生平,突出其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并指出韩非子“崇尚今世”、“崇尚法治”的思想在当时是适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有进步作用;说明秦统一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但也应点出韩非子的极端“君主中央集权”理论排斥其他各家,主张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因而不得民心,秦朝短短15年的历史是最好的明证。
②适当介绍墨子与墨家,其“兼受”、“非攻”的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愿望。
③适当介绍孙武及其《孙子兵法》,可通过“孙武练女兵”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孙武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可从《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思想中,使学生理解孙武军事思想的地位。
小结:总之,今天通过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学习,知道儒家、法家和道家是春秋旧中国时期最主要的学术派别,从中我们了解了儒、法、道、墨、兵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主张,以及对后世所产生的极大影响。进一步认识孔子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青铜铸造的有关知识,我们要了解掌握什么是青铜器?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器是什么?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有哪些?什么叫饕餮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将学习
第21课 诸子百家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
姓名 时期 学派 成就
孔子 春秋后期 儒家 提倡“仁”,广收门徒、发展教育,整理文化
孟子 战国 儒家 “仁政”,“民贵君轻”,人要有骨气
老子 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 道家 对立双方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韩非子 战国末期 法家 今胜于昔,“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说明:学生述点情况较好,都能讲出点什么来,也许是因为我给大家留的时间比较多。另外,他们在语文课中学习过《论语》中的一部分内容,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布点小结
本课的内容难度比较大,这里涉及到许多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很难掌握。但我们在这里仅仅是学一点点常识性的东西。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掌握,本课我们将利用三课时来完成。
〔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什么叫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强调:“春秋战国是由分立趋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下面要学习的几位著名的思想家,我们要注意他们生活的历史时期是春秋不是战国。
“由分立趋向统一”:引导学生回忆旧课,涉及西周分封诸候、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内容。
学派:我们经常会听到“三教九流”的说法,那么什么是“三教九流”呢?(没有学生知道,也有部分同学知道一点)
关于“三教九流”有各种说法,我们现存介绍一个最常见的说法:“三教”即儒、释、道(释为佛教,这在前面的内容里简单介绍过)。“九流”即: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九家学术流派。“九流”中司马迁选取影响比较大的六个称为“六家”。他们是:儒、墨、道、法、阴阳、名。这里我们将着重学习前四个:儒、墨、道、法。
诸子指各派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子”是什么意思,你们应该知道吧?(学生已经在语文课中学过)
百家泛指各学派。
“诸子”、“百家”都是泛指。
第二课时
①儒家
儒原来是指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长期从事儒这个行业,因此他所创立的学派称为儒家。
⑴孔子,名丘,字仲尼。相传孔子“圩顶”,圩音乌,意思是中低而四傍高。大家看一下课文中“孔子像”,是不是有点“圩”。当然,还有人说孔子的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也有人说是因为孔子的母亲在尼丘山下生了他,故名丘。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也被尊奉为“大成至先师”,“文宣王”。现在你如果到孔子的老家山东曲阜,能看到规模宏大的孔府、孔庙、孔林。死后的孔子很是风光。但孔子在世时,却很不得志,虽然他出身贵族家庭,但在他3岁时父亲就已经去世了,17岁时母亲也离他而去。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在鲁国不得志的情况下,周游列国,想找到个施展才能的地方,但最终是两手空空。有件事比较有意思:有一次,孔子在郑国与他的弟子们走散了。弟子们到处都找不到,只好问人。有人告诉孔子的弟子,东门外有个人“累累如丧家之犬”,弟子们一看果然是孔子,有个弟子就告诉孔子这件事,孔子也不乏幽默地说:“然哉!然哉!”孔子转运是在他死后,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过什么?(学生回答)
现在,我们来看看孔子的主要成就:政治上、教育上、文化上。(指导学生看课文,分析课文内容)
“仁”是做人的道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最高的道德要求。“礼”是行为规范,要体现西周社会等级秩序。
教育上,孔子广收门徒,“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议论,成为后世传诵的格言。你们学过《论语》十则,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说一说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学生背诵)
文化方面:(学生在语文课中已经学过相关知识,强调《论语》是孔子弟子编写的有关孔子言论的书)
思考课文中的阅读,指导学生回答。
⑵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仁政”的思想,“民贵君轻”的主张,重视人的作用,提倡做人要有骨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思考与讨论”。
第三课时
①道家
首先要求学生注意“道家”与“道教”的区别,“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
⑴老子,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楚国人。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指导学生看“老子像”。
要求学生通过《淮南子》里的故事了解道家思想中“祸”与“福”关系。
“无为而治”方面的思考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⑵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为学生讲几个《庄子》里面的寓言。如“梦蝶”、“鼓盆”、“非鱼”等。
②法家
韩非是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李悝、吴起、商鞅都是法家思想的人物,他们在各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适应时代的要求。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信奉儒家学说的。但他和孟子的思想有区别,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荀子的思想吸收了一些法家的观点。他的两位最有名的弟子李斯与韩非都是法家的人物。指导学生看课文中有关小字。
韩非主张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今世必然胜过世。这就和道家的思想不一样。指导学生回顾课文中关于老子“小国寡民”的内容。
“法治”,结合商鞅变法思考“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始皇用韩非的思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王朝。我们前面所学的“焚书”事件,正是韩非思想“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体现。法儒两家,法家掌权“坑儒”;儒家掌权“罢黜”。
这里我们可以多想点,秦朝二世而亡于用法家思想有没有关系?
墨家和兵家的内容,同学们自己看。
“身边的历史”:与“诸子百家”有关的成语故事,先用小黑板写下来,让学生抄下来,选择几个成语解释。
《老子》:大器晚成、无中生有、受宠若惊、视而不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论语》:任重道远、待价而沽、分崩离析、祸起萧墙、三思而行
《孟子》:杯水车薪、出类拔萃、拔苗助长、缘木求鱼、与人为善
《庄子》:螳臂当车、井底之蛙、得鱼忘筌、越俎代庖、望洋兴叹
《孔子》:避实击虚、出其不意、知已知彼、出奇制胜、风雨同舟
《荀子》:青出于蓝、前车之鉴、后发制人、生杀予夺、四海为家
《韩非子》:守株待兔、滥竽充数、吹毛求疵、兵不厌诈、自相矛盾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内容标准〗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北方政局基本情况。
  ②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2.能力培养
  ①识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
  ②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③观察课本中有关的图片和材料,解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
  ④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③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教学要点〗
  1.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隋唐时期的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难点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教学建议〗
1.北方政局
①阅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虽说北方长期处于少数民族多个政权分立战乱状态,但也出现过北魏将近百年统一北方的和平时期。
②指导学生掌握这一时期的特征,即虽然民族交往与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但民族大融合经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其主要表现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如孝文改革:“各族人民之间自下而上的交往”,如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民族融合情况。
2.孝文帝改革
①讲清北魏统治者的民族忏悔,以及建立北魏与统一北方的基本情况。
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改革的两个阶段:祖母冯太后改革,一是政治上的“三长制”,二是经济上的“均田制”;孝文帝改革,一是“迁都 洛阳”,二是“胡汉融合政策”。
③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为什么一定要精心安排迁都的“计谋”呢?为什么改革涉及的范围又是如此的广呢?启发学生从这些改革的有利因素中,明确孝文帝实行改革的的原因所在。可从以下方面归纳:“三长制”完善了北魏地方统治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均田制”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双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迁都洛阳”的“计谋”,一是为实行胡汉融合政策进一步冲破鲜卑族旧贵族势力的阻挠,二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胡汉融合政策”的彻底,一是改变了少数民族旧的、落后的风俗,二是得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拥护,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总之,孝文帝改期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民族大融合
①指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一、北方,由于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的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以及汉人起居的变化。
二、南北长期对峙,呈现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交替状态,尤其在北魏和平时期,还出现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的现象。
②指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既是由统一趋向分立的时期,又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为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从而奠定了隋朝统一和唐朝繁盛的基础。
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出现了长期混战分立的局面。与此同时,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 大融合。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两便这一历史发展的主流。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方法〗 教学法、讨论法、图示讲解法相结合
〖教学教程〗
〔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说一说南方六朝包括哪六朝?这一时期社会特点是什么?
〔导入新课〕
六朝: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
特点:社会相对安定,地区经济发展。
那么与南方相对应的北方黄河流域的政权形势和社会特点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学内容〕
一、北方的政局
西晋的短期统一局面结束后,中国历史再度走向分裂。在北方长期处于多个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各国之间,连年混战,人民流离失所,北方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在这期间,氐族建立的前秦统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淝水之战后之久,前秦的统治迅速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到了5世纪前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重新统一了黄河流域,此时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近百年统一北方的和平时期。北魏以后,北方又经历了东魏、西魏并存,北齐和北周对峙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五个政权全称为北朝。(副板书)
提问:请同学说一说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历史发展所呈现出两个阶段性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是政权更替频繁,各国之间混战连年,社会动荡不安。
②是各族人民在长期杂居相处中,联系日益密切,加强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为北方的再度统一提供了条件,是哪个政权结束了北方分裂局面,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它的建立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也是我们今天所学习重点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组织学生看书第一自然段)教师提出问题:北魏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①北魏建立和北方统一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生活以游牧为主。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受汉族文化影响,逐渐学习农耕技术,过着定居生活。386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势力扩展到今山西、河北,进入中原,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439年,拓跋焘统一了黄河流域,成为北方强国。
提问:北魏统一北方有何历史意义?
小结:结束了分裂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各族人民之间联系和交往更加频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②改革历史背景
进入北方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改变原来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生产经济逐渐封建化,成为农业居民,特别有一些鲜卑族贵族也转变为农业生产的地主,这是历史的进步。而北魏统治还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这些矛盾导致各族人民的斗争,各族人民在共同斗争中互相支援,加强联系又促进民族大融合,这使北魏统治者感到震惊,是顽固坚持自己落后的统治,还是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这也关系到如何巩固自己统治,尤其是如何有效地对经济和文化较先进而人口又较多汉族进行统治, 这一点也是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突破“以胡治汉”,“胡汉分治”落后→“胡汉融合”新目标(自身转化)。
③改革措施(两个阶段)
孝文帝(拓跋宏)5岁继位,由冯太后主政,她采取措施
⑴政治上:集权中央,实行“三长制”,官员俸禄制
⑵经济上:“均田制” 时事生英雄,490年,孝文帝19岁亲政后,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太后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推行改革;
⑶迁都洛阳(关键)
⑷推行汉化政策。
学生讨论:孝文帝迁都原因、经过、意义
教师总结:平城偏在北方,不便于控制整修北方地区,北边少数民族多次南下威胁平城。另平城地区土地贫瘠,所产粮食有限,不足以供应所需,还经常发生灾祸,造成人畜大量伤亡,孝文帝亲政后,感到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还很落后,需要改进,需要向汉族学习,要想进行改革主,必须离开旧都。为何选择洛阳?因为洛阳曾是东周,东汉等几国都城,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但是鲜卑贵族不愿放弃营造好家园,如何说服群臣,保证迁都(学生看书自学),孝文帝与保守势力进行巧妙斗争,终于把都城迁到洛阳。
(学生讨论)迁都作用: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联系,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统治。
迁都后,推行汉化政策(看书),消除了鲜卑族同汉族的隔阂,孝文帝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愧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少数民族杰出政治改革家。⑸⑹
④孝文帝改革作用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民族大融合
①民族大融合
所谓民族大融合,是指各族人民和汉族在长期的杂居相处中,互相往来,共同斗争,民族隔阂逐渐消失,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②特点:
⑴北方,由于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的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以及汉人起居的变化。
⑵南北长期对峙,呈现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交替状态,尤其在北魏和平时期,还出现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的现象。
③意义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既是由统一趋向分立的时期,又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为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从而奠定了隋朝统一和唐朝繁盛的基础。民族大融合是我国历史的进步现象。是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迅速发展,为后来隋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课堂小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发展的交流。
〔教学作业〕
①鲜卑族内迁后的地理位置位于今天的什么地方?
②据你所知“胡汉融合”对衣食位行等社会生活和习俗有哪些影响?
〖教学资料〗
志略猜忍,威福兼作——文明冯太后
http:///longbook/1088144349_yinbidelishi/32.shtml ( http: / / / longbook / 1088144349_yinbidelishi / 32.shtml" \t "_blank )第1课 中国远古人类
说明:
  因为领导工作忙,忘记通知我们参加新教材培训。因为领导工作忙,学生的书没有到齐,我手里只有一本教材。好在现在能上网找些资料,否则真不知道还敢不敢进教室。原本1课时的内容,我用了3课时,尽量讲慢点,讲细点,避免重点的东西没有讲。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开始上新课,请大家把书翻到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板书)
  你们知道“中华”是什么意思吗?
