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检测题(一)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这说明
A.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
B.清朝海上军事实力不足
C.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充分
D.中英综合国力差距巨大
2.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道:“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诗人描述的事件( )
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
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3.晚清诗人赵函在《哀金陵》中写道:“金陵城中军势涣,大府主和不主战。……秋风戒寒和议成,庙谟柔远思休兵。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该诗句反映的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近代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5.下面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6.“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
A.永久居住权
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7.1938年,蒋廷黻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这说明清廷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8.《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谕旨由两广总督兼管理各国通商事务钦差大臣,避免与西方使节直接打交道,将对外关系的范围局限于贸易。这反映了
A.中国外交逐渐趋于近代化
B.清政府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
C.外国侵犯中国的外交主权
D.清政府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
9.1845年,大英轮船公司职员柯拜受公派遣,任公司驻黄埔的代表,负责船只的监修工作。柯拜到黄埔后,很快便由一个监修变成一个工业资本家,他随后修建的“柯拜船坞”成为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个造船坞。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已开始资本输出B.民族资产阶级已开始出现
C.工业革命后英国实力强大D.英国造船技术世界领先
10.马克思说“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的史实应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11.下列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事件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金田起义②定都天京③永安建制④《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⑤天京变乱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 D.①③②⑤④
12.“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B.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D.不能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
13.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A.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C.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D.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14.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
C.具有日益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的趋势
D.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
15.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孔庙,砸孔子牌位,把儒家经书斥为“妖书”,严禁军民诵读和收藏,还专门成立了“删书衙”,负责将“四书”、“五经”中的“一切鬼话、怪话、妖话、邪话,一概删除净尽,只留真话、正话”。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认识到解放民众思想的重要性
B.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化革命运动
C.冲击到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D.较为彻底地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
16.历史学家徐中约指出:“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外省大员在国是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作者所阐述的核心意思是
A.清政府权力的转移有利于社会进步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C.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满族贵族统治的瓦解
D.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的权力由满人转移到汉人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以及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嗣后如有因以上加让之事应增章程条规,即载入本款所称之行船通商条约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内容应出自哪一条约?并分析英国提出这一内容的目的。
(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条约的哪些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条款对中国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秦代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有何特点?
材料二自明代以来,浙江便作为了一个较为固定的行政区划。然自近代以来,作为鱼米之乡的浙江经历了较多的磨难。鸦片战争中,英国军队便曾攻陷定海、镇海、宁波。而在随后的近一个世纪中,浙江屡遭战火侵袭,与近代中国一起经历了民族的磨难。但近代的浙江也在磨难之中成长。
(2)作为省内的重要城市,杭州和宁波是最早被西方列强侵略的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杭州和宁波分别是在哪一不平等条约中沦为通商口岸的。通商口岸的开放给浙江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3)试对材料三马克思论述中的关键词进行解读:
①“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
②“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指英国政府;
③“贱买贵卖的特权”是;
④“对联式悲歌”指。
参考答案
1.【答案解析】A
【详解】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并不能说明清军实力不足,只能说明清政府近代海权观念的缺乏,故排除B项;
根据“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可知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并不充分,故排除C项;题意没有体现中英综合国力差距的问题,故排除D。故选A。
2.【答案解析】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描述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大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国侵军的反侵略行为,他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答案选A,BCD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3.【答案解析】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金陵”即南京,“秋风戒寒和议成”指的是战争失败签订合约,“华夷抗礼静海寺”指的是中英双方在南京静海寺议约。由此可知,这是指的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
4.【答案解析】B
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片面“最惠国待遇”。故本题选B选项。A项是司法方面的权利,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中国法律无权管制;C项明显与材料无关;D项是指的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向任何一个国家开放。
