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下第五单元习作《学会缩写》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五下第五单元习作《学会缩写》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6 17:33:3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习作:学会缩写
趣味故事
圣诞怪杰

2000年圣诞节期间上映的美国卡通电影《圣诞怪杰》讲述了一个在欧美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
北极圈的一角,不只是圣诞老人的故乡,也是“圣诞怪杰”格林奇的家。格林奇与他的狗玛科斯相依为命,平常不太爱出洞。有一天,小镇传来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原来圣诞节即将来临,镇上的居民开始购置礼物和装饰品,准备过节了。大家兴高采烈之际,格林奇却感到寂寞孤苦,他对人类的快乐产生了嫉妒之情。于是他想出了一条计策.决定假扮圣诞老人,在圣诞前夕潜入到镇上,偷取各家预备的礼物和装饰品。以便让镇上的人无法欢度圣诞:格林奇使出浑身解数,飞檐走壁,又潜入地下,终于偷走了镇上人们的礼物和装饰品。
格林奇以为偷去所有圣诞礼物,便能破坏圣诞气氛,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受影响,村民欢乐的歌声仍然从远处传来,圣诞节并没有因为缺少礼物或圣诞村而停止。最终格林奇受到了一个纯真小女孩的感悟,明白了圣诞的欢乐气氛并不是由这些礼物和装饰品营造出来的,而是出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出于把自己的心交给朋友。没有这些东西圣诞节照样存在。圣诞就是亲情、友情交织而成的一张温馨的网。

这段文字就是对《圣诞怪杰》这部美国卡通片电影的内容进行的梗概介绍。
原电影很长,梗概介绍很短,这种化长为短的缩写很有实用价值。
今天,我们就要练练这种能力。

训练内容
缩写是把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而能保留其主要内容,使人一目了然。
缩写之前,要把文章多读几遍,读懂内容,抓住要点;再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清楚哪些内容必须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减,并考虑怎样连缀成文。对需要保留的内容,不要照搬原文,而要适当改写。缩写以后,再和原文比较一下,看看是否保留了主要内容,意思是否比较准确、完整,语句是否通顺连贯。请仿照下面的例子,缩写《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也可以缩写其他文章。这次缩写最好不要超过400字。

训练要点
一、了解缩写的意义
二、试着为你喜欢的小说、故事或电影写缩写
三、将你的缩写稿读给同学们听
四、改掉平时啰嗦的坏习惯,说话简洁些。

技法点拨
这次训练的目标是学会缩写。
缩写,乍一听似乎很陌生,其实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要用到它。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较长的作品,当我们和别人交流时,常常需要“长话短说”,对原作进行梗概介绍。
这实际上就是在进行“缩写”。
怎样圆满地完成这一训练,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看得细
看得细,在这里是指对原作的细细品味。
如果是影视作品,就争取再细看一遍。
如果是文学作品,就认真的再读一遍。
看也好,读也好,都不能走马观花地走过场,而应该努力地细看,细读中把握住原作的原点。
第二,选得准
怎样“化成为短”?并不仅仅是少用文字就行,还得尽量保留原作的最重要的信息。这种“保留”主要是指:
1、大致情节不能错。
2、重点人物不能少。
3、核心寓意不能丢。
第三,想得全
“化长为短”绝不仅是摘录原作中的文句,更需要将原作的内容“压缩”成三言五语。所以,必须善于进行概括。
比如原作中有一段春天的景物描写,写了不少景物,而你在“梗概介绍”中只需用一句话“春天来了”一语带过。
又比如原作中有两个人激烈争吵的对话很长,为了“压缩”文字,你也可以用“经过一场激烈的急吵,二人不欢而散”来概括有关内容。
总之,去掉细枝末节,保留主干部分,是“压缩”文字的基本原则。
第四,写得妙
“梗概介绍”,贵在用语简明扼要。
光“简明”是不够的,还得“扼要”。
为此,我们必须改变写一般习作用语不够简练的旧习惯,尽可能去掉一切多余的、表达啰嗦的话。从这个角度讲,写梗概介绍的习作也是一次很好的用语简洁的训练。