  生:1.中华就是中国。2.中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请大家把这段文字记在书上。在以后的课堂里,我们要记些东西,可以记在专门的课堂笔记本上,也可以记在书上。我主张大家还是记在自己的书上,免得几天以后,你的笔记本不知跑到那去了。书也会跑掉,不过这个可能性要小一点,希望你们能保存好你们的书,这里有你的,也有我的心血。最重要的将来初三复习时,你就不用到处求人找书了。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正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唐律名例疏义释义》
  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录初编 别录卷一 中华民国解》)
  (没有别的东西可代替,只能板书了,胳膊都举疼了,不由得写的快了点,引来学生一片抗议。看着学生抄黑板上的字,检查了一下学生的情况,每班竟然有六、七个同学还没有领到书,和我一样穷。领导们真太忙了。)
  师:同学们能看懂这段文字吗?
  生:看不懂。
  (也有说部分看不懂,有位同学竟然来了句:“不知所云”。高材生。)
  师:历史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特别是语言和哲学两项内容与历史的关联很大,同学们语言这一关一定要过,不能看完一段资料后“不知所云”。
  “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意思是“教化”,说文化高,经济发达。 在古代, “华”同“花”、“化”,(板书)“化”就是“教化”之意。在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认为自己的文化高,是世界的中心。周围其他族的人文化低,是“夷”。“亲被正教”接受先进文化的人,自然就是中华,很自信,也很骄傲。当然,还有一层意思,即使你生活在中原地区,奇装异服,不知道孝敬长辈,友爱兄妹,不学无术,没有礼貌,也不能称为“中华”。
  但是,大家要注意了。随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华”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含义。因此,中华民族包括定居于中国领土内的所有中国民族,即包括当代的和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
  现在,我们看导言,这部分概述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这里面我们要记住那些内容呢?大家跟着我看书。找到:
  至少距今170万年,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已经有了早期人类的足迹。
  约9000多年前,我国远古先民学会了耕种田地,栽培粟和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化的国家之一。
  大家用笔把这些内容标出来。同学们都听过“四大文明古国”吗?你知道是那些吗?
古代埃及 古代巴比伦 古代印度 古代中国(板书)
  现在大家把书翻到第3页,我们来学习
第1课 中国远古从类(板书)
   一、人类的起源(板书)
  师: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那里来的吗?
  生:从猿变来的。
  师:很好。谁知道在古代,人们认为人类从那里来的?
  生:女娲娘娘造的。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语文书上有。
  师:大家可以看到:学科之间相通的。在语文课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历史知识。谁能为我们讲一下其他的人类起源的。
  (七年级《语文》中选了袁珂先生《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关“女娲”的一篇。)
  1.神话传说(板书)
  (学生绝大多数知道上帝造人。但不能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师:下面我为大家讲一讲有关人类起源的几个神话传说。我们就从文明古国讲起。
  古代埃及:古代埃及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其中流传比较广的有:人类是神呼唤而出的。传说在世界出现之前,全能的神“努”就已存在,她创造了天地的一切,她呼唤“苏比”,就有了风;呼唤“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唤“哈比”,尼罗河就流过埃及,她一次次呼唤,万物一件件出现,最后,她道出“男人和女人”,转眼间,埃及就住满许多人。 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将自己变成男人外形,成为第一位法老王,统治大地人类,开创繁荣。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人是太阳流出来的眼泪。
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七表诗》中,描述在创世之前有一对神灵,阿斯普是男神,为淡水海洋,梯阿马特是女神,为咸水海洋。二神生下了众多神灵,后来神之间发生大决战,一方以梯阿马特为首,一方马尔都克为首,马尔都克是以梯阿马特的曾孙。马尔都克战胜梯阿马特,将她的身体一分为二造出天地,又用梯阿马特的主要支持者金古的血液造出人,并强迫人膜拜神。
古印度神话也认为太初只有水,但是水中并无神,而是出现一个金蛋,孵出梵天大神,梵天以两半蛋壳创造天地,然后从其身体的各个部位诞生万物。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世界历史中学到。
  还有其他文明中人类起源的传说,比如:
  大家都熟悉的上帝造人。这是源传于犹太人中的故事,《圣经》里话说上帝花了五日时间创造了大地万物,到第六日她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于是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人的鼻孔后,就成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亚当。不久便取下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亚当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这有点和中国女娲抟土造人类似。
  还有希腊神话,今年奥运会的开幕式大家看了吗?古希腊的神话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将来学习世界历史时,再给大家讲,现在我们听听古希腊人是怎么说人类起源的:众神之中的普罗米修斯和弟弟厄庇墨透斯合力塑造人和赋予人和其它所有动物以生本领。普罗米修斯用土和水揉成了泥,照着神的模样捏出了人,他使人呈站立的姿势,厄庇墨透斯将勇敢、力气、快速、伶俐等天赋分别赐予各种动物。厄庇墨透斯慷慨地把各种天资赠予各种动物,到最后竟没有剩下甚么象样的天赋能给最崇高的被造物人类。于是普罗米修斯升到天上,在太阳神马车里点燃了一只火把,将火送到地上来。奥运会传递火炬据说就是从这来的。
  日耳曼神话认为人类是植物所变的。它说有一天,天神欧丁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绰约,於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欧丁首先赋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别赋予理智、语言、血液、肤色等,成为日耳曼的祖先。
  还有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某个印第安人部落认为神用一只在原始海洋上游泳的鸭子的蹼足上粘着的泥土造出大地和生物;而西非某个部落则认为世界是在蚂蚁的排泄物中产生的。
  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太多了,如果有兴趣你们可以到学校图书馆、上网查查。为什么古人有这么多神奇的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
生:没知识,没科学,没文化。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
  它也说明当时的人类缺少交流,没有交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还说明人类是渴望了解自己是从哪来的,还说明人类是充满幻想的,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我们的祖先为人类的起源想到了各种的可能性,在不断的错误中最终找到科学的答案。我们对未来也有许多幻想,有的也许只能是“梦”,但在众多的“梦”中,说不定那个“美梦”就会“成真”。
  同学们,我们怎样评价这些神话和传说呢?现在,请把课本翻到第15页,将这段文字标出来:
  是我们祖先经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尽管有后人夸张和添加的成分,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是否真实也还需要考古证实,但必定保留着许多反映先民生活和社会组织发展情境的历史记忆。因此传说多少能帮助我们复原某些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
(以上用1课时)
2.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师:上一节课,我们讲了人类的起源,主要讲的是神话传说,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历史课上为什么要说这些神话传说吗?
  (失败,没有学生知道,一脸的茫然。)
  上一课,我们在教材上标出了一段文字,大家还记得吗?
  (终于想起来了,有学生翻到第15页,知道我要问的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人类起源的另一种说法,请大家把教材翻到第3页找到:2.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板书)。大家都熟悉这种说法,但你知道――为什么说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吗?
  生:1.我们发现了远古人类遗址。2.我们发现了人类化石。3.我们找到了元谋人、北京人。
  师:大家看教材是怎么叙述这段文字的?
  生:科学研究。
  师:科学研究,要有科学精神。这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下面这段文字请大家记不来。
  所谓科学精神就是重事实,重证据,重逻辑,不以主观好恶任意歪曲事实,改变事实,取舍事实,普及剪裁事实,属于所谓“求真”的范畴。――《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板书)
  大家要认真领会这段话的含义。科学精神渗透在我们整个历史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各种专业知识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现在同学们看教材中的插图《从猿到人的演化示意图》。根据大量的考古发掘,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知道人类距今至少已有300万年的历史了。人类的体质在不断的变化中。现在大家把书翻到第4页:
  二、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板书)
  师:“原始”是什么意思?“原”指原来,“始”指开始。“原始”是指开始的,古老的,未经开发的。“原始人类”就是说最早的人类。现在请把书翻到第7页,看插图《我国境内重要的原始人类化石和遗址分布图》。
  图中有北京人、山顶洞人、丁村人、元谋人等,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某个地方的人一样不一样呢?比如:“北京人”,可不可以指现在的北京人?显然不能,这里的“北京人”是指生活在北京的一些原始人类。
  通过这个图我们能得到有关中国原始人类的哪些信息呢?分布广,许多地方都有原始先民们生活的遗迹。
  在这幅图里大家至少要注意三种人:
  1.元谋人(板书)
  2.北京人(板书)
  3.和县人(板书)
  请大家在图中找到他们的位置。我们为什么要注意他们呢?这是有原因的,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是我国目前所知生存年代最早的原始人类。北京人是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我说的这两句话请大家在教材第4页找到并标出来。
  这里要注意:我们以后要掌握的一些历史知识,主要是最多、最早、最大、最什么什么的。也就是说我们要记住一些有代表性,有标志性的事件、人物。并以他们为例,了解人类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特点。
  为什么要了解“和县人”呢?它有什么代表性呢?请大家记在书上:我省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板书)1980~1981年发现于安徽省和县陶店镇汪家山北坡石灰岩洞穴中。和县人化石包括一个近乎完整的头盖骨和其他化石。头盖骨属一男性青年个体。除颅底缺失较多外,脑颅的绝大部分都保存下来。它在形态上具有直立人的许多典型特征,和县人头骨在总的形态上和北京人的较为相似,但又有一些较进步的特征。
现在,大家想一想,我们讲某种人,主要的依据是什么?
  原始人类的遗迹,即原始人类的化石和其他的生活痕迹。这里我要指出:在上一次的作业中,有的同学说历史就是书上记载的事。这句话是错的。历史是过去的事,只要是过去的事,书上没有记载,也是历史。我们了解历史、研究历史,书,或者说文字是主要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我们还可能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影视资料等方式了解历史。
  我们是怎样知道元谋人的呢?看教材第4页的图和小字。元谋人的牙齿化石,据有关专家考证,这是一个成年男子的牙齿,他生活的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小字部分有这样一段话:“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使用火。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回答的有:元谋哪个地方有人;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元谋人使用石器;)
  师:很好,用火。火,可能是天然(板书)的,也可能是人工(板书)取得的。天然火是怎么来的?
