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答题考前指导
1、问题: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内容:①承认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②奖励军公。③奖励耕织。④建立县制。 性质:地主阶级改革。意义: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经济,增强了国力,为后来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2、问题: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成就和贡献。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成就有:思想方面:他主张人们相互爱护,反对暴政。 教育方面:①兴办私学,广收门徒;②因材施教;③要求学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④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要老实;⑤重视道德教育。 文化方面:①整理《诗经》;编订《春秋》,其学生依据他的言行整理《论语》。
3、问题: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贡献:①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有建立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确立皇帝称号,设立三公,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②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③大修驰道,发展交通。④修筑长城,派蒙恬北击匈奴,固守边防。⑤修灵渠,开发越族。⑥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4、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对王国的控制,夺去王侯的爵位和封地,解除对中央的威胁。破格选拔人才 ②经济:把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 ③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培养官吏。④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⑤对外交流:派张骞出事西域,密切中原与西域的关系。
5、问题:丝绸之路的作用。
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及南欧,北非等地。
意义:加强了中西联系、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6、问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①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④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意义: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进程。
7、问题:评价唐太宗。
1 唐太宗参加了隋末农民战争,为唐朝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2 在位期间,调整统治政策,使得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为唐朝的高度繁荣打下基础。
3 加强同边疆各族的友好关系与边疆地区的管理,如设立安西都护府,与吐蕃和亲。因此,唐太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
8、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科技成就 隋朝工匠李春修建的赵州桥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雕版印刷术,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对子午线的长度进行测量。
唐政府有了世界上作早的分科医学校和国家编修的药典《唐本草》。
最杰出的医药学家孙思邈被尊为“药王”著《千金方》。
9、问题: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内容、结果。
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保甲法。
结果: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方面有显著成效。但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宋神宗去世后,新法几乎全部废除。
10、问题:四大发明。 内容:宋元时期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及汉朝的造纸术。意义:为人类在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是我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11、问题:清朝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措施):②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重收回台湾。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③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④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措施:A、顺治、康熙分别册封达赖和班禅(顺达康班),B、乾隆建立“金瓶掣签制”,C、雍正设立驻藏大臣。⑤组织反对沙俄的雅克萨战争,并签定〈尼不楚条约〉。⑥反对准葛尔分裂势力。⑦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12、问题:台湾问题总结。
A、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的中国领土
以下史实说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①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带万人船队到夷洲(台湾);②隋朝时,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加强了大陆同台湾的联系,③元朝时,在澎湖设立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④1661—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加强管理。
B、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1937---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10月25日台湾回归祖国。
C、所谓台湾问题是指国共两党内战(1946—1949),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与大陆的不统一的局面。 同时,台湾一部分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勾结,妄图分裂台湾。
①反台独的法律武器:二战时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国与美国的三个联合公报。国际社会公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②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一国两制”政策,台湾拥有高度自治权。
③解决台湾问题存在的障碍:A、内部有台独势力;B、外部有美国的影响和日本情结的影响。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12、问题:鸦片战争的影响。
影响: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导致矛盾的变化:一对矛盾变为两队即有阶级矛盾变为既有阶级矛盾又有民族矛盾,而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矛盾改变导致革命任务与性质的改变:中国人民既要反对外国侵略又要反本国封建压迫,因此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3、问题: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意义。
失败的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意义:是鸦片战争后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性质)。它席卷了半个中国,建立了与清朝对峙10多年的政权,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它的失败表明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历史任务。
14、问题: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积极作用: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创办了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结局:成效不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15、问题:辛亥革命的意义(即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功绩: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也埋葬恶劣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资本阶级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上空,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教训:它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16、问题: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意义。
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意义: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它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激发了人们追逐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它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指明了新途径。
17、问题: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以它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姿态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与成果。它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8、问题;国民大革命的意义。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工农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了。
19、问题: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 内容:会议批评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0、问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的基础)。