题目派送
缩写《豌豆上的公主》、《晏子使楚》缩写、缩写《小音乐家扬科》、《草船借箭》缩写、《卖火柴的小女孩》缩写、《金色的鱼钩》缩写

经典解读
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本文来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语文课本)
赏析:
课文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刻画了足智多谋、智勇双全的蔺相如,骁勇善战、勇于改过的廉颇的形象,再现了战国时期国家纷争的历史,揭示了“和为贵”的传统思想。
结尾说:“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一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将相和”;又揭示了课文中两位主要人物的高尚品格;还深化了主题,只有将相和好,才能国泰民安。表面上看,将相不和是因为蔺相如一升再升,官位比廉颇高,实质是廉颇的错误认识;他们和好表面上是廉颇用于改过、负荆请罪,实际上是他们的爱国思想。因为他们都认识到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是如此,其实小到一个集体、一个家庭也是如此。“和为贵”的优良传统与现实生活是如此的合拍。

品头论足
缩写《小抄写员》
上海 孙连

叙利奥是个十二岁的小男孩,他家里很穷。所以,叙利奥的爸爸白天上班,晚上就帮别人抄写签条。
叙利奥想帮助爸爸,但爸爸不肯,因为爸爸不想耽误叙利奥的功课,叙利奥说不过爸爸,便每天晚上偷偷地帮爸爸抄写签条。日子很快就过了两个月,爸爸仍然没有察觉,反而还责骂叙利奥上课不专心,叙利奥很伤心,很想不写了,但他一想到爸爸,还是坚持地写下去。
又过了两个月,父亲已开始很冷漠了,而且不再管他,可怜的叙利奥尽管很伤心,但仍未放弃。
直到有一天,叙利奥因为不小心弄掉了书惊醒了爸爸,爸爸这才发现了叙利奥的秘密。爸爸被叙利奥的举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原谅了叙利奥,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叙利奥带着爸爸的谅解,甜蜜地进人了梦乡。

1.作为一篇概括,能否再压缩一下内容?
2.前后两次都写叙利奥很伤心,这两次难道没有什么不同吗?
3.如果要成为一篇生动的故事,需要添加哪些细节描写?试着加一加。

模拟练习
练习一
阅读下面的小故事,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它们各自的寓意。
其一
孔雀与白鹤

孔雀因为自己有五彩斑斓的羽毛,就认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鸟,走到哪里都是趾高气扬的。
一天,孔雀在河边遇到了白鹤。她看到白鹤素淡的羽毛,又忍不住嘲笑起白鹤来了。她张开美丽的羽毛,得意地说:“看我,毛色鲜艳,五彩缤纷,无人能与我比美。再看看你,羽毛一片灰白,十分单调,难看死了。”白鹤听后,微微一笑说:“可是我肯翱翔于天空,在云中放声歌唱;而你呢,却只能同公鸡一般,在地上行走罢了。”
其二
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有一位老人,据说无所不知,还能预测未来。有个年轻人很不服气,有意愚弄这位老人,便捉了一只小鸟,藏在身后,问:“我手中的小鸟是活的还是死的?”这个年轻人想:如果老人说小鸟是活的,我就把它掐死;如果老人说是死的,我就松手让它飞掉。
老人郑重地看着这个年轻人说:“生命就掌握在你的手上!”

练习二
听听下面这段活,想想哪些地方是不必要再重复啰嗦的,哪些地方是没用的口头语,哪些地方与话题无关?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我记得有个故事来着:嗯,可能是春秋时候吧,不,不是,可能是战国时候,有一个东郭先生。噢,不对,是南郭先生。你瞧我这记性,一碰到古代的事,我就糊涂。那回更可笑,司马光小时候打破水缸救小朋友的事,我给安到司马迁头上去了。南郭先生是齐国人。齐国的国王喜欢吹竽。竽是一种乐器,草字头,底下一个姓于的“于”字。不是鱼虾的“鱼”,有的人认为“滥竽充数”是用烂了的鱼充数,用烂的鱼充数,哈哈……多可笑,太可笑了。我弟弟就爱犯这个毛病,老把叫“川流不息”的那个“川”字,写成穿衣服的“穿”,看,这又扯远了。嗯,齐宣王不爱听一个人吹,每回都是三百个乐师一块呀,一块吹。嗯,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嗯,也混在里头充数,到时候领一份钱。后来齐缗王即位,嗯,他喜欢听一个人独奏。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怕露了馅,就连夜逃跑了。