  生:雷电、火山、陨石、物体自燃。
  师:我们刚才讲了科学精神,重事实,重证据,重逻辑。我们在考察历史时,证据要充分。“炭屑和烧骨”,可能是某种天然火的杰作,也可能是人类利用天然火的痕迹,甚至有可能是人工取火,那种可能是真的,我们要用证据来说话,当证据不足时,我们只能说:元谋人可能使用火(板书)。
(第3课时)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已经讲了人类的起源及中国原始人类,讲了元谋人,和县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北京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三、北京人的生活
  1.时间 大约70万年至20万年
  2.地点 北京西郊周口店龙骨山洞穴里
  3.体质 能够直立行走,双臂运用自如,头部保留着不少猿人的特征
  4.生活 采集和狩猎,旧石器时代,使用火。
  (右边各项在学生回答后,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以上几个问题,指导学生了解贾兰坡、裴文中两位考古学家。对照第5页的图《依据化石残骸复原的北京人胸像》,讲解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解释“旧石器时代”:
  使用火的好处:火是人类第一次掌握的自然力。
  (向学生提出了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个同学说到了“人定胜天”,“天人和一”等词。不知如何说明这个问题,没有想到好的办法。)
  各班回答情况比较正常,但也有几个例外。
  1.时间 五班,我刚写完时间,有个同学就说出170万年。全班同学大笑,我想是没有看清题目,提出认真阅读教材,看清题目的要求。
  2.地点 五班,回答地点时,把“龙骨山洞穴”读成“龙骨-山洞-穴”。
  3.体质 这个问题回答的不太好,几个班的同学把整段的内容都读了出来。也有的同学只是读了头部保留的猿人的特征:额骨低平,眉骨粗壮,嘴巴前伸,很像猿猴。
  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的“思考与讨论”及“想象”。布置作业“北京人的一天”。
后记:
  1.用三课时上完一节,这是第一次,感觉是特别的累,有点儿力不从心,无从着力,完全没有以前上课的从容。
  2.由于是让学生自由回答问题,课堂有点儿乱,六班整体尚可,二班、五班部分同学乘机起哄。我虽训了几个同学,但语言的力度显然不够。二班的一位男同学,竟然把上衣扣子全部解开,把那并不健美的胸肌展示出来。还是二班,少了一个人,一问,竟然是大名鼎鼎。(去年的初一学生,半个多学期没有到校上课,理由是期中考试没考好,班主任竟敢点名批评他。在提出要教训班主任,吓得班主任只好辞职后,教室里也难见到他了。却时常能看到他的母亲到学校吵闹。没想到竟留在初一了,恰巧又带他的课。苦啊!)真不愧他的“英名”,开学才一周多,又不见了。可怜我,对他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却难识庐山真面目。
  3.教师用书终于发了下来,也许后面的课能轻松一点。第5课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内容标准〗
  知道了解夏、商、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大致过程,包括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分封制、宗法制及东周建立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甲骨文的辨认,激发学生探寻古文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懂得可通过考古材料来了解历史。
  ②指导学生制作夏、商、周三代比较表和家庭亲属世系表,培养综合、归纳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比较商朝和西周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夏、商、周的灭亡说明昏庸、暴虐的统治注定要失败。
  ②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其对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起了一定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教学要点〗
  1.重点 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 分封制在西周有助于稳定统治秩序,而在后世中央集权制下又成为离心因素;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及其对后世的正负两方面影响,这些都是初一学生较难理解、掌握的。
〖教学分析〗
1.夏、商、周的更替
  ①简要说明夏、商、周三代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向学生交代“公元”、“公元前”、“公元后”、“世纪”等基本概念。
  ②夏朝作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其主要标志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帮助学生理解,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公天下”转化为“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③“殷商”及“殷墟”的概念  补充“殷墟”发掘的过程。并告诉学生“殷墟”以外还有许多商朝遗址,蕴藏着更多的文物,鼓励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适当补充甲骨文字,让学生来辨认,并讲述甲骨文的刻制经过,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目前半坡和大汶口的刻画符号还难以识读,而甲骨文已经旨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基本能读懂,并可通过甲骨文来了解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因此,甲骨文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的开始。
  ④牧野之战  商纣王的暴政,主要表现在:一是奢侈淫乐,荒淫无度,如修建宫室园林等。二是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如创设“炮烙之刑”就是导致商朝灭亡的重要原因。牧野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武王伐纣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学生回答后指出:商纣王的失败证明“得贤者昌,失贤者亡”的道理。 
2.周的分封制和守法制
  ①分封制  其一,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原来是商朝辖下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出兵,征服了许多地方。为了统治所征服的辽阔,加强对各地的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其二,分封办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处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或异姓贵族,封他们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其三,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主;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其四,分封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统治。利用地图“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图”,让学生了解西周统治区域扩大情况。
②宗法制  思考西周实行宗法制的原因,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使学生辩证地看待宗法制的历史作用,进一步突出教材的重点。
③“宗法制示意图”和《汉书 食货志》的有关记载,加深对西周宗法制的理解。
④“家庭亲属世系示意图”  制作家庭亲属世系表,以增进家庭亲情关系,并培养实践能力。
3.西周的灭亡
  ①本目不是教学重点,只需帮助学生弄清从西周到东周的历史发展线索。西周末年政局动荡不安,而幽王还在演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王昏庸、诸侯离心离德、周边少数民族尤其是犬戎日崛起,皆成为西周灭亡的原因。
②启发学生回忆史书、小说、电影中的商纣王、妲已、周武王、姜太公、周幽王褒姒等较熟悉的历史人物,比较商朝与西周灭亡的原因的共同点,明白统治者的品行和统治政策,与国家兴亡的密切关系。
(以上内容主要来自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
  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第4课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了解了禅让制,这种我国古代部落联盟时期以原始民族方式推荐首领的传说。同样,在传说中有古代圣贤的代表尧、舜、禹。禹之所以被人们尊称为“大禹”,是因为他治水有功,在治水的过程在他因势利导,变“堵”为“疏”,降服洪水。禹去逝后,启击败伯益,取得权位,建立夏朝。从此,“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到
第5课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板书,以下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殷墟yin1xu1 纣 zhou4 桀jie2 贡赋fu4 嫡di2长子 王畿ji1  诸候-诸侯 卿qing1大夫 采邑cai4yi4 庶shu4子 犬戎rong2
〔合书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找学生讲述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夏 建立者 亡国者 时间 都城
商              上古三代
(西)周
分封制 目的 方法 相互关系 作用
宗法制 基础 核心 作用
公元纪年法
△教师做布点小结:
  “上古三代”,夏、商、周的内容大家基本上能把握要点,但对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由于涉及到历史概念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大家做应该说已经很难得了,我希望同学们能以这两个历史概念的学习为例,以后学习历史概念、历史名词时,能做到举一反三,知道从哪几个方面把握历史概念、历史名词。
〔分层推进〕
△要求学生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5分钟)
  ①“上古三代”是哪三代?(夏、商、周)
  ②“上古三代”各自的起止时间、建立者、亡国者、都城分别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31页,附录:“朝代简表”。同时指导学生看第30页,“夏商周形势图”,指明传说中“禹都阳城”,阳城在哪里,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朝代简表”说夏都在“山西安邑”就是其中一种说法,大家只要记住“阳城”就行了。)
  ③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____。(商朝。指导学生看第26页的图。图上的文字是甲骨文,有关甲骨文的知识,我们将在后面的课文中学习。)
  ④什么叫“殷墟”?(商代都城的废墟,因商朝多次搬迁都城,商王盘庚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之后,人们把商朝也称为“殷朝”。)
  ⑤什么是牧野之战?(向学生讲明,我们以后还要学到许多战争,战争与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我们课本中学习到的战争在人类历史中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关于战争我们要知道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背景、经过、意义及其作为特殊战例的代表性。牧野之战就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⑥分封制的目的、方法、相互关系、作用分别是什么?(略)
  ⑦宗法制的基础、核心、作用分别是什么?(略)
  ⑧“东周”的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指导学生看“宗法制示意图”。(学生问:“如果没有儿子怎么办?”)
西周宗法制由层层等级严密编织而成的宗法血缘关系网络,将同姓宗族成员联结在一起,起着维护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分封制即“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它与夏商时代的“方国”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后者则是经过分封自上而下形的。它强化了天子对诸侯的统属关系,但诸侯在地方上仍拥有地方实权,封国仍是一地方实体,与后代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组织全然不同。
②公元纪年法 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课外学史”。并补充:公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年。公元元年之前为公元前1年,没有公元0年。计算年代的方法:如果两个年代都是公元前或都是公元后的,两数相减;如果两个数跨公元前后,两个数相加减1。
〔贯通评价〕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做到以下几点:
  ①学习一个王朝要了解它的起止时间、建立者、都城、重要的领导人,重要的制度。
  ②学习战争要掌握它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经过、结果及其典型性。
  ③分封制和宗法制作为重要的制度,我们要掌握其实施的目的、方法、作用。第12课 东汉的强盛
〖内容标准〗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以及东汉衰败的主要史实。
  2.能力培养
  ①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②依据历史图片想像并手描述汉人的日常生活,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描述的能力。
③介绍天干地支表及十二生肖,教会学生换算农历与公历、干支纪年与生肖的方法。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教学要点〗
   1.重点 光武中兴
  2.难点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教学建议〗
1.光武中兴
①向学生指出: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历代史书党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②介绍课文小字部分,让学生懂得,王莽改制是一场失败的改革,它不但没有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反击了社会矛盾,以此作为“光武中兴”的铺垫。
③有关光武中兴的内容,可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出两特征(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和五大内容(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废除捐税,减轻田租;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整顿吏治;兴办地方官学)。总结课文小字,将光武中兴的内容与王莽的统治进行对比,还可适当穿插《后汉书》中的一些小故事,诸如:“寻找严子陵”、“奖赏闭门人”等,以突出光武帝重视人才、整顿吏治的中兴特色,加深学生对光武中兴的理解。同时,对光武帝重视教育也可作一定评论。关于“中兴”一词可稍作解释: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④为使学生对光武帝其人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可指导学生收集更多的相减史料,在课外以活动课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⑤让学生依据课文中的三幅插图想像汉人的日常生活,以此突出“兴武中兴”的结果与作用。
⑥引导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比较“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凹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即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待。
  2.东汉衰败
①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及小字分析东汉衰败的原因,即年幼的皇帝被各种势力左右、地方割据势力猖獗、农民起义爆发等,并指出具体表现,诸如官僚、地方兼并土地、官僚宗族世代把持政权,左右选官舆论、大地主拥徒附和私人武装家兵等等,指出这是东汉末年形成割据势力的原因,更是三国分立的历史根源。
②关于天干地支及十二生肖的内容,应作一定的解释与说明,并教会学生换算方式。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汉朝的历史,将同学们将书翻到:
第12课 东汉的强盛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东汉
光武中兴  “柔术”→奴婢、捐税、节俭、吏治
?   文治 →图书馆、太学、郡国学
   衰败 中央政权 → 弱
地方割据 → 强 官僚、大地主
兼并土地、把持政权、左右选官、占有田庄、私人武装
△布点小结
  本课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要把内容归纳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光武中兴”是本课的重点,“中兴”是指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我们在学习这段历史时,要注意把它与“文景之治”联系起来,比较他们的异同。
〔分层推进〕(约20分钟)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东汉(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洛阳、东汉。提醒学生注意:汉武帝是西汉的刘彻、汉光武帝是东汉的刘秀)
②光武中兴
⑴背景 (光武初年,满目疮痍 chuāngyí创伤,也比喻遭受灾祸后凋敝的景象。杜甫《北征》: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要求学生注意西汉初年与东汉初年的情况相似之处)
⑵特征(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提醒学生其与西汉初年“休养生息”政策、“居马上得天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相似)
⑶内容(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废除捐税,减轻田租;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整顿吏治;兴办地方官学。把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的政策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
⑷影响(光武帝重建汉朝政权,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在位30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光武中兴”。“中兴”: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③东汉衰败
  ⑴东汉时期,与中央政权离心离德的地方割据势力主要指的是哪些人?(官僚、大地主)
  ⑵官僚、大地主为什么能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兼并土地、把持政权、占有田庄、左右选官、私人武装)
⑶田庄的私人武装称为什么?(部曲、家兵)
△处理问题
  ①“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待。
  ②想像汉人的日常生活(参照课文中的插图)
  ③纪年法的换算
〔贯通评价〕(约3分钟)
  本课我们学习了东汉的历史,“光武中兴”是本课的重点,我们要抓住它的两大特征:以柔术治天下和文治。这一西汉王朝的“休养生息”和“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有许多相同之处。本课的学习要与前面对西汉的学习进行对照,西汉与东汉,这两个王朝,我们有时统称为汉朝,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资料〕
奖赏闭门人
  郅恽(恽音yùn)是管洛阳城门的小官。有一次,汉光武帝带了一批人,到洛阳郊外去打了一天猎,回城的时候,已经是晚上。皇帝的车驾到了上东门,城门早已关了。随从打猎的侍从叫管城门的开门,郅恽拒绝了。汉光武帝亲自来到城下,吩咐郅恽开门。不料郅恽说: “夜里看不清楚,不能随便开门。” 汉光武帝碰了个钉子,只好绕道到东中门进城。第二天,汉光武帝正想找郅恽责问,不想郅恽的奏章已经送上来了。奏章上说:“陛下跑到遥远的山林里去打猎,白天还不够,直到深夜才回来。这样下去,国家大事怎么办?”汉光武帝看了奏章,就赏给郅恽一百匹布,还把那个管东中门的官员降了职。
寻访严子陵
  严子陵,原姓庄,后人因避明帝讳改姓严。名遵,字子陵。
   年轻时就很有名望,后来游学长安时,结识了刘秀和侯霸等人。王莽为笼络人心,曾广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机出来做官了,刘秀却参加了绿林起义军,决心推翻王莽政权。严子陵当时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为所动,最后索性隐名换姓,避居僻乡,彻底摆脱了王莽的羁绊。刘秀在洛阳建立起东汉王朝后,思贤若渴,到处寻找严子陵。
  几年后,得知严子陵披着羊皮隐居在齐国某个地方钓鱼,便立即派人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一连请了三次,并亲自致书云:“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疮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颖水之风,非朕所敢望。”严子陵实在推诿不过去了,才终于来到了洛阳。
  这时,侯霸已经当上了刘秀的丞相。原来他在王莽失势时,便及时转舵,向起义军靠拢,以后凭着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来。他深知刘秀十分器重严子陵,所以一听到严子陵来了,不敢怠慢,马上派人携书问候。严子陵却对侯霸那种追名逐利、一味投机的行为十分鄙视,看了侯霸的信后,也不愿回信,只让来人带了两句话去,说是“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侯霸认为这是挖他的疮疤,心中十分不满,从此便想方设法要把严子陵撵出洛阳去。严子陵则因为看到侯霸这样的人居然当了丞相,也就不愿再在洛阳呆下去,每天只在宾馆里睡大觉,等待回家。甚至当光武帝刘秀亲自来看望他,他也闭着眼睛,不理不睬。刘秀知道这位老友性情高洁、孤介,便抚着他说:“子陵呀子陵,你到底为啥不肯出来辅助我治理国家呢?”严子陵突然睁开眼来,盯着刘秀说:“唐、尧得天下,是因为德行远闻,才使隐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刘秀见一时说服不了他,只得叹息着登车回宫去了。
  过几天,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与他谈论旧事,谈得十分投机。晚上,还与严子陵同榻而卧。严子陵在睡梦中把脚搁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说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对严子陵的猜忌。刘秀听了却哈哈大笑,说:“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没事!”然而严子陵却料定其中必有缘故,他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倾轧,官场的险恶,便执意不肯再在洛阳留下去了。当刘秀还想要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行,悄然离去,隐居于富春山下。那里有个“严陵濑”,据说就是他当年垂钓之处。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曾再一次征召严子陵,严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绝了,并索性回到故里陈山隐居起来,没过几年,便老死在这里,享年80。
  严子陵的人品确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当时知道的人并人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在严陵濑旁建了钓台和子陵祠,并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赞扬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子陵才以“高风亮节”闻于天下。南宋嘉定年间,陈山严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风阁,后来还办了个高节书院,今均早已湮没,只剩下一块墓碑。第19课 文字演变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复习导入〕
订正上周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的第三单元)
引导学生看第五单元“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导言,知道本单元将要学习哪些内容。学生阅读课文。
第19课 文字演变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下面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传说:结绳记事 仓颉造字 许慎《说文解字》
萌芽:刻画符号             六书(假借、转注) 
甲骨文:定义、发现、地位、构字四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汉字的作用 智慧的创造和结晶 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说明:学生述点情况较好,都能认识到甲骨文的重要性,但对汉字作用的理解存在问题。有位同学把“仓颉造字”说成“许慎造字”。)
△布点小结
  东汉时,文字学家许慎编写了一部《说文解字》,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也是现存最早的字典。这里同学们注意汉字构字和使用的“六书”与构字方法的区别,也就是说:构字四法(也有人称为“四象”,没有为学生引入这个概念)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另外两个假借、转注是汉字的使用方法。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汉字是我们的母语,她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当然,这一点是所有文字的共同点。作为文字,汉字还有不同于其他文字的地方。世界上有些古老的文字随着所在国家的灭亡而消亡了,多数文字都由象形逐渐走向拼音,只有汉字形声表意,历千年而不衰。即使在电脑时代,汉字仍是当今输入最为快捷的文字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通,南方人讲的话北方人很难听得懂,北方说的南方人有可能也不知是啥意思,但当这些话语成为文字时,形声表意的方块字,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因此,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我们前面说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们所使用的汉字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学生在述点时,汉字的作用讲的不够,我在总结时,把这部分内容放在前面讲了)
〔分层推进〕(约20分钟)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师:引导学生看“结绳记事示意图”及小字内容:“古者无文字。其有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强调其“只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文字是通过另一种途径逐渐形成的。”
“仓颉造字”这个传说:注意两个时间概念“战国时期”、“黄帝时代”。相传他“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②为什么会有仓颉造字引起“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这样的传说?
