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10-25 21: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台湾第三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535年,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吏,取得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和进行贸易的权利。1553年,葡萄牙人以曝晒水浸货物为由上岸居住,并于1557年起在澳门定居。鸦片战争后,葡于1851年和1864年先后侵占函仔岛和路环岛。1887年,又迫使清政府,签定了《中葡会议草约》和《北京条约》,塞进了葡“永久居住澳门”的条款。1928年,国民政府与葡政府签定了《中葡友好通商条约》,该条约仅对关税税则、商业事务等事项重新作了规定,并未涉及澳门的地位问题,葡占领并管理澳门的状况也未改变。1、澳门问题的由来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九龙司
地方一区九龙大鹏湾深圳湾高岛蒲岛南丫岛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大屿岛2、香港问题由来1860年
《北京条约》
割占 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被迫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0月25日中国收回台湾。 1949年,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裂。3、台湾问题的由来(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吴国的卫温率船队台湾。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台湾,历代政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元朝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明朝民族英雄郑成功把荷兰侵略者从台湾赶走。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行省。 (2)台湾两次与大陆分离二、解决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构想形成过程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告台湾同胞书》②叶剑英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谈话
③中共中央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逐步加深④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统一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是违反我们
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的,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统一祖国这样一个关系全民族前途的
重大任务,现在摆在我们的大家面前,谁也不能回避,
谁也不应回避。如果我们还不尽快结束目前这种
分裂局面,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
我们何以告慰于列祖列宗?何以自解于子孙后代?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属黄帝子孙,谁愿成为民族的
千古罪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
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
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理的政策和办法,
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
──节选全国人大常委会 《告台湾同胞书》
(1979年元旦 )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主张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你是如何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深刻内涵的? 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前提祖国统一相互并存,共同发展核心两制一个中国2 、含义3、构想的意义1、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
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2、是在争取祖国完全统一的长期
实践中形成的。3、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3、构想的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总设计师三、构想的实践---
香港澳门回归 中英会谈邓小平明确态度(1982)联合声明(1984)1香港回归过程基本法的通过
(1990年)胜利回归
1997-7-1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澳门回家路
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1999.12.20澳门胜利回归1987年4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国政府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前提条件——国力强大,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正确方针——一国两制的构想
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群众基础——渴望回归请思考:3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1、标志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的统治,开创了港澳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2、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3、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四、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海峡两岸交流频繁(1)、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
①《告台湾同胞书》当天停止军事进攻。
②1980年后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2)、“汪辜会谈”
1992年10月 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为海峡两岸的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道,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3)、江泽民 1995年1月《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性和连续性,是针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情况对“一国两制”方针的细化,是新时期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决不改变。
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海峡两岸交流频繁1992年9月,首批大陆记者访问团赴台采访.1994年12月,大陆民族少年艺术团应邀赴台湾交流. 两党共同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我们是炎黄子孙 是中国人 两手相握展望和平统一前程 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1988年李登辉上台后,多次向“一个中国”的原则挑战,严重恶化了两岸关系。特别是坚持“台独”的民进党上台,更成为影响祖国统一的一个极大的变数。
外国势力的干涉:台湾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中国内政问题,之所以长期悬而不决,与某些外国反华势力干涉密不可分。2004年5月20日,民进党党魁陈水扁就任台湾第11届总统,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拒绝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一国两制”政策的巨大感召力。
香港、澳门回归的成功范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民心所向。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祖国统一大业,最终必将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早日实现!课后拓展:1、《你知道我在等你吗?—给台湾中学生的一封信》
2、《紫荆花开满园春,回归九年话香港》要求:结合本课所学内容,也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写出你的真切感受,言之有据,字数800字左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