练习三
选择一部看过的影视作品或读过的书、报、课文等,写一段梗概介绍的文字。题为“《×××》内容简介”。“×××”处填入作品名称,如“小兵张嘎”、“西游记”、“狼牙山五壮士”、“牛郎织女”等。不超过400字。
《毛泽东的故事》电影梗概
湖南 刘 教
这部影片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毛泽东的壮年至晚年的大量的生活细节和情感生活片段为线索,描写他从东渡黄河解放全中国,到重返韶山故里,从痛失爱子毛岸英至大阅兵等各个情节里的言谈举止、吃饭穿衣。生活中的睿智和风趣,农民似的随便和质朴,以及他与卫士、士兵、农民等许多普通人的故事,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影片展现给观众一个充满个性魅力的毛泽东,一个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儿女情长的领袖,一个可亲可敬的与广大劳动人民有着血肉亲情的伟人。
阅读提示
这是对一部故事片所做的梗概介绍。文字虽然不长,但是“大致情节”、“重点人物”和“核心寓意”等一个也不缺,符合“长话短说”最基本的要求。文中运用了不少“长句子”,显示出小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功力。

习作赏析
缩写《夜莺之歌》
北京 袁晓云

战斗刚刚结束,立刻有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地听着。突然他们发现有个孩子坐在河沟上,不知在削什么。
军官把孩子叫过来,看他做的口哨。
军官点头称好,转眼间,他阴沉着脸问:“谁教你这样吹的?”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孩子学了几声杜鹃叫,接着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来。
“喂,你认识往苏蒙斯塔村去的路吗?”
“怎么不认识?”孩子回答,“我常到那里……”
“好啦,带我们去吧。要是你带得对,我就把这个打火机送给你。要是带不对,我就把你的脑袋拧下来,听懂了吗?”
队伍出发了。小孩时而学夜莺唱,时而学杜鹃叫,他好像把敌人全忘了。
树林深处,几个游击队员埋伏在那里,他们聚精会神地盯着远方。
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那个最先听到夜莺叫的人凝神地站着,慢慢地数着:“一,二,三,四……”
“32个鬼子……”那个人注意数着一声一声的夜莺叫,最后说。夜莺的叫声停止了,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两挺机关枪。”他又补充说。
几分钟以后,德国兵走进云杉林,突然从树林深处发出一声口哨响,像回声一样回答了孩子。孩子突然转身钻进树林深处不见了。枪声响了,军官还没有来得及举起手枪就滚到路边去了。被冲锋枪打伤的德国兵一个跟一个倒下。呻吟声,叫喊声,断断续续充满了树林。
第二天,孩子又坐在河边削什么东西,好像在等谁似的。
从孩子的嘴里发出夜莺的歌声。

品味
本文仍然以“夜莺之歌”作为叙述的线索贯穿前后,首尾照应也很好,完整地保留了原文的故事情节,这符合所写的一般要求。小作者缩减了原文中很多环境描写的词句。如对树林的描写,对村庄的描写,而代之以明确的叙述。小作者缩减了原文中的对话描写,只保留了一些关键性的对话,用以表现必要的情节过渡和发展,如军官与孩子的对话,游击队员对夜莺叫声的理解,这些是情节发展不可少的。

词语积累
根据所给的文字,填写完整词语。
1、啰哩啰( ) 2、三言五( )
3、兵不在多而在( )
4、以少胜( ) 5、直( )了当
6、粗枝大( ) 7、去粗取( )