5.【答案解析】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图片中“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说明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故A项错误;“香港仍坚持‘赏借’体现了清朝皇帝仍坚持天朝上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信息当时《南京条约》还没有签订,故C、D项错误。
6.【答案解析】C
材料中外国政府“庇护”在华“恶棍”“流氓”主要反映了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因此B符合题意,领事裁判权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而“永久居住权”、“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都与题意无关,排除ABD。故选C。
7.【答案解析】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可以看出尽管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损害中国主权,但清廷不以为意,说明当时人们的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故答案为D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是因为打开了国门,不是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排除A项;清朝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并非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排除C项。
8.【答案解析】B
晚清时期将外交赋予地方办理,显然是不想和外国直接交接,体现出清政府拘泥于天朝上国思想,故B项正确;此时的外交不仅正式的机构没有,外交的事务局限于贸易,不能说是外交的近代化,故A项错误;外交的主权并没有受到侵犯,故C项错误;此时清政府并不是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故D项错误。
9.【答案解析】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很快便由一个监修变成一个工业资本家”“成为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个造船坞”可知当时就已经出现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符合题意的是A项,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列强对华的侵,没有体现出英国的强大和技术的先进,故CD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所以答案选A。
10.【答案解析】B
试题分析:
由“不出动一兵一卒”可以先排除C,因为俄国派兵参加了八国联军的侵华。由“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可以排除A、D,因为鸦片战争、甲午战争都只是由英、日一个国家单独发动的,而没有其他参战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大片土地,改选B。
11.【答案解析】B
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实在定都天京后,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转衰的标志,所以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2.【答案解析】C
【详解】材料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如洋务运动、《资政新篇》等,都符合近代化的方向,故B正确。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符合史实,但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A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本身的局限性违反了社会发展规律,例如《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方案具有空想性,故C排除。材料重点不是论述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故D排除。
13.【答案解析】B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清朝统治危机,地方督抚权力较大,冲击中央集权,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故A排除。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过于绝对,故C排除。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也过于绝对,故D排除。
14.【答案解析】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体现了小农经济思想,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时期空想性和落后性的一面;“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体现了实行婚姻自由,具有进步性,因此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题意。所以答案选B。
15.【答案解析】C
太平天国起义的指导思想是拜上帝教,仍然属于宗教迷信思想,谈不上“解放思想”“破旧立新的文化革命”,排除A、B;太平天国并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封建等级、特权思想还是很严重,排除D;“毁孔庙,砸孔子牌位……严禁军民诵读和收藏”,反映了对封建统治思想儒家思想的冲击,故选C。
16.【答案解析】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作者表明地方政权由逐渐被汉族官僚控制,有些地方中央政府不能控制。这表明满族政权的开始瓦解。但不能因此表明政府的权利转到汉人手里,排除D。太平天国既不帮清政府,也不帮汉族地主,相反都是斗争的对象,与是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无关,排除B。题目材料无法表明太平天国运动有推动社会进步,排除A。
17.【答案解析】
(1)条约:《南京条约》。
目的: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创造条件。
(2)内容: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详解】
(1)根据“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其内容出自《南京条约》。根据“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可知英国提出这一条约的主要目的在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2)根据“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以及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可知主要体现了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场,日本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内容。列强援引该条约内容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并且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这些内容为列强在中国输出资本和倾销商品提供便利,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客观上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题。
18.【答案解析】
(1)秦:郡县制;元:行省制;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2)杭州:《马关条约》,宁波《南京条约》;方便了列强的商品倾销与掠夺,在另一方面促进了浙江地区的近代化
(3)①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③英殖民主义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开辟市场,以攫取更大利益④维护道德与正义的一方竟注定被淘汰,非正义的一方却成为战争胜利者。
【详解】本题考查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以及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的史实,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分别是郡县制和行省制。联系所学可知,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调遣。
(2)联系所学可知,杭州是在《马关条约》中、宁波是在《南京条约》中沦为通商口岸的。通商口岸的开放给浙江带来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方便列强掠夺和促进当地的近代化等方面来回答。
(3)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是英国殖民主义者。“对联式悲歌”应当联系鸦片战争的结果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