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临湘 九年级下期历史月考试卷(岳麓版九年级下册)[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阳临湘 九年级下期历史月考试卷(岳麓版九年级下册)[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7-04-16 08: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
1、 选择题(30×2=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1、世界历史上诞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A.巴黎公社 B.苏俄 C.中国 D.苏联
2、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翻版 ②是苏维埃政权经济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倒退 ③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探索 ④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
A. 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在1923年的某西方报纸的元旦特刊中,有一组对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年度新闻总结。其中出现错误的是
A.该国的资本家正为自己企业的产销两旺而举杯庆贺。
B.该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在强制征收农民的余粮。
C.刊载了苏联成立的庆祝大会图片。
D.刊载了该国市民在商店里购物的图片。
4、下列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B.同苏联法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D.使民主和法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和践踏
5、下列有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它是通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建立起来的
B.这一体系的建立说明弱国无处交
C.这一体系不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D.这一体系能长久维持下去
6、下列关于巴黎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点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大国操纵,充满矛盾和斗争
B. 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C.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的关系
D.美国在这两次会议上获利都很大
7.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新”在
A.用改良的而不是扩张的方法克服危机
B.采取国有化的形式
C. 兴建公共工程,减少失业队伍
D. 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消除危机
8、罗斯福实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经济危机 B.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C. 为美国争取世界霸权 D.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9、新中国成立前10年爆发的、彻底改变世界面貌、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事件的是
A.苏德战争爆发 B.七七事变 C.日军偷袭珍珠港 D.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0、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相似点是
①法西斯国家都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战术 ②战争初期都经历了不利的局面 ③都导致了战争的规模扩大 ④战场的转折都发生在境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法西斯的战争生命是建立在闪击战基础中的。法西斯国家进行的三次突然袭击中,没有
A.1940年,意大利突袭法国 B.1941年,德国空袭苏联 C.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 D.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
12、在下列战役中,苏军参加了的军事行动是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 ②中途岛战役 ③诺曼底登陆 ④柏林战役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13、巴黎和会与雅尔塔会议的相同点是
①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明显 ②决定建立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③苏、美、英三国都有是重要的决策者 ④两次会议与中国有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是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B.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 C. 斯大林战役的胜利 D.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15、20世纪末,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
A.欧盟 B.七十七国集团 C.上海合作组织 D .石油输出国组织
16、欧盟建立后
①欧盟各国统一使用欧元 ②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③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④和美国保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A.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17、下列能在1991年的苏联报刊上看到的新闻有
①苏联卫车战争爆发50周年纪念活动 ②“八一九”事件 ③苏联解体 ④苏军坦克开进布百叶窗佩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8、导致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 普遍进行了改革 B.普遍未进行改革
C.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 D.地区冲突不断加剧
19、苏联解体表明
A.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 B.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C.“苏联模式”的失败 D.列宁主义的失败
20、下列有关中国和印度相同点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都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B.独立初,都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 都实行鼓励人口生育的政策,从而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大国
D.都在20世纪末成为国民生产总值世界前15强的国家之一
21、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逝世,中东和平进程遭到严重挑战。造成中东动荡不安的原因有
①列强的介入 ②历史、宗教、各族的因素 ③对水资源的争夺 ④不同社会制度间的矛盾的斗争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    D. ①②③④
22、二战后,直接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历史事件是
A.英、法侵略埃及 B.以色列国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
C.埃及和叙利亚试图收复失地D.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发动突然袭击
23、二战后,东西方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
A.1947年和1991年 B.1946年和1990年
C. 1945年和1989年 D.1948年和1992年
24、下列对当前世界形势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A.新的世界格局已经确立
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C.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D.“一超多强”
25、当今世界政治格局表现出来的特征,根源在于
A.强大的国事实力 B.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C.发达的科技和教育 D. 稳定的政局
26、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的目的是
A.维护人权 B.加强控制巴尔干地区
C.维护和平 D. 支持科索沃独立
27、2003年美英联军绕过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表明了
A、世界多极化在不断发展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C、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8.美国巨片<<拯救大兵瑞恩>>以1944年一场著名的登陆战为背景,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诗篇,这场战役是:
A北非登陆战B诺曼底登陆地C西西里岛登陆战D不列颠之战
29.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的是
A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 B.1960年非洲17国独立
C.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D.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30.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A.国际经济经地位下降 B.经济持续发展
C.经济发展缓慢 D.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40分
31.材料解析:在那场战争中,苏联军民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浴奋战,付出了巨大的忆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卓越的斗争,以顽强不屈的意志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战胜了凶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摘自胡锦涛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中"那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 (4分)
(2)材料中胡锦涛认为中国和苏联都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请你写出中国.苏联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各一重大战役.(4分)
(3)"那场战争"结束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是什么?(4分)
(4)时光飞逝,那场战争已经结束多少了年 (2分)它给人类带来的伤痛让全人类至今都不能遗忘.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2分)
32.世界现代史上,国际格局关系不断变化和调整,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格局?(6分)
(2)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3分)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区冲突加剧。请你任举一例说明。(2分)
(4)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局势?(4分)
33、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30年代的美国、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都抓住历史机遇,分别进行“改革调整”,并取得显著的成效。结合有关史实,谈谈苏俄、美、中的“改革调整”各指什么?
(9分)
九年级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B B D D D D D A A A D A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C C C B B A A B B B B D D
31、(1)第二次世界大战
(2)中国:平型关战役 台儿庄战役 百团大战等(任选一皆可)
苏联:莫斯科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柏林战役等(任选一皆可)
(3)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4)62年. 要和平不要战争 。或远离战争。人类和平共处。(意思相同或相近皆可,言之有理都可)
32(1)一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美苏两极格局
(2)多极化趋势。
(3)海湾战争,巴以冲突,科索沃战争等。
(4)①首先要搞好稳定,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②积极参与国防事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③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意思相同或相近皆可,言之有理都可)
33、苏俄: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美国:1933年,罗斯福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