好词记一记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踉踉跄跄
明明朗朗 喜不自胜 天造地设 伸头缩颈 抓耳挠腮
文化长廊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它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中国四大名著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原名《石头记》。程伟元搜集到后四十回残稿,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红楼梦》。亦有版本作《金玉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金陵十二钗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塑造了宋江、吴用、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是明代杰出的小说家。著作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猪悟能、沙僧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西游记》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述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西游记》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也称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及晋朝开国历史。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性格尤为突出。

诗词赏鉴
初春小雨
唐? 韩愈
天街①小雨润如酥②,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③烟柳满皇都④。
注释:
① 天街:这里指京城的街道。
② 酥:酥油。
③ 绝胜:远远胜过。
④ 皇都:京城。

今译:
京城街道上洒落的细雨像酥油一样润泽,远远地看有绿茵茵的青草颜色,近看好像没有了。这早春的景色是一年中最美好的,远远超过满京城都是绿柳如烟的盛春。

赏析:
这首诗突出了“初春小雨”的“初”和“小”因为是初春,所以,“草色遥看近却无”;因为是小雨,所以“润如酥”。“烟柳”是如烟的柳色,这也是初春柳的特点:刚刚吐芽,远远望去,形成一片绿色的烟雾。
这首诗不仅写出了京城春景之美,也表达了作者喜春、乐春的好心情。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唐朝河阳人,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一起反对骈文,提倡散文。

答一答
1、请写出古人描写春雨的另对一个名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古人描写柳树的另对一个名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莫泊桑拜师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是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一天,莫泊桑带着自己写的文章,去请福楼拜指导。他坦白地说:“老师,我已经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福搂拜直截了当地说。
“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
莫泊桑急切地问。
“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
第二天,莫泊桑真的站在家门口,看了一天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可是一无所获。接着,他又连续看了两天,还是没有发现什么。万般无奈,莫泊桑只得再次来到老师家。他一进门就说:“我按照您的教导,看了几天马车,没看出什么特殊的东西,那么单调,没有什么好写的。”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哟?那富丽堂皇的马车是一回事,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福楼拜滔滔不绝地说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在莫泊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此,莫泊桑天天在大门口,全神贯注地观察过往的马车,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写了一些作品。于是,他再一次请福楼拜指导。
福楼拜认真地看了几篇,脸上露出了微笑,说:“这些作品,表明你有了进步。但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福楼拜继续说,“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如你要描写一堆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它的篝火、其它的树木不同的地方。”莫泊桑专心地听着,老师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福楼拜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说:“你发现了这些特点,就要善于把它们写下来。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就描写这个厂的守门人,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守门人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及全部精神、本质都表现出来,让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同起来。”
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他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注释
① 孜孜不倦:勤奋,不知疲倦。
② 万般无奈:一点办法也没有。
③ 富丽堂皇: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丽、气势盛大。
④ 滔滔不绝:形容话多,连续不断,没完没了。

一、《莫泊桑拜师》为我们介绍了?????? 、???? 的莫泊桑,?????? 、
?????? 的福楼拜。福楼拜三次教导莫泊桑的内容是:1、????????????? 2、?????????? 3、???????????
二、课文告诉我们???? ,??? ,??? ,?? 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三、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哟?那富丽堂皇的马一回事,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福楼拜滔滔不绝地说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在莫泊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这是福楼拜对于莫泊桑提出的????? 问题回答的。首先他对莫泊桑的说法以三个“不”字?????? ,特别是后两个“不”字连用并辅之以感叹号,?????? 。然后连用?? 个问句,其中有他作为老师的严厉,更多的是????????? 。
2、“滔滔不绝”的意思是??? ,用在这里说明???
3、读了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 。


