第二课时
①提问:上节课布置的问题。
  学生回答集中于解释这个传说,也有同学说仓颉聪明、人们掌握了文字引起万物的害怕等各种答案,但没有同学从古人对文字的态度这个方面来回答问题
②我国文字是由什么逐渐演变而来的?(刻画符号)
指导学生看书,要求学生标出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
画出符号,请学生猜测
http://web./gsls/flashweb/wenziyanbian/data/infor/images/symbol/19-4.jpg ( http: / / web. / gsls / flashweb / wenziyanbian / data / infor / images / symbol / 19-4.jpg" \t "_blank )
③甲骨文
⑴什么叫甲骨文?(学生读课文)
⑵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强调:王懿荣)
⑶甲骨文在文字演变中的地位?(强调: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一脉相承)
⑷什么是构字四法?(回忆上节所说的“六书”)
要求学生到黑板前完成“阅读与思考”:山(象形)、刃(指事)、林(会意)、渭(形声)。二班和五班,一次OK。六班找了两个学生都没有做对。(好班里的南郭)
④甲骨文后相继出现哪些字形?(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引导学生回忆小篆、隶书的有关知识。
指导学生看“汉字字形图”
介绍有关“虢季子白盘”的资料。(唇亡齿寒、刘铭传)
〔贯通评价〕
  本课我们学生了“汉字演变”,我们知道:结绳记事和仓颉造字是文字起源的传说。我国文字是由刻画符号逐渐演变而来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与我们今天的汉字一脉相承。甲骨文后字形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基本结构仍没有变。汉字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同时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第20课“青铜铸鼎”,请同学们完成《基础训练》上的题目后,阅读第20课的内容,下节课,就不专门留时间让同学们阅读了。
〖教学资料〗
课件:《文字演变》
http://web./gsls/flashweb/wenziyanbian/index.htm ( http: / / web. / gsls / flashweb / wenziyanbian / index.htm" \t "_blank )
考证:刘铭传其人其事
http://heritage.news./1053/200498-24570.html ( http: / / heritage.news. / 1053 / 200498-24570.html" \t "_blank )第3课 中华民族的祖先
 师:我们已经学习完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知道我国原始聚落遗址中北方和南方有许多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其相同点有(引导学生回答,参考第2课的实录。)……,不同点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知识,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3页,
第3课 中华民族的祖先
(板书,黑体字为板书内容,下同)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要求根据我们前几节课的对历史学习的了解,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六班同学都能比较认真的阅读教材,标出要点。五班有几位同学没有书,批评后,让他们和同位的用一本书,小部分不能认真阅读。二班最差,没有几个同学看书,最近几天他们班接连发生了几起打架、旷课、吸烟等事件。今天终于见到哪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什么都没有,没有书、没有本,也没有笔,说是让坏孩子偷走了。)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找学生讲述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板书。
  地域文化、部落、部落联盟、华夏族、文化共同体
  传说和史实
  距今5000年前、炎帝、黄帝、蚩尤、涿鹿之野、人文初祖
  (学生很容易讲出传说和史实、炎帝、黄帝、蚩尤、涿鹿之野这些词,对于人文初祖、地域文化、部落、部落联盟、华夏族等内容则要在提示下才能回忆出来。现在想来,可能是看到后面的就把前面的内容忘了,而且前面的几个名词也比较陌生。不过学生们还能记得第14页的图片。)
  根据板书讲解内容。
  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原始农耕文化,主要以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和南方长河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聚落遗址为代表,除了这两个文化遗址之外,我们许多地方的文化遗址,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请同学们看第13页的图“我国农业先民文化遗址分布图”,要求学生知道(强调不需要记忆,简单了解就行。)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并指导学生看第14、15页的图片。
  解释:部落是与一定的婚姻形式相联系的。部落是原始社会的一种社会组织,是由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氏族构成。原始社会后期,因军事活动增加,有些地区又由若干亲近的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因此,部落联盟是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
  说明:不同地域的文化最终融合为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回忆“中华”的解释。
  传说和史实 要求学生回忆我们前面在“人类的起源”部分讲到的神话传说,利用已知的内容,完成教学。
  炎帝和黄帝 要求学生在书上标出“距今5000年”(引导学生说出中华五千年、上下五千年等词),在第16页的图“传说中的主要部落分布图”中找出炎帝、黄帝、颛(zhuān)顼(xū)、尧、舜、九黎。
  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到底有没有黄帝这个人,很难说,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我们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其实底气是不足的。同中国一样,有5000年文明史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这三个文明古国,早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就有5000年前的文字、城郭、金属等考古发现。从考古学的角度看,中华文明史比其他文明古国少了约1000年。寻找和发现有关考古学上的证据,用事实、证据,理直气壮说出中华文明的起源,还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还要一大批有志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的人不懈日努力。
  “黄帝”与“皇帝”和区别 指导学生看教材第42页,“他(秦王赢政)兼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尊号,新创“皇帝”名词,宣布自己为统一国家的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皇帝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根据情况是可补充有关“三皇五帝”的知识。六班一个学生说:“黄帝,姓黄名帝。”我只好多加上临时加上:“黄帝,相传为轩辕氏,姓姬。”学生们马上想到了姬发,看来电视剧的魅力不小。不过也方便我过渡到华夏族的内容,本来这个内容在备课时不想说的。)
  华夏族大约是在周朝形成,相传夏朝、周朝的统治者是黄帝的后裔,他们尊黄帝为祖先,也就是说黄帝部落逐渐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干。在传说中人们把许多东西的发明权都归于了炎帝和黄帝,他们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现在炎帝和黄帝又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引导学生看图“黄帝画像砖”、毛泽东《祭黄帝陵文》及“黄帝陵”。
人文[human culture] 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初祖”匾之由来 ( http: / / jy. / 20021204 / ca236962.htm" \t "_blank )
《黄帝——“中华始祖”和“人文初祖”》 ( http: / / www. / poetry / hdzhszhrwcz.htm" \t "_blank )
葛剑雄《“国家级”公祭黄帝于法无据》 ( http: / / www.nanfangdaily. / zm / 20040408 / xw / fz / 200404080045." \t "_blank )
华夏之祖 ( http: / / / 200406 / ca420790.htm" \t "_blank )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 http: / / li_jun. / rskl / xdwx / tyyfl.htm" \t "_blank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
〖内容标准〗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要求学生知道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的主要史实,如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发河西、西南夷、东胡等地区,铸五铢钱,兴修水利工程,弘扬儒学,举办太学等基础知识;
  ②了解年号和古代纪年的换算方法。
  2.能力培养
  ①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归纳汉武帝稳固大一统局面以及发展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整理、分析、归纳历史知识和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让学生上台讲述相关的历史小故事,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在经济发展、政权稳固和军事力量强大基础上取得的,战争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以安定,生产得到发展。
  ②使学生懂得,国家的强盛既要靠政治稳定和军事实力,也依靠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③汉武帝年间由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教学要点〗
  1.重点 汉武帝时期稳固大一统局面的努力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2.难点 如何正确、准确地评价汉武帝一生的功过。
〖教学建议〗
1.稳固大一统局面
①帮助学生认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稳固,对边疆的开拓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北击匈奴,河西屯垦,西南开边,东北势在拓展,西汉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与管辖,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也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②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小故事,既能激发学生广泛阅读课处读物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学到古人居功不傲的优秀品质,受到为国忘私的传统美德教育。
③基础较好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评价西汉同匈奴的战争?从战争的目的和作用分析,西汉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战争。但必须向学生说明,西汉同匈奴的关系,是国内民族之间的关系,尽管汉匈两族统治者间有较大的战争,但两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是十分频繁的,如通过“通关节”互相交换货物,匈奴的牲畜和皮毛注入汉朝,汉朝的丝绸和食物注入匈奴。为此民族融合、各民族间友好相处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④应向学生说明,河西走廊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交流通道,汉武帝是关键的历史人物。为击败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中原王朝首次在河西设郡(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西汉对西域的经营,是古代中国开发大西北的第一步。
⑤如条件允许,可将秦汉时期的匈奴关系进行如下梳理:
  时期 政策 具体内容
    (略)
⑥关于西汉同“西南夷”的关系,应向学生介绍汉朝西南夷所指称的地区和对象。并提问:“夜郎自大”成语的由来,在讲述西汉王朝开发西南的同时,可联系现实向学生简介西部大开发。

措施 北击匈奴 河西屯边 西南开边 东北拓展
内容 (略)
  2.经济与文化措施
①结合课文插图,向学生说明王铢钱的铸造是国家铸币的开始。学习基础好的学校,可适当补充五铢钱的由来,以加深学生对五铢钱的认识。
②在地图上指出战国秦汉时期关中著名的水利工程,并列表说明:
水利工程名称 水利工程地点 水利工程功效
都江堰 成都以北,灌县境内 防洪、灌溉田地300多万亩
郑国渠 咸阳附近 灌溉田地400多万亩
六辅渠 郑国渠上游南岸 灌溉高地田亩
白 渠 郑国渠的南面 灌溉田地
黄 河 以后80多年中,黄河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可适当介绍《史记 河渠书》中有关汉武帝兴农治水的史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利建设是国家的百年大计。
③如条件许可,讲述汉武帝弘扬儒学、举办太学时,可行当补充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等知识以及长安太学和规模和教学方式等,让学生对古代教育略知一二。
④讲完“轮台罪已诏”后,引导学生回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结合汉武帝的政绩,再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秦始皇汉武的比较讨论,还可将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与汉武帝进行比较,让学生懂行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的原因,从而对汉武帝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⑤引导学生比较秦朝与西汉疆域的四至,说明西汉是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国家之一。
措施 铸造钱币 兴修水利 重视经书 建立太学
内容 下令废半两钱,必铸五铢钱 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 重视经书的重写,鼓励各献书 设置五经博士,给博士配置弟子,办太学
3.年号和古代纪年方法
  ①介绍年号的演变与发展历史,如条件允许,可适当补充介绍“谥号、庙号、尊号”等知识。()
②有关漏壶计时,可利用插图向学生介绍其原理及功能,并指出:课文插图中的漏壶是至今出土最完整而又有纪年的漏壶。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汉朝的历史,将同学们将书翻到: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汉武帝(刘彻)
开拓 北击匈奴 河西 西南夷 东胡
卫青 霍去病 屯田 夜郎、滇国 乌桓、鲜卑
经济  铸造钱币  兴修水利
  五铢钱 六辅渠、白渠、黄河
文化  献书 董仲舒 五经博士 太学
轮台罪已 
△布点小结
  本课以汉武帝为主线,强调统一国家的巩固。经过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刘彻当政时期,人口增值,经济富庶,国家强盛,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奋发有为的汉武帝,积极开拓,自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学生述点都比较差,大部分的学生把主要的精力集中于卫青、霍去病两个人的故事上,对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几乎就没有同学注意到)
〔分层推进〕(约20分钟)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阶段是谁在位时期?(汉武帝刘彻,指导学生课本中的图片:汉武帝像)
②有关汉武帝反击匈奴的问题
