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二单元 2.2 冬阳·童年·骆驼队 人教新课标(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二单元 2.2 冬阳·童年·骆驼队 人教新课标(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6 11:1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冬阳·童年·骆驼队五年级(下册)原文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头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空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原文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原文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儿去?”原文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原文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文章结构冬阳·童
年·骆驼队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门前 等候安排回忆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段思绪回到现实——童年不在 著书留念观察骆驼咀嚼谈骆驼戴铃铛想替骆驼剪皮毛问夏天骆驼去哪里淡淡感伤
深深眷恋念念不忘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原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5岁时随父母由台湾迁居北京城南,19岁时担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她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小说和散文。以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的《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后改拍成同名电影,还改编成了儿童连环画。1990年、1993年两度回到北京,为两岸文学交流默默地工作。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目前设有林海音文库,主要作品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等。常识积累《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城南旧事》内容简介: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冯大明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告别了童年。
文章主题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生字积累毡


(xiè)(zhān)(毡帽)(卸货)(jǔ)(咀嚼)词语积累毡帽 卸煤 咀嚼 交错
幼稚 沙漠 寂寞 棉袄
迂回 驼绒 袍子 傻事 思考1: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 ?(1)看骆驼咀嚼。 (2)关于铃铛的遐想。 (3)看骆驼脱皮毛。 (4)怀念骆驼队。思考2:欣赏文中的重点句子。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解 析: 爸爸买煤,使“我”有机会细细地看这样一种大个动物。“我”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虽说觉得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②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解 析: 这句话显然问得没头没脑,所以妈妈才问:“谁?”正是这看似没头没脑的话,才把小小“我”内心对骆驼队的思念表现出来了。因为思念骆驼,头脑里满是骆驼的事情,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心里想的问题问了出来。③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解 析: 暑去寒来,骆驼队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童年也在这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了。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④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慢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解 析: 作者童年那段日子显然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让她回味不已。在回忆中,发现童年的一切,并没有走远,骆驼队仿佛就在眼前,驼铃声仿佛也响在耳边,童年的一切,又在心头出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