附:参考答案
词语积累
1、嗦 2、语 3、精 4、多 5、截 6、叶 7 精
诗歌赏鉴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或者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阅读理解
一、《莫泊桑拜师》为我们介绍了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莫泊桑,循循善诱、教导有方的福楼拜。福楼拜三次教导莫泊桑的内容是:1、肯吃苦,勤练习?? 2、细心观察? 3、持之以恒,善于发现事物的独特之处。
??二、①仔细观察,②发现特点,③善于写作,④贵在坚持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三、1、这是福楼拜对于莫泊桑提出的 没什么好写的 问题回答的。首先他对莫泊桑的说法以三个“不”字毫不留情地予以否定,特别是后两个“不”字连用并辅之以感叹号,加重了否定语气。然后连用9 个问句,其中有他作为老师的严厉,更多的是 耐心指导,循循善诱。
?? 2、“滔滔不绝”的意思是 话多,连续不断,用在这里说明福楼拜是一个有水平,会指导的老师。
?? 3、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写作素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习作:学会缩写
趣味故事
圣诞怪杰

2000年圣诞节期间上映的美国卡通电影《圣诞怪杰》讲述了一个在欧美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
北极圈的一角,不只是圣诞老人的故乡,也是“圣诞怪杰”格林奇的家。格林奇与他的狗玛科斯相依为命,平常不太爱出洞。有一天,小镇传来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原来圣诞节即将来临,镇上的居民开始购置礼物和装饰品,准备过节了。大家兴高采烈之际,格林奇却感到寂寞孤苦,他对人类的快乐产生了嫉妒之情。于是他想出了一条计策.决定假扮圣诞老人,在圣诞前夕潜入到镇上,偷取各家预备的礼物和装饰品。以便让镇上的人无法欢度圣诞:格林奇使出浑身解数,飞檐走壁,又潜入地下,终于偷走了镇上人们的礼物和装饰品。
格林奇以为偷去所有圣诞礼物,便能破坏圣诞气氛,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受影响,村民欢乐的歌声仍然从远处传来,圣诞节并没有因为缺少礼物或圣诞村而停止。最终格林奇受到了一个纯真小女孩的感悟,明白了圣诞的欢乐气氛并不是由这些礼物和装饰品营造出来的,而是出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出于把自己的心交给朋友。没有这些东西圣诞节照样存在。圣诞就是亲情、友情交织而成的一张温馨的网。

这段文字就是对《圣诞怪杰》这部美国卡通片电影的内容进行的梗概介绍。
原电影很长,梗概介绍很短,这种化长为短的缩写很有实用价值。
今天,我们就要练练这种能力。

训练内容
缩写是把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而能保留其主要内容,使人一目了然。
缩写之前,要把文章多读几遍,读懂内容,抓住要点;再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清楚哪些内容必须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减,并考虑怎样连缀成文。对需要保留的内容,不要照搬原文,而要适当改写。缩写以后,再和原文比较一下,看看是否保留了主要内容,意思是否比较准确、完整,语句是否通顺连贯。请仿照下面的例子,缩写《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也可以缩写其他文章。这次缩写最好不要超过400字。

训练要点
一、了解缩写的意义
二、试着为你喜欢的小说、故事或电影写缩写
三、将你的缩写稿读给同学们听
四、改掉平时啰嗦的坏习惯,说话简洁些。

技法点拨
这次训练的目标是学会缩写。
缩写,乍一听似乎很陌生,其实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要用到它。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较长的作品,当我们和别人交流时,常常需要“长话短说”,对原作进行梗概介绍。
这实际上就是在进行“缩写”。
怎样圆满地完成这一训练,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看得细
看得细,在这里是指对原作的细细品味。
如果是影视作品,就争取再细看一遍。
如果是文学作品,就认真的再读一遍。
看也好,读也好,都不能走马观花地走过场,而应该努力地细看,细读中把握住原作的原点。
第二,选得准
怎样“化成为短”?并不仅仅是少用文字就行,还得尽量保留原作的最重要的信息。这种“保留”主要是指:
1、大致情节不能错。
2、重点人物不能少。
3、核心寓意不能丢。
第三,想得全
“化长为短”绝不仅是摘录原作中的文句,更需要将原作的内容“压缩”成三言五语。所以,必须善于进行概括。
比如原作中有一段春天的景物描写,写了不少景物,而你在“梗概介绍”中只需用一句话“春天来了”一语带过。
又比如原作中有两个人激烈争吵的对话很长,为了“压缩”文字,你也可以用“经过一场激烈的急吵,二人不欢而散”来概括有关内容。
总之,去掉细枝末节,保留主干部分,是“压缩”文字的基本原则。
第四,写得妙
“梗概介绍”,贵在用语简明扼要。
光“简明”是不够的,还得“扼要”。
为此,我们必须改变写一般习作用语不够简练的旧习惯,尽可能去掉一切多余的、表达啰嗦的话。从这个角度讲,写梗概介绍的习作也是一次很好的用语简洁的训练。