⑴汉武帝为什么要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秦汉以来,匈奴不断南下骚扰,北部边郡不得安宁)
⑵汉武帝为反击匈奴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积蓄了足够的粮食、钱财和战马,训练了勇敢善战的士兵)
⑶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几次对匈奴的战争?(三次)
⑷统帅是谁?(卫青、霍去病,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小字,补充有关卫青、霍去病的故事)
⑸结果怎样?(汉军取得了胜利,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北部边郡得以安宁,并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各地的通道)
⑹打败匈奴后,汉武帝为经营西域采取了哪些措施?(河西设郡、兴修边塞、续修长城、河西屯田)
⑺以上四项中,标志着西汉王朝对西域的经营开始的是什么?(河西屯田)
⑻河西屯田的目的是什么?(为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
⑼河西屯田的方法是什么?(迁徙内地的汉族人民前往河西。以上两点也是我们把河西屯田作为西汉王朝开始经营西域标志的原因)
③“西南夷”
⑴什么叫“西南夷”?(西汉时期,今四川西南、贵族、云南等地居住着许多语文、风俗、习惯不同的少数民族,统称“西南夷”)
⑵“西南夷”中较著名的有哪些?(夜郎、滇国。指导学生回忆成语“夜郎自大”,“滇”是现在哪个省的简称)
⑶西汉王朝对“西南夷”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顺西汉,接受朝廷的管辖;汉族官吏在西南地区举办学校;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到西南)
  ④“东胡”
⑴什么叫“东胡”?(汉初,东北地区居住着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称作“东胡”)
⑵汉武帝时,乌桓族被霍去病迁到哪里?(上谷、渔阳、辽东等地)
⑤经济措施
⑴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经济上的头等大事是什么?(铸造钱币、兴修水利、)
⑵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除半两钱,改铸什么?(五铢钱,700多年间成为我国标准铸币)
⑶汉武帝时,在关中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了哪两条渠?(六辅渠、白渠)
⑷汉武帝时,经过大规模整治的黄河,在以后多少年中没有发生过大水灾?(80年)
  ⑥文化
⑴秦始皇焚书使儒家经书惨遭厄运,汉初诸帝采取了什么政策?(重视经书的重写,并鼓励各地献书)
⑵谁向汉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的建议?(董仲舒)
⑶为大力发展儒学教育,汉武帝设置了什么职位,让其传授弟子?(五经博士)
⑷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是什么?(太学)
⑸西汉末年,太学已经有多少人的规模?(一万多人)
⑦什么叫年号?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年号是从谁开始的?(年号是帝王用来纪其在位年代的名号。汉武帝。写出“庙号、谥号、尊号”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处理问题
①卫青、霍去病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什么启迪?一人人怎样才能建功立业?
激励学生树立为国家、这社会作贡献的志向。
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须有刚毅顽强、百折不挠、奋发上进、公而忘私的精神。
②与秦始皇相比较,你认为汉武帝是怎样一位帝王?
评价历史人物的四要素:⑴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⑵要注意历史人物实践活动和主要业绩;⑶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观点;⑷要注意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补允有关史料,让学生自由发言。
〔贯通评价〕(约3分钟)
  汉武帝年间由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大一统”简单地说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资料:
《史记》
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奢丽,尤敬神明。坛开八道,接通五城。朝亲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传声。迎年祀日,改历定正。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资治通鉴》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汉书 食货志》
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役费并兴,而民去本。
天下虚耗,人复相食。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他晚年所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五册) 第四节 武帝末年的社会动荡及其转机
面对连年征伐造成海内虚耗、社会动荡的局面,武帝晚年颁布了著名的轮台诏,“梅征伐之事”,承认自己的政策过失。时值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遣重合侯马通率四万骑击匈奴,又令开陵侯率楼兰等六国兵攻击依附于匈奴的车师,与马通军相配合,车师玉投降。于是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上奏,提出增派军卒到西域渠犁、轮台一带屯田,再“募民壮健有累重敢徙者诣田所,就蓄积为本业,益垦溉田,稍筑列亭,连城而田,以威西国,辅乌孙”。西域前线又传来贰师将军事广利以军降匈奴的消息,汉武帝折损大将和众多士卒。于是:
  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日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危须、尉犁、楼兰六国子弟在京师者皆先归,发言仑迎汉军,又自发兵,凡数万人,王各自将,共围车师,降其王。诸国兵便昙,力不能复至道上会汉军。汉军改城,食至多,然士自载,不足以竞师,强者尽食畜产,赢者道死数千人。朕发酒泉驴橐驼负食,出玉门迎军,吏卒起张掖,不甚远,然尚厮留甚众。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匄丐若马’,又汉使久留不还,故兴师,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古老卿大夫与谋,参以著龟,不吉不行。乃看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乃至郡属国都尉成忠、赵破奴等,皆以‘虏自缚其马,不祥甚哉!’或以为‘欲以见强,夫不足者视人有余。’《易》之,卦得《大过》,爻在九五,匈奴困败。公车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波,时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将,于鬴山必克。’卦诸将,贰师最吉。故朕亲发贰师下鬴山,诏之必毋深入。今计谋卦兆皆反缪。……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大鸿胪等又议,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赏以报忿,五伯所弗能为也。……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由是不复出军。而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
  “轮台诏”标志着武帝末年政策的转折点,改正自己的过失,停止连续三十二年的大事征伐。从此不复出军,强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转变到重视生产、减轻民众负担、恢复民力上来,因而出现了社会安定的转机。对此司马光评论说:“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遵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董仲舒的思想和其之后的社会历史之中,“百家思想并没有真正绝迹,而是融入社会、融入儒家的理论之中。故有谓:《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中国哲学史二卷。65页董仲舒认为片面强调法制,任刑而不尚“德”所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必然会“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水”,是以仁德代替严刑、德刑并用,“限制豪强”“以赡不足”等等政治原则措施。第20课 青铜铸鼎
〖内容标准〗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知道商周青铜器铸造的历史地位,青铜铸造的基本过程、青铜器的主要种类和用途。
  ②了解青铜铸鼎(以司母戊大方鼎为代表)的工艺水平及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能力培养
  ①通过课本各类青铜器图片,指导学生观赏商周青铜文物艺术水平。
  ②通过课本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指导学生了解饕餮所代表的动物。
③通过博物馆参观和观后交流(作品赏析或观后感),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④通过青铜器精品图片的收集和制作壁报进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介绍商周青铜器铸造的规模和范围,使学生明确商周时期我国已从石器时代进入到青铜文明时代,商周两朝是中国青铜朝代的高峰,商周的青铜文明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
  ②介绍商周青铜器铸造的复杂工艺过程,使学生了解当时手工业工艺之精湛、手工业作坊规模之大、生产组织和管理水平之高,从而认识集体通力协作的力量。
  ③介绍商周青铜铸造器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热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
〖教学要点〗
  1.重点 商周青铜铸造的历史地位、工艺制作、基本种类和用途是本课的重点。这些重点是学生掌握青铜文化的基本要素。
  2.难点 青铜器由铜、锡、铅的合金冶炼而成,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不易理解;青铜精品的赏析,其艺术价值的所在也不易为初一学生所掌握。
〖教学建议〗
1.商周青铜铸造
①教师可通过“有谁知道青铜是什么金属”的提问,向学生讲明“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冶炼而成”的知识。并讲清青铜是相对红铜而言,红铜是纯铜,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颜色青绿,故称“青铜”。其争优点在于熔点低,硬度较大。
  ②教师可以课文中“司母戊大方鼎”这一青铜器为代表,组织学生讨论青铜制作的生产步骤,然后将事先归纳的青铜器制作步骤和生产环节通过表格(图片更好)向学生展示。
③教师可根据青铜器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其高超的工艺水平在世界冶金史占有重要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商周青铜器铸造的历史地位;从当时手工业工艺之精湛、手工作坊规模之大、生产组织和管理水平之高等方面分析、认识集体协作的力量和商周青铜文化处于当时世界前列地位。
  2.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
①教师可按酒器、食器、武器、乐器、礼器以及生产工具分类,通过电脑图片资料或图书图片资料――向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白青铜器的种类之多、用途之广,认识商周青铜器的实用价值。
②教师可选择介绍青铜器精品的代表之作,比如,乳丁纹平底爵、大盂鼎、兽面扁足鼎、兽面纹双面铜鼓、四羊方尊、犀牛尊等,观察别出心裁的形制,形象各异的纹饰和精雕细凿的刻镂工艺,引导学生了解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的艺术成就。
③教师可结合课文的“看图与思考”,指导学生对饕餮纹所代表的动物进行讨论与识别,并引导学生了解商周时期的宗教崇拜。
④教师可联系现实,从保护青铜器为起点,引导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文物保护意识。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导入〕
提问:利用小黑板写出“鼎”字的各种字形(参照教材P105的“汉字字形演变图”),请四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相应的字体名称。没有到黑板前的同学自己也试着写一写,看自己写的字形名称对不对。(“篆”字写错的比较多。“甲骨文”与“金文”,“隶书”与“小篆”写错的较多,“楷书”、“行书”、“草书”没有写错的)
师:刚才我们写了“鼎”的各种字形,请同学回忆一下大家学过哪些有“鼎”字的词语。(三国鼎立、大名鼎鼎、人声鼎沸、一言九鼎等)
看来同学们对“鼎”挺熟悉的,谁知道什么是“鼎”吗?(生:“鼎”就是锅;是一种乐器;是一种烧香用的,庙里都有;是一种青铜器;是祭拜祖先用的)
同学们刚才对“鼎”进行了各种的描述。“鼎”是一种食器,用来煮食物的,和现在的锅的作用差不多,当然一般的“鼎”都挺大的。它的形状多为“三足两耳圆形”(板书)。
“这个‘鼎’是四足方形”(学生多会指出我话中的问题,三个班都有同学提出,说明我的小计还不错)
很好,这说明有同学认真阅读第20课的内容了,现在我们就来看。
第20课  青铜铸鼎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学习新课〕
现在大家来看一看第20课里面的几个“鼎”。人面纹方鼎、司母戊方鼎、大盂鼎、大克鼎、兽纹扁足鼎。
现在我们以“司母戊方鼎”为例来说明问题。司母戊方鼎,又称司母戊鼎,因为它是方形的,所以称为司母戊方鼎;还因为它是我们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所以又称为司母戊大方鼎。为什么叫“司母戊”大家应该知道了吧?这里我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个“戊”字,请同学们认一认这几个字:戍、戌、戎。知道读什么?什么意思吗?这几个字我们在以后的历史课中要学到,特别是我们以后要学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请同学们注意:点戍横戌戊里空,旁边有叉念个戎。现在请同学们跟我读几次。
提问:司母戊鼎是由青铜铸造的,那什么是青铜器呢?(请一位同学看书回答)
生:“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把铜、锡、锅熔冶在一起铸造成青铜器。”
师:回答的很好,但有点儿多了。准确的说法是:青铜是由铜、锡、铅三种金属熔冶而成。自然界中有大量的纯铜,我们安徽省的铜陵就盛产铜。同学们一定见过电线里的铜丝,纯铜是红色的,熔点较高,不够坚硬,不适合作工具。但当红铜与铅、锡熔铸在一起时,就会出现变化,熔点低了,也就是说容易冶炼了,硬度提高了,适合作各种工具了,而且颜色也变成了青绿色。
当人们知道青铜冶炼方法后,开始用来制作各种用品,取代石器。人类历史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在我国,青铜铸作到了商周时期达到全盛时期。
提问:青铜器是的铸造过程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教材P107)
提问:青铜器按照用途可分为哪几类?(学生回答,教材P108)
师:回答的很好,本节课主要是欣赏青铜器,我们受条件限制,不能让大家见到实物,其实,我也从来没有见过青铜器,我们就来纸上谈兵,欣赏几件青铜器具。刚才我们主要看了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现在将同学们欣赏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器:乳丁纹平底爵(教材P106)。
乳丁纹指的青铜器上的纹饰。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不公有实用的功能,还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请同学们看教材P109页的文字。简单了解青铜器上有哪些纹饰,为什么兽面纹又称为饕餮纹?回答“看图与思考”中的问题。(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纠正错误,我的学生没有人看出思考题的饕餮代表的是“牛”)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乳丁纹平底爵上来。爵,是一种酒器。大家没见过实物,但在电视里应该见过。 现在将大家仔细观察P108的“青铜角”。分析“爵”与“角”这两种酒器的不同。(学生分析后,教师总结:爵,有流有柱有尾;角:无流无柱两尾)
http://www./images/artexpo/bronze/jiuqi/juejj.jpg ( http: / / www. / images / artexpo / bronze / jiuqi / juejj.jpg" \t "_blank )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人面纹方鼎”(P106)。这是在湖南宁乡发现的,同一地点出土的还有“四羊方尊”(P110)。“尊”是一种盛酒器。尊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数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