原因:日本的侵华,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过程:西安事变,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并进攻上海,威胁到国民政府的利益,国民党发表声明,表示要“实行自卫,抵抗暴力”。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作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基础条件。
22、问题:中国共产党为克服1941年---1942年困难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方面 政策 作用
政治方面 抗日民主政权贯彻“三三制原则”,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原则获得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政策提高了效率,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密切了党与群众的关系。
经济方面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政策既减轻人民负担,又利于团结地主抗日;运动有效地克服了抗日根据地的困难。
军事方面 开展反“扫荡”斗争 粉碎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思想方面 开展整风运动 统一全党认识,增强了党的团结,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3、问题: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24、问题: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指挥的正确。表现在及时抓住了战略反攻、决战的时机和方向等。 解放军指战员的英勇作战。 解放区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配合。国民政府的腐败。
25、问题: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西方对东方财富的狂热追求;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东西方交通要道,贸易受阻。条件:指南针已用于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地圆说被人们接受。
意义:继郑和下西洋之后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世界走向整体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6、文艺复兴。
主要思潮: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反对神权)。 实质:资产阶级新文化。
意义: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焕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7、问题: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出现的前提和条件及影响。
A、前提: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B条件:圈地运动出现大量的劳动力;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海外市场的扩大,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工场手工业的技术积累,使机器的发明成为可能。 C、影响:是社会生产力有了惊人的发展;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它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尖锐;它使欧美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亚非拉国家贫穷落后,东方从属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先进生技术和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A、 时间: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书记初;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B、 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集中发展表现的三个方面及其成就。
①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如石油和电能。人们根据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制造的发电机和电动机;②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如新机器有内燃机(德国的卡尔本茨柴油机(德国的狄塞尔);新产品有汽车和飞机(冯如);③电讯业的兴起。如电话(美国的贝尔);有线电报(美国的摩尔斯)无线电报(意大利的马可尼)
C、 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导致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组织控制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后,对外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8、问题:日本明治维新。
原因:日本封建幕府统治的危机;西方国家的侵略导致民族危机严重。
内容: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应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海军。
意义:是日本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论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但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向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29、“一战”的有关情况。 性质: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影响: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摧跨了德国、奥匈帝国、沙俄和土尔其帝国,削弱了英国法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胜利原因、启迪。
影响: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它摧毁了法西斯势力,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大战期间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为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启迪:战争教育了人民,追求和平、反对战争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
原因: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30、问题:十月革命的意义。十月革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31、问题: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和启迪。
原因:A、外部原因:战后美国占领日本,推行民主改革,客观上扫除了经济发展的障碍;后来美国采取扶植日本的政策,大量贷款和援助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B、内部原因:日本重视科学技术,把发展教育作为发展经济的重大战略问题;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推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日本是战败国,只能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把主要投资放在发展经济上。
启迪:依据本国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深化改革开放等。
32、 题:韩国和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问题与启迪。
原因: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注意产业更新换代,适时调整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自身条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项型经济。
问题:对外依赖性大,特别是对资金、市场的依赖性。
33、问题: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①1955年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在万隆召开会议,表达了团结反帝反殖的愿望。
②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③60年代中期,第三世界国家建立的“七十七国集团”。 一些亚非拉美国家专门成立了国际经济组织。
34、问题: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极其更本原因。
A变化原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B变化:知识经济的出现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差距扩大; 人们日常生活的现代化; 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
35、问题:美国苏联争霸三个阶段的特点和影响。
第一阶段;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 特点是美苏共同主宰世界。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联加强对外扩张,美国转攻为守
第三阶段:80年代,美国重新采取了强硬的方针,苏联转向全面收缩。
影响:争霸30多年,给是和平带来严重威胁。但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也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2005年株洲历史复习提纲
1、 国内现存唯一的一件商代象尊是醴陵出土的象尊。
2、 株洲市的行政区划为四区(芦淞、荷塘、石峰、天元),五县(醴陵市、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
3、 湖南省种植双季稻的发源地和中心是醴陵县。
4、 神州第一陵炎帝陵。
5、 株洲地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是株洲转运局支部。
6、 今炎陵县和茶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7、 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是醴陵的左权。
8、 株洲地区历史的开端是距今20万年。株洲建制开始于三国时期,建宁县是其前身。
9、 井冈山根据地第一个红色政权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政府主席是谭震林。
10、北伐军入湘后攻克的第一个县城是攸县。
11、茶陵三宝是指生姜、大蒜、白芷。
12、醴陵人李铎的书法闻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