题目派送
缩写《豌豆上的公主》、《晏子使楚》缩写、缩写《小音乐家扬科》、《草船借箭》缩写、《卖火柴的小女孩》缩写、《金色的鱼钩》缩写

经典解读
将相和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本文来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语文课本)
赏析:
课文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刻画了足智多谋、智勇双全的蔺相如,骁勇善战、勇于改过的廉颇的形象,再现了战国时期国家纷争的历史,揭示了“和为贵”的传统思想。
结尾说:“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一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将相和”;又揭示了课文中两位主要人物的高尚品格;还深化了主题,只有将相和好,才能国泰民安。表面上看,将相不和是因为蔺相如一升再升,官位比廉颇高,实质是廉颇的错误认识;他们和好表面上是廉颇用于改过、负荆请罪,实际上是他们的爱国思想。因为他们都认识到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是如此,其实小到一个集体、一个家庭也是如此。“和为贵”的优良传统与现实生活是如此的合拍。

品头论足
缩写《小抄写员》
上海 孙连

叙利奥是个十二岁的小男孩,他家里很穷。所以,叙利奥的爸爸白天上班,晚上就帮别人抄写签条。
叙利奥想帮助爸爸,但爸爸不肯,因为爸爸不想耽误叙利奥的功课,叙利奥说不过爸爸,便每天晚上偷偷地帮爸爸抄写签条。日子很快就过了两个月,爸爸仍然没有察觉,反而还责骂叙利奥上课不专心,叙利奥很伤心,很想不写了,但他一想到爸爸,还是坚持地写下去。
又过了两个月,父亲已开始很冷漠了,而且不再管他,可怜的叙利奥尽管很伤心,但仍未放弃。
直到有一天,叙利奥因为不小心弄掉了书惊醒了爸爸,爸爸这才发现了叙利奥的秘密。爸爸被叙利奥的举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原谅了叙利奥,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叙利奥带着爸爸的谅解,甜蜜地进人了梦乡。

1.作为一篇概括,能否再压缩一下内容?
2.前后两次都写叙利奥很伤心,这两次难道没有什么不同吗?
3.如果要成为一篇生动的故事,需要添加哪些细节描写?试着加一加。

模拟练习
练习一
阅读下面的小故事,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它们各自的寓意。
其一
孔雀与白鹤

孔雀因为自己有五彩斑斓的羽毛,就认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鸟,走到哪里都是趾高气扬的。
一天,孔雀在河边遇到了白鹤。她看到白鹤素淡的羽毛,又忍不住嘲笑起白鹤来了。她张开美丽的羽毛,得意地说:“看我,毛色鲜艳,五彩缤纷,无人能与我比美。再看看你,羽毛一片灰白,十分单调,难看死了。”白鹤听后,微微一笑说:“可是我肯翱翔于天空,在云中放声歌唱;而你呢,却只能同公鸡一般,在地上行走罢了。”
其二
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有一位老人,据说无所不知,还能预测未来。有个年轻人很不服气,有意愚弄这位老人,便捉了一只小鸟,藏在身后,问:“我手中的小鸟是活的还是死的?”这个年轻人想:如果老人说小鸟是活的,我就把它掐死;如果老人说是死的,我就松手让它飞掉。
老人郑重地看着这个年轻人说:“生命就掌握在你的手上!”

