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预习+随堂+检测):7.溜索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预习+随堂+检测):7.溜索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6 21:17:29

内容文字预览

7.溜索直击中考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练习。
父亲是一盖灯
崔 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①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 “快看,前面有灯光——”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②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微词典】[1]踉跄(liàng qiàng):指走路不稳。[2]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1.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核心素养专练
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怒江东岸的傈僳族村寨拉马底村被怒江一分为二,一条距江面30米,长100多米的索道,是来往两地的桥梁。邓前堆是这里的村医,为了给村民治病,28个寒来暑往,他背着药箱过溜索来往于怒江两岸,出诊5000多次。“我有一点医疗技术,就想干好这份工作。”邓前堆的想法很简单。
材料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各部门把宣传典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邓前堆实现“希望村子里修一条能通车的桥”的朴实心愿。
材料三:11月23日,云南怒江拉马底“索改桥”工程建成通车。
(1)学校准备派校园小记者去采访邓前堆,请你准备好三个采访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邓前堆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的光荣称号,请你拟写一段颁奖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①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
②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或:运用了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2.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①父亲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找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3.示例: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或: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
点拨:解答此题关键是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文中的父子二人在森林中迷路了,儿子无比的恐慌,但是父亲却一直安慰儿子“别怕”,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从迷路后,父亲用他看见灯光的谎言来安慰并鼓励儿子,表现了他是一个聪明的父亲,并且无比爱自己的儿子。
4.“父亲是一盏灯”,将父亲比作明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在儿子成长过程中的引领作用,突出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赞美之情。点拨: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的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二、(1)示例:①您溜索水平很高,溜索要注意哪些问题?②现在怒江“溜索桥”的情况怎样?您村里还有溜索吗?③“索改桥”之后,您和当地村民们有什么感受?
(2)示例:肩背药箱,紧抓索绳,使劲、蹬腿,紧扣在粗粗铁索上的滑轮瞬间向彼岸溜去。身下30米,是奔腾的怒江。陡峭的山路上,他出诊5000多次。28年来,他的行医之路与那条溜索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一直希望,村里能架起一座通车的桥。他,就是邓前堆,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7.溜索课后检测
一、课内阅读训练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汉子们咦咦喂喂地吼起来,停一刻,又吼着撞那回声。声音旋起来,缓缓落下峡去。
……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首领瞟一眼汉子们。汉子们早蹲在一边吃烟……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猛地耳边有人笑:“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几个汉子笑着在吃烟,眼纹一直扯到耳边。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小肚子胀得紧,像有尿,却不敢撒,生怕走了气再也立不住了。
眼珠涩涩的,使劲挤一下,端着两手,不敢放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有人递过一支烟,嚓的一声点好。烟浓浓地在首领脸前聚了一下,又忽地被风吹散,扬起数点火星。
牛马们还卧在地下,皮肉乱抖,半个钟头立不起来。
……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手掌向上托着,寻思几时才能有水洗一洗血肉。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
1.文中画线部分是怎样描写峡谷的险峻气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领队的文字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训练
(浙江杭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二十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楂儿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儿,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四十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儿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他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儿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儿,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桑伯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桑伯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屏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儿,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湾。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儿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家具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作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经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已有点儿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把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把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十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1.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1)“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下面的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桑伯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课内阅读训练
