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一、教学目标与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四位老科学家提出的建议,邓小平的批示,《863计划纲要》的形成,计划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等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分析】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了解“863计划”的制定过程和计算机带给我们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对史料的分析,使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探究,使知识向能力转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安排学生收集有关图片或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实施探究式学习,正确掌握整理资料并利用资料分析问题的方法。
【分析】落实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了解“863计划”形成的历史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提倡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的远见卓识及高度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树立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分析】通过落实该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863计划”是我国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决策,它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引导学生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策略
1.本课内容决定了本课教学宜采用探究式、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了解“863计划”的形成及其涉及的领域。
2.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分析,找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是围绕“863计划”的制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来展开。
关于“863计划”的制定,通过学生收集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合作找出“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形成的过程、涉及的领域和总体目标;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讨论,以辩论会的形式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认识网络。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所学,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的知识脉络,可鼓励学生编写知识卡或撰写知识小论文。
本课的教学程序框架:
四、教学引入
方法1
歌曲引入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教师提问:这首歌的名称是什么?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所敬仰的伟大领袖。他凭着自己的远见卓识,以力挽狂澜的气势,为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指明了一条发展之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他指引下制定的“863计划”。引入新课。
方法2
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863计划”吗?
学生摇头,议论纷纷。
师:“863计划”究竟是怎样的一项计划呢?它是怎样制定的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863计划”有其名字的特殊性,因而,看似普通的问题也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效果。)
方法3
图片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代表我国高科技迅速发展的图片。通过教师生动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着,形成情感意识。
师: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国家的支持,而我国“863计划”的制定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引入新课。
方法4
情境引入
广泛收集有关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出台的计划和取得的成就的资料(影片、图片、文字内容等),制作出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营造出一种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氛围,用幻灯强调并提问:面对这种局势,中国应该怎么办?从而引出:在我国科学家的建议下,中共中央很快部署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
五、重点解决和难点突破
本课的重点是“863计划”的制定。
本课的难点是“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通过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分析,合作找出“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认识计划的制定及其涉及的领域。
活动内容1
探究式学习案例
师: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小组讨论,开展探究活动。
活动指导:
1.安排学生收集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各国发展高科技的资料。
2.学生讨论我国历史上科技影响社会发展的例子。
3.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各推举一名组长。
4.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当给予评价与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生:明清以来,中国的统治阶级禁锢人民的头脑,不允许有创新,导致我国近代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这是近代我国遭受外国列强欺辱的根本原因。科技落后了,国家就要挨打。历史给我们的教训要牢记。
生:可不是吗。新中国成立之后,当我们白手起家搞核武器时,外国人嘲讽我们“在原子弹的领域里,你们中国人的大脑还是真空的”。但我们中国人是坚强的,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用最短的时间,研制出“两弹一星”,为祖国的振兴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为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荣誉与地位。科技发达了,国家才会兴旺发达,这是历史给我们的经验。
师:你们说得对,那么还有什么?
生: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国后,我国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指导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地向前发展,中国人民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更大的挑战。这恰恰说明了科技的重要性。
生:我们刚建国的时候,各方面条件都很薄弱,国家及科技人员咬紧牙关搞研究。到了20世纪7,80年代,国家相对来说富裕了很多,更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
生: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纷纷加大了科技的投入。从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到法国密特朗总统“尤里卡”计划的出台,到日本的积极响应……这一连串的反应说明了一点:政府干预下的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竞争的手段。面对这种世界局势,我们怎么可以坐视不理呢?
生:科学技术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尽管我国还不具备全面发展高科技的经济能力,也应该注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瞄准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势,跟踪发展新科技的进程。这是历史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惟一出路。
师(小结):同学们讨论得真好!“863计划”是我国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谁能把握住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方向,谁就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美日等国的巨大变迁也向我们昭示了这一点。所以,我国必须抢占高科技前沿目标,以求得更大的发展。
【评析】
大量生动翔实的资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组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学习效率自然提高了。
活动内容2
师生互动与新知识建构过程的案例
师: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世界开始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世界各国把抢占科学技术前沿目标,发展高科技作为进入21世纪的决定性因素。面对这个局面,中国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进行讨论,探究。
活动指导:
1.全班分为若干组,每组推荐一名发言者。
2.认真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各组代表竞相发言,教师要适时引导和鼓励。
生(看书回答):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
生:他们在信中指出,中国应从现在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高新技术的发展,而不能等到十年,十五年,经济实力相当好时再说,否则就会贻误时机,以后永远翻不了身。
生:邓小平看了这封信后,非常重视,立刻作了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师:你们说得很好!那么为什么称为“863计划”呢?
生:因为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因此这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师:你对制定这一计划有什么看法?
生:我认为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作出决定,说明老一辈科学家和以邓小平为首的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洞察世界高科技的发展方向,处理问题冷静果断。
师:“863计划”主要发展哪些科技领域呢?
生(看书回答)“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科技的重点。
生:1996年又将海洋高新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师:“863计划”是我国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决策,它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兴衰,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了条件。
【评析】
此案例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
六、教学拓展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两个具有开发性的研究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拓展专题1
组织一次不同年龄段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
活动安排:
1.将学生分成三个大组,每组推举三名负责人。
2.进行分工:
第一大组负责小学生的上网情况调查;
第二大组负责初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
第三大组负责高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
3.调查形式建议:
第一步,每组成员共同设计并制定本组的调查问卷。
第二步,各成员亲自到学校进行调查询问,选择调查对象要有代表性,尽量确保真实性。
第三步,进行分类汇总。各组员将调查结果交到组里,召开小组会议,进行研究讨论交流。
第四步,每人完成一篇调查报告。
【评析】
发挥历史的学科优势,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网络。学生在完成课题任务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唯物史观。
拓展专题2
调查研究
活动形式:
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站查询有关我国科技政策发展的资料,对我国科技政策发展的特点进行研究,然后写一篇科技小论文。
【评析】
“收集资料—研究资料—形成观点—撰写文章”,阶梯式的历史实践活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收集、分析、利用资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