△课堂小结
  青铜冶铸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青铜铸鼎是商周高度文明的象征,青铜文化又是我国民族文化瑰宝。今天通过商周青铜铸鼎的教学,使我们初步了解青铜铸造的复杂工艺过程,知道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欣赏青铜文化的艺术价值,明确青铜文物的历史地位和文物价值。
〖教学资料〗

爵位之爵,本是饮酒之器,今以其为阶位、权力之象征,这表明上古之时世俗政权以祭祖饮酒之爵之别以辨其阶位、权力。《说文》:“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象形。《左传 桓公二年》:“舍爵策勋焉,礼也。”杜预注:“爵,饮酒器也。” 《集韵 药韵》:“爵,爵位也。”上古爵位有五,曰公侯伯子男。《周礼 天官 大宰》:“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一日爵,以驭其贵,二日禄,以驭其富。”郑玄注:“爵谓公、侯、伯、子、男、卿、大夫士也。”《礼记 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韩非子 定法》:“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上古之时,祭祀宗祖本是权力之象征,礼以饮酒之爵辨其阶序及其祭祀之权力范畴、受祐福之等级、大小。
中国青铜器
http://www./artexpo/bronze/main.htm ( http: / / www. / artexpo / bronze / main.htm" \t "_blank )
中华青铜器
http://www./ ( http: / / www. / " \t "_blank )
中华博物-青铜主页
http://www.gg-/copper/copper_index.php ( http: / / www.gg- / copper / copper_index.php" \t "_blank )
四羊方尊
http://www.dzu./department/lishi/MYWEB12/siyangfangzuen.htm ( http: / / www.dzu. / department / lishi / MYWEB12 / siyangfangzuen.htm" \t "_blank )第8课 秦的统一
〖内容标准〗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②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③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图,指出统一后的优势所在。
  ④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驰道;能正确指出秦长城西起和东至的所在地区。
  ⑤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秦的统一,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一统的演进,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②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感知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要点〗
  1.重点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国家,而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将战国时期的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机构。成为我国长达2000年多年历史的基本制度。经济文化上的整齐划一举措,不仅加强了统一国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总之,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从政治上的强权统治和经济文化上的促进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能较全面认识统一措施的作用。
〖教学分析〗
  1.秦灭六国
  ①指导学生运用第6课“战国形势图”,结合“秦兵马俑骑士与战马图”以及“长平之战”的材料,组织学生分析秦王政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掌握秦先后灭掉六国的次序。比如: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兼并六国。
  ②组织学生着重讨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一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小国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二是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在政治上采取的重大措施,运用“秦政治体制示意图”,向学生说明三点:
①回忆“三皇”、“五帝”,说明“皇帝”一词的名声煊赫与权力庞大。突出政自定“皇帝”称号后,这个称号延续了2000多年,直到清朝被推翻为止。
②介绍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职责、地位,介绍地方郡守、县令的职责、地位,强调中央和地方的官职都由皇帝任免,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③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从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统治两方面进行分析。
  3.统一措施
  ①指导学生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正确指出秦疆域四至的所在地,明确秦是当时世界上大国的概念。以“统治如此广阔的疆域,除了政治上建立强权正体外,秦始皇在经济和文化上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导入“统一措施”一节。
②运用教材的插图、资料,引导学生对文字、货币、度量衡进行统一前后的对比观察,明确其优势所在。
③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知道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方向。了解匈奴的情况和匈奴对秦的威胁,强调万里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是人类文明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④组织学生开展对思考题“秦王朝进行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道的统一,你认为好处在哪儿?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其进步又在哪儿?”的讨论。
⑤归纳秦始皇在建立统一国家上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
  师:第6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与社会变革”,(提问)“春秋五霸”是哪五霸?(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雄?他们的地理位置在哪?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有关商鞅变法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记、多看、多想。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到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8课 秦的统一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
嬴(yíng)政  郡(jùn)〔合书布点〕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找学生讲述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秦灭六国  时间 策略 顺序 意义  长平之战
  皇帝               阳陵虎符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郡县               李斯
  文字 货币 度量衡 车轨 长城  
△布点小结
  今天,几位同学对课本内容的复述,我是比较满意的。我想改变前几节课的做法,要求述点的同学,先由我来指定,其他同学注意听,中途不要随插话,如果有什么问题,一定要等别人把话说完,举手向老师示意,得到允许后,站起来,面向全班同学和教师表述自己的观点。
〔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5分钟)
  ①秦灭六国的时间?(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进一步提问:公元前230年是几世纪多少年代?)
  ②秦灭六国的策略是什么?(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秦灭六国的过程,概括为四句顺口溜:秦灭六国计谋精,远交近攻二步行,打败削弱再灭亡,十年统一顺民心。)
  ③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韩、赵、魏、楚、燕、齐,)
  ④秦灭六国的意义是什么?(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⑤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自称什么?(“始皇帝”,后人称其为秦始皇。秦国与秦王朝,秦王嬴政与秦始皇的区别:秦国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王朝。灭六国,称皇帝前称为秦王嬴政,称皇帝之后称为秦始皇。)
  ⑥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主要官职?他们的职责是什么?(丞相——掌管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他们孝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⑦秦始皇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什么?职权怎样?(略)
  ⑧秦始皇采取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连接长城。)
⑨识图:第43页“秦朝疆域”,找出秦朝的都城、四至、长城的起止。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为什么秦能灭六国?
⑴客观条件——人民渴望统一。“战国七雄”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战争,使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给人民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封建割据严重阻碍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孟子 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孟老夫子的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因此,人民渴望统一,结束分裂割据。“战国七雄”中谁能承担“统一”的历史重任呢?
  ⑵主观条件——“战国七雄”秦国实力最强。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它是各诸侯国“变法”中比较彻底的,变法后秦国的旧制度废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因此,灭六国实现统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国的肩上了。
  ⑶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②中央集权制度
  集权就是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于中央。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个裁决,中央的主要官员都必须绝对服从皇帝和执行的命令。指导学生看第44页图“秦政治体制示意图”。
  ③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影响:(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相关图片)
  ⑴文字  小篆 隶书
  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规定小篆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日常文书来往通用的是隶书。
  文字的统一,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后世各种汉字字体都呆溯源于秦。
  ⑵货币  圆形方孔钱
  圆形方孔钱与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有一定的关系。我国历史都依照秦钱的样式铸行,它通用了两千多年。
  货币统一,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货币,解决了拾、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
  ⑶度量衡
  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便利经济的发展。
  ⑷车道
  驰道,意为奔驰车马之道。直道意谓路线直、距离近、行驰快的道路。
  解决了交通不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和地区间的联系。
  ④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其进步又在哪里?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有利于巩固民族的团结。
〔贯通评价〕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开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同时采取统一文字、货币统一、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和直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秦的统一在历史上且有进步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网友评价:
以“秦的统一”为例试评明月老师的教案
首先恭喜明月老师的帖子置顶。(早就该置顶了嘛!)
我真希望借此机会,把明月老师的这个帖子做的更好一点。把它变成初中历史教案的典范。当然这需要众多的努力。在此我愿抛砖引玉,把自己对明月老师的教案的一些看法谈一谈,以供大家的共同讨论。
前面的内容由于各种原因,我暂时跳过,就从第八课秦的统一谈起。
看完这一课的教案,给我最大的印象是,知识量极大。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没有漏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从考试的角度讲,我觉的做得是相当不错了。但我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
1、如此多的内容需要安排几节课来完成呢。历史科在初中的地位我很清楚,一周一个班只有两三节课,而且绝不能占课外时间,那么你的教学任务能完成吗?即使勉强完成了,那么你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吗?有些内容如果书中有,何不放手让学生一看。
2、就第八课而言,课标的要求是“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的意义”,从课标看这一课的任务是相当重的,一是“了解”二是“探讨”。但我觉得在有限有教学时间里,两个要求也应有个轻重关系。不难看出,重点应该是“探讨”上。但我却没能从明月老师的教案中看出“学生”探讨的痕迹。答案多为明月老师已设定好的结论。你教案中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是学生探讨的结论吗?学生的结论是什么呢?希望明月老师能写出来。
3、我认为本教案还有一个不足,就是问题很我,但不够灵活。
如在讨论“统一措施影响”的时候,我的实践告诉我如果直接提出,多数学生会没有反应,场面冷淡,最终多为老师自问自答。(也许本人能力有限,学生素质不够的原因吧,不知明月老师当时的情况如何)本学期,我改变了一种问法,我问学生: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假如当年秦始皇没有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的话,你能合理想象一下会发生哪些事情吗?这一次无论在哪个班,学生们都是非常的勇跃,争先恐后的发言。效果不错!
以上为我个人看法,希望大家猛批!我说话直,而且想说就说,请明月老师多见谅,多多指正。
最后,我还要对上次,明月老师对我的提问细致的回答表示衷心的感谢!