练习二
听听下面这段活,想想哪些地方是不必要再重复啰嗦的,哪些地方是没用的口头语,哪些地方与话题无关?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我记得有个故事来着:嗯,可能是春秋时候吧,不,不是,可能是战国时候,有一个东郭先生。噢,不对,是南郭先生。你瞧我这记性,一碰到古代的事,我就糊涂。那回更可笑,司马光小时候打破水缸救小朋友的事,我给安到司马迁头上去了。南郭先生是齐国人。齐国的国王喜欢吹竽。竽是一种乐器,草字头,底下一个姓于的“于”字。不是鱼虾的“鱼”,有的人认为“滥竽充数”是用烂了的鱼充数,用烂的鱼充数,哈哈……多可笑,太可笑了。我弟弟就爱犯这个毛病,老把叫“川流不息”的那个“川”字,写成穿衣服的“穿”,看,这又扯远了。嗯,齐宣王不爱听一个人吹,每回都是三百个乐师一块呀,一块吹。嗯,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嗯,也混在里头充数,到时候领一份钱。后来齐缗王即位,嗯,他喜欢听一个人独奏。齐宣王死了。南郭先生怕露了馅,就连夜逃跑了。

练习三
选择一部看过的影视作品或读过的书、报、课文等,写一段梗概介绍的文字。题为“《×××》内容简介”。“×××”处填入作品名称,如“小兵张嘎”、“西游记”、“狼牙山五壮士”、“牛郎织女”等。不超过400字。
《毛泽东的故事》电影梗概
湖南 刘 教
这部影片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毛泽东的壮年至晚年的大量的生活细节和情感生活片段为线索,描写他从东渡黄河解放全中国,到重返韶山故里,从痛失爱子毛岸英至大阅兵等各个情节里的言谈举止、吃饭穿衣。生活中的睿智和风趣,农民似的随便和质朴,以及他与卫士、士兵、农民等许多普通人的故事,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影片展现给观众一个充满个性魅力的毛泽东,一个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儿女情长的领袖,一个可亲可敬的与广大劳动人民有着血肉亲情的伟人。
阅读提示
这是对一部故事片所做的梗概介绍。文字虽然不长,但是“大致情节”、“重点人物”和“核心寓意”等一个也不缺,符合“长话短说”最基本的要求。文中运用了不少“长句子”,显示出小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功力。

习作赏析
缩写《夜莺之歌》
北京 袁晓云

战斗刚刚结束,立刻有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地听着。突然他们发现有个孩子坐在河沟上,不知在削什么。
军官把孩子叫过来,看他做的口哨。
军官点头称好,转眼间,他阴沉着脸问:“谁教你这样吹的?”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孩子学了几声杜鹃叫,接着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来。
“喂,你认识往苏蒙斯塔村去的路吗?”
“怎么不认识?”孩子回答,“我常到那里……”
“好啦,带我们去吧。要是你带得对,我就把这个打火机送给你。要是带不对,我就把你的脑袋拧下来,听懂了吗?”
队伍出发了。小孩时而学夜莺唱,时而学杜鹃叫,他好像把敌人全忘了。
树林深处,几个游击队员埋伏在那里,他们聚精会神地盯着远方。
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那个最先听到夜莺叫的人凝神地站着,慢慢地数着:“一,二,三,四……”
“32个鬼子……”那个人注意数着一声一声的夜莺叫,最后说。夜莺的叫声停止了,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两挺机关枪。”他又补充说。
几分钟以后,德国兵走进云杉林,突然从树林深处发出一声口哨响,像回声一样回答了孩子。孩子突然转身钻进树林深处不见了。枪声响了,军官还没有来得及举起手枪就滚到路边去了。被冲锋枪打伤的德国兵一个跟一个倒下。呻吟声,叫喊声,断断续续充满了树林。
第二天,孩子又坐在河边削什么东西,好像在等谁似的。
从孩子的嘴里发出夜莺的歌声。

品味
本文仍然以“夜莺之歌”作为叙述的线索贯穿前后,首尾照应也很好,完整地保留了原文的故事情节,这符合所写的一般要求。小作者缩减了原文中很多环境描写的词句。如对树林的描写,对村庄的描写,而代之以明确的叙述。小作者缩减了原文中的对话描写,只保留了一些关键性的对话,用以表现必要的情节过渡和发展,如军官与孩子的对话,游击队员对夜莺叫声的理解,这些是情节发展不可少的。