1.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2.(1)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的流泪发抖,侧面表现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3)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3.(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呼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4.(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二.课外拓展训练
1.(1)桑伯对自己木工手艺的自信和对新式组合家具的鄙视。
(2)桑伯对自己从事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失落和痛心。
2.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迎,所以不肯“接班”;但他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所以他苦苦请求。
3.使用叠词和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表现桑伯高超的雕花技艺;使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桑伯雕花动作的娴熟和游刃有余;“渗”字形象地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语言特点如“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是叠词,句式整齐,表现桑伯雕花技艺高超,技术娴熟;“如”“似”“宛如”是比喻词,把雕花动作的“柔”比喻为“抚儿头发”,把雕花动作的“刚”比喻成“快刀斩麻”,同时形成对比,又把“小小的雕刀”比喻成“游动的泥鳅”,生动地表现桑伯雕花的动作游刃有余;“渗”字突出桑伯雕花时忘记周围一切的状态。
4.示例:文章通过塑造桑伯这一人物,引导人们关注当今社会传统手工艺人的生存状态,思考传统手工艺的命运与价值,进而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需统观全文,桑伯手艺高超,文章结尾却说檀木靠椅是他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可见他没再从事木工活儿,引出人们对传统手艺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文章第14段记叙陶家二小子“嫌爸做的家具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引起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前途和价值的思考;第8段由陶子树的话可知理发活儿不多,不见补锅匠的影儿,箍桶匠把担子扔进苕溪,这些和结尾“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7.溜索随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滇西(diān) 马鬃(zōng) 瞟一眼(piáo)
B.大惑(huò) 绷出(bēng) 飘走(piāo)
C.盘桓(huái) 脑髓(suǐ) 俯身(fǔ)
D.呼哨(shào) 裤腰(kù) 脖颈(jǐng)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拨索 漫声 撒泄 歪身
B.峡顶 弹出 咧开 闷雷
C.翅膀 倘出 铃铛 天际
D.倒垂 稠粥 绝璧 卸驮子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片花海呀,惊艳了春光,让人故步自封。
B.井盖所在位置是进出家门的必经之路,年轻人经过此处还需放慢步伐留意结冰处,老年人经过时就更为战战兢兢。
C.烟雾缭绕,龙脊与村寨若隐若现,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D.他说起那年的苦难,轻声细语,仿佛在说一件平常的事,听者却潸然泪下。
4.下面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B.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C.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D.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5.仿写句子。
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颗芝麻粒儿。但人们总是踏山于脚下,哪怕它是高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__________。
A.因为,他们又一次用自己的坚实步履证明了人类的伟大、理想的崇高
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同时,他们更深深地感谢:山,多亏您提供了大展雄姿的舞台
D.山,却缄默不语——因为它知道,衬托别人、奉献自身是光荣的
参考答案
1.B 解析:A项中的“瞟”应读piǎo;C项中的“桓”应读huán;D项中的“颈”应读gěng。
2. B 解析:A项中的“拨”应为“拔”;C项中的“倘”应为“淌”;D项中的“璧”应为“壁”。
3.A 解析:“故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此处“春光”应使人“流连忘返”。
4.C 解析:A项中的句号应放在引号的里面;B项中的第一个逗号改为冒号;D项中的第一个逗号改为顿号。
5.示例:选择了成功 你也就选择了付出 选择了放弃 你也就选择了失败
6.B 解析:本段话通过人与山的对比,得出人与山的区别。横线前面是“人为攀登而欣喜”,后面应说“山”如何,排除A、C项,剩下B、D项。从“但人们总是踏山于脚下,哪怕它是高山之王”的感彩来看,对山不是歌颂而是贬损,排除D项,选B项。
7.溜索预习检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锱铢( ) 瞟一眼( )
黏汗( ) 战战兢兢(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横在( ) 脖颈( )
专横( ) 颈联( )
3.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zhuài( )起千 jūn( )之力
脑suǐ( ) tǎng( )出
4.形近字辨析。
mò( )地 ǒu( )吐
mù( )春 ōu( )洲
羡mù( ) 海ōu( )
qǐng( ) 刻zhuì( )下
qīng( ) 倒duò( )落
5.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锱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战兢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4)__________:北方俚语,琢磨。
6.文学常识填空。
《溜索》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有作品集《阿城文集》。
7.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本课内容,我还有这样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zī piǎo nián jīng
2.héng hèng gěng jǐng
3.拽 钧 髓 淌
4.蓦 暮 慕 呕 欧 鸥 顷 倾 坠 堕
5.(1)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2)形容恐惧得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3)千钧之力 (4)寻思
6.遍地风流 阿城 钟阿城
7.(1)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高潮:人们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2)首领带领马帮溜索过怒江。 (3)略。