你的朋友:反思者第6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内容标准〗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了解春秋战国起迄年代和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让学生在“战国七雄形势图”上填出七雄的地理位置,训练识图能力。
  ②讲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③分析各国变法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
  ④引导学生将西部地区历史文化遗址的挖掘和保护与西部大开发联系起来,培养现代意识。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善于用人、纳谏并进行改革是一些诸侯国得以强盛的重要原因。
  ②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变法,它是时代变革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③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促进了四川成都地区的农业发展,成为历史上先进的农业经济之一。
〖教学要点〗
  1.重点 商鞅变法
  2.难点 讲清楚商鞅变法是朝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需要。
〖教学分析〗
1.春秋时代
  ①讲清东周概念、起迄年代及主要特征。
  ②分析春秋时期周天子与诸侯国地位的变化以及各诸侯国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原因,从而了解大国争霸的历史背景。
  ③介绍“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强调齐桓公是五霸中的首霸。
  ④强调争霸战争是为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但争霸战争体现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争霸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2.战国时代
  ①结合“战国七雄形势图”,向学生简要介绍三家分晋的简况,讲清七雄的地理位置,并配合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让学生在短期内记住战国七雄的方位,加强识图能力的培养。
②“战国七雄”的七个大国是同时并存的,与“春秋五霸”的五个霸主先后出现有所不同。
③“尊王攘夷”旗号的打出和收回,说明经过激烈的争霸和兼并战争,周王室更加衰微,弱小的诸侯国相继被吞并,在客观上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④强调战国初期各国变法的原因和目的,并突出魏国的李悝变法以发展农业为主,楚国的吴起变法以强兵为主,而秦国商鞅变法的主要特征以法治国。
⑤分析越王勾践之青铜宝剑为何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依然非常锋利?让学生在课后上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得出结论(经铬盐氧化反应后,耐腐蚀,耐高温)。
3.商鞅变法
  ①经济和政治都比较落后的秦国,想要富国强兵,争夺黄河中下游地区,进行了“以法治国”为主要特征的商鞅变法,因此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强盛的需要。
②组织学生讨论:商鞅变法废除了哪些旧的制度?采取了哪些有利于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措施?让学生懂得: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县制的建立,有利于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
③“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代表了历史进化论的观点。“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是以法治国思想的体现。
④突出商鞅变法的曲折和艰难,使学生懂得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为改革而献身的人是了不起的。
⑤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强调它是战国时期最重要、收效最大的变法,秦国逐渐强大的关键在于商鞅变法,从而使学生理解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⑥思考:各国变法的成败说明了什么?使学生得出:善于用人、勇于改革是一个国家得以强盛的关键。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阐述现代社会改革开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4.都江堰
①讲清战国时期四川成都平原的旱涝灾害情况,突出都江堰开凿的必要性。
  ②根据课文插图,分析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功能,强调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直到今天还在发挥巨大作用。
  ③讨论:在我国西部地区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址,应如何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将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同西部大开发联系起来。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5课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我们应该掌握“上古三代”指的是哪三个朝代?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哪个王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朝代是哪个朝代?什么叫“盘庚迁殷”?什么叫分封制?什么叫宗法制?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到
第6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板书,以下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
数(shǔ)典忘祖 齐桓(huán)公  宋襄(xiāng)公 泓(hóng)水  对峙(zhì)  都江堰(yàn) 
〔合书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找学生讲述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东周――春秋和战国 
  五霸 七雄
时间
时代特征 王室衰落、列国并立  大国兼并、社会巨变
  商鞅变法 原因 时间 地点 人物 内容 作用 
  都江堰              功能
△教师做布点小结: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个问题大家都比较清楚,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呢?各有什么时代特征呢?商鞅变法和都江堰这是两个历史名词,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我们应该知道学习历史名词,要从那几个方面来掌握。
〔分层推进〕
△要求学生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5分钟)
  ①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春秋: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战国: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命名源于两本重要的著作,一部是孔子编定的《春秋》,一部是刘向编辑的《战国策》。)
  ②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什么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以避免相互兼并,共同对付外族侵扰为理由,要求其他国家承认他们的霸主地位。)
  ③“春秋五霸”是哪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④春秋末期,长江流域有哪两个诸侯国北上中原争霸?(吴国和越国)
  ⑤“战国七雄”是哪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指导学生看图“战国七雄形势图”,明确七雄的地理位置。)
  ⑥在各国的变法中最先进行的是谁?收效最大的是谁?(魏、秦)
  ⑦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结果、及意义(略)
  ⑧都江堰修建的原因、时间、地点、主持人、功能、意义(主持人与现在一位电视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同名,)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春秋和战国各自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特征∶一事物异于他事物的特点。在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为:春秋――王室衰微,列国并立;战国――诸侯兼并,社会巨变。
  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的处境与西周朝代全然不同,首先是王畿大为缩小,周天子所能控制的仅洛邑及其四周,形同小国;其次是各诸侯国对王室的态度日渐冷淡。一方面是由于时代推移,王室与诸侯国的亲戚关系渐渐疏远,另一方面是王室的衰弱也无力维持原先的君臣关系。天子已无号令诸侯的能力,昔日的尊严也荡然无存,政治重心逐渐由王室转移到列国,从此开始了春秋时代强国争霸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社会大动荡时代,也是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伴随着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时期连绵不断的战争,成为各国改革的摧化剂和推动力。战国时期,各诸侯都认识都到要想在兼并战国中取胜必须国力强盛,而国和强盛的关键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变法图强,重用贤才。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代表了历史进化论的观点。“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是以法治国思想的体现。
②“尊王攘夷”
春秋时代最早的霸主是齐桓公,他采用了管仲“尊王攘夷”的策略。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 宪问》)孔子很推崇管仲,认为管仲这个人了不起。名夷吾,字仲。颍上人(今县北10公里管谷村)。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他与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曾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管鲍之交”已经成为友谊的象征。如果想了解我们这位先辈的故事,大家可以找些书来来,我比较喜欢的是《东周列国志》,“老马识途”这个成语也与管仲有关。
③商鞅变法
它是战国时期最重要、收效最大的变法,秦国逐渐强大的关键在于商鞅变法。经济和政治都比较落后的秦国,想要富国强兵,争夺黄河中下游地区,变法图强比其他诸侯更迫切。
奖励耕战,是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变革了西周的分封制,把获得财富的途径由血缘关系、世袭,改为耕地多、立战功,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获得比别人更多的粮食、布匹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奖励,立战功的人,可以获得尊贵的爵位。为加强君主的权力,不再实行分封以,而是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
商鞅变法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他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有法律制度。他的最终结局与同时代的一些变法者类似,随着支持变法的君主的去逝,变法者遭到迫害,甚至被处死。商鞅本人最后就被五马分尸了。但他所制定的新法却在秦国继续推行。商鞅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呢?大家可以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我们第7课是一节活动课,要求大家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如果有时间,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④都江堰
都江堰作为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与现在的三峡大坝相比,在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不能发电)
现在有人在打都江堰的主意,认为都江堰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要在都江堰附近修建水电站,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存在2000多年的都江堰是不是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这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现在大家注意下面的几个成语故事,希望大家有时间自己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我现在告诉大家有关“优孟衣冠”的一点内容。优孟是楚庄王宠信的一个近臣,这个故事与一个名臣有关,具体内容大家雾里查找资料,我要说的是这个名臣叫孙叔敖,“叔敖杀蛇”也是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意思是说在孙叔敖小时候,有一次,孙叔看到了一条两头蛇、按当时人们的说法,看到两头蛇的人,马上就会死掉。孙叔敖虽然很害怕,但他为了不让别人再看到这条两头蛇,就把两头蛇杀了。结果大家都知道,他并没在马上就死掉。下面的内容希望大家记在书上,这是有关地方史的知识:孙叔敖在楚庄王时,被任命为相,他主持修建了一个比都江堰还早300多年的水利工程,古代称为芍(què)陂(bēi),又叫芍坡,现名为安丰塘。安丰塘现在我省寿县境内,想来我们班有许多同学都应该知道的(我所任教的班级,每班都有来自寿县的学生)。
〔贯通评价〕
  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我们课本选择了两个历史事件来说明,一个是商鞅变法、一个是都江堰。为什么选择这两个事件,他们有什么代表性呢?商鞅变法是政治制度的变革,都江堰是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
〖内容标准〗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要求学生知道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的主要史实,如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发河西、西南夷、东胡等地区,铸五铢钱,兴修水利工程,弘扬儒学,举办太学等基础知识;
  ②了解年号和古代纪年的换算方法。
  2.能力培养
  ①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归纳汉武帝稳固大一统局面以及发展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整理、分析、归纳历史知识和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让学生上台讲述相关的历史小故事,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在经济发展、政权稳固和军事力量强大基础上取得的,战争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以安定,生产得到发展。
  ②使学生懂得,国家的强盛既要靠政治稳定和军事实力,也依靠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③汉武帝年间由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教学要点〗
  1.重点 汉武帝时期稳固大一统局面的努力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2.难点 如何正确、准确地评价汉武帝一生的功过。
〖教学建议〗
1.稳固大一统局面
①帮助学生认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稳固,对边疆的开拓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北击匈奴,河西屯垦,西南开边,东北势在拓展,西汉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与管辖,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也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②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小故事,既能激发学生广泛阅读课处读物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学到古人居功不傲的优秀品质,受到为国忘私的传统美德教育。
③基础较好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评价西汉同匈奴的战争?从战争的目的和作用分析,西汉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战争。但必须向学生说明,西汉同匈奴的关系,是国内民族之间的关系,尽管汉匈两族统治者间有较大的战争,但两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是十分频繁的,如通过“通关节”互相交换货物,匈奴的牲畜和皮毛注入汉朝,汉朝的丝绸和食物注入匈奴。为此民族融合、各民族间友好相处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④应向学生说明,河西走廊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交流通道,汉武帝是关键的历史人物。为击败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中原王朝首次在河西设郡(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西汉对西域的经营,是古代中国开发大西北的第一步。
⑤如条件允许,可将秦汉时期的匈奴关系进行如下梳理:
  时期 政策 具体内容
    (略)
⑥关于西汉同“西南夷”的关系,应向学生介绍汉朝西南夷所指称的地区和对象。并提问:“夜郎自大”成语的由来,在讲述西汉王朝开发西南的同时,可联系现实向学生简介西部大开发。

措施 北击匈奴 河西屯边 西南开边 东北拓展
内容 (略)
  2.经济与文化措施
①结合课文插图,向学生说明王铢钱的铸造是国家铸币的开始。学习基础好的学校,可适当补充五铢钱的由来,以加深学生对五铢钱的认识。
②在地图上指出战国秦汉时期关中著名的水利工程,并列表说明:
水利工程名称 水利工程地点 水利工程功效
都江堰 成都以北,灌县境内 防洪、灌溉田地300多万亩
郑国渠 咸阳附近 灌溉田地400多万亩
六辅渠 郑国渠上游南岸 灌溉高地田亩
白 渠 郑国渠的南面 灌溉田地
黄 河 以后80多年中,黄河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可适当介绍《史记 河渠书》中有关汉武帝兴农治水的史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利建设是国家的百年大计。
③如条件许可,讲述汉武帝弘扬儒学、举办太学时,可行当补充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等知识以及长安太学和规模和教学方式等,让学生对古代教育略知一二。
④讲完“轮台罪已诏”后,引导学生回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结合汉武帝的政绩,再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秦始皇汉武的比较讨论,还可将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与汉武帝进行比较,让学生懂行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的原因,从而对汉武帝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⑤引导学生比较秦朝与西汉疆域的四至,说明西汉是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国家之一。
措施 铸造钱币 兴修水利 重视经书 建立太学
内容 下令废半两钱,必铸五铢钱 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 重视经书的重写,鼓励各献书 设置五经博士,给博士配置弟子,办太学
3.年号和古代纪年方法
  ①介绍年号的演变与发展历史,如条件允许,可适当补充介绍“谥号、庙号、尊号”等知识。()
②有关漏壶计时,可利用插图向学生介绍其原理及功能,并指出:课文插图中的漏壶是至今出土最完整而又有纪年的漏壶。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汉朝的历史,将同学们将书翻到: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汉武帝(刘彻)
开拓 北击匈奴 河西 西南夷 东胡
卫青 霍去病 屯田 夜郎、滇国 乌桓、鲜卑
经济  铸造钱币  兴修水利
  五铢钱 六辅渠、白渠、黄河
文化  献书 董仲舒 五经博士 太学
轮台罪已 
△布点小结
  本课以汉武帝为主线,强调统一国家的巩固。经过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刘彻当政时期,人口增值,经济富庶,国家强盛,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奋发有为的汉武帝,积极开拓,自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学生述点都比较差,大部分的学生把主要的精力集中于卫青、霍去病两个人的故事上,对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几乎就没有同学注意到)
〔分层推进〕(约20分钟)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阶段是谁在位时期?(汉武帝刘彻,指导学生课本中的图片:汉武帝像)
②有关汉武帝反击匈奴的问题
⑴汉武帝为什么要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秦汉以来,匈奴不断南下骚扰,北部边郡不得安宁)
⑵汉武帝为反击匈奴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积蓄了足够的粮食、钱财和战马,训练了勇敢善战的士兵)
⑶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几次对匈奴的战争?(三次)
⑷统帅是谁?(卫青、霍去病,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小字,补充有关卫青、霍去病的故事)
⑸结果怎样?(汉军取得了胜利,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北部边郡得以安宁,并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各地的通道)
⑹打败匈奴后,汉武帝为经营西域采取了哪些措施?(河西设郡、兴修边塞、续修长城、河西屯田)
⑺以上四项中,标志着西汉王朝对西域的经营开始的是什么?(河西屯田)
⑻河西屯田的目的是什么?(为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
⑼河西屯田的方法是什么?(迁徙内地的汉族人民前往河西。以上两点也是我们把河西屯田作为西汉王朝开始经营西域标志的原因)
③“西南夷”
⑴什么叫“西南夷”?(西汉时期,今四川西南、贵族、云南等地居住着许多语文、风俗、习惯不同的少数民族,统称“西南夷”)
⑵“西南夷”中较著名的有哪些?(夜郎、滇国。指导学生回忆成语“夜郎自大”,“滇”是现在哪个省的简称)
⑶西汉王朝对“西南夷”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顺西汉,接受朝廷的管辖;汉族官吏在西南地区举办学校;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到西南)
  ④“东胡”
⑴什么叫“东胡”?(汉初,东北地区居住着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称作“东胡”)
⑵汉武帝时,乌桓族被霍去病迁到哪里?(上谷、渔阳、辽东等地)
⑤经济措施
⑴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经济上的头等大事是什么?(铸造钱币、兴修水利、)
⑵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除半两钱,改铸什么?(五铢钱,700多年间成为我国标准铸币)
⑶汉武帝时,在关中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了哪两条渠?(六辅渠、白渠)
⑷汉武帝时,经过大规模整治的黄河,在以后多少年中没有发生过大水灾?(80年)
  ⑥文化
⑴秦始皇焚书使儒家经书惨遭厄运,汉初诸帝采取了什么政策?(重视经书的重写,并鼓励各地献书)
⑵谁向汉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的建议?(董仲舒)
⑶为大力发展儒学教育,汉武帝设置了什么职位,让其传授弟子?(五经博士)
⑷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是什么?(太学)
⑸西汉末年,太学已经有多少人的规模?(一万多人)
⑦什么叫年号?中国历史上正式建立年号是从谁开始的?(年号是帝王用来纪其在位年代的名号。汉武帝。写出“庙号、谥号、尊号”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处理问题
①卫青、霍去病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什么启迪?一人人怎样才能建功立业?