词语积累
根据所给的文字,填写完整词语。
1、啰哩啰( ) 2、三言五( )
3、兵不在多而在( )
4、以少胜( ) 5、直( )了当
6、粗枝大( ) 7、去粗取( )

好词记一记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踉踉跄跄
明明朗朗 喜不自胜 天造地设 伸头缩颈 抓耳挠腮
文化长廊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它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中国四大名著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原名《石头记》。程伟元搜集到后四十回残稿,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红楼梦》。亦有版本作《金玉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金陵十二钗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塑造了宋江、吴用、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是明代杰出的小说家。著作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猪悟能、沙僧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西游记》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述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西游记》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也称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及晋朝开国历史。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性格尤为突出。

诗词赏鉴
初春小雨
唐? 韩愈
天街①小雨润如酥②,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③烟柳满皇都④。
注释:
① 天街:这里指京城的街道。
② 酥:酥油。
③ 绝胜:远远胜过。
④ 皇都:京城。

今译:
京城街道上洒落的细雨像酥油一样润泽,远远地看有绿茵茵的青草颜色,近看好像没有了。这早春的景色是一年中最美好的,远远超过满京城都是绿柳如烟的盛春。

赏析:
这首诗突出了“初春小雨”的“初”和“小”因为是初春,所以,“草色遥看近却无”;因为是小雨,所以“润如酥”。“烟柳”是如烟的柳色,这也是初春柳的特点:刚刚吐芽,远远望去,形成一片绿色的烟雾。
这首诗不仅写出了京城春景之美,也表达了作者喜春、乐春的好心情。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唐朝河阳人,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一起反对骈文,提倡散文。

答一答
1、请写出古人描写春雨的另对一个名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古人描写柳树的另对一个名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莫泊桑拜师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是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一天,莫泊桑带着自己写的文章,去请福楼拜指导。他坦白地说:“老师,我已经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福搂拜直截了当地说。
“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
莫泊桑急切地问。
“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
第二天,莫泊桑真的站在家门口,看了一天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可是一无所获。接着,他又连续看了两天,还是没有发现什么。万般无奈,莫泊桑只得再次来到老师家。他一进门就说:“我按照您的教导,看了几天马车,没看出什么特殊的东西,那么单调,没有什么好写的。”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哟?那富丽堂皇的马车是一回事,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福楼拜滔滔不绝地说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在莫泊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此,莫泊桑天天在大门口,全神贯注地观察过往的马车,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写了一些作品。于是,他再一次请福楼拜指导。
福楼拜认真地看了几篇,脸上露出了微笑,说:“这些作品,表明你有了进步。但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福楼拜继续说,“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如你要描写一堆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它的篝火、其它的树木不同的地方。”莫泊桑专心地听着,老师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福楼拜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说:“你发现了这些特点,就要善于把它们写下来。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就描写这个厂的守门人,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守门人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及全部精神、本质都表现出来,让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同起来。”
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他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注释
① 孜孜不倦:勤奋,不知疲倦。
② 万般无奈:一点办法也没有。
③ 富丽堂皇: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丽、气势盛大。
④ 滔滔不绝:形容话多,连续不断,没完没了。

一、《莫泊桑拜师》为我们介绍了?????? 、???? 的莫泊桑,?????? 、
?????? 的福楼拜。福楼拜三次教导莫泊桑的内容是:1、????????????? 2、?????????? 3、???????????
二、课文告诉我们???? ,??? ,??? ,?? 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三、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哟?那富丽堂皇的马一回事,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福楼拜滔滔不绝地说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在莫泊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这是福楼拜对于莫泊桑提出的????? 问题回答的。首先他对莫泊桑的说法以三个“不”字?????? ,特别是后两个“不”字连用并辅之以感叹号,?????? 。然后连用?? 个问句,其中有他作为老师的严厉,更多的是????????? 。
2、“滔滔不绝”的意思是??? ,用在这里说明???
3、读了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