激励学生树立为国家、这社会作贡献的志向。
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须有刚毅顽强、百折不挠、奋发上进、公而忘私的精神。
②与秦始皇相比较,你认为汉武帝是怎样一位帝王?
评价历史人物的四要素:⑴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⑵要注意历史人物实践活动和主要业绩;⑶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观点;⑷要注意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补允有关史料,让学生自由发言。
〔贯通评价〕(约3分钟)
  汉武帝年间由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大一统”简单地说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资料:
《史记》
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奢丽,尤敬神明。坛开八道,接通五城。朝亲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传声。迎年祀日,改历定正。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资治通鉴》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汉书 食货志》
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役费并兴,而民去本。
天下虚耗,人复相食。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他晚年所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五册) 第四节 武帝末年的社会动荡及其转机
面对连年征伐造成海内虚耗、社会动荡的局面,武帝晚年颁布了著名的轮台诏,“梅征伐之事”,承认自己的政策过失。时值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遣重合侯马通率四万骑击匈奴,又令开陵侯率楼兰等六国兵攻击依附于匈奴的车师,与马通军相配合,车师玉投降。于是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上奏,提出增派军卒到西域渠犁、轮台一带屯田,再“募民壮健有累重敢徙者诣田所,就蓄积为本业,益垦溉田,稍筑列亭,连城而田,以威西国,辅乌孙”。西域前线又传来贰师将军事广利以军降匈奴的消息,汉武帝折损大将和众多士卒。于是:
  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日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危须、尉犁、楼兰六国子弟在京师者皆先归,发言仑迎汉军,又自发兵,凡数万人,王各自将,共围车师,降其王。诸国兵便昙,力不能复至道上会汉军。汉军改城,食至多,然士自载,不足以竞师,强者尽食畜产,赢者道死数千人。朕发酒泉驴橐驼负食,出玉门迎军,吏卒起张掖,不甚远,然尚厮留甚众。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匄丐若马’,又汉使久留不还,故兴师,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古老卿大夫与谋,参以著龟,不吉不行。乃看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乃至郡属国都尉成忠、赵破奴等,皆以‘虏自缚其马,不祥甚哉!’或以为‘欲以见强,夫不足者视人有余。’《易》之,卦得《大过》,爻在九五,匈奴困败。公车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波,时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将,于鬴山必克。’卦诸将,贰师最吉。故朕亲发贰师下鬴山,诏之必毋深入。今计谋卦兆皆反缪。……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大鸿胪等又议,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赏以报忿,五伯所弗能为也。……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由是不复出军。而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
  “轮台诏”标志着武帝末年政策的转折点,改正自己的过失,停止连续三十二年的大事征伐。从此不复出军,强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转变到重视生产、减轻民众负担、恢复民力上来,因而出现了社会安定的转机。对此司马光评论说:“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遵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董仲舒的思想和其之后的社会历史之中,“百家思想并没有真正绝迹,而是融入社会、融入儒家的理论之中。故有谓:《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中国哲学史二卷。65页董仲舒认为片面强调法制,任刑而不尚“德”所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必然会“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水”,是以仁德代替严刑、德刑并用,“限制豪强”“以赡不足”等等政治原则措施。第12课 东汉的强盛
〖内容标准〗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以及东汉衰败的主要史实。
  2.能力培养
  ①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②依据历史图片想像并手描述汉人的日常生活,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描述的能力。
③介绍天干地支表及十二生肖,教会学生换算农历与公历、干支纪年与生肖的方法。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教学要点〗
   1.重点 光武中兴
  2.难点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教学建议〗
1.光武中兴
①向学生指出: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历代史书党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②介绍课文小字部分,让学生懂得,王莽改制是一场失败的改革,它不但没有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反击了社会矛盾,以此作为“光武中兴”的铺垫。
③有关光武中兴的内容,可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出两特征(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和五大内容(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废除捐税,减轻田租;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整顿吏治;兴办地方官学)。总结课文小字,将光武中兴的内容与王莽的统治进行对比,还可适当穿插《后汉书》中的一些小故事,诸如:“寻找严子陵”、“奖赏闭门人”等,以突出光武帝重视人才、整顿吏治的中兴特色,加深学生对光武中兴的理解。同时,对光武帝重视教育也可作一定评论。关于“中兴”一词可稍作解释: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④为使学生对光武帝其人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可指导学生收集更多的相减史料,在课外以活动课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⑤让学生依据课文中的三幅插图想像汉人的日常生活,以此突出“兴武中兴”的结果与作用。
⑥引导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比较“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凹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即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待。
  2.东汉衰败
①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及小字分析东汉衰败的原因,即年幼的皇帝被各种势力左右、地方割据势力猖獗、农民起义爆发等,并指出具体表现,诸如官僚、地方兼并土地、官僚宗族世代把持政权,左右选官舆论、大地主拥徒附和私人武装家兵等等,指出这是东汉末年形成割据势力的原因,更是三国分立的历史根源。
②关于天干地支及十二生肖的内容,应作一定的解释与说明,并教会学生换算方式。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汉朝的历史,将同学们将书翻到:
第12课 东汉的强盛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东汉
光武中兴  “柔术”→奴婢、捐税、节俭、吏治
?   文治 →图书馆、太学、郡国学
   衰败 中央政权 → 弱
地方割据 → 强 官僚、大地主
兼并土地、把持政权、左右选官、占有田庄、私人武装
△布点小结
  本课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要把内容归纳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光武中兴”是本课的重点,“中兴”是指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我们在学习这段历史时,要注意把它与“文景之治”联系起来,比较他们的异同。
〔分层推进〕(约20分钟)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东汉(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洛阳、东汉。提醒学生注意:汉武帝是西汉的刘彻、汉光武帝是东汉的刘秀)
②光武中兴
⑴背景 (光武初年,满目疮痍 chuāngyí创伤,也比喻遭受灾祸后凋敝的景象。杜甫《北征》: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要求学生注意西汉初年与东汉初年的情况相似之处)
⑵特征(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提醒学生其与西汉初年“休养生息”政策、“居马上得天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相似)
⑶内容(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废除捐税,减轻田租;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整顿吏治;兴办地方官学。把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的政策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
⑷影响(光武帝重建汉朝政权,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在位30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光武中兴”。“中兴”: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③东汉衰败
  ⑴东汉时期,与中央政权离心离德的地方割据势力主要指的是哪些人?(官僚、大地主)
  ⑵官僚、大地主为什么能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兼并土地、把持政权、占有田庄、左右选官、私人武装)
⑶田庄的私人武装称为什么?(部曲、家兵)
△处理问题
  ①“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待。
  ②想像汉人的日常生活(参照课文中的插图)
  ③纪年法的换算
〔贯通评价〕(约3分钟)
  本课我们学习了东汉的历史,“光武中兴”是本课的重点,我们要抓住它的两大特征:以柔术治天下和文治。这一西汉王朝的“休养生息”和“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有许多相同之处。本课的学习要与前面对西汉的学习进行对照,西汉与东汉,这两个王朝,我们有时统称为汉朝,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资料〕
奖赏闭门人
  郅恽(恽音yùn)是管洛阳城门的小官。有一次,汉光武帝带了一批人,到洛阳郊外去打了一天猎,回城的时候,已经是晚上。皇帝的车驾到了上东门,城门早已关了。随从打猎的侍从叫管城门的开门,郅恽拒绝了。汉光武帝亲自来到城下,吩咐郅恽开门。不料郅恽说: “夜里看不清楚,不能随便开门。” 汉光武帝碰了个钉子,只好绕道到东中门进城。第二天,汉光武帝正想找郅恽责问,不想郅恽的奏章已经送上来了。奏章上说:“陛下跑到遥远的山林里去打猎,白天还不够,直到深夜才回来。这样下去,国家大事怎么办?”汉光武帝看了奏章,就赏给郅恽一百匹布,还把那个管东中门的官员降了职。
寻访严子陵
  严子陵,原姓庄,后人因避明帝讳改姓严。名遵,字子陵。
   年轻时就很有名望,后来游学长安时,结识了刘秀和侯霸等人。王莽为笼络人心,曾广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机出来做官了,刘秀却参加了绿林起义军,决心推翻王莽政权。严子陵当时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为所动,最后索性隐名换姓,避居僻乡,彻底摆脱了王莽的羁绊。刘秀在洛阳建立起东汉王朝后,思贤若渴,到处寻找严子陵。
  几年后,得知严子陵披着羊皮隐居在齐国某个地方钓鱼,便立即派人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一连请了三次,并亲自致书云:“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疮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颖水之风,非朕所敢望。”严子陵实在推诿不过去了,才终于来到了洛阳。
  这时,侯霸已经当上了刘秀的丞相。原来他在王莽失势时,便及时转舵,向起义军靠拢,以后凭着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来。他深知刘秀十分器重严子陵,所以一听到严子陵来了,不敢怠慢,马上派人携书问候。严子陵却对侯霸那种追名逐利、一味投机的行为十分鄙视,看了侯霸的信后,也不愿回信,只让来人带了两句话去,说是“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侯霸认为这是挖他的疮疤,心中十分不满,从此便想方设法要把严子陵撵出洛阳去。严子陵则因为看到侯霸这样的人居然当了丞相,也就不愿再在洛阳呆下去,每天只在宾馆里睡大觉,等待回家。甚至当光武帝刘秀亲自来看望他,他也闭着眼睛,不理不睬。刘秀知道这位老友性情高洁、孤介,便抚着他说:“子陵呀子陵,你到底为啥不肯出来辅助我治理国家呢?”严子陵突然睁开眼来,盯着刘秀说:“唐、尧得天下,是因为德行远闻,才使隐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刘秀见一时说服不了他,只得叹息着登车回宫去了。
  过几天,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与他谈论旧事,谈得十分投机。晚上,还与严子陵同榻而卧。严子陵在睡梦中把脚搁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说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对严子陵的猜忌。刘秀听了却哈哈大笑,说:“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没事!”然而严子陵却料定其中必有缘故,他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倾轧,官场的险恶,便执意不肯再在洛阳留下去了。当刘秀还想要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行,悄然离去,隐居于富春山下。那里有个“严陵濑”,据说就是他当年垂钓之处。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曾再一次征召严子陵,严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绝了,并索性回到故里陈山隐居起来,没过几年,便老死在这里,享年80。
  严子陵的人品确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当时知道的人并人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在严陵濑旁建了钓台和子陵祠,并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赞扬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子陵才以“高风亮节”闻于天下。南宋嘉定年间,陈山严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风阁,后来还办了个高节书院,今均早已湮没,